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修建技术
土路基压实度标准与参数的技术研究 1991年,交通部为收集国标《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修改意见,把“路基压实度标准与参数的技术研究”的科研课题下达给交通部公路科研所、同济大学以及黑龙江、广西、内蒙古3省(区)交通科研所和陕西省公路学会分别进行科学研究。
1991年6月,广西交通科研所在邕宁和藤县分别选择2段二级公路作为依托进行科学试验。经过3个月的实地试验取得经验后,于1992年进行跟踪观测红黏土与膨胀土两类土壤室内物理与力学性能的配套指标试验以及不同含水量与压实性能、回弹模量与承载比指标及综合配比的相关资料。补充和完善路基压实度的标准及其变异参数,完成交通部下达的《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国标的修改意见。1995年,此科研成果获交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高路堤稳定技术和土石混填压实的研究 1993年1月—1997年12月,广西桂柳高速公路指挥部、交通部重庆公路科研所以桂柳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为依托,通过对填土含水量、压实度同强度关系的试验研究,采用低压压缩试验技术和离心模型试验,结合有限元分析技术,首次对公路斜坡路堤和山区典型高路堤断面形式的稳定与变形性态进行深入地研究,对高路堤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1993年10月—1997年5月,桂柳高速公路指挥部对建设中的桂柳高速公路组织专题技术攻关石灰岩地区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采取光面爆破上边坡成型技术取得成功。同时,对10多处滑坡路段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对大型、中型滑坡地段分别采用抗滑桩墙及多排锚索抗滑桩进行处理,这些技术措施属广西高速公路首次应用。1995年12月—1998年12月,在南宁—北海高速公路南间路段建设中,采取土方及石方边坡适当放缓坡度、结合拱形骨架,实施全线喷种草防护,使全路段的上下边坡绿化率达到100%。
石方爆破技术研究 1996年4月—1997年11月,广西路桥总公司、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科技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建所、西南交通大学科技部、柳铁工程处等单位以柳石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鸡山石方段为依托进行石方光面爆破的研究。该处石方量大、周围环境复杂、爆破难度大,联合攻关部门采取高梯段深孔控制爆破和四通闭合微接力网络,选择合理的孔网参数、装药结构和相应的施工工艺,有效地加大一次性爆破量,完成11.9万立方米的控制爆破和5100平方米的路堑边坡光面爆破任务。爆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的路基边坡稳定、平整、美观。
1995年,鸡山石方段岩石光面爆破
1998年,该技术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高速公路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的技术研究 1996年8月—1997年7月,广西交通基建管理局、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南宁—北海高速公路南间段K59+130—K59+180地段修建了一座高8米的高速公路路堤式加筋土工格栅土挡土墙,首次将单向抗力土工格栅用于高速公路。
膨胀土路基稳定性技术研究 1997年2月—1999年12月,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以宾阳—南宁高速公路为依托,选用CBR、膨胀量、液限、塑性指数等技术参数,定量评判膨胀土的强弱以及膨胀土的各种变化,确定膨胀土的正判率,决定哪些土可以用作路基土填料,哪些土不可以用作路基填料,对膨胀土路堑、边坡采取“软防护”的综合处治办法,并自行开发研制出一种液体使膨胀土固化,同时,推广边坡喷洒水泥浆工程投资。这项科研成果具有实用、先进、经济的明显优越性,为广西公路建设治理膨胀土提供了技术经验。
2001年,此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贫混凝土基层及排水系统的研究 1998年4月—1999年10月,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首次将贫混凝土基层用于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研究各种贫混凝土基层的性能、抗冲刷指标、孔隙率、渗透系统的测定方法,采用多孔贫混凝土做排水基层的排水新工艺。并采用无沙大孔贫混凝土结合骨架护坡的防护方法,较好地处理了宾阳—南宁高速公路膨胀土边坡,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上千万元的系统、设计指标及施工工艺等获得成功。解决了其他类型基层不耐冲刷而产生的唧泥和断板病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造价与二灰碎石基层相当。
2001年,该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经过技术处理后的宾阳—南宁高速公路膨胀土路段
高路堤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2002年,广西公路管理局和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广西六寨—水任二级公路,开展“高路堤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课题研究。该公路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坚硬岩类地段崇峰陡崖,软石类地段形成低山丘陵,地形变化大,工程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通过对寨任公路现场4个高填石路堤试验路段的试验以及大量的现场沉降观测,取得丰富的原始数据资料,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山区高路堤(尤其是高填石路堤)的压实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技术难题,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在深入研究高路堤沉降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解决了工期和工后沉降预测及高路堤稳定性评价等问题,为六寨—水任公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此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在寨任公路建设中,减少了弃方,保护了公路沿线环境,并少占农田林地600多亩,节约工程投资7000多万元。
2002年,六寨—水任公路高填石路堤
