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阆中文化:国宝《隗先生铭》揭示最早道教宫观碑铭发现

阆中文化:国宝《隗先生铭》揭示最早道教宫观碑铭发现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室观摩崖造像(资料)永明七年阆中《隗先生铭》的发现将道教宫观类碑铭从最早的南齐永元三年向前推进了12年,成为现今国内所知时代最早的一例。《隗先生铭》是其中时代最早的题刻,也是残存文字最多的一方。根据《隗先生铭》所记载以建元元年为界,隗静在阆中的行迹分为两个时期。《隗先生铭》的刊刻,正是这种关系的一个证明。《隗先生铭》记载的正是一座道馆从无到有的诞生历程。

阆中文化:国宝《隗先生铭》揭示最早道教宫观碑铭发现

石室观摩崖造像(资料)

永明七年(489年)阆中《隗先生铭》的发现将道教宫观类碑铭从最早的南齐永元三年(501年)向前推进了12年,成为现今国内所知时代最早的一例。

《隗先生铭》镌刻在今沙溪办事处北山间一处岩厦的石壁之上(本地称风谷洞、石室观),其周围还分布着多处隋唐时期的道教摩崖造像及题记。《隗先生铭》是其中时代最早的题刻,也是残存文字最多的一方。铭文现存68行,每行16字。主体部分保存较好,中部因裂缝有所残缺。

依据铭文所述,隗静为天水人,于刘宋大明年间(457年—464年)学道,周游名山,慕名来到阆中云台山。当地道教信众为其兴建馆舍,隗静因故没有居住,便修葺此石室,在这里生活。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隗静离开阆中石室到建康崇虚馆中受法。不久巴郡太守谯灵超又将他邀请回阆中石室,在此修道授徒。永明七年(489年),隗静在阆中当地的弟子和信众,为了推崇和纪念这位高道,便共同立了这一碑铭。

隗静、谯灵超及铭文中的其他人物,都没有见诸其他文献。隗静的这处石室,也并未延续很久。同窟中另有一处唐神龙二年(706年)所立《石室神仙窟明真社碑》,碑文将此地称为“石室观”,说其“不知何年而立,何代所成,实先圣之遗踪,神仙之轨辙。□升之字,壁上犹存;鸟迹虫书,岩边见在”,“古老相传是神仙窟矣”。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隗静开拓此室的历史已经不多了解了。

根据《隗先生铭》所记载以建元元年(479年)为界,隗静在阆中的行迹分为两个时期。

建元元年(479年)之前是隗静石室的开创阶段。隗静经过“历观众山,遍求栖隐”的游方生涯,来到阆中,当地信道者先后为他兴建多处住所,但他仍选择开拓山间石室,“镌祏岩岫,制置房庑”,居于其中。(www.xing528.com)

阆中石室观 赵阆平/摄

建元元年(479年)隗静离开阆中,南下建康,在崇虚馆中“谘受经文,法事□悉”。随后,巴西谯灵超任巴郡太守,将隗静请回阆中石室。在谯灵超的赏识和“供赡”下,其石室开始扩建,大为改观。铭文谓“福事更兴,渐就精丽”,有“虚堂霞帐,列幌烟□,飞廊四布,洞门双启”,显示出已经建立起相当规模的馆舍。

“都讲”是举行灵宝斋仪时除法师以外最为重要的职事,这一法职的存在透露出隗静石室面向当地社会提供法事服务的事实。铭文称隗静多年来“游方劝化,济度苍生”,阆中当地“道俗归化,莫不洗悦”,说明隗静借由石室与阆中社会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开展着活跃的道教活动。《隗先生铭》的刊刻,正是这种关系的一个证明。

在《隗先生铭》中,隗静被描绘为一位矢志隐逸、脱离世俗的隐者,他“味道忘餐,清□□□,单景独栖,励志此室”,“乐山之性,静默空□,遨游物外,识远量□”。但经过在阆中石室近30年的修行活动,这种追求为隗静带来了相当的声望,也改变了他的初衷。隗静始于“遍求栖隐”的游方,却最终常住此地;“单景独栖”的修行,却引来“四辈来驰”;简陋的石室也终扩建为精丽的道馆。

《隗先生铭》记载的正是一座道馆从无到有的诞生历程。隗静的经历并不是特例,它反映出道馆出现的一般模式:道馆是由山中修道者居住的岩穴发展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