首页 理论教育 维特根斯坦在《西方现代美学十五讲》中的最重要观点

维特根斯坦在《西方现代美学十五讲》中的最重要观点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理,维特根斯坦应该以此作为自己思想的最重要处。与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之共性一样,后期维特根斯坦之“最重要的”与前期维特根斯坦之“最重要的”其实是一样的,即伦理学的生命意义问题。换言之,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体会并确正人生及其意义,而不是在空中楼阁之上做概念游戏。

维特根斯坦在《西方现代美学十五讲》中的最重要观点

不管前期的维特根斯坦还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其对知识论的非本质主义转向这一哲学美学语境的营造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说,通过语言学的分析从而对知识论的本质进行拒斥,这正是维特根斯坦前期与后期的共性。按理,维特根斯坦应该以此作为自己思想的最重要处。然而,1919年,维特根斯坦却在给他的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这本书(《逻辑哲学论》)的观点是一种伦理的观点。我一度想写在序言里的一句话,事实上并没有写。但现在我要在这里把它给你写出来,因为它对你来说也许是了解这本著作的一把钥匙。当时我要写的是:我的著作由两部分来组成:写在这里的再加上所有我没写的。正是这第二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44]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不能说或没有写但又是最重要的部分大致有:命题自身的逻辑形式,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伦理学、逻辑、美学)的形而上本质等。综合维特根斯坦之“这本书的观点是一种伦理的观点”以及“世界和生命是一个东西”,我们会发现,维特根斯坦的“最重要的”,其实是伦理学之生命意义问题(或说是“什么使生命值得活下去”,再或说是“生活的正确形式”)。与其说维特根斯坦关心的是如何论逻辑哲学,不如说维特根斯坦关心的是“怎样生活才能时时生活在幸福、美好之中,直至我的生命自行终止”[45]。也许,这正是前期维特根斯坦之“最重要的”。不过,“最重要的”是不可说的或许也是无须说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它只能靠自身显示,“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清除”[46]。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最重要的”。

那么,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与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之共性一样,后期维特根斯坦之“最重要的”与前期维特根斯坦之“最重要的”其实是一样的,即伦理学的生命意义问题。这可以从前已论及的他以为“哲学是一场战斗,它反对的是用我们的语言作为手段来使我们的理智入魔”[47]和“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之中看出。换言之,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体会并确正人生及其意义,而不是在空中楼阁之上做概念游戏。如此,我们又可以回答维特根斯坦的重要性了。

最重要的“维特根斯坦”何谓呢?不妨简述如下:其一,维特根斯坦促进甚或完成了西方哲学知识论的非本质主义形态的转换与变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夯实了哲学的知识基础,从而确证了哲学存在的合法性。而且,也正是在其影响下,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等新的哲学形态才得以诞生。比如,罗素就曾明言,他自己的一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我从我以前的学生和朋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里得到的某些观点的阐明”[48]。比如,《逻辑哲学论》成为维也纳小组的主要读物等。其二,维特根斯坦注重对语言的掂量,认为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这不仅使语言分析成为哲学的第一要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维特根斯坦自己也因而有意无意地建构了语言分析哲学。其三,与哲学相应的是,维特根斯坦也使美学发生了知识学的转换,诚如他所言“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我正在做的也是改变思维方式,并且说服人们改变其思维方式”[49]。当然,由于维特根斯坦哲思的特点,其美学更多的是一种表征,一种走向生活体验或说生命自呈的表征。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是最重要的了。

【注释】

[1]参黑格尔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2]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3]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4]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5]A.J.艾耶尔:《贝特兰·罗素》,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38—39页。

[6]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170页。

[7]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8]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9]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10]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11]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12]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13]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14]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15]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16]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17]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4页。

[18]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19]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20]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1页。

[2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2页。

[22]徐岱:《体验自由》,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23]陆扬主编:《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www.xing528.com)

[24]原因大概有:维特根斯坦本身生活方式的变化;受维也纳学派成员的影响;受直觉主义逻辑学家布劳威尔的影响;受莱塞姆、斯拉法、摩尔等人的影响;甚或受物理学上的量子理论、测不准理论,心理学无意识理论等的影响。另外,维特根斯坦可能还受到“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影响,索绪尔反对语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如他说:“我们表示语言事实的一切不正确的方式,都是由认为语言现象中有实质这个不自觉的假设引起的。”

[2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页。

[2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页。

[27]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4页。

[28]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页。

[2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7—48页。

[30]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8页。

[3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0页。

[3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页。

[3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2页。

[3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5页。

[3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2页。

[3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页。

[3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1页。

[3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1页。

[3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3页。

[40]可参“在什么意义上说我的感觉是私人的?……我有我的感觉。”(246节)和“现在有个人告诉我,他仅仅……那么,对象就会由于不相干而不被考虑”(293节)等,见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1]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

[42]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43]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225页。

[44]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页。

[45]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46]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4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1页。

[48]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3页。

[49]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