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各县(市)是广西的老侨乡,地理上临近中国港澳,交通方便。19世纪初,即有不少人到中国香港乘船出国,赴南洋经商定居。鸦片战争以后,移居南洋各国的人逐渐增多,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主要分布在容县、北流、平南、玉林、博白、陆川、桂平、贵港等市、县。1991年以后,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观光旅游者日益增多,“三资”企业发展较快,对外交往频繁,交通逐渐发达,经济日趋繁荣,侨乡的优势日益显示出来。玉林市有侨属企业共33家,投资总额663.8万元,固定资产158.3万元,安排就业300余人。1995年,玉林、贵港两市有侨属企业1500多家,企业利税约占广西侨属企业80%。2005年,到玉林市探亲、观光旅游的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社团46批470人次。
玉林市
市情 前身为玉林地区,1997年撤地设市,位于广西东南部。辖玉州区、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北流市和福绵管理区,行政区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251.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8.07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592.4万,其中市区人口73.92万。有壮、瑶、苗等少数民族10万人。耕地面积18.21万公顷。有林面积69.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7%。市区绿地面积1235.5公顷。等级公路里程48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3公里,一级公路115.9公里,二级公路414.5公里。市区道路面积204.67万平方米,年末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36辆。社会用电量28.71亿千瓦时。主要旅游景区(点)有云天民俗文化宫、佛子山、谢鲁山庄、宴石寺、龙泉岩、勾漏洞、水月岩、龙珠湖、大容山森林公园和“三名”景区(名阁古经略台真武阁、名人杨贵妃、名山都峤山)等,其中古经略台真武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名”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容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佛子山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其余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全年接待游客406.4万人次。重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花岗岩、石灰石和萤石,其中高岭土储量居广西第一位。著名地方产品有柴油机、陶瓷、水泥、正骨水、云香精、湿毒清、鸡骨草、桂油、八角、松香、皮革、针织服装、大蒜、沙田柚、荔枝、龙眼、茶叶、香米、三黄鸡等。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98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6亿元,支出32.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3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亿元。商品出口总额2.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77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6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73元。职工年平均工资8297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52亿元。
全市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8个,科技人员7.8万人。获地厅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40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9项。大学1所,教师580人,在校学生1.13万人;中专43所,在校学生4万多人;普通中学339所,教师1.96万人,在校学生40.2万人;小学1489所,教师2万人,在校学生63.86万人。乡(镇)以上文化馆(站)118个,图书馆814个(藏书466.2万册),博物馆4个,体育场馆4206个。艺术表演团体809个(专业9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医疗卫生机构3014个,卫生技术人员1.63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8083张。固定电话用户96.72万户,移动电话87.55万户。人均使用住房面积30平方米。人口出生率12.37‰,人口自然增长率7.85‰。新增就业人数2.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全年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财政投入130万元,教育事业财政投入8.52亿元,卫生事业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保障财政投入1.3亿元。全市十大工业(集中)园区总规划面积6887公顷,入园企业180家,计划投资总额67.23亿元,年内完成投资26.74亿元。洛湛铁路玉林段开工。2005年,接待海外游客2.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2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04.05万人次,旅游收入18.44亿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933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20.99万公顷,增加5773公顷;粮食总产量206.4万吨,增产1.86万吨,其中优质稻总产量138万吨,增产3.81万吨。农业生产新技术广泛应用。水稻免耕抛秧面积13.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92万公顷;马铃薯覆盖稻草免耕栽培面积1万公顷,增加3333公顷;蘑菇二次发酵栽培面积17.1万平方米,增加2.1万平方米。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有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3家,新评定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1886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9个。全年通过信息网络销售农产品4.56万吨,成交总额3.84亿元。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88家,注册资金3.2亿元,从业人员4428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38%和33%。全年民营经济完成总产值31.4亿元,商品销售总额76.3亿元。
