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自我批判与日常语言观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自我批判与日常语言观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自己前期的本质主义倾向,维特根斯坦相应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性的批判:其一,彻底否定世界的本质,并提出“家族相似”的世界观。维特根斯坦将语言及其行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规则之于语言游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游戏只有在有共同的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不同的规则决定了不同的语言游戏。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自我批判与日常语言观

虽然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世界观和逻辑同构的语言“图像论”,无论在哲学还是美学上,都给了传统以巨大的打击,引领了哲学与美学的转型,即语言学转型。可以说,这也是对西方哲学与美学知识论的非本质主义转向的回应与推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24],维特根斯坦后来发现前期的哲思中依旧有一种知识论的本质主义倾向。于是,他对前期的自我进行了批判。大致说来,维特根斯坦主要认为,早期的逻辑原子主义世界观与语言“图像论”的知识论本质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其一,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世界观将逻辑设定为世界的本质。虽然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恰恰是反本质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的,但这种反本质主义依旧是在形而上学的柜架内展开的,以至于悖论式地又走向了另一种本质主义。诸如“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25],“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在该事物之中了”[26],都是“再本质主义的”将世界看成是逻辑结构。其二,语言“图像论”一方面将逻辑看成是语言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将世界与语言看成一种逻辑的同构。而只要是追求一种同一性的话,那么就有本质主义的嫌疑。于是,“给出命题的本质,意味着给出一切描述的本质,也即给出世界的本质”[27]。“命题的一般形式是:事情是如此这般的”[28]等都是可疑的。

面对自己前期的本质主义倾向,维特根斯坦相应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性的批判:其一,彻底否定世界的本质,并提出“家族相似”的世界观。他写道:“例如,试考虑下面这些我们称之为‘游戏’的事情吧。我指的是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等。对所有这一切,什么是共同的呢?——请不要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会被叫做“游戏”’——请你仔细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因为,如果你观察它们,你将看不到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甚至一整套相似之处和亲缘关系……你会发现,这里与第一组游戏有许多对应之处,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丢失了,也有一些其他的特征却出现了。当我们接着看球类游戏时,许多共同的东西保留下来了,但也有许多消失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考察许许多多其他种类的游戏;可以从中看到许多相似之处出现而又消失了的情况。”[29]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而只有相似之处和亲缘关系。如果说早期维特根斯坦用科学的方法,去探询世界的确定性的逻辑本质,是因为他抛弃形而上学,并从而确认哲学在知识论上的合法性的话,那么,现在维特根斯坦抗拒用科学的方法,去求解世界的确定性的逻辑本质,则是因为他要彻底地拒斥形而上学本质主义,从而确定哲学的无用。也因此,他坚决主张世界只有家族相似性。他说:“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30]其二,由于世界的本质被否定了,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与世界的同构性本质也必然要被维特根斯坦抛弃。维特根斯坦认为,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确定的本质,从而来把握世界的确定本质,这只是一种幻觉。世界没有共同的本质,只有相似处和亲缘关系。“语言”“世界”这些词没有所谓的“超秩序”,它们的用法与“桌子”“门”这些词一样的平凡。维特根斯坦于是抛弃了前期的想法而主张“被我们称之为‘语句’、‘语言’的东西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种形式上的统一性,而是一个由多少相互关联的结构所组成的家族”[31]。其三,维特根斯坦对前期自我的批判依旧是沿着语言学的路径,在这条路上他抛弃了世界、语言、世界与语言的本质,同时又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

维特根斯坦将语言及其行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而对语言游戏说,我们可以做如下的理解:

首先,维特根斯坦意欲放弃那种一个词如果没有东西与之对立,就没有意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观,所以在《哲学研究》一开始,他便对奥古斯丁的语言观进行了批判,并进而提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32],以及“当哲学家使用一个词——‘知识’、‘存在’、‘对象’、‘我’、‘命题’、‘名称’——并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时,人们必须经常地问自己:这个词在作为它的老家的语言游戏中真的是以这种方式来使用的吗?”[33]等语言游戏观。也就是说,维特根斯坦认为,应该以动态的眼光来审视语言,如此才能避免虚幻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及哲学的混乱。(www.xing528.com)

其次,语言游戏说力主抛弃理想的“光滑冰面”而回到可以行走的“粗糙地面”上,这也是反对本质主义语言观的必然出路。也就是说,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从追逐理想语言到放弃理想语言,进而驻足日常语言的表征。他写道:“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34]“我们所做的乃是把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上来。”[35]因为游戏(行动)只能在非反思的直接的活动中游戏,为此,他又写道:“‘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3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意欲将哲学生活化,将语言日常化,如此来彻底放弃前期的语言“图像论”,进而彻底抛弃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哲学语言观。

再次,语言游戏的规则悖论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规则之于语言游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游戏只有在有共同的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不同的规则决定了不同的语言游戏。然而,游戏与规则之间又有不可克服的悖论,比如将游戏用规则翻译出来之后,游戏便不成游戏了。维特根斯坦说:“这就是我们的悖论:没有什么行为方式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被搞得符合于规则,答案是,如果一切事物都能被搞得符合于规则,那么一切事物也就都能被搞得与规则相冲突。因而在这里既没有什么符合也没有冲突。”[37]维特根斯坦认为,要克服悖论还是要避免用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规则观;要想象学会了游戏却还没有学过或构写过规则的事实存在;要知道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要用规则来作为严格约束的;要明白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总之,规则“它并不是理解;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实例中显示在我们所谓的‘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活动中”[38]。这段话,让我们又一次发现维特根斯坦追寻的是日常语言观。

最后,语言游戏说拒斥私人语言。所谓私人语言,就是“这种语言的单词所指的应该是只有说话的人知道的东西,是他的直接的私人感觉。因此,另一个是不可能懂得这种语言的”[39]。维特根斯坦坚决反对这种所谓的私人语言,这不仅仅是因为对感觉心理活动的判断只能依靠人的外在活动,也不仅仅因为私人语言错误地使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还不仅仅因为语言有可交流的游戏规则的相似性能,更重要的是因为,私人语言具有一种主客二分的本质主义知识论倾向。[40]

总之,“家族相似”“语言游戏”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可以“发现这种或那种胡说,以及由于理智上的失足而造成的肿伤”[41]。这也是后期维特根斯坦以日常语言反逻辑语言之原因所在。如此,我们也可以说,后期维特根斯坦其实已从逻辑走向了“实践”或说“现实”,甚至可以说走向了“体验”。顺便提及的是,这与胡塞尔之从先验现象学走向交互主体现象学或说生活世界现象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我们会发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美学有内在的勾连。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尽管维特根斯坦并不是有意(有些人误解了他)把家族相似的想法运用于一切词语,但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个观念特别适合用于诸如‘艺术’、‘艺术品’和‘审美’这样的概念。”[42]也许正因此,维特根斯坦便有了其美学讲演。当然,循维特根斯坦之意,美学在语言上的表述也许只有美的本质只是一个虚假的命题以及“应注意极端复杂的情境,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审美表达才具有某种位置,而表达本身几乎无足轻重”[43]。因为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对于美学来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语言中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