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通志:1991-2005年航运与船舶修造成果

广西通志:1991-2005年航运与船舶修造成果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广西共有各类运输船舶11945艘、641848载重吨;共有修造船企业120家,造船能力约10.5万吨。1996年,广西共有运输企业334家,船舶10230艘、94.45万载重吨、81354客位;由于水运行业陷入低谷,投入运力减少,船舶修造业陷入困境,企业数大幅度减少。2005年,广西水路运输企业共有250余家,船舶8307艘、204余万载重吨、89716客位,水运企业、船舶修造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13万人。

广西通志:1991-2005年航运与船舶修造成果

1990—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运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是国有、集体、民营企业和个体运输船舶并存,国有水运企业和一些较大、比较规范的集体水运企业基本上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大部分集体水运企业和民营水运企业的运输船舶产权属于个人所有,挂靠企业经营,船舶的实际经营权掌握在船舶所有人手里。1996年以后,随着水运企业的改制、改革,运输船舶产权都属于个人所有,运输船舶基本上都是挂靠企业经营。运输企业的经营资质主要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交通部《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实施管理。1991年,广西共有水上运输单位224家,职工5.87万人;共有修造船企业94家,职工12000人,年修改造船能力93000吨。1992年,广西共有各类运输船舶11945艘、641848载重吨;共有修造船企业120家,造船能力约10.5万吨。1993年,广西共有各类运输船舶11885艘、895046载重吨、82991客位;共有修造船企业162家。1994年,广西共有水路运输单位328家,船舶11432艘、99.24万载重吨、74196客位;共有修造船企业180家,水运企业、船舶修造企业共有从业人员7万多人。1996年,广西共有运输企业334家,船舶10230艘、94.45万载重吨、81354客位;由于水运行业陷入低谷,投入运力减少,船舶修造业陷入困境,企业数大幅度减少。1997年,广西共有水路运输单位334家,船舶9690艘、99.42万载重吨、71583客位;共有修造船企业94家。1998年,广西共有水路运输单位333家,船舶9450艘、93.51万载重吨、70521客位;共有修造船企业95家,全年完成修船710艘、76.63万吨、2276客位。1999年,广西共有水路运输单位333家,船舶8568艘、85.31万载重吨、75656客位;共有修造船企业84家,全年完成修船99艘、13831万吨、2110客位。2000年,广西共有运输船舶8472艘、84.93万载重吨、83676客位;修造船企业88家,全年完成修船1168艘、45.56万吨、9033客位,造船110艘、1.5万吨、1517客位,水运企业、船舶修造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10万人。2001年,广西共有水路运输企业300余家,共有运输船舶9923艘、101.55万载重吨、111227客位;共有修造船企业93家,全年完成修船940艘、53.39万吨、9939客位,造船228艘、5.82万吨、1718客位。2002年,广西水路运输企业共有300余家,船舶约8670艘、113.01余万载重吨、91881客位,船舶数量有所减少,但总载重吨有较大增长,船舶平均载重吨进一步提高,运营成本相对降低,水路运输竞争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共有修造船企业87家,全年完成修船1529艘、63.23万吨、10519客位,造船380艘、14.05万吨、990客位。2003年,广西水路运输企业共有220余家,船舶约8372艘、139.81余万载重吨,95688客位;修造船企业72家,全年完成修船1537艘、96.39万吨、8999客位,造船480艘、17.32万吨、519客位。2004年,广西水路运输企业共有230余家,船舶约8192艘、166.21余万载重吨、89207客位;造船企业不再归口交通主管部门管理。

2005年,广西水路运输企业共有250余家,船舶8307艘、204余万载重吨、89716客位,水运企业、船舶修造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13万人。

以下收录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业务范围涉及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及港口经营管理,本篇第二章海洋运输中不再记述。

航运企业

1978年之前,水运公有制经济,水路运力占广西运力的90%以上,占据广西水运主要地位,民营经济力微言轻。1986年,国家对水运实施行业管理,推行“有水大家行船”的全民办水运政策,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水运行业管理市场意识逐步被唤醒,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公有制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993年后,国家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公有制经济中集体水运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出现了局部快速增长的态势,水运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迅速改变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经济进一步开放,银行大幅度放贷,水运民营经济通过贷款、借款或集资等融资方式趁机淘汰老旧船舶、更新改造或新建船舶,发展尤为迅速,国有企业遭受重大冲击。

“八五”后期,受国家经济“软着陆”政策的影响,水运运价急剧下降,贵港—广州水运煤炭运价由100元/吨降至45元/吨。民营经济刚刚贷款建造的船舶,尚未能来得及还清贷款,运输价格就出现下滑。航运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潮,民营经济普遍负债经营。低运价经营持续约5年时间。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民营经济第一次受到沉重冲击。同样,公有制水运企业也遭受了严峻的考验。

从1995年开始,国有企业经历10年改革的“阵痛”。至2005年1月,自治区4个国有水运企业中南宁梧州柳州的3个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完毕,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企业法人。唯有北海海运总公司至2006年7月才完成国有资产转让合同签订,同年11月,该公司更名为新奥海洋运输公司。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壮大自治区民营经济的力量。特别是2000年后,民营经济运力数量及船舶技术性能大大超越原来公有制经济企业,承运水路运输90%以上的货物,成为广西水运主要运输力量。其中,贵港水运和港口经济及桂林市漓江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国家对市场经营行为的逐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原来在公有制经济中占很大份额的集体水运企业也由集体所有制向民营经济的股份制转变,不少挂靠在集体经济的船舶纷纷脱钩,条件成熟的组建新的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不够条件的暂时将船舶委托或挂靠公司经营,一些个体经营户也合股组建公司,水运公有制经济经受了一次较大的动荡,水运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机会。

“十五”期间,交通部出台《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该规定提高水运市场准入条件,禁止船舶通过挂靠企业的方式参与水路运输经营的行为,允许船舶委托企业经营管理。行业规范有效地促进了水运民营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被广大船民认可。此后,新成立或改制的水运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建制。民营经济运力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逐步成为民营经济的生力军。而未改制的集体水运企业因体制所带来的退休养老、福利、船舶(资产)更新改造融资、扩大再生产等问题,困扰和阻碍着集体企业的发展壮大。