侨情 玉林市是全国著名、广西最大的传统侨乡。20世纪90年代,玉林市(地区)共有海外华侨华人1068935人,中国港澳同胞89772人,中国台胞15895人,归侨32805人,侨眷(属)823978人,港澳属140099人,台属62180人,海外华侨华人集中在东南亚(主要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其余分布在美、加、意、日、英、法等国。2005年,祖籍玉林的海外华侨华人有128万多人,归侨、侨眷、中国港澳台属也有100多万人。
落实侨务政策 至1992年4月,全市(地区)申诉应落实的华侨私房1358户715670平方米,已落实1323户700198平方米,达到97.8%。接待来访来信3000多件次。安置20世纪60年代初下放的归侨、侨眷728人。
2000年9月,玉林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树立“大侨务”思想,努力开展各项侨务活动,促进玉林市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外侨务 1991年,接待马来西亚及三和会馆参观访问。玉林地区侨联主席黄镛琨、容县侨联主席封祖暹应马来西亚吡叻州广西会馆的邀请,访问了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吡叻州、彭亨州、森美兰州等地13个广西会馆和同乡会,拜访了马来西亚桂籍知名人士曾永森、刘德琦、拿督封洲、李格海,广西总会名誉会长江文昌等。1992年,接待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名誉会长成立超等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侨胞16人。1993年,接待侨胞2150多人。马来西亚拿督、巴生港务局主席曾永森一行7人。2004年,玉林市举办玉博会,近1000名侨商与会。2005年,全市接待中国驻外使节、日本协力银行、俄罗斯江浙华人社团等重要团组共46批470人次。第二届玉博会,越南常务副总理阮晋勇、文莱工业部长佩显、世界广西同乡会会长黄兑芳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外国政要、外商、侨商与会,其中重要嘉宾100多人。
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与玉林市经济建设
侨属企业。至1991年,玉林市(地区)有侨属企业共33家,均属集体性质,总投资663.8万元,固定资产158.3万元,安排就业300余人。在玉林兴办的“三资”企业有12家,总投资额578.57万美元。主要“三资”企业有玉林联成玩具制衣厂、保宁化工药业有限公司、玉林市双林自行车有限公司、玉林市玉鹰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玉林市飞跃自行车有限公司、玉林新兴石材有限公司。
侨务机构、社团、侨刊 1978年,成立玉林地区侨务办公室,下设侨政科。1997年玉林地区撤地设市,地区行政公署侨务办公室更名为玉林市侨务办公室,内设机构有秘书科、侨政科。2001年,侨务外事合署办公室,称侨务外事办公室,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秘书科、侨务科、外事管理科。2004年,更名为外事侨务办公室,下设科室不变。同年,成立玉林市侨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侨务的副书记、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五侨部门领导和重点侨乡容县县委书记为成员,明确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办公室设在市外事侨务办公室。
2004年8月,中国侨联副主席林明江到广西调研。图为在玉林容县召开侨联工作调研座谈会
容县
县情 容县毗邻粤港澳,是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之一的玉林的东大门,处于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洛湛铁路、南广高速公路、324国道经过容县,是粤港澳西进参与西部大开发、区内外内陆腹地南连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便捷通道。全县总面积2257.39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05年,总人口78万。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先后获全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称号、广西首个“国家卫生县城”称号等。
容县经济开发区是省(区)级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5平方公里。将打造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大最优平台,已形成了电子、食品、林化、机械、陶瓷等五大支柱产业,电子科技园是全自治区八大特色园区之一。
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全县耕地面积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6.6%。是驰名中外的沙田柚原产地,兰花、玉桂、大红八角、霞烟鸡、红菇等多种名优特产闻名区内外。
容县天赋奇胜,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名楼——古经略台真武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杨贵妃故里,新建了仿唐建筑群贵妃园;名山——道教第二十洞天之都峤山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三名”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侨情 2005年,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中国港澳台同胞共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等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马来西亚52万人,泰国11.2万人,新加坡2.5万人,美国2.1万人。历史上他们出国有政治和经济因素,更有交通和文化因素。改革开放后,大多是家庭团聚移民,还有投资(技术)移民,少部分是劳务输出。新华侨他们出国后从事商贸、运输、旅业、饮食等行业,大部分生活富足。
容县归侨约2.3万人,侨眷约48万人,归侨主要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他们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从国外回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也有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回国的难侨(难民)。新归侨约900人。归侨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至今大部分已经离退休,有的在城镇生活,也有相当部分生活在农村,以十里乡、六王镇、杨梅镇、灵山镇等乡镇居多。