2003年,此项科研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破碎岩质边坡处理及生态防护技术研究 2002年1月—12月,广西公路管理局、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广西六寨—水任二级公路工程,在借鉴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室内模拟及工程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合适的植物品种及相应的养护条件,同时,探讨植物根基对边坡的加固机理和分析岩面土壤稳固技术的机理及可靠性。课题在破碎岩质边坡处理与生态防护技术相结合、带孔透水式的新型土工格栅、不同条件下的抗冲刷性能研究方法以及利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对因土结构与破碎岩质边坡相互作用的力学计算分析等方面有一定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应用在六寨—水任二级公路工程上,对破碎岩质边坡进行有效防护,能快速恢复环境,改善行车视觉条件。
该项目于2002年1月立项,2002年12月结题。2003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炭质泥岩边坡防治技术研究 2002年,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与六寨—水任二级公路建设办联合开展“寨任二级公路炭质泥岩边坡防治技术研究”。此课题依托寨任二级公路工程,以炭质泥岩路堑边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沿线边坡地质灾害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并系统地分析炭质泥岩路堑边坡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破坏机理和模式,为稳定性分析评价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采用多种计算模型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计算,并按其稳定性进行分类,为选择合理的防护类型和施工工艺提供依据。还根据不同类型工程地质条件,重点研究试验和推广以喷锚网、预应力锚固、挂网喷浆、土工材料绿化和客土喷播绿化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共治理重点边坡75处、面积3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路堑边坡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隐患,同时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
2003年,此项目结题。2004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岩溶地区高等级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由广西交通基建管理局和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承担,2001年6月立项。项目依托水任—南宁二级公路工程,对岩溶地区修筑高等级公路中填石路堤修筑、不良土处治、石方光面爆破和景观设计、植被恢复等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开展现场勘察和试验,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制定施工方案并指导施工,利用钢筋网水泥混凝土加固路基底层,以保证工程质量。
2004年6月,该项目结题。2005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5年,高速公路路基岩溶处治
南方山区特殊土公路路基处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课题由广西公路管理局、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湖南大学共同承担,1999年8月立项。该课题通过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对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路基工程中几个难以解决和新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课题首次建立同时反映软硬化及其转化全过程岩石的损伤基本构模型及新型强度准则,构建出特殊土路基稳定性评价的理论体系;首次提出红砂岩路基修筑成套技术,并制订出相应的施工技术规程及试验标准,使原本废弃的红砂岩成为高速公路的填筑材料,提出“以承载力控制为主,变形控制为辅”的岩溶地区路基处治设计方法,并提出水平加筋与桩体双向增强复合地基处治技术及按差异沉降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成功解决差异沉降突出和稳定性问题;提出浅层碾压和深层冲击相结合的实用填石路堤的施工与沉降监测技术。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六寨—水任等广西的公路,并在全国6个省、市20条公路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节约建设资金约13亿元。
2004年10月,该项研究结题。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山区公路贫混凝土透水基层的研究 课题由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承担,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广西交通基建管理局、广西路桥总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是2001年立项的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针对山区公路,特别是南方山区潮湿多雨环境下的公路特点,解决路面内部排水问题,降低路面损害程度。研究贫混凝土透水基层的材料、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成套技术,将多孔贫混凝土透水基层路面结构推广应用于潮湿环境中繁重交通条件下的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和路肩排水工程,达到减少路面水损害,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
