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对本雅明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比较研究进行了一番论述。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简要探讨:本雅明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比较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及其艺术史理论的关系怎么样?本雅明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态度怎么样?本雅明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比较研究的影响怎么样?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本雅明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从艺术创作论层面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时,运用了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作指导。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前言部分,他明确地提及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中,他自觉地从社会学层面去寻找震惊的根源等。当然,本雅明是逐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本雅明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比较研究,虽然他着意追寻寓言的哲学内容和历史规定,但更多的还是表征着一种犹太神秘主义气息。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中则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萌芽,比如他认为:“寓言的直观方式总是建立在一个贬值的现象世界的基础上,商品存在于其中的事物世界的特有的贬值现象,是波德莱尔寓言意图的基础。”[60]比如他认为:“一旦现代主义获得了它应得的东西,它的气数也就行将殆尽。随之而来的便是它必须经受检验。”[61]而到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时,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则走向了成熟。
另一方面,本雅明又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史理论有所贡献。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艺术进行比较研究可谓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拓与创新。具体而言,则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史研究的一种丰富与补充。我们知道,虽然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古希腊艺术,对19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以及艺术的未来发展有丰富的论述,但由于时代之异,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研究明显地要弱于其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研究,甚至可以说,在现代主义艺术研究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出现了阙如。这样,本雅明研究的开创性意义便凸显了出来。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就可以发现,本雅明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论述,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研究,对寓言理论的阐述,对灵韵、震惊等一系列审美艺术和后审美艺术的美学范畴的建构都可谓是为我们描述、解释并回答了现代艺术的难题。本雅明的研究一方面为我们又一次地指出了“艺术史难题”,而且这与柏拉图时代的诗与哲学之争、黑格尔时代的感性与理念冲突又有了不同的所指,因为这一次不只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容争辩的艺术事实,是一个如本雅明自己所意识到的“艺术的关键时辰敲击着我们”[62]的事实。这一事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也许还要持续地延续着。另一方面,本雅明又为我们解释并回答了这一艺术史难题,提出了有阐释效应的美学范畴和艺术理论。这也就如上文所述。从这简单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本雅明的研究在艺术史上占据了怎样的位置。此外,即使就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的悲剧来看,本雅明的悲剧研究也具有创新之处。因为本雅明的研究通向了现代主义的艺术,如他所构建的寓言理论,被称为是“解释现代艺术的钥匙”。因此也完全可以说,即使就传统艺术的研究而言,本雅明也是不可忽略的,他对象征的论述和对灵韵的阐释,我们不妨说,也是开启传统艺术的钥匙。至于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这种具有后现代意味的研究,就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与创新了。
当然,需要提及的是,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比,本雅明有将历史哲学混淆于美学、艺术理论甚至是宗教神学之嫌。这一方面使得他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比较研究具有使艺术保持政治性和战斗性的优点,“从内心事物出发,在一个隐喻的意义上捕捉到了世界的关系”[63],但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回答“从‘寓言’到介入现实的‘中介’何在?”[64]。
至于第二个问题,一定意义上也是前已提及的本雅明及其研究之“谜”。总体上说,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灵韵艺术的消失是持乐观和欢迎的态度。这一点可能是他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深刻的同情所致,当然也有出于现实战争所需的考虑。然而,本雅明又对现代艺术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或表现出了一丝忧郁的神色。如他认为“当代社会的技术是最不受束缚的,可是,这种独立的技术作为一种第二自然与当代社会却是对峙着的,就像经济危机和战争所表明的那样。……对它早就无法驾驭了。这样,人们面对这第二自然就像从前面对第一自然一样地完全受制于它了”[65]。他还认为,电影资本会支撑明星崇拜,从而可能产生新的焦虑。而到了《讲故事的人》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中,本雅明则明显地表露出一种对讲故事的人及传统艺术的偏爱与眷恋。本雅明的这种态度,如果用现代性理论话语来说,不妨将它表述为是本雅明在现代性的矛盾或说在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交错纠结中抉择的一种表征。当然,它可能更是本雅明面对现实问题与艺术问题的复杂性所做出的一种正常反应。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们在论及本雅明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其实也已经进行了一些说明。简而言之,即本雅明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两把钥匙。其在艺术史上占有着扭结点的位置。
现在我们主要来看看本雅明与后现代的关联,从而见出其影响。可以说,本雅明的理论也通向了后现代,是后现代理论的先声。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詹姆逊对平面而无深度、零碎化、距离消失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就明确地提及了本雅明,而鲍德里亚的仿象范畴论也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的论述相吻合。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所寄予的政治意味,如“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最落后的关系,例如对毕加索,激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例如对卓别林”[66]。“艺术品通过对其展示价值的绝对推重便成了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创造物”[67]也与后现代主义的旨趣相符。这就是说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论述也影响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立场。无怪乎英国学者拉什会说,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的评价,从整合社会因素的审美中来形成批判,是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相一致的。确实,此后的费斯克、托尼·本尼特等一大批学者就对大众文化寄予了“理解”和厚望。此外,我们从本雅明的寓言范畴与震惊范畴的论述中也可以发现其后现代意味。在本雅明看来,寓言是含混的、多义的、费解的,其能指可以作无限的滑动甚至可以随意替换。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和每一种关系都可以以任何其他方式来表达。这种可能性道出了尘世间偶然无常的和必然的判断:可能性表明了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事物并不如此严格地依赖于具体细节”[68]。也难怪,因为寓言表征的巴洛克“悲剧”本来就是能指与所指分裂的后审美的艺术。寓言本身也因此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震惊也是一个有后现代意味的范畴。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将其与崇高范畴进行简要比较就可以见出。可以说,两者都具有相似的审美属性,只是由于前者表征了后现代的“主体之死”,而后者却能够“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的能力”[69]。