广西海洋运输公司 公司成立于1989年5月,是从事中国沿海和国际近洋的运输企业,隶属于自治区交通厅,经营范围主要是办理国内沿海货运业务和国际近洋货运业务。承运国家从北方调运广西的煤炭和粮食,以及北方间的协作煤炭,承运广西进出口近洋国家的物资。成立初期该公司只有1艘0.7万载重吨的船,仅开通东南亚航线。1990年8月10日,该公司第一艘船舶“邕江”(后改名为“柳江”)轮首次载货航行新加坡成功,结束广西没有近洋、远洋运输船队的历史。1991年底,公司拥有货轮3艘,共3.2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达到11.31万吨,货物周转量1.39亿吨公里。

公司设立多家运输公司和办事机构,1993年在南宁成立广西南宁海洋运输公司和广西南宁碧海船务公司,开展以航运为主的国内贸易、内河省际和港澳地区的货物运输业务。在国内各大港口城市成立业务联络网点,在香港设立香港海宁船务有限公司,经营货运代理、船舶代理和船舶租赁业务。在圣文森特注册有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和金城江船务有限公司。在利比里亚注册有阿克纳船务有限公司。1993年,公司拥有船舶3艘,5.7万载重吨;固定资产原值3480.9万元、净值3168万元。营运航线遍及世界各地。1993年,公司所属船舶完成货物运输量25万吨,货运周转量达11.3亿吨公里。

1999年,公司暂停远洋运输的经营。

南宁港航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前身为广西省国营轮船运输公司南宁分公司,成立于1950年9月18日,此后名称屡次改变。1985年2月更名为国营广西南宁航运公司,隶属南宁市交通局直接领导。1995年5月更名为南宁航运总公司,是集船舶运输、港口装卸、仓储、船舶修造、旅业酒店经营、物业出租、砂石产销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建立覆盖广西,延伸至广东、港澳地区的水路运输,分别在广州、梧州、贵港、横县、平果隆安、田东、田阳、百色等地设有下属机构,并与港澳地区的代理公司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公司除传统的船舶运输、港口装卸业务外,还为客户提供延伸服务,协助或代理货主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托运、报关、联检、提货、装卸服务,开展水陆联运一条龙服务。2004年末,公司职工有10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6人;拥有各类船舶31艘,其中货轮21艘、8437载重吨,港口货物吞吐量37.25万吨,货运量11.63万吨、货运周转量8943.86万吨公里;营业收入3500万元,亏损88.20万元。公司所属的北大码头是南宁市唯一的海关监管码头,直立式集装箱、件杂货综合性装卸码头。公司所属的上尧码头是南宁市的水路、公路、铁路中转码头。2005年1月16日,经南宁市国资委批准后实行改制,改名为南宁港航运输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有职工54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0人;船舶拥有量40艘、13000载重吨;港口吞吐量35.7万吨、货运量13.52万吨、货物周转量11309.74万吨公里;营运收入2972.99万元、缴税191万元、亏损24.7万元。

梧州航运总公司 公司前身为梧州运输公司,成立于1950年1月25日。此后名称多次改变,1988年4月改名为国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航运总公司,隶属梧州市交通局直接领导。1990年,公司下属设有3个客货运公司、4个港埠公司、6个驻外联络处、2个造船厂,成为具有水路陆路客货联运、修造船工业、港口装卸配套作业、商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的国营大型企业。1991年末,公司职工有6977人,固定资产原值13423万元、净值7710万元,营业收入8971万元,创利177万元,各类运输船舶305艘、74133载重吨、3772客位、17919千瓦。1991年,货运量251万吨、货物周转量10.15亿吨公里、客运量118万人、旅客周转量2.15亿人公里。1992年,总公司有职工6896人,固定资产原值1.3643亿元、净值7690万元,总收入1.01亿元,实现利润211万元。公司有各类运输船舶303艘、73712载重吨、3799客位、18346千瓦,年运输能力达400万吨以上,货运量占广西国营水运的67%。客运量占70%,成为当时广西能力极大、效益极好的一家水运企业。

1983年,开通梧州—香港航线,同年,梧州航运总公司购进10艘不同船型的高速客轮投入到梧州—广州、珠海、深圳肇庆航线,淘汰一些客位小、油耗高的普通客轮,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1990—1993年,是梧州水路旅客运输的鼎盛时期,普通客船有近15条航线,每日有近40班的客船进出梧州港。随着沿江公路的建设开通、公路客运的发展,高速客轮的客源渐少,到1997年,除梧州到香港航线外,其余的高速客轮航线基本停航,1999年底,梧州—香港客运航线停营,普通客船经营节日旅游航班和春运航班。2003年,原来的普通客船基本停运,仅保留了1艘180客位的“兴华”客轮参加春运。

柳州航运总公司 1951年11月12日,由广西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组建,当时名称为广西人民政府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柳州办事处。1985年4月,改为国营广西柳州航运公司,隶属柳州市交通局直接领导。1988年6月,筹建国营柳州港澳轮船公司,与柳州航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形式,合署办公、经营。1993年更名为柳州航运总公司,是一家独立核算、亏损包干的企业,当时的生产经营方式为运输,主营柳州—融安,柳州—广州、珠海、深圳、珠江三角洲地区、港澳地区以及红水河航线的水路客货运输业务,兼营汽车客货运输、水上运输服务业务。设有财务、劳动工资、运输经营、计划统计、机务、安全技术科等21个科室机构,下属有柳州船厂,柳州客运分公司,柳州、来宾、象州、武宣港务所,桂平北江港务站,驻梧州办事处等。

1991年,公司拥有“飞跃”号客轮9艘共1674客位,客轮航行于梧州、广东等地的往返旅客运输。同年,拥有渡船269艘、8220客位,全年共完成客运量23.5万人、客运周转量12292万人公里。

1996年,由于水上客运市场萧条,客源大幅度下降,公司属下的客轮公司月均亏损10.5万元,经营出现严重亏损,1996年9月1日,公司对经营柳州—广州航线的客轮实行停航整顿。经过为期1个月的整顿,公司认真分析亏损原因,研究新的经营管理办法,10月1日,客轮恢复柳州—广州定期航线的经营。