1991—2005年,侨务部门受理、处理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华人、中国港澳同胞涉及山林土地纠纷、道路交通、房屋等方面的来信来访共705件,接待来访4509人次。处理华侨祖坟38件。帮助海内外侨友寻找亲人1123人。扶持归侨、侨眷生产生活2956人,资金52.079万元;扶持企业5家,资金17.12万元。安排归侨、侨眷就业1408人。向中国澳门劳务输出100人。按照侨汇购房有关政策规定,办理“农转非”1140人。回收安置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精简下放的容县籍归侨职工800多人。落实华侨私房政策,清退华侨私房489户26.5311平方米,经济补偿款851万元。
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与容县社会经济发展1991年以来,容县依托侨乡优势,以侨引资,以侨引智,已与法国、泰国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侨胞以合作、合资、独资的方式在容县投资。至2005年,有外商投资企业13家,注册资本4134.014万美元(另有7家正在办理审批手续,注册资本33800万元人民币),外资企业涉及食品、陶瓷、林化、机械、造纸、电子、制衣、装饰、工艺、玩具、烟花等11个行业。在20年的生产经营中,有的进行了重组或转型。
“三资”企业。1991年,容县新办“三资”企业7家,外方投资总额150万美元。如华侨独资企业——容县华丰竹藤制品有限公司已获批准并投入生产,共投入资金15万美元。广诚塑料五金厂港胞已投入资金150万元港币,招收当地400人就业,产品全部外销。组建了容县华侨皮鞋厂和容县华侨贸易商行两个集体单位,共筹集侨属资金40多万元投入生产经营,解决了20多个侨眷子女就业。
1992年,“三资”企业发展到49家,投资总额为3642.4万美元。泰国华侨陆华先生与容县三宝食品厂共同投资1000万元合办“三宝食品有限公司”。由容县华侨钢件厂与港澳同胞共同投资140万元人民币(其中港商投资100万元港币),开办广西容县强力轧钢有限公司,安排了部分归侨子女就业。
2002年7月,外商李立强先生在容县投资500万元,成立“立强进出口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侨属企业。1991年,容县主要侨属企业有容县华侨大厦、容县华侨贸易商行、容县华侨皮鞋厂。容县共有“三资”企业23家。主要“三资”企业有容县华隆电子公司、华丰竹藤制品有限公司。
1991年8月15日,由泰国归侨龚增森创办的广西南山瓷器有限公司,工厂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主要生产“真武”牌锂镁瓷、古青文化瓷、高白釉下瓷三大瓷种,适用于微波炉、消毒柜的中、高档系列中餐具和西餐具以及茶具等日用瓷器。1991年产值350万元,税利100多万元。2005年产值1.5亿元,税利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9500多万元。公司员工从当初300多人发展至现在1300多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马来西亚归侨韦清文、李汉荣、李汉朝创办的广西南方黑芝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至2005年,已发展为国内上市公司——广西南方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公司有员工1100人,年销售收入5亿元,纳税50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2004年底和2005年初,公司分别获得“C”标志(即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认证和QS(市场准入)认证证书。2005年4月5日,公司通过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食品企业的评审。1993年,马来西亚归侨郑中传创办容县小微型拖拉机厂,位于广西容县经济开发区侨乡大道,占地面积3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资产总值5000多万元人民币,年纳税150多万元。该公司是专业生产耕整机及多功能拖拉机的民营企业,是中国生产IZ-31型耕整机最早的厂家之一及容县农业机械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建有总装、机械加工、冲压件、电焊、油漆、成品仓库、半成品仓库等7个车间和2条安装、1条加工作业生产流水线,生产设备200多台套,年可产耕整机系列40000台、多功能拖拉机3000台,目前企业职工有200多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有30多人。
1995年,广西容县中侨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属下2个分支机构,投资70多万元。
2004年2月24日,由马来西亚归侨李业伦担任董事长的广西雄飞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由原容县脱谷机厂、容县工矿链条厂、广西容县雄飞微型耕作机械制造厂三厂改制而成。占地面积30多亩,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有铸造、机械加工、冲压、电焊、热处理、装配全套加工生产装配线。年产销能力80000多台。畅销两广、两湖、海南、江西、福建和云、贵、川等省区,还通过经销商出口东南亚国家。公司有员工200余人,资产6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纳税200多万元。
捐赠 1990年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中国港澳同胞先后捐赠给容县建侨心小学、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款物价值人民币6500多万元。其中捐赠给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大小汽车共30辆,捐建侨心小学项目38个,资助贫困学生2835人。每年从海外汇款、携款回家乡支持亲属生产、生活的约人民币3000万元。1990年,台胞回容县探亲者500多人,带回给家乡亲属的彩电300多台、摩托车120多辆、现金1000多万元人民币。1991年,海外侨胞捐资赠物约100万元港币,其中小汽车5辆。香港同胞李大江捐赠30万元港币作为容县“教育奖励基金”。泰国华侨封明光捐赠人民币4万元给县侨联建办公楼。年内,县侨联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共30万元人民币。2000年,华人华侨、中国港澳台同胞捐赠人民币28.79万元、港币17270元。香港马鞍山扶苗之友会捐赠容县贫困中小学生款物合人民币20万元,200多名学生受惠。2001年,接受华人、华侨、中国港澳台同胞捐赠5笔共人民币13.7万元。2002年香港马鞍山扶苗之友会扶贫助学访问团捐赠容县贫困中小学生助学资金人民币11.64万元,291名学生受助。2004年接受华人、华侨、中国港澳台同胞捐赠2笔,合人民币29万元。其中马来西亚华侨柯来发捐赠人民币20万元建设侨心小学容县杨梅妙阳小学校,9月27日举行奠基仪式。2005年接受华人、华侨、中国港澳台同胞、海外社团捐赠4笔,人民币27.7万元、美元1万元。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捐赠容县松山慈堂小学1万美元;侨眷杨世岳、杨泽英捐赠六王镇尤华小学人民币8万元,尤华村道路建设人民币10万元。
1993年,海外华侨华人捐资3万元援建的容县侨联大厦落成