该项目2004年结题,2005年通过验收鉴定。2006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液限土路基稳定技术研究 项目由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交通基建管理局、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完成,2002年2月立项。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研课题。该课题在国内外首次运用非饱和土理论分析实际工程的变形与稳定特性,成功模拟高液限土的开裂过程,揭示高液限土路基稳定、变形与老化规律,并编制非饱和土理论的有限设计软件。经专家组鉴定,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2004年7月结题,2005年通过鉴定。2006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路面结构与路面材料技术
TV-I型慢裂阴离子乳化沥青乳化剂的研制技术 1990年8月—1991年12月,南宁公路管理局利用有皂素的植物果实榨油后的渣料,经过水溶法,制成乳化剂。该乳化剂的电荷为阴离子,破乳速度为慢裂,有效含量为30%以上,乳化用量为0.3%,乳化效果良好。该乳化沥青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交通部技术标准要求,并能与各种路用矿料(特别是阴离子矿料)粒结良好,与国内稀封层用的乳化剂比较,更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无污染、价格更低、原材料更广泛、方便发挥就地取材的优势。该乳化沥青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南宁、柳州、桂林、云南、湖南等省(区)、市公路部门推广使用。1993年,研制成果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获交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TV-I型阴离子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应用技术~1990年10月—1991年12月,南宁公路管理局技术人员开展阴离子沥青稀浆封层试验应用研究,以TV-I型慢裂阴离子乳化沥青为主,适当配石屑和沙等骨料,加粉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比,拌和成流动状态的稀浆混合料,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路面上而成沥青表处,当水分蒸发、硬化成型后,稀浆与路面结合牢固,具有表面平整、防滑、耐磨,防水性强、施工速度快、造价低、用途广、能耗省等优点。适用于旧沥青路面养护表处、新铺沥青路面上封层或基层的封层、旧水泥路面或桥面表处、新铺水泥混凝土基层或其他建筑防水层等,可进行机械化作业。其经济效益显著,能节约沥青20%~30%,节约矿料40%左右,造价低30%,这种技术在南宁、玉林、柳州、桂林、云南省文山州等公路养护部门被推广使用。
1993年,该项技术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4年12月初,交通部在桂林召开全国“阴离子乳化沥青稀封层成套技术”推广应用会议。与会代表参观广西推广应用的路段并交流广西成套推广应用的经验。
1994年,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摊铺
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技术研究 1993年10月—1995年10月,柳州公路管理局技术人员对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进行了研究。将路面大、中修,改建或养护中把旧沥青经过破碎成细粒混合料,适量加入乳化沥青(称“阴乳”)和部分新的砂石料,拌和成新的沥青矿料混合料,重新铺在公路上,经压路机碾压成形,达到新的沥青路面标准。再生利用材料铺筑的路面平整度、横坡度都达到技术要求,能节约“阴乳”4%~6%,节约砂石料50%,其成果是广西区内首创,是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养护公路的一种有效办法,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www.xing528.com)
高等级公路碾压混凝土路面施工成套技术 该科研项目由交通部公路科研所、广西区交通厅、山西省交通厅、交通部重庆公路科研所等单位共同完成。项目以提高路面平整度为目标,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铺筑试验路,取得了包括材料、施工工艺、抗滑和接缝技术在内的研究成果,形成成套实用技术。其成果形成的高等级公路碾压混凝土路面成套实用技术解决了以往由于可修整性差而带来的平整度问题、抗滑力问题、表面质量均匀性和耐久性问题,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该课题研究成果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和寿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交通事故,因而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7年,该项目获交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高掺量粉煤灰碾压水泥混凝土沥青罩面路面应用技术研究 1993—1998年,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广西公路管理局的科研人员对列入交通部“八五”期间行业科技攻关课题“高掺量粉煤灰碾压水泥混凝土材料组成及技术性能”“高掺量粉煤灰碾压水泥混凝土沥青罩面路面的构造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研究”进行技术攻关。该课题主要利用当地电厂、化工厂的废物(湿排粉煤灰)及少量水泥配制成满足路面设计要求的碾压水泥混凝土,共修筑2.3公里的试验路和2公里的实体工程试验。试验路面使用4年多,技术状况良好。这种复式路面的结构综合了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的优点,行车舒适,噪音小、施工简单、造价低,适用于新建公路、旧沥青路面中修、大修工程,也适用于城市道路工程建设。
1999年3月,该项目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及对策技术研究 1996年2月—1999年10月,广西公路管理局技术人员对广西境内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经过2年(1998—1999年)的取样调查和现场检测现有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具体情况,提出改进路面设计的方案和施工方法,并研究超载车辆的特性及其对路面的严重破坏,提出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的意见及对应措施,对根治路面早期损坏,确保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起到重要作用。