1998年7月9日,根据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型企业改革的决定》的精神,经报请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原公司下属单位柳州市内河货运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合作企业,从总公司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也是柳州市唯一专业从事内河水上运输的国有企业,注册资金760万元,同时,总公司划拨拖轮、驳船共计66艘船舶给内河公司经营。

由于公路的发展,水上长途客运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客源急剧减少,加上受燃油涨价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司客轮从1998年开始处于停航状态,无经济效益产生。2001年12月12日,公司申请停止柳州—梧州、广州、珠海等航线的客运经营。

2005年,柳州航运总公司拥有水运船舶6艘,全部是货运船舶,3600载重吨,从业人员153人,完成货物运输量7.4万吨,营业收入1778万元,实现利润264万元。同年,柳州航运总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柳州泰升航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珠江水系内河,香港、澳门地区省际普通货船运输、港口码头装卸等业务。

贵港港务总公司 贵港市港务总公司是贵港市港口主要生产企业,总公司拥有新、老2个作业港区。老港有500吨级机械化作业泊位12个,新港即国家“八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的贵港猫儿山中转港,该港区岸线长650米,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有1000吨级机械化作业泊位3个,年吞吐能力达500万吨,为广西内河设备极先进的现代化中转港。

1992年,共有职工1279人,拥有码头长度630米,泊位14个(最大停泊能力500吨级),仓库面积20940平方米,堆场面积8万平方米,装卸机械37台,最大起重能力16吨。1992年,贵港市港务总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达99.42万吨,比1991年增长5.56%;总收入900万元,比1991年增加122万元,增长15.68%;实现利润比1991年增长4%。

1994年,贵港港务总公司集装箱专用泊位建成投产,结束贵港港没有集装箱水运的历史,开启贵港港集装箱运输新篇章。

1999年,该公司以“三项制度”改革为工作中心,制定实施5个具体改革方案,“压缩机构,划小核算单位,分块搞活”,从整体上把全公司推向市场,求得公司生存和发展。

2001年,贵港港务总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115.61万吨,比2000年增长38.92%,其中进港13.07万吨、出港102.54万吨,占全港吞吐量的21.36%。主要货种有煤炭、钢铁、水泥、非金属矿石。经营总收入3463.35万元,比2000年增长45.59%,实现利税110.73万元。

2001年,公司积极引资发展港口,引进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3个罐装水泥中转库,工程6月中旬兴建,第一个罐装水泥中转库于9月底竣工,其他2个于同年12月下旬竣工。罐装水泥中转库竣工投产后,该公司年吞吐能力增加21万吨。

2002年,贵港港务总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146.66万吨,比2001年增长26.85%。其中,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7.75万吨,比2001年增长35.0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738国际标准箱,比2001年增长215.43%。经营总收入3073.44万元,实现利税282.71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4.77%和155.31%。

2003年,公司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91万吨,比2002年增长29.5%,其中集装箱吞吐量4664国际标准箱,同比增长274%,相当于1996年4月至2002年集装箱吞吐的总和,实现利税500万元,创货物吞吐量、营业总收入、利润历史最好成绩。

2005年,印度尼西亚爱凯尔公司收购贵港港务总公司等5个港口企业,成为贵港市历史上首家外资公用性港口企业。

广西柳州泰升航运有限责任公司港务分公司 柳州市港埠公司原属于柳州航运总公司直接管理,是柳州市主要的码头经营企业之一。柳州航运总公司经过改制后,柳州市港埠公司也更名为广西柳州泰升航运有限责任公司港务分公司。公司位于柳州市长风路1号,其前身是1956年9月成立的柳州港务局,为政企合一的港口管理机构,1955年3月,称珠江航运管理局柳州分局柳州港务所。1959年8月,称柳州专员公署航运局港务科,1961年11月,称柳州航运分局柳州港务所,1979年8月,柳州航运分局改为广西区航运公司柳州分公司,由政企合一的港口机构变为企业,柳州港务所成为分公司的下属单位,1993年10月,改称柳州港埠公司,2004年6月,改制更名为广西柳州泰升航运有限责任公司港务分公司,经营白沙码头和黄村码头,泊位数3个,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

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桂林市滨江路85号,始建于1956年4月,当时的名称为桂林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有木帆船298艘、3200载货吨位,职工1100多人,主要承担桂林—梧州的货物运输。1958年底改为漓江人民公社。1960年1月底成立桂林专署交通运输局航运总站(全民所有制),漓江人民公社划归航运总站管理。1961年9月,桂林专署交通运输局航运总站撤销后,分离出来的漓江人民公社于1961年9月成立桂林航运公司(集体所有制)。1963年起承办漓江航运和游览接待业务。1976年1月成立桂林地区航运公司,管理桂林地区国营船队及集体船队(原桂林航运公司)。1982年2月22日,桂林地区航运公司改名为桂林漓江航运公司,隶属桂林市交通局直接领导。1988年被自治区定为国营三类企业。1993年4月26日更名为漓江航运总公司,有职工1000多人,固定资产1045万元;有游船25艘、2246个客位,其中涉外船13艘、1146个客位;有进口客车10辆、310个客位;下属桂林漓江航运总公司船舶修造厂1个,年维修能力为1700吨位,造船能力360吨位,另有贸易商场,招待所等配套设施。该公司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有一批训练有素的管理、技术服务和导游、销售人员,为桂林车船的骨干企业之一。1997年12月29日,桂林市人民政府将其划归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管理。1998年4月29日,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对从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投入到桂林旅游的漓江游览航运企业资产进行整合(包括漓江航运总公司),组建成立了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漓江游船公司(分公司)。同时,注销原漓江航运总公司的法人资格。至2005年底,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有漓江游船64艘,总客位6210座,主要经营漓江游船客运业务,是桂林水运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2002年9月,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自助餐环保系列豪华游船”,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广西北海海运总公司 公司前身是广西省国营轮船运输公司北海分公司,成立于1952年6月。1985年11月,公司由北海市交通局直接领导,更名为国营广西北海海运公司。1991年,公司有固定资产净值2424万元,钢质运输船舶27艘、12005载重吨、116客位,完成货运量34万吨、货运周转量1.42亿吨海里。在广州、蛇口、汕头、上海湛江海口、防城、江平等设立办事机构,开通了包括内地及港澳地区航线,中越航线等近百条海上通道。1992年3月,更名为广西北海海运总公司。