对外侨务 1991—2005年,容县接待回乡探亲旅游、考察访问、文化交流等共12万多人次。1991年,马来西亚广西总会132人,新加坡(桂廉高)三和会馆16人回乡探亲旅游、洽谈经贸。1992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回容县探亲、旅游观光、经贸洽谈、电视剧拍摄等团组10多个2000人次,从马来西亚回来的约600人次。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秘书长一行14人,应邀出席容县华侨大厦开业庆典活动。1996年,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成立超、马来西亚总会陈茂森、泰国南部黄旭南一行16人,马来西亚马氏宗亲回乡探亲寻根团一行21人,马来西亚李格海团一行10多人等回乡探亲旅游。2000年,接待华人、华侨、中国港澳台同胞6000人次。香港马鞍山扶苗之友会一行12人考察容县小学校,研究开展扶助贫困学生的公益慈善活动;香港马鞍山扶苗之友会会务顾问薛良龙先生率探访小组到容县考察罗江镇旺华小学校舍建设情况。2004年县政府邀请华人、华侨、中国港澳台胞120人回容县参加玉博会、容县沙田柚节,并召开座谈会推介容县,参观容县万力造纸厂等企业。2005年接待了自治区侨办引荐带领的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成员到容县松山慈堂小学考察。同年还接待了香港马鞍山扶苗之友会助学探访团230人。
出访 容县政府组团出访、参加海外社团各种庆典活动累计31批次。每年中秋、春节和海外社团庆典、就职典礼,由侨务部门发新年贺卡1608份、贺电152份、慰问信45份,附上家乡人民的诚挚问候。1997年,县委书记杨柳岸为团长,县长岑小华、副书记李海祺为副团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绍荣、政协主席梁茂桓、侨办主任钟雄等一行10人赴泰国访问广西会馆、泰国勿洞广西会馆、八桂堂等乡亲侨领。拜访了勿洞市市长陈进森,就地方文化、教育、经贸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县长岑小华代表容县政府与勿洞市市长陈进森签订两地在农业、林业、工商经贸等项目合作意向书。
参政议政 归侨、侨眷在各行各业发挥专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县委县政府重视起用优秀归侨、侨眷。1991年以来,有县、乡人大归侨、侨眷代表65人,县、市政协委员15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拔尖人才、特级教师10名。至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家班子担任县(处)级领导的归侨、侨眷共有9人,在行政司法机关任职的有13人。
侨务机构、社团、侨刊 1991年,设容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1997年3月,在县委统战部挂容县侨务办公室牌子,归口统战部。1998年4月,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挂容县侨务办公室牌子,归口县人民政府。2001年11月,容县侨务办公室为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增挂县外事办公室牌子。2004年6月,容县侨务办公室(容县外事办公室)更名为容县外事侨务办公室,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再保留县外事办公室牌子。
社团 1996年6月,成立容县侨界扶贫福利会。旨在帮扶贫困归侨、侨眷脱贫致富,扶持侨属企业发展产生,救济孤寡归侨,救助失学归侨、侨眷子女重返校园,奖励“三侨”高考优秀学生。首届有会员56人。至2005年,先后聘请海外知名人士担任名誉会长共10人。2004年4月6日,成立广西容县侨商会。首届入会企业会员40家,个人会员53人。旨在致力于侨界企业团结协作,整合侨力资源,加强与海内外商界、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联系交往,促进地区间商贸合作与经济技术交流。会长为龚增森。聘请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泰国广西同乡会会长等担任名誉顾问。
北流市
市情 位于广西东南部。324国道、玉林至容县一级公路和圭江过境。辖22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北流镇,行政区域面积2457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120.93万,其中农村人口107.6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2‰。耕地面积3.06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6.39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5万公顷。有林面积14.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8.4%。社会用电量5.7亿千瓦时。农机总动力39.33万千瓦。等级公路里程241.8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0.17公里,二级公路73.4公里。主要旅游景区(点)有大容山森林公园、勾漏洞、铜石岭风景区和罗政村生态旅游示范点。其中罗政村生态旅游点、大容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旅游景区(点)。全年接待游客82万人次。重要矿产资源有独居石、石灰石和高岭土,其中独居石储量1.2万吨。著名地方产品有三环日用陶瓷、荔枝、龙眼等。是中国荔枝之乡和广西首个无公害农产品(荔枝)生产基地。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0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7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71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2亿元,支出5.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1.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8亿元。外贸出口总额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63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2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84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498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47.0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项,完成投资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2005年引进投资额亿元的项目52项,其中包括投资额15亿元的海螺水泥项目,投资额2.3亿元的佳鑫电子项目,投资额2.8亿元的晨光乳业项目,投资额15亿元的玉柴铸造中心项目,投资额1.1亿元的仲礼乔治花纸项目等。列为自治区重点项目的北流海螺水泥项目、三环高档瓷项目和广西晨光乳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市新建、技改和续建投资项目332项,完成投资17.89亿元。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3.3%,拉动经济增长7.68个百分点。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22.24万家,年内实现总产值2.31亿元,营业收入2.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0.6%。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全年禽畜肉类总产量8.02万吨,比上年增长8.1%;水产品总产量2.64万吨,增长8.1%;完成水牛品种改良3.22万头,增长6.6%。水产畜牧业占农民家庭收入的35.3%。外贸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全市有进出口企业59家,年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3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4亿美元,占玉林市出口总额的45%,在广西各县(市)中居第一位。出口商品以日用陶瓷为主,日用陶瓷出口额8789万美元。外贸出口拉动工业经济增长7.62个百分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73个百分点。9月,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日用陶瓷系列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是北流市企业生产的产品首次获此殊荣。