2001年,此科研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及施工工艺研究 2004年,广西高速公路管理局、长安大学技术人员开展“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及施工工艺研究”。课题借助XRD分析、DTA/TG分析、SEM分析以及水化热分析等,研究各类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的微观结构,揭示各类修补材料的改性机理。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首次研发出S400及R161聚合物乳液改性超细水泥及普通水泥类等6类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通过试验和研究,设计并提出裂缝修补材料的黏滞性、可灌性、黏结强度等的测试方法、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等。试验结果表明:研发的裂缝修补材料黏结强度高、力学性能好,能适应广西气候条件及水泥混凝土破坏特征,并首次将矿物质超细粉用于路面裂缝修补材料,分别开发出硅粉、磨细矿渣改性超细混凝土裂缝修补材料,具有创新性。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广西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维修工程。研发的修补材料价格为当时以环氧树酯和聚氨酯为代表材料的20%~30%。
2005年3月,此课题通过鉴定。2005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研究 此项目于2001年立项,由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广西高速公路管理局、广西公路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参与。该课题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通过科学检测和评价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害,优选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和修补材料,研究修补设计和施工成套技术,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延长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并为修订或增补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提供新的技术。经室内外试验研究,在10条公路上进行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现场验证,其成果对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5年,该课题完成。2006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筑路与养路机械研制技术
VPS70型移动式破碎筛分机的技术研制 1989年3月—1992年8月,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广西公路管理局机械施工处科技人员对公路建设所使用的石料从采集、破碎、筛分到碎石产品的全套加工流程的成套技术进行研究,采用颚式一级破碎、环锤式二级破碎、三级筛分等方法,每台机每小时生产规格料70吨,而且成品石料质量高、粒型好。此机易操作,方便移动,适合公路建设、港口、机场、桥梁、铁路和矿业流动性碎石加工使用。
1993年,该项目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并获国家专利。
NF3.5型沥青稀浆封层机的研制技术 1991年11月,南宁筑路机械修配厂技术人员根据广西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自治区交通厅下达的新产品试制计划任务,组织研制公路路面施工机械。利用铁牛-55型拖拉机牵引全挂式的沥青稀封层机。该机设有矿料斗(容量2.55立方米)、乳化沥青箱(容量1.35立方米)、水箱(容量1.35立方米)。封层作业速度每小时0.9~1.5千米,封层宽度3~3.5米、厚度3~6厘米。该机械的制成填补了广西的一项空白。该机具有拌和、摊铺的功能,质量好,无环境污染,作业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1993年,该项目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轴摊铺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1995年,广西交通基建管理局、广西交通科学研究所、广西路桥总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交通部联合攻关科技项目“三轴摊铺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进行集体科技攻关,对三轴摊铺机的选型配套及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并在新建高速公路上进行试验获得成功。1999年5月,通过交通部组织的鉴定,认为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机由1根偏心振动轴和2根圆心轴组成,机械的主体部分具有摊铺、振密、提浆和平整的功能,摊铺能力每小时90立方米左右,摊铺宽度8.5米,时速可达50米/小时。广西利用水泥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产品价格低等有利条件,使用三轴摊铺机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造价较低,24厘米厚的面层单价为62~72元/平方米,所以,三轴摊铺机不仅适用一般公路,而且能满足高等级公路施工的需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至2005年底,全自治区公路总里程中,铺装有高级路面的共6953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6046公里,占86.96%。成为广西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导施工技术。
1999年,此项成果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8年,公路施工中三轴摊铺机作业的场景
大跨径公路桥梁建设新技术 1991—2005年,广西公路桥梁总的趋势是向材料高强化、造型轻型美观化、施工装配化、设计优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建桥科技人员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八桂大地上架起了各种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技术复杂、科技含量高的特大桥。如南宁邕宁邕江大桥、南宁邕江三岸特大桥、铁山港跨海特大桥,在中国和广西公路桥梁建设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