1991—2005年,公司经营的国内沿海货运航线主要有广西、广东和海南3省的沿海港口间货物运输,煤炭是运量最大的货种,主要是从广西的潭吉运往广东横板、恩平等港口。国内的南北航线主要是北海—上海航线,货种是电解铜和白糖,货运量在5000吨左右。1991年12月,公司29艘船舶经交通部批准取得经营广西至越南海上货物运输的资格。1992年3月10日,公司的“海翔401”轮从广西北海港,载汽车轮胎1.2万件开往越南,成为广西恢复中越海运航线的第一艘船舶,中越运输主要是越南产的煤炭。港澳航线主要从事由广西沿海各港口至香港的货物运输,货种有磷酸化肥、集装箱、机械设备烟花爆竹等。

1991—1995年累计完成货运量138.29万吨、货运周转量48107.2万吨海里,1996—2000年累计完成货运量168.37万吨、货运周转量30864.47万吨海里,2001—2004年累计完成货运量133.37万吨、货运周转量25137.72万吨海里。15年苦心经营货运,货运量基本波动不大,但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较差。为适应货运需要,1994年将“桂海101”和“桂海102”2艘集装箱船投入营运,1996年将“桂驳10094”改造成集装箱驳船投入营运。1996年起将400吨级货轮和1000吨级、1500吨级的拖驳船队通过职工内部购买、对外出售等方式逐步淘汰,1996年将拖轮8艘共4500吨的船舶封停在钦州茅岭江,1997年把与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北海桂海船务公司产权转让,将所属的“桂海081”等4艘船舶作价转让。2001年成立“对外船舶服务部”,采取租赁船舶、挂靠船舶方式引进运力。2002年11月,成立广西北海海运总公司驻钦州港业务办事处,开展货运业务、船舶代理、货物代理、为货主策划海上运输和租船承运等业务。但上述系列措施未能扭转货运下滑的窘况,船舶常处于半开半停状态,仅1995年公司货运就亏损754万元。到2005年,总公司货轮只有2艘1000吨级的集装箱船“桂海101”“桂海102”惨淡经营。随着货运业务萎缩,大批人员下岗,最多时下岗人员达600人。

总公司的客运业务相对平稳,1991年总公司下属的客运公司,仅有北海—涠洲1条航线,只有1艘110客位、载货50吨的客货船“飞跃161”,单航次航行约需4个小时。另有2艘改装的仅可载客50人的游艇,候船厅仅能容纳旅客60人。1994年7月新增北海—海口客运航线,1999年初开辟钦州—海南客运航线,运营了1年后停运。1997年,“飞跃168”“北部湾8号”相继试航越南下龙湾和海防港成功。但这2条国际客运航线仅属试航,未产生市场价值。1991—2005年,北海—涠洲、北海—海口这2条客运航线成为支撑北海海运总公司的生命线。15年间,北海—涠洲航线累计完成客运量139.12万人次,其中2002年的客运量达到18万人次,为历史最高峰。2001—2005年的5年间,累计完成的客运量达64.46万人次,接近前10年的运量总和。1995—2004年,北海—海口航线客运量149.48万人次、车辆13.4万车次。在总公司投入客滚船经营北海—海口航线的10年中,1996年的客运量最高,达22.89万人次。

随着货运的萎缩和客运的持续发展,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客运,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客运的持续发展。

2000年7月,北海海运总公司通过交通部ISM审核组对该公司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SMS)的审核,取得了“符合证明”(DOC),同时,“桂海101”“桂海102”获得“安全管理证书”(SMC)。同年,客滚船通过交通部的安全评估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至此,总公司成为广西最早通过认证和全面推行《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的地方海运企业。2000年8月,在位置更优越的侨港镇建设的北海国际客运码头工程投入使用,北海海运总公司客运公司从市海角路迁至北海国际客运码头。2002年5月30日,总公司整体由海角路222号迁至四川南路新址办公,将海角路总公司原址的码头、办公楼、仓库、堆场等固定资产作价890万元整体转让广东海事局,实现总公司的战略大转移。2004年,客运公司搬入有实用面积达8400平方米的国际客运站,其中站房面积115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5200平方米,设有3个售票窗,候船大厅面积500平方米、座位332个。

经济体制改革伴随海运总公司的发展。1991年实行经理负责制;1993年,首先是对船舶进行部分承包,接着划小经营单位;把原来属于机关职能的卫生所、幼儿园、供应科、物业公司等划为经济实体,多方位地开展对外经营活动;压缩机关科室人员,从300人减为80余人;对货运公司和海运船厂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提高经营单位的创收积极性。

2004年,总公司制订《北海海运总公司改制方案》,并成立企业改制领导机构和4个工作机构。2005年8月,初步达成新奥集团整体收购公司的协约。

北海市港务管理局(北海新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海港务局(原名北海新力)于1988年2月由北海风机厂、印刷厂、造纸厂、烟花爆竹总厂和技术交流站联合发起设立。1989年底,随着企业改革的发展,北海港务管理局以全部生产经营性资产进入北海新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市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北海市港务管理局仍然实行企业运作模式。

1993年底,北海新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家体改委批准为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继1991年港口吞吐量首逾100万吨之后,1994年北海港务局港口生产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01.9万吨,首次突破200万吨大关。

1995年11月2日,北海新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北海第一家、广西第二家股票上市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42亿元人民币。

1996年8月,北海港务局与深圳长江现代交通设施有限公司开始合建北海港散装进口沥青罐装线,1998年6月4日,北海港散装进口沥青罐装线正式投入使用,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散装沥青罐装储运中转线。同年8月6日,香港货轮“达雅”号靠泊北海港石步岭港区卸货,该轮长225米,载重吨7.3万吨,是北海港开港以来靠泊码头载重吨位最大的一艘货轮。

1999年初,北海新力实业股份资产重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一次性受让北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的北海新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国家股股权,从而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1991—2003年,北海港务管理局与上市公司北海新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以企业管理为主,港口行政管理职能弱化。2002年7月4日,北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明确北海市港务管理局与北海新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分设,分设后北海市港务管理局为事业机构,统一行使全市港务行政管理职能。2003年3月30日,北海市港务管理局挂牌成立,同年4月30日,北海市委批复成立中共北海市港务管理局党组。