侨情 北流市是广西老侨乡之一。1991年,北流籍华侨、华人有22.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约20万人。此外,新加坡约有1.5万人,泰国有2000人,印度尼西亚有3000多人,其他国家约有5000人。县内有侨眷21万多人,归侨9560人,分布在23个乡镇和县直属单位。(www.xing528.com)
至2005年,北流市出国、出境新移民430多人,主要是亲属团聚、留学后留在外国或技术移民,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其中到中国香港的有300多人,到美国的有40多人,到加拿大的有20多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70多人。移民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工人、经商、科研、管理和服务。其中已有2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
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与北流市经济建设
1991—2005年,北流市有侨资侨属企业138家。生产总值达26.83亿元,实现税利1.96亿元,生产总值超亿元的有8家,1000万~9900万元的有38家,100万~999万元的有40家,50万~99万元的有10家。仲礼瓷业有限公司、精通企业集团、铭超瓷业有限公司、佳鑫电子有限公司、神通药业有限公司、南达时装针织有限公司、明华皮件有限公司、善新实业有限公司、晨立瓷业有限公司等15家侨资侨属企业已发展成为中型以上企业。境外组织和热心人士支持北流市公益事业、赈灾捐款捐物、捐建项目设施等共1500多万元。中国香港邵逸夫先生先后共捐款150多万元建设永丰初中教学楼、大里月塘小学教学楼、新松小学教学楼。1994年5月,意大利佛罗伦萨代表团一行7人到北流考察石材生产及市场开发情况。2000年11月,北流三环集团在中国澳门举行特别大会暨广西名优、特产品展销会。2001年3月,北流市在广州交易会及东莞招商活动,与港商签约项目4项,资金总额1.6亿元。2004年8月,市侨办、市政府办、计划局、外经贸局等到香港招商引资,与外商、港商签订合资、独资项目7个,资金总额1946万美元。
对外侨务 1991年5月,北流县县长覃瑞祥赴泰国参加泰国广西会馆主办的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第五届代表大会,访问勿洞八桂堂和广西会馆。1993年10月,马来西亚拿督、巴生港务局主席曾永森一行7人回乡观光、探亲、扫墓。北流市委、市政府接待了客人。1997年10月22日,由北流市市长卢运福为团长,李开广、何泽非为副团长,张向明为秘书长,廖武芬为副秘书长的一行19人,应邀参加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14周年纪念暨第八届代表大会。1999年6月,北流市市长覃乐敏一行13人,应邀参加泰国广西同乡会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拜会八桂堂会馆和泰国广西会馆侨领,召开座谈会等。2000年,马来西亚文冬会馆浦耀才拿督和黄汉西副会长一行75人回乡观光,北流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出席联谊宴会。2005年10月,香港广西同乡会会长张桂祥一行10多人,到北流市参加陶瓷文化节,市委副书记覃榕冰、副市长林强等接待客人。1991—2005年,接待来自马来西亚、意大利、美国、缅甸、南非、摩洛哥、中国港澳地区的侨胞10多批。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10多个国家。
侨务机构、社团、刊物 1991年,设北流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前身为北流县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1994年7月,北流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更名为北流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2005年8月加挂外事办公室牌子,更名为北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2004年12月、2005年3月北流市侨务办公室获全国侨办系统先进单位全区侨办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991年5月,成立北流县华侨、港澳同胞公益福利会。
1991年6月,成立北流县海外联谊会,选举罗来为会长,县委书记范豪光、县长覃瑞祥为名誉会长。
2001年12月,《北流侨史资料》创刊。
博白县
县情 博白县位于广西东南部。黎湛铁路和南流江过境。辖27个镇和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博白镇,行政区域面积3835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148.5万,其中农村人口142.7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94‰。耕地面积4.74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8.95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9万公顷。有林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1%。社会用电量3.15亿千瓦时。农机总动力47万千瓦时。等级公路里程1224公里,其中二级公路92.26公里。主要旅游景区(点)有宴石寺、高山温泉、王力故居、千鹭岛、字祖庙、绿珠庙、云飞圣迹及朱锡昂、刘永福、朱光等名人故里,其中宴石寺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全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钛、稀土、硫铁、花岗岩和高岭土,其中花岗岩储量5亿立方米。著名地方产品有优质谷、瘦肉型猪、三黄鸡、狮头鹅、香蕉、果蔗、荔枝、桂圆、博白蕹菜、菠萝、剑麻、编织工艺品等。是中国桂圆之乡、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广西编辑工艺生产基地和广西粮食主产区。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0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3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68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支出4.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商品出口总额4533万元。实际利用外资42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5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7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401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5.2亿元。
