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宅 王玉贵/摄
阆中之所以文风淳厚,文脉长续,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和民间有注重培育风脉、弘扬文教的传统,造就了许多诗书传家、薪火不绝的书香门第,形成了以文章道德影响社会的名门望族。在清代,阆中可圈可点的书香门第很多。《名门王氏与锦屏书院》一文,细述过出了一进士、五举人、四贡生、七秀才,其中两位曾任锦屏书院山长的王家;而在阆中还有与锦屏书院结缘很深的黎氏一家,曾出过三进士、九举人、十一贡生。
阆中古城学道街一号,挂有“黎宅”匾额和“一刻千金,春原无价;三陈二尹,德必有邻”对联的古院,便是清代科甲名门黎氏的祖屋。
据《黎氏家谱》载,黎氏入川先祖黎元恭,明末由陕西庆阳知府升任川北道,遂居阆中。当时正值明末战乱,“李自成遣马科于甲申年(1644年)七月入四川,掠保宁等处”(李天根《爝火录》卷五),黎道台殉职于苍溪战场。其子黎尧天在战乱中卖卜为生,定居于阆;次子黎祖寿为进士,后迁回祖居地江西。三世黎骞为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进士。居阆的四世黎瑛为乾隆间举人。五世黎原豫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科举人。六世黎献(号芹野)先为恩贡生,后为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科举人。其弟黎怀(《家谱》载名黎乐)先为拔贡,后于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考中举人。三弟黎靖先为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拔贡,继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四川举人第一,即乡试解元,为阆中历史上四位解元之一;后又高中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进士。七世黎基德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科举人,黎成德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举人,黎昭德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举人,黎新德为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拔贡,黎敏德、黎崇德亦为道光间贡生。黎献的女婿金玉麟居于黎家,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举人,继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高中进士。八世黎观美,九世黎有廉、黎有度,十世黎之彦等均为贡生。(www.xing528.com)
《阆中县志》对黎道台之五世孙黎原豫相关的记载较为详细。黎原豫,字章乘。其父黎瑛,在原豫幼年时就去世了,其母刘氏还年轻,守节不嫁,一心操持家计,教育儿子读书。所以,原豫特别孝敬母亲,人称至孝;读书特别刻苦,才智过人,20岁考中举人。他年少时应试,题为“秦始皇徙豪杰于关中”,其结句云:“项羽刘邦皆在楚,刚刚失却两英雄。”试官大为赞赏,人们争相传诵。他赴京参加礼部会试,未考中,便归家侍奉母亲,不再以仕途为念。母亲去世,黎原豫痛不欲生。安葬母亲后,守墓月余,悲泣不已。一天傍晚,伤心至极,竟投嘉陵江自杀。过了一天,尸体浮出水面,身上其母去世后所穿的孝服尤为显眼,引人注目。当时的阆中知县丁校旌对黎家好门风给予了表彰,黎原豫被人们称为大孝子,原豫辞世后,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他的夫人是举人刘承莆之女。刘夫人与她婆婆刘老夫人一样,历尽艰辛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再苦也要教子读书,对三个儿子“督课甚严”。最大的儿子黎献在原豫辞世时才14岁,在刘夫人教导下读书特别用功,后来通过层层考试,考中秀才,由“廪生”而为“恩贡”。为帮助母亲、扶持两个弟弟,黎献开办私塾讲学,同时也教弟弟读书。在母子俩精心培育下,二弟黎怀辛酉科中举,三弟黎靖庚午科中举且为乡试头名解元,庚辰科更高中进士。黎献执教有方,声名大著,于道光元年(1821年)举为孝廉方正(举人),聘为锦屏书院山长(相当于院长、校长)。自四世黎瑛算起,五世黎原豫和他的三个儿子,祖孙五人在两代刘氏婆媳的督导之下,全都登科中举,六世最小的黎靖不仅举人第一,又于十年后金殿唱名。于是黎家成为驰誉乡里的书香门第。《县志》说:“门弟子之盛,一时无两。”
黎家到第七世诸子,更是科甲如林。黎献的长子敏德考为贡生,著有《史学管窥》二十四卷。黎怀长子基德、次子成德先后中举做官。黎靖长子慎德考中拔贡,为候补县丞,后署理郧房、竹溪等县;次子崇德为岁贡生,五子昭德考中举人,六子新德为拔贡。一代十二弟兄,有三举人四贡生,其余黎容德等为秀才。叔伯弟兄多有功名,形成了嘉庆、道光年间黎氏光耀门楣的第二次高潮。这次高潮的顶峰,便是黎献的女婿金玉麟高中进士。
黎家七世以后,仍有八世黎观美为优贡,九世黎有度为恩贡、黎有廉为拔贡,十世黎之彦为拔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