2005年底,北海港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下辖2个港区:石步岭港区、海角港区,共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个、2万吨级泊位1个、3.5万吨级泊位1个,年设计吞吐能力215万吨,拥有各类装卸机械设备及成套机械设备超过400台,作业船舶7艘。主要从事港口码头建设、国际国内集装箱、内外贸件杂散货装卸、货物仓储中转、交通运输及船舶修理、机械加工及修理、外轮代理、外轮理货、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等多种经营,其大宗货源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高岭土、油品、木片、化肥等,与世界98个国家和地区的218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防城港务局,是国有大型港口管理企业,主要经营港口装卸、仓储服务、船舶物资供应,土木工程建筑、水电安装、港航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货物代理等。

1992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防城港建港指挥部挂靠防城港务局,港口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仍归口自治区交通厅管理。同年8月,自治区劳动人事厅等单位联合发文,划定防城港务局为国营大型二类企业。

1993年4月23日,防城港—香港—日本全集装箱班轮首航仪式在防城港举行,是广西第一条全集装箱国际直航班轮航线。

1993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撤销防城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防城港市,防城港务局归属防城港市人民政府管理。

1994年5月,防城港开辟了防城港—新加坡、防城港—泰国2条全集装箱国际航班线,这是广西口岸首次开通国际集装箱海陆联运专列,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吞吐量5854标箱,同比增长61.9%。

1996年5月,防城港务局实施机构改革,随后防城港建港指挥部基本停止运作。

1996年9月,防城港务局被列为防城港市唯一一家自治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996年突破5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大型一类港口行列。1997年5月,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在防城港务局召开《防城港务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方案》论证会,防城港务局成立企业改革整顿办公室,制订措施并指导协调二层单位的改革整顿工作;开展实质性的“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建立完善上岗竞争机制,建立与责任效率和岗位挂钩的工资制度;推进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进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进行机构调整,合理设置机构。(www.xing528.com)

1997年10月16日,防城港迎来开港以来首次超10万吨巨轮——“阿丽娜”号。“阿丽娜”号载重吨位为12.9万吨,全长261米,型宽40米,其载重、长度、宽度均创防城港靠泊船舶的新纪录。

1998年11月,防城港务局实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精简机构的同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局招聘,选拔包括副局长在内的管理人员。改革分配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把职工劳动报酬和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和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合力拉开差距,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动”。改革劳动制度,优化岗位设置,实行定岗定员。

1999年,防城港务局货物吞吐量达到808万吨,比1998年增长14.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70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859国际标准箱,分别比1998年增长7.1%和41.2%。全年总收入2.78亿元,比1998年增长5.2%;实现利润6330.18万元,比1998年增长5.33%。年内首次开通的防城港—海口客滚船航班完成旅客吞吐量1065人次,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二季度已停航。

1999年10月,防城港务局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培训班正式开班,全体中层管理人员及有关单位业务骨干130余人分期参加了培训,标志着ISO9000贯标工作全面启动。2000年5月,ISO9000质量体系文件开始编写,覆盖了全局17个二层单位。11月,防城港务局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现场认证审核,成为广西首家通过ISO9002质量合格体系认证的港口企业,标志着防城港务局质量体系正式取得“国际通行证”。

2001年9月,防城港10号泊位——广西第一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启用。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1003.21万吨,比2000年增长8.81%。外贸货物吞吐量924.3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0100标箱,分别比2000年增长11.51%和26.19%。

2003年6月,港口职工医院停办,2004年4月,职工子弟学校移交政府部门管理。

200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正式实施,港口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7月,防城港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防城港务局改制为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以防城港务局现有资产作为对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的出资,改制前所有债权、债务和依法缴纳的各种税费全部由改制后设立的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享有和负担,原防城港务局承担的港口行政管理职能交由防城港市港口管理局行使。

2005年12月28日,载重吨位达18.6万吨的货轮“梅内尔”号抵达防城港锚地。该轮此航程共装载18.2万吨铁矿到港卸货,创防城港接卸单船载货量最高新纪录。

防城港务集团建成泊位3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个,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吨级,年实际通过能力2500万吨,专用集装箱泊位年通过能力25万国际标准箱。码头库场面积125万平方米,建有铁矿、磷矿、粮食、木片、水泥、硫黄、成品油、植物油、液化气、磷酸、硫酸、沥青等大型专用装卸船系统和仓储设施。港区现有铁路约43.3公里,其中装卸线13.2公里。港区铁路通过南防线、黎钦线经湘桂、枝柳、黔桂、南昆线与全国铁路干线联网。港口配套有完善的供水、供电、导航等基础设施。具备装卸各种件杂货、散货、集装箱、石油化工产品能力及其仓储、中转、联运功能。

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钦州港务局,钦州港务局成立于1994年5月,是市人民政府直属政企合一的单位,代表政府行使港口行政管理职能,下设16个部门和引航站、中国钦州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钦州分公司、货运代理中心、劳动服务中心、钦州港鑫汇商贸中心及旅游服务中心筹备处等下属企业,在南宁、昆明和贵阳设有办事处。主要经营散杂货和集装箱以及重大件等多种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及代理业务。

1991年4月,钦州港建港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至1994年1月,钦州港2个万吨级起步码头建成,进港一级公路通车。1月16日,钦州港开港,起步码头泊位投入试运营,钦州市结束有海无港历史。1994年建成投入运营后,吞吐量增长迅速,其中1999年突破100万吨,完成103.28万吨,超过码头设计吞吐能力。在历年完成的吞吐量中,内贸货约占80%,外贸货约占20%;进出港货种主要有粮食、食糖、磷矿、磷肥、沥青、钢材和木材等。

1997年,钦州港获准为国家一类口岸,掀开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2002年,钦州港开通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港口的集装箱货物进入中海公司的集装箱运输网络,能够顺利快捷地到达全国各大港口。

2002年11月4日,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进体制改革新优势,实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一港一政、政企分开”的原则,实施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钦州港务局实行政企分开。

200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正式实施,港口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10月,钦州港务局政企分开后组建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散杂货和集装箱及重大件等多种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及代理业务。至2005年,开通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和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下属子公司有钦州市港口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钦州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钦州分公司、钦州市港口(集团)货运有限公司、钦州市港口(集团)物流有限公司、钦州市港口(集团)轮驳有限公司、钦州市港口(集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钦州港鑫汇商贸公司等。

