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美食,世人皆知成都有个赖汤圆、重庆有个凌汤圆,却不晓得阆中有个鬼汤圆,更不知道这汤圆的来历和妙处。
清光绪年间,时为保宁府治所的阆中城有个姓陈的读书人,家境贫寒,排行第二,虽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失意之余,决定弃学从商,养家糊口。阆中城南紧临嘉陵江,拥有南门、华光楼、高家坎三大水码头,自古船舶如织,商贾云集,摊贩众多,繁华异常,且有上百个无家可归吃了上顿寻下顿的下力人,这引起了落魄书生陈老二的盘算,便筹划起卖汤圆这小生意来。他买来一副担子,一头挑连柴带火的大砂锅,一头挑汤圆粉和糖油材料,卖起了汤圆。他经营汤圆生意多为贩夫走卒下力人着想,在“早”字上做文章,天不亮就把担子挑出门,在南门口、下新街、东街、油房街、华光楼、沙河街一带,扯起嗓门大声叫喊:“卖汤圆!热乎、大坨的汤圆!”早出晚归下苦力的需要填饱肚子,汤圆不仅卖得早,且大坨、红糖心子多,又相因(便宜),所以生意特别好。陈老二知书识礼,给自己定下规矩,对顾客和蔼,把利润看得薄,质量比人家好,让资金周转快。他起早贪黑,把糯米汤团粉磨得很细很细,糖和芝麻熬和炒的功夫到家,做出的心子香甜柔和,让汤圆更加可口。卖完早堂赶紧将收入的钱拿到市场上去买回原料,夜晚又卖夜堂汤圆,一来二去,陈汤圆的名声越来越大。
第三年阴历鬼节那天夜晚,陈老二照例挑担出门叫卖汤圆,因为古时有“七月半,鬼乱窜,天黑少出门”的忌讳,生意大不如前,已到三更天了,汤圆还没卖完,人也有了倦意,便在马王庙街檐下放下担子边歇气边叫卖。这时,夜深人静,月色朦胧,随着江风吹过,他不禁打了两个冷战,刚想起身收摊回家,突然一高一矮两个人来到面前,声称赶路饿了要吃汤圆。陈老二见有了生意,立马起身喜滋滋地忙乎起来。两个顾客食量极大,边吃边说好吃,眨眼工夫便把担上剩下的汤圆吃了个精光,丢下一串铜钱便要离去。陈老二一见铜钱有多无少,连声道谢,还没看清对方颜面,人早消失得无影无踪。晚上,陈老二在灯下盘点夜堂收入颇丰,心花怒放,睡得很香。第二天怪事发生,枕头下的那串铜钱变成了祭奠烧的黄棱纸钱。他惊呆了,难道是有人夜潜入室调包扯怪教(恶作剧)?但最终还是迷信昨晚碰到了鬼吃汤圆。陈老二遇鬼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古城。“陈老二的汤圆做得好,不但人爱吃,连鬼都爱吃!”人们议论纷纷,添油加醋,说得神乎其神。于是,“陈汤圆”的称号变成了“鬼汤圆”的怪名,并得以世代流传。(www.xing528.com)
推汤圆粉子 王玉贵/摄
鬼汤圆的名号叫响后,陈老二的生意愈益红火。汤圆担前常有顾客排队候餐,来阆中游山玩水的文人墨客也置身其间体验市井民俗;甚至连府衙、县衙的官宦人家及商界名流举行家宴时,也时常传唤鬼汤圆挑担上门供应。喜食汤圆的中、上层人士中,不乏嗜香觅甜的美食名宿,陈老二听其品评,虚心求教,广采博纳,独创了一种保宁白糖桂花汤圆,专供有钱人家享用。该汤圆以香糯米、新菜油、白糖、冰糖、芝麻、油核桃、炒花生米及用糖渍贮存的鲜桂花做原料,搓出的汤圆乖巧玲珑,莹白如玉,煮熟后桂香扑鼻,清香可口,略有弹性,却不粘齿,汤清水白,寒冬汤中还有姜片,驱寒提味,满口馨香,甜沁心脾,炎夏更有鸡蛋醪糟配套,很受食客青睐。后来,陈氏子孙又推出了加鸡油的四色多味鬼汤圆,一碗四个,四季发财,外表凝脂,晶莹剔透,软糯香甜,一个汤圆一种馅,品尝一口一个鲜,枣泥如琥珀,冰橘似秋菊,玫瑰若朝霞,桂花像碎金,更显得渊雅而隽永,代代传承。至今,一提到保宁鬼汤圆,阆中的老辈子们还津津乐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