邕宁邕江大桥超大跨钢骨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由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交通科学研究所、自治区武警工程设计研究所、自治路桥总公司第二工程处、重庆交通学院、邕宁邕江大桥工程指挥部等单位共同承担被列为交通部“八五”联合攻关科研项目的依托工程——邕宁邕江大桥。该桥主跨长312米,全长460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中承式箱型肋拱。桥涵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用钢骨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与施工技术,成功运用无支架缆索吊装松索后合龙、预应力斜拉扣挂输送泵连续浇筑混凝土时调整应力和挠度等新技术、新工艺,攻克了建设特大跨径拱桥的历史难题,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结合施工,进行电算分析及实体工程验证的技术。其成果在世界拱桥史上属首创,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该桥1996年9月建成,投资4500万元,其造价仅为同跨径悬索桥的1/5~1/4、斜拉桥的1/2。
1997年,该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交通部优质工程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成果先后在四川万县长江大桥,上海卢浦大桥,南宁邕江三岸大桥、六景大桥等工程项目推广使用,同时,被交通部载入《中国桥谱》。
斜拉扣索示意图
横县峦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刚结构双层桥面设计的技术研究 横县峦城大桥跨郁江河,主桥跨径组合为60+3×100+60米,全长785.5米,1995年7月建成。上部结构为平行弦桁架双层桥面,近墩部分在平行弦桁架下边设置变高桁架。上层宽8米(通行汽车)、下层宽5米(行人和自行车道),钢性连续。双层桥面能妥善解决人车分流,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通行量,降低工程造价。该桥由广西交通设计院刘龙飞主持设计,广西路桥总公司第二工程处施工。该桥型轻巧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技术复杂,分92个施工阶段,588个杆元,276个结点。结构体系计算复杂,属国内首创。
1995年,该成果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优秀设计奖;1997年,获国家新纪录奖;1998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并被交通部选载入《中国桥谱》一书。1996年该桥设计负责人刘龙飞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光荣称号。
1998年,峦城大桥双层桥面
斜拉桥施工技术研究 广西第一座公路斜拉桥是柳州壶西大桥。该桥主桥长517.4米,斜拉桥120米。大桥由中标单位湖南省交通设计院设计,广西路桥总公司第三工程处施工。该桥是广西第一次采用气举反循环钻机,钻孔直径2米,直接利用沉桩钢护筒作为施工平台,又在钢护筒内钻孔灌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同时,解决了钢护筒内翻砂成孔的技术难题,更是全国第一次用分索防护、分索张拉及使用柳州生产的欧维姆锚具,采用群锚拉索体系施工技术的斜拉桥。该桥1995年2月建成,被评为优良工程,填补了广西无斜拉桥的空白。该桥施工新工艺在国内属首创。该桥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南宁市白沙大桥、梧州云龙大桥。
1996年,该项施工技术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类型桥被交通部收录入《中国桥谱》一书。
万州大桥全焊钢管桁架多点自动连续顶推施工技术研究 1999年—2001年4月,广西路桥总公司第二工程处依托四川万州大桥的建设工程,对75.4+3×120+75.4米钢管混凝土空间桁架连续刚构,采用“多点顶推、实时调压、差值限定、集中控制”的多点自动连续顶推施工工艺,解决了在复杂环境中,在柔性高墩上进行钢管混凝土空间桁架顶推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当时国内同类桥型中跨度最大的桥梁。主梁采用钢管混凝土桁架与钢筋混凝土板组合梁。钢管混凝土桥桁架高6米,在中间墩两侧桁架下设置三角形托架。钢管混凝土桁架下弦采用3根直径500毫米的钢管混凝土、上弦用4根直径450毫米的钢管混凝土。该桥采用单向、多点分散、自动连续顶推施工的新工法为国内首创,并具有安全可靠、施工精度高、顶推速度快、机具设备简单和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该工程建成竣工验收达到质量优良、节约建桥投资240多万元。
该桥2001年竣工。2003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杭州市复兴大桥施工技术创新 浙江省杭州市复兴大桥是国内首座多跨双层组合混凝土系杆拱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施工。该桥计算跨径为2×85+190+5×85+190+2×85米,桥全长1376米。基础施工采用钢围堰、钢吊箱以及模袋砂围堰的施工新工艺,主桥9孔85米跨为下承式和上承式系杆组合钢管混凝土拱桥,采用真空压浆技术浇注。上结构钢管混凝土施工采用高压输送泵顶升法浇注,选择最佳配合比,全管内混凝土达到高流动、早强、免振、微膨胀。直径达1.7米的钢管一次性压注微膨胀、免振的混凝土,为国内首创。
2003年,国家一级工法,吊装系统
该工程设计制造一套世界规模最大的三塔四索跨缆吊装系统。该吊装系统塔高124米,宽42米,吊塔跨径组合为250+700+650+250米,吊重达130吨。全桥上构预制安装工程量浩大,总重量达97429吨,钢结构采用先进的电弧热喷铝防腐工艺,该吊装系统获自治区建设厅推荐为“国家级工法”。
该桥由广西路桥总公司承建。于2002年开工,2004年建成。2005年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006年获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07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桥梁建造新材料的应用技术 1990年10月—1992年8月,广西路桥总公司第二工程处在柳州静兰大桥首次采用钢纤维混凝土铺筑拱箱、拱圈和桥面工程新工艺,获得成功。这种新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弹模、轻质等特点。提高了桥梁的强度,减轻了桥梁自重,增加了桥面的韧性、抗冲击强度及耐磨性。使用钢纤维混凝土,具有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低、可延长维修期等优点。该桥由广西路桥总公司第二工程处与重庆交通学院联合中标,重庆交通学院负责设计,广西路桥总公司第二工程处负责施工。主桥为5孔净跨90米的上承式钢筋混凝土箱型双肋拱桥,桥长551.32米。1992年10月建成通车。经专家组织验收,工程质量被评为优良。
柳州静兰大桥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新工艺1993年获广西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