船舶修造市场

“八五”后期,受国家经济“软着陆”政策的影响,水运运价急剧下降,低运价经营持续近5年。广西水运业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受到冲击。水运市场的低迷直接导致造船市场严重缩水。

1992年,广西船舶修造业开始复苏并趋繁荣,经济迅速发展刺激着航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船舶修造业的发展。全自治区共有各类船舶修造厂120多家,其中经船舶工业管理部门审核发证经营的有108家。全民所有制水运工业企业全年造船共37艘、26985综合吨,占当年自治区造船总吨数的62.49%,造船总吨数比1991年增长36.26%。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年造船225艘、16194综合吨,占当年自治区造船总吨数的37.50%,比1991年增长204.28%。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3270万元,比1991年增长69.43%。

1993年,广西船舶修造业市场活跃,出现一派繁忙修造景象,交通部门的集体水运工业有26家(独立核算13家),全年造船563艘、78742综合吨、77181载重吨,分别为1992年的250%、486%、530%。全年完成水运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19280万元,比1992年增加692%。

1994年,广西船舶修造市场疲软,加上85%的民用船舶修造厂遭受百年罕遇的洪灾,使船舶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自治区民用船舶修造厂全年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25091.35万元,比1993年下降43.13%。1994年,广西拥有180家地方民用船舶修造厂,其中,国有企业36家、集体企业117家、个体企业22家、合资联营企业5家。

1995年,受水运市场疲软影响,广西民用船舶修造业继续陷于低谷,部分集体、个体船舶修造厂(点)因揽不到修造船业务,被迫停产或解体。绝大多数船舶修造厂施工任务严重不足,部分工种的职工停工待业,企业经营极为艰难。全自治区民用船舶工业生产继续大幅度下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按现行价)17505万元,比1994年下降30.23%。1995年,广西民用船舶修造厂共125家,其中国有企业33家、集体企业80家、个体船舶修造厂11家、合股合资联营企业1家。

1996年,水运行业依旧没有走出低谷,修造船需求量大幅度减少,船舶修造业陷入困境,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大批集体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也有部分职工停工待业,职工生活福利难以保障。1996年,广西民用船舶修造厂有水运工业企业46家,其中国有企业15家、集体企业31家,拥有职工人数1799人。

1997年,船舶修造行业仍深陷困境,造船产品锐减,产值逐年下降,非造船工作产值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多数的船舶处于半停航状态,经营十分困难。相当多企业的船舶到了修理期限,因资金困难而无法进厂修理,从而影响了水运企业的生产。1997年,广西拥有94家地方民用船舶修造厂,其中国有企业28家、集体企业55家、个体企业10家、合资企业1家。全自治区地方民用船厂全年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10488.15万元,比1996年下降9.24%。全年完成修船1469艘、76.28万吨、15842客位、49.61万千瓦,完成修船产值3159.3万元。全年完成造船103艘、13051吨、827客位、3591千瓦,完成造船产值4404.94万元。完成其他工业产值2923.91万元。

1998年,广西船舶修造行业未能摆脱困境,修造船市场未出现转机,非修造船工业比重加大,修造船产值有所下降。企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企业内部的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争取早日步出困境。1998年,广西拥有95家民用船舶修造企业,国有28家、其他67家。

1999年,广西船舶修造行业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修造船产值、产品质量相对1998年度有所增加,修造船市场未见转机,仍处于低谷状态。大部分国有企业都能看清形势,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冷静分析,“积极扩大主业,稳步发展副业”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努力探求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新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力争拓展企业经营空间,争取早日步出艰难的困境。1999年,广西拥有84家民用船舶修造企业,其中,国有企业25家、集体企业44家、个体10家、合资企业5家,拥有固定资产35977.87万元,流动资金36360.60万元。全年完成船舶工业产值8459.449万元,比1998年增加10.5%。

2000年,广西拥有88家民用船舶修造业,其中国有企业28家、集体企业39家、个体企业14家、合资企业6家、有限责任企业1家。拥有职工人数7574人,其中管理干部1100人、工程技术人员1606人。固定资产3.35亿元,流动资金3.5亿元。全年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7553.24万元,比1999年下降1.35%。

2001年,广西船舶修造业走出困境,快速发展。自治区共有93家民用船舶修造企业,其中国有企业28家、集体企业41家、个体企业15家、合资企业9家。固定资产3.381亿元,流动资金3.525亿元。全年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14258.8万元,比2000年上升88.78%。全年完成修船940艘、53.39万吨、9939客位、27.1万千瓦,完成修船产值2766.02万元。完成造船228艘、5.82万吨、1718客位、2.08万千瓦,完成造船产值9913.1万元。完成其他工业产值1579.7万元。

2002年,广西共有民用运输船舶修造企业87家,其中国有企业27家、集体企业35家、私营企业18家、有限责任公司7家;固定资产3.80亿元,流动资金3.134亿元。全年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为17725.91万元,比2001年增长24.30%。内河货运市场的逐步好转以及航道条件的改善,给船舶修造业带来了生机,出现新造船舶增多、改造扩吨船舶增多和新造船舶单船吨位呈大型化等特点,一般在600~800载重吨居多,新增造和改造船舶主要集中在贵港航区、梧州航区的横县一带的船厂,这些船舶修造厂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003年末,自治区共有三类以上民用运输船舶修造企业72家,其中国有企业22家、集体企业31家、有限责任企业5家、合伙企业4家、个人独资企业10家;固定资产2.97亿元,流动资金1.15亿元。全年完成船舶工业总产值1.62亿元,同比减少8.60%(主要是船东来料的造船产值统计不可比及修造船产值减少所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西南出海通道的进一步建设,航道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内河货物运输出现少有的快速增长,许多水运业主纷纷淘汰小吨位的旧船舶,投入资金建造大吨位船舶,新船市场转旺,新造船舶单位呈大型化,一般在800载重吨左右居多,新造和改建船舶主要集中在贵港航区和梧州航区的船厂,这些船厂业务饱和,贵港航区的船厂甚至出现造船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

