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现代美学: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西方现代美学: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研究对差异性的积极张扬,这大概是詹姆逊要关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詹姆逊看来,已有的文化研究,特别是在美国的文化研究,却具有一些不足之处。詹姆逊认为在右派势力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政治的时候,彰显文化研究的学院派气质就不明智了。总之,全球化时代的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就此而言,他的确保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视野与学术传统。

西方现代美学: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詹姆逊的文化研究始终还是一种学术形态的建构,这也是其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点。也许他的本意并非要有意规避一切的文化行动。恰恰相反,詹姆逊是有行动诉求的,这从他对文化研究的看法中就可以现出。可以说,文化研究与其学术旨趣是非常契合的,都具有跨学科、政治参与、现实关怀等学术旨趣。

全球化这个文化同一性趋势不断加强的时代,文化研究是作为一种“后学科”的形象出现的,“它的崛起是出于对其他学科的不满,针对的不仅是这些学科的内容,也是这些学科的局限性”[15]。这种后学科就天然的具有文化差异性的诉求了,因为它拒绝成为一种固定整一的知识,甚至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文化研究对当下的一切文化现象都投以热情,其现实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如约翰生指出的:“文化研究的最终目标并不是文本,而是在每一个流通时刻的主体形式的社会生活。”[16]鉴于文化研究的这些特性,詹姆逊认为,要把文化研究“看作是一项促成‘历史大联合’的事业,而不是理论化地将它视为某种新学科的规划图”[17]。文化研究要借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来对同一性进行反抗,因此文化研究的主体往往是漂流不定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无疑对全球化时代的同一性,这种具有压抑特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思冲动。

文化研究对差异性的张扬除了表现在其后学科特点上,同时也还表现在其对阶级、性别、种族、年龄、身份等主题进行研究时所追求的差异政治上。文化研究对差异性的积极张扬,这大概是詹姆逊要关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詹姆逊看来,已有的文化研究,特别是在美国的文化研究,却具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伸张的是学院派政治,其参与实践性较差。詹姆逊认为在右派势力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政治的时候,彰显文化研究的学院派气质就不明智了。其二,与其伸张学院派政治一致的是,文化研究热衷于微观的政治,而对真实的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关注不够。已有的文化研究往往不关注阶级,而只关注种族。但是在詹姆逊看来,如果不上升到阶级,那是不可能真正地解决种族问题的。之所以这种微观政治会被重视,这完全是因为消费社会的缘故。威廉斯通过历史语义学的考证也得出了与詹姆逊一致的结论,即身份只是阶级的一个意涵,并主要是偏重于从消费与展示的角度来定义自身。其三,它具有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唯物主义重视不够,对总体性思想不予理睬。在詹姆逊看来这是不妥当的,甚至是愚蠢的,因为要“彻底了解资本主义文化,就得超越时间,回头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文化”[18]。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理性地予以解释。通过对文化研究的仔细分析,詹姆逊依然认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张扬生产方式的主导符码,自觉保有测绘全球体系的总体性与政治性诉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那种祈灵保祐式的如醉如痴的自我陶醉”[19]

总之,全球化时代的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相对来说,其学术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全球的文化现象有一个宏观的考察,对全球文化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即同一性问题,辨明是非,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见解及政治策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依然保持了一种乌托邦的政治情怀,对不合理的文化发展状况和不理想的文化研究事业,进行了辩证的反思与合理的展望。简而言之,其文化研究处理的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问题。詹姆逊意欲通过对文化文本的解读,来重申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和改变这个世界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此而言,他的确保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视野与学术传统。或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建构的是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注释】

[1]詹姆逊、三好将夫编:《全球化的文化·前言》,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詹姆逊:《论全球化的再现问题》,王逢振译,《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第67页。

[3]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389页。

[4]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5]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6]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7]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页。

[8]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页。(www.xing528.com)

[9]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378页。

[10]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12页。

[11]詹姆逊:《单一的现代性》,王逢振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2]詹姆逊:《单一的现代性》,王逢振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3]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4—35页。

[14]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30页。

[15]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页。

[16]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17]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1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19]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