养猪业发展 全县瘦肉型猪优质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养猪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拥有规模养殖乡(镇)13个,规模瘦肉型猪场1039个,规模养殖户肉猪出栏量占出栏总量的74.4%。有20个猪场通过自治区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年内生猪存栏量354.53万头,肉猪出栏183.46万头,仔猪外销199.26万头。在广西畜牧业十强县(市)中排名第一。
工业经济增长 先后引进广东粤景、北京巨典、宏宁化工、中创糖业、伟恒糖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亿元,增长43.6%。
编织业发展 博白是广西编织工艺生产基地,编织工艺品生产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品质优良荣誉证书。年内,全县编织工艺品企业发展到36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编织工艺品企业全年完成产值9.78亿元,销售收入9.6亿元。
城市建设和管理 投资620万元的人民中路北段改建工程、投资1500万元的富源花园和投资970万元的绿珠路开发小区先后竣工交付使用,保安小区、圣德保小区、建设大厦、中银大厦、教师新村和实验中学、正泰商业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获得自治区第五届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优秀城市奖。
侨情 1991年博白县有归侨1720人,侨眷、港澳属4.1万多人,其中有2544人属于孤寡、老弱、病残和生活上较困难者。1991年收到海内外来信30多件,其中有关侨房问题6件,农转非7件,坟山案3件,要求落实归侨身份4件,还有捐赠、联络感情等10多件。接待来访400多人次,重点接待了以李立忠为顾问、成立超为团长的新加坡三和会馆考察访问团一行16人。1994年共接待国内外来访者200多人次;1995年共收到来信18件,接待来访500多人次;1996年共收到来信23件,接待来访者300多人次。处理或协助有关部门处理解决来信案件17件。
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与博白县经济建设 侨属企业。至1991年末,博白县归侨、侨眷、港澳属自筹资金和在海外亲人的资助下,兴办工厂、商店、种植场、养殖场、公司等共34个,分布在县城和各个乡镇。资金总额400多万元,安排从业人员650人,上缴税利78万多元。主要侨属企业有博雅旅社(含商店)、博白县盛昌隆饲料购销店、博白县华侨皮件厂。1991年,李建秀先生上半年捐献了2万多元港币给家乡建校,办公益事业。朱为华先生为双垌村兴办公益事业捐赠8000多元,黄宗奉先生为沙河镇学校和公益事业捐赠5000多元,黄小英女士、阮运和先生分别自愿捐赠小车给县华侨、港澳同胞富丽华和县中医院。
1992年,由华侨福利会主办博白县华侨皮件厂,该厂自成立以来,到10月底已获纯利2万多元。华侨建公司,是县侨办、侨联主管的企业,到1992年底,实现营销额1200万元,纯利约20万元。县侨属企业安排就业720多人。1992年接受赠车1辆,福利基金会给秦艳东等5户归侨扶持资金10000多元办养殖场、商店,使他们脱贫。
1995年,归侨、侨眷兴办侨属店铺3家。1996年,博白县主管侨属企业3家,其他个体的、联营的或集体的场、厂、商店49家,全年县主管的3家侨属企业创产值共2000多万元,上缴税金60多万元,盈利30多万元。代写家信为侨眷们取得外汇折合人民币50万元,其中邓福来一户从澳大利亚汇款折合人民币35万元,用于在县城建7层楼房1幢。1997年,华建公司实现近2000万元产值,上缴税金60多万元,年纯收入20多万元,解决就业300多人。全年帮助5户侨属个体工商户解决资金1万多元。1997年博白县侨办重点抓侨属黄文深、陈文兴综合种养果场的扩建工作,由原来的100多亩扩展到2000多亩,计划投资500万元,第一期资金投入1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博白县最大的侨属企业。1997年,博白县有侨属企业53个,资产总值达1341万元,年营业额2713万元,年上缴税金108万元,年纯收入158万元,安排就业500多人。2002年至2005年,共促成茂青农场学校、那林镇金阵小学“侨心工程”项目2个,引进捐赠资金45万元,食品冷冻项目1个,投资总额2000万元人民币。达成龙潭镇南坡小学“利民工程”和“英桥镇文黎村小学侨心工程”项目意向2个。通过书信、贺年卡或电话联络海外知名华侨、华人或中国港澳同胞400多人次,上门拜访回乡探亲的华侨、华人和中国港澳同胞20多人次,给国内归侨、侨眷代表发慰问信800多份,召开各种座谈会8次,慰问鳏寡老归侨及下岗归侨、侨眷职工特困户400多户1.5万多人次,发放慰问金4万多元。接到国内外来信24件,其中国外来信2件,解答问题67件(次),结案率达95.7%;接待来访640多人(次),重点接待了旅美、英、法、德等国的何氏家族成员及旅德华商徐震博士等26人。指导归侨、侨眷办企业8家,到2005年,全县共有侨属非公经济56家,投资总额1200多万元,年产值3500多万元,年上缴税金120多万元,年纯收入200多万元,安排就业700多人,其中安排归侨、侨眷就业250多人。有20多位归侨、侨眷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有4人分别当选为玉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妇代会代表,有30人被提拔到科局级领导岗位。玉博会促成温泉旅游、肉类冷冻等项目两个,投资总额共计2400多万美元。引进扶持贫困优秀学生资助金2万多元。
对外侨务 1991年给海外华侨、华人、中国港澳同胞进行书信联络30多人次,卡片祝贺30多封。
1992年接待华侨、中国港澳同胞及外商100多人次,印度尼西亚著名侨领李光前先生后裔李奕京夫妇一行,马来西亚侨领陈运等一行2人。
侨务机构、社团、侨刊 1991年4月,成立“博白县华侨、港澳同胞福利会”,不少归侨、侨眷踊跃捐款入会,有福利基金5000多元。
贵港市