关于本雅明美学的后现代意味,拉什做了详细的分析。他甚至主张重释本雅明美学,并认为“本雅明的美学完全是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我们不妨也这样来解释本雅明艺术与美学理论的后现代意味:由于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寄予了价值论的厚望,而当其将这种价值本体化的时候,就容易通向利奥塔意义上的后现代。这从阿多诺批评本雅明的美学过于强调他律性中也可以得到理解。但是,依此认为本雅明的艺术与美学理论完全是后现代主义的则有欠妥当。我们认为应该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待之,也正因此,我们认为本雅明的艺术与美学理论仅只后现代美学的先声而已,而本雅明也正是以这种姿态来表征其理论效应的。
【注释】
[1]为区别巴洛克悲剧(或现代悲剧)与一般悲剧(或古典悲剧)的中文书写,我们将前者加引号,下同。
[2]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3]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文学辩证理论》,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4]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文学辩证理论》,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5]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文学辩证理论》,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6]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7]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8]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9]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10]如上所述,本雅明及其著述是以谜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点。从著述来看,不仅在《德国“悲剧”的诞生》《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即使是在《历史哲学论纲》中,本雅明也依旧是在运思其寓言理论。比如“有一则故事讲一个机械装置。……那木偶就叫‘历史唯物主义’,它将战无不胜。”以及该文第九、第十八部分等等。(陈永国等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408、414—415页。)詹姆逊也曾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雅明的毕生事业,可以视作形形色色讽喻事物的巨大博物馆”。(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文学辩证理论》,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11]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12]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13]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14]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15]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6]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17]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18]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19]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20]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21]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22]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23]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24]陈永国、马海良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25]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89页。
[26]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27]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9页。
[28]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9页。
[29]Aura,很难找到相应的汉语词语,中译本另有“韵味”“气息”“光环”“光韵”“光晕”“味道”“气韵”“意韵”“灵氛”“氛围”“辉光”“气味”等多种译法。
[30]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1]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9页。(www.xing528.com)
[32]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
[3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3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3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36]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3页。
[37]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8—129页。
[38]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7页。
[39]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8页。
[40]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6页。
[41]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3页。
[42]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5页。
[43]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8页。
[44]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8页。
[4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46]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47]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48]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49]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114页。
[50]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3页。
[5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5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53]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08页。
[5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5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6]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57]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58]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59]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0页。
[60]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61]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0页。
[62]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63]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3页。
[64]童庆炳等:《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6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2页。
[66]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67]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68]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69]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