随着自治区船舶建造和水路运输的发展,2005年全自治区拥有船舶修造企业共102家,其中一、二类造船企业52家,特别是贵港航区造船厂家和生产能力突飞猛进,船厂、船台数量由2004年前的10家船厂、95个船台发展到2005年的21家船厂、238个船台;造船生产能力也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300~500吨船舶发展到2005年的700~1500吨船舶,甚至2000~3000吨船舶。但是,船厂、船台的迅猛扩张和造船数量、造船等级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质量管理不到位、造船设备陈旧、人员技术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了船舶建造质量下滑。

船舶修造企业

1986年,国家对水运实施行业管理,推行“有水大家行船”的全民办水运政策,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水运行业管理市场意识逐步被唤醒,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公有制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993年后,国家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出现了局部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一时期,一方面是个体、私营企业为主的水运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力量被认可。另一方面是公有制经济中集体水运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而国有水运企业在无奈中被迫接受和适应水运多元化经营主体的现实。

至2005年12月,广西先后有梧州造船厂、北海海运船厂、桂平造船厂、南宁造船厂4个国有造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企业法人。

西江造船厂 西江造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造船子公司,后改名为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广西柳州市鱼峰区,始建于1965年。1991—2005年是西江造船厂不断发展和壮大的15年,其间有过“九五”时期的辉煌,也有过“十五”前期的低谷,从“十五”后期开始工厂逐步走出困境,并不断发展壮大,是国内铝质船舶生产的重点企业。

随着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和减员增效工作的不断深入,工厂职工总人数和管理人员逐年下降,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基本形成了一支完整的、技术力量较强的开发、设计、检验、工程管理等技术人员队伍和较为精干的职工队伍。从“十五”时期开始,结合市场需求、市场目标和工厂发展需要,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更新改造并调整了产品结构,把铝质船舶建造作为工厂又一个主要产品发展方向,共计投入更新改造资金1.2亿多元,建成一条国内先进的铝质船舶建造生产线,造船技术处于自治区先进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工厂产品经营完全融入市场,为适应市场化经营,制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强化内部管理,使该厂成为国内一流的小型舰船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事业部制组织机构,设置造船工程部、钢结构工程部、机电工程部、机械部以及经营计划部、生产管理部、技术开发部、质量部、物资供应部等。经营生产及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产品为主、以市场为主导。

1991年以前,西江造船厂主要资质有船舶制造、民用船舶设计与制造、三级国防计量机构等。工厂先后获得了船舶设计制造、装饰及船舶修理,大型钢结构及机械制造、安装、加工,一、二类压力容器制造、改造、安装,环保工程设备制造安装等经营资质。工厂始终贯彻执行“诚信为本,顾客至上;精益求精,争创名优”的质量方针,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信于用户,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工厂荣获部级质量管理奖,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二级计量单位。建厂40年来,西江造船厂共建造各类船舶700多艘,部分船舶出口多个国家,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得到用户好评,有14个产品获省、部优产品奖。1998年9月,通过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获得GB/T1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2003年11月,通过ISO2000质量体系认证。

桂江造船厂 桂江造船厂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一家中型国有造船企业,于1969年在广西南宁江南造船厂援越造船工地(“6004”工地)的基础上建厂,是华南地区主要造船企业之一,位于广西梧州市钱鉴路54号。1991—2005年,该厂坚持“军民结合、军品优先”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拼搏,勇争一流”企业精神,积极开拓进取、顽强拼搏,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广西船舶行业龙头企业。

1991年,桂江造船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90人,2005年达到209人。工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进口日本和美国产各种型号的氩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工厂拥有全套各种先进造船设备1350多台(套)。从2005年开始,总投资32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15万元、工厂自筹资金650万元)的专项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上马,解决工厂生产场地、关键设备和设施不足等生产瓶颈问题,增强了下料、焊接、起重吊装等主要生产工序的能力。

1991—2005年是桂江造船厂不断发展,生产规模和能力不断提高扩大的15年。从2000年开始,除生产建造常规钢质船外,开发铝质船、高强度钢船、低磁钢船。2005年,桂江造船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建造能力,采取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撤销分厂(车间)制,成立军品、民品、修船3个事业部,形成军品、民品、修船3条线的运作方式。该厂大力开发民船及出口船舶,由基本单一的军品生产过渡到军民结合。1991—2005年,桂江造船厂共建造完工各类型船舶158艘,其中军用船舶126艘(包括补给艇16艘、出口9艘)、民用船舶32艘(出口7艘),完成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军品曾援外或出口到欧洲、亚洲、非洲的11个国家,民品远销美国、老挝、新加坡、坦桑尼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

1999年,桂江造船厂进行经营战略调整,加大出口船的比重。2002年完工的58.3米多用途船是开辟新加坡市场的第一艘出口船。2001—2005年,公司先后从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客户及国内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接多型海洋石油工程船舶的建造订单,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末,工厂以承接一批海军应急产品为契机,对工厂部分生产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使工厂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1992年,桂江造船厂通过军工质量保证体系考核,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考核合格证书”。1999年5月,工厂获得了国家和国际承认的“3000吨以下民船认证证书”和“渔船检验局对工厂钢质船舶生产许可证证书”。1997年,工厂建立GJB/Z9002质量体系通过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1999年,工厂民品质量体系通过了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现场审核[获GB/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3000吨以下船舶的生产和服务)]。2003年,完成质量管理体系换版认证工作,工厂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完成从GB/TI9001-1994、GJB/Z9002-96标 准 向GB/T19001-2000、GJB9001A-2001标准的转换。2005年,通过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审核组对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和民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进行换证复评现场审核。2005年5月,工厂通过广西渔船管理局钢质渔船认可审查组现场审核,并于8月获全国渔业船舶建造修理企业工厂认可证书。

广西西江造船有限公司 公司前身为梧州造船厂,始建于1954年12月,是国家中二型企业。工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浮动码头泊位2个,船台11座,横向下水滑道1座,各类生产设备800多台(套)。2004年4月,梧州造船厂改制为广西西江造船有限公司,经梧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外资经营企业,成为广西内河最大的民用船舶修造企业。工厂先后取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民用运输船舶设计批准证书、民用运输船舶修造业批准书、渔业船舶建造修理工厂认可证书,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由梧州造船厂研制建造的、国内同类最大的铝质双体高速客轮于1995年12月25日通过鉴定,交付使用。该轮36米长,9.5米宽,170客位,航速21.3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该厂承建的船舶先后获得中国“CCS”、中国香港海事处及美国“ABS”、英国“LR”船级社的认可,并秉承“质量好、造价低、重合同、守信誉,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宗旨,以制造出口为主,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共同开拓为经营理念,为梧州的经济建设和广西的航运及船舶修造业做出积极贡献。先后为内地主要港口、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东南亚地区,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客商建造大批船舶产品。该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至2005年,该厂产品齐全,主要产品有各种货船、油船、供水船、渔轮、交通船、交通艇以及铝质高速客船等14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能够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2004年2月,南宁造船厂制造的载重2553吨货船下水,并在防城港担任港澳地区运输