市情 1988年12月撤县建市改为贵港市,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位于广西东南部,拥有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是桂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辖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和桂平市,行政区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63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470.37万,其中市区人口34.36万。有壮、瑶、苗等少数民族78.6万人。耕地面积19.04万公顷。森林面积4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9%。等级公路里程1895.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公里,一级公路36.74公里,二级公路245.85公里。市中心城区道路面积238.69万平方米,年末公共汽车营运车辆208辆。内河通航里程363公里,港口吐量2002.2万吨。社会用电量22.83亿千瓦时。主要旅游景区(点)有桂平西山、龙潭公园、大藤峡生态旅游区、金田起义旧址、南山公园、东湖公园和平天山森林公园,其中桂平西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潭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金田起义旧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公园和东湖公园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平天山森林公园为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全年接待游客294.99万人次。重要矿产资源有金、锰、铝、铁、铜、白云石和花岗岩,其中三水铝矿储量居全国首位。著名地方产品有莲藕、龙眼、荔枝、茶叶、白玉蔗、白砂糖、卫生纸、饲料、龙宝猪等。是全国双拥模范城。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1亿元,支出2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29.4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54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59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3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93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206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25万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51.06亿元。
全市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个,科技人员5.65万人。获地厅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20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9项。大学2所,教师226人,在校学生5008人;中专17所,教师720人,在校学生1.32万人;普通中学279所,教师1.68万人,在校学生34.24万人;小学1160所,教师1.82万人,在校学生53.8万人。乡(镇)以上文化馆(站)75个,图书馆(室)16个(藏书38.81万册),博物馆3个,体育场(馆)3910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专业4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6%和95%。医疗卫生机构122个,卫生技术人员6544人(医生2570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288张。固定电视用户74.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21万户。人均使用住房面积32.95平方米。人口出生率11.11‰,人口自然增长率7.46‰。全社会就业人数237.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全年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财政投入397万元,教育事业财政投入6.21亿元,卫生事业财政投入7.21亿元,社会保障财政投入7975万元。年内,获第五届自治区“南珠杯”竞赛特等奖。
2005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总数达到161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23家,比上年增加10家。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3%,比上年提高2.69个百分点;工业利润总额2.74亿元,增长1倍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1.58亿元,增长2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9%,拉动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85亿元,增长31.4%,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9.73亿元,增长22.7%。三次产业比例为29.8∶32.8∶37.4,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8.21%。其中,农业总产值53.95亿元,增长5.55%;林业总产值3.07亿元,增长4.29%;牧业总产值41.94亿元,增长12.02%,;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增长7.86%。农民人均纯收入2693元,全市有旅行社16家,星级旅游饭店16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000多人。全年接待游客294.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48万人,增长46.85%;旅游总收入8.6亿元,增长16.09%。2005年贵港市引进投资项目211项,合同投资总额95.53亿元,到位资金41.3亿元,比上年增长53.5%。其中,内资项目133项,投资总额48.08亿元,到位资金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倍;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项,合同投资总额882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60万美元,增长25.7%。
侨情 贵港是广西的重要侨乡之一,据2003年初步统计,祖籍贵港的华侨华人21万人,分布在世界35个国家,其中,美国1.2317万人,英国0.0554万人,法国0.0066万人,其他国家19.7068万人。中国港、澳、台湾同胞共15万人(平南7.3万人,桂平4.7万人,市直、三区3万人),其中中国香港2.7304万人,中国澳门2691人,中国台湾9077人。贵港境内归侨304人(平南93人,桂平145人,市直54人,港北区3人,港南区6人,覃塘区3人)。其中城镇78人,农村226人。全市有侨、港澳眷属29万人,(平南14.2万人,桂平8.9万人,市直、三区2.8万人)。
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与贵港市经济建设
1991年以来,贵港市各级侨务部门,围绕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要求,发挥侨务部门与华侨华人联系密切的优势,通过做好感情联络和友谊建立工作,用情引导海外华商来贵港参观、考察和开展商贸合作、科技交流以及投资兴业。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南宁以来,贵港市各级外事侨务部门,紧紧抓住良好机遇,邀请多批海外华商回来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至2000年,引进6000万港元成立广西华都制衣有限公司,首期在平南投资900万元取得效益后,又在桂平市购置100亩地扩大投资领域;引进中国香港莫培烈投资120万元人民币成立香江木业有限公司;英国大山国际公司刘木清先生与罗秀林化厂合作成立广西桂平宏鹄林化有限公司,开发松脂生产;积极引导归侨、侨眷发挥海外关系优势发展经济,傅原美、朱雨欧、黄宇雄等引进1亿多元外资开发房地产、搞种植等;协助市委、市政府搞好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成功引进中国香港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华润水泥(贵港、桂平、平南)项目;中国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321亿美元的台湾(贵港)水泥有限公司年产900万吨水泥项目;中国香港南联集团南佳公司投资380万美元的环保建材系列制品项目;中国台湾富丽营建集团投资2420万美元的石牛水库休闲旅游开发项目;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407万美元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等24个。2005年,全市有华人、华侨、中国港澳同胞、台胞在贵港市投资企业82家,投资总额110408.69万美元,其中华人、华侨22家,中国香港43家,中国澳门6家,中国台资6家。全市有归侨、侨眷非公有制经济企业18家。其中,按注册资金规模划分:500万元以上企业8家,500万元以下企业有10家。按经营行业划分:服务型企业11家,加工型企业5家,种养殖2家。从业人员666人,其中归侨、侨眷133人。
2005年6月19日以来,广西部分市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海外侨胞慷慨解囊,向广西捐款捐物。图为海外侨胞向贵港灾区捐赠赈灾物资交接仪式
贵港籍的华侨、华人、中国港澳同胞历来都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1991—2005年,全市接受海外华侨华人、中国港澳同胞捐赠中小学校舍项目共68个,捐赠教学设备设施、资助市内贫困学生、救济救灾等各种款物,折合人民币1556.4万元。
平南县
县情 平南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南梧二级公路和浔江过境。辖17个镇和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平南镇,行政区域面积2988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128万,其中农村人口119万。有瑶、壮等少数民族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94‰。耕地面积4.59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6.6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07万公顷。有林面积1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3%。社会用电量3.57亿千瓦时。农机总动力36.59万千瓦。等级公路里程25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42公里。主要旅游景点有鱼洲雁信等平南新八景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安古建筑群。重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金和磷。著名地方产品有肉桂、八角、石硖龙眼、砂塄烤烟、蜜枣、茶叶等。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4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37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支出5.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亿元。商品出口总额16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633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1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206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7.38亿元。
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效。全年财政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287万元。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57.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9.9%;住院补偿总人数1.45万人次,补偿费698.88万元,其中获大病救助146人,救助金89.6万元;门诊报销金额266万元。年内,经自治区综合检查评估,评为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优秀县。
交通网络建设步伐加快 继续开展交通公路建设大会战,重点抓好主干公路、过境桥梁、过境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其中,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平南段)累计完成投资1.4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91%;平南至武宣二级公路(平南段)完成投资31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9.3%。乌江二桥完成投资700万元,年内建成通车;瑞雁大道完成投资400万元。投入1739.42万元,建成村级公路27条。在建乡村公路13条91.04公里,计划投资2117.81万元,完成投资857.2万元。
平南荔枝远销海外 实施“优果工程”,推广无公害水果栽培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龙眼、荔枝生产基地产品达到出口标准。年内,该县荔枝通过以色列莫拉尼姆公司出口到世界各地,出口量87吨,创汇40万美元。
工业经济增长 2005年,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91亿元,增长82.7%。
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与平南县经济建设 2005年,引进投资项目238项,比上年增长2.6%;合同投资总额62.32亿元,增长10.1%;到位资金12.57亿元,增长10.3%。年内,年产600万吨水泥项目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5.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8.4%。投资总额2.05亿元的平南丝绸工业基地项目完成投资2600万元,并于11月8日试产成功。投资总额1.5亿元的雄森酒业公司二期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投资总额1800万元的平南城区客运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分别于9月、10月开工的月亮湾、东湖时代广场房地产项目占地53公顷,计划投资总额11亿元,完成投资1.73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