南宁南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前身为国营南宁造船厂,成立于1958年8月,1985年9月下放南宁市,隶属南宁市国资委,是经自治区评定的船舶甲级设计和一类制造单位,能设计制造各类型号客货船和工程船舶,设计制造的船舶产品多次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南宁市科技进步奖。该厂原厂址位于南宁市白沙大道邕江南岸,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经南宁市国资委批准,于2005年11月25日搬迁至六景工业开发区。

1991年,南宁造船厂可设计建造500~1000吨各类船舶,年生产能力13艘,总吨位3300吨。2002年,通过改进经营生产策略,完善管理制度,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04年7月1日,南宁造船厂进行改制,改名为南宁南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南宁南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有职工153人,其中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人,工业总产值1335万元,缴税176万元,利润116万元。主要船舶产品有300~3000吨多用途货船集装箱货船、油船和化学品船,500客位以下客船、旅游船,2×1500千瓦以下拖轮,以及各类工程船舶。此外,工厂产品覆盖了包括大中型钢结构产品加工焊接、机械设备制造、电站水工金属结构设备制造、船舶噪音消除技术、污油水分离处理技术各领域。该厂与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家科研院所长期保持技术联系,是广西大学的重点协作成员单位。南船重工在开展船舶设计、制造及相关经营项目的同时,运用造船技术的优势,成功开发出非船高技术产品,其中HZS系列电脑控制砼搅拌设备、砼工程机械系列产品、交通标志工程系列产品、交通收费站(亭)系统工程产品、南宁市朝阳溪污水处理配套产品等荣获自治区新产品一等奖,开发研制的HZS系列砼搅拌站获南宁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部分产品荣获交通部全国优秀船型评比优良奖和自治区新产品开发成果三等奖。

桂平船厂 桂平船厂位于广西桂平市郁江河畔,始建于1960年,是梧州港航实业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具备一类修造船资质的民用船舶建造企业,是广西民用船舶的主要修造船厂之一,可常年建造3000吨以下的民用船舶。厂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含滩涂面积),2005年拥有固定资产1803万元,生产场地35000平方米,主要生产船台1670米,各种设备、设施42台(套),职工400多人,技术人员328人,年产值达到414万元。

1991—1994年,桂平船厂实行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船厂生产任务主要以修理公司船舶为主。1995年,船厂进行改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当年修船27艘,造船3艘,最大400吨,船厂效益大幅度提升。1995年下半年至1998年,由于修造船市场极为疲软,经营陷入低谷,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其间仅修船27艘,造船2艘,当时的生产量主要是对小吨位船舶进行技术改造。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修造船市场有所复苏,1999年造船28艘,产值超千万元。2000年下半年,随着贵港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桂平船厂的修造船生产也步入高速发展轨道。由于质量优良、价格低廉、工期短等特点,出现排队等候船台造船开工的情况,最长的达5个月。2004年,该厂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生产场地扩建到32000平方米,2005年扩到35000平方米。2000—2005年间,共建造船379艘、207720总吨,年均造船63艘,总产值达2.7亿元。2004年,为广州顺风船务公司建造了一艘3000吨级集装箱干货船,开创贵港辖区建造大吨位船舶的历史,标志着贵港市造船企业朝着大型化方向迈进。

北海海运船厂 北海海运船厂创建于1954年,原为广西北海海运总公司下属企业,原名国营广西北海海运总公司船舶修理厂,1991年12月更名为广西北海海运总公司海运船厂。厂址位于北海市外沙岛西侧,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厂房面积2万平方米,是广西修造船行业一类厂家、渔业船舶一类丙级建造企业,是北部湾沿海地区船舶修造业的骨干企业。

1992年,获得修一类造一类民用运输船舶经营资格,主要经营船舶设计、修造、改装,钢结构件加工,机械加工业务,机电设备修理,船舶配件,材料供应,船舶螺旋桨制造,救生筏检修等业务,拥有国家海事局及CCS认可的船舶气胀式救生筏检修资质,能够承接船舶气胀式救生筏检修业务,签发气胀式救生筏检修证明静水压力释放器检修证明,厂年修造能力分别为:25艘、1.2万吨和6艘、6800吨。2005年有员工16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多人,其中高级、中级职称20人,拥有修造船设备100多台(套)、船排2个和100米的舾装码头。其中东船排有承载能力为600吨级船台5座,西船排有承载能力为1000吨级滑道2条,能修造3000吨级以下的各类船舶。

图为由北海海运总公司船厂承建的客货滚装船“北部湾3号”1998年10月11日顺利下水。该船总吨位1598吨,可载货500吨,载客400人,载标准汽车40辆

1991—1992年,海运总公司大部分船舶已进入老龄期,多艘货轮拖轮相继停航或报废,而船厂单一对内服务的生产模式效益比较差。1993年起,积极向外承揽修造船业务,当年完成修船10艘、2515千瓦、3350载重吨、200客位,新造船1艘,即为北海市海城区海运公司制造的“杰秀号”,1994年建造了1600载重吨的“杰秀2号”油轮。1999—2003年,钢质船舶进厂修理的业务量明显减少,但得益于前几年对设备的更新改造,吸引了北海相当部分大吨位渔船上排修理,渔船修理的工作量几乎占全厂业务量的50%。2001年,完成200吨45客位的“涠洲—斜阳”交通船建造。2003年,建造长33米200吨挖泥船“桂浚30”。2004年4月,海运船厂与兄弟单位合作经营的4000吨级船坞投入使用,先后承接4000吨油轮“金昌1号”,2000吨吸泥船“航浚1”,北部湾1号、2号、3号客滚船等20多艘大吨位的船舶进坞修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