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在广东省大埔县的湖寮,湖寮镇是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下辖的一个镇。解放以后湖寮是大埔县城所在地,地处梅潭河上游,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汉剧之乡’的美誉。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寮是个湖泊,一片汪洋。由于梅潭河水汹涌澎湃,在河水出口处形成‘梅塞’,乱石阻塞,水流不畅。只有五古山(现称五虎山)下的鸦鹊坪和岗头坪因地势较高是陆地,地上森林茂密,野兽出没。先民们就在湖边高地搭寮居住,久而久之,先民们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作‘湖寮’”。
“我的父亲早年下南洋,去新加坡谋生。母亲在家务农。我出生后一直在家乡跟随母亲长大,稍长后上学读书。尽管家境不算富裕,但家庭基本的生活条件勉强还是可以。”
“1949年2月,全国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闽粤赣边区作为南方的重要战略支撑点,边纵部队不断扩编。同时,按照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着手培养国家政权建设的干部队伍。我的家乡湖寮是1949年1月10日解放的,随后,边区成立了湖寮工作团,招收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程度、思想积极进步的青年,为即将成立的湖寮区政府做好组织人事准备。我们这些年轻人受到时局的鼓舞,积极报名参加工作团。”
“后来因湖寮周边的地区未能解放,湖寮区政府没有成立。我们这些参加工作团的青年就由团里统一安排,转而参加韩江纵队第一支队成立的粤东韩江干部学校第二期学习。经过面试,了解每个同志的家庭情况、参加工作的目的、本人的出身等情况。而后,一部分同志留在干校学习,一部分去边纵第十三团参加部队工作。我是1930年出生的,那一年虚岁刚好20岁,经过面试合格,我在韩江干校学习。”
吴兴的边纵战士胸章(正面)(www.xing528.com)
吴兴的边纵战士胸章(背面)
“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干校一共有300多名学员,分成4个连。我分在二连,当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国内形势、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城市政策等等。每天,进行‘三操两课’,早上、上午和下午都要进行军事训练,其他时间用于政治理论学习。生活上,我们每天只吃两餐,粮食主要以糙米为主。一个班10个人,一条谷笪,围坐在地上吃饭。被子和衣服都是自己带的,也没有发津贴费。但是同学们的学习训练热情十分高涨。”
“1949年6月,形势发展需要尽快培养干部。魏金水代表边区党委首长来到我们学校,在报告中告诉我们,闽西的形势发展也很快。于是,边区党委所属的财经学校、卫生学校、闽西南干校、韩江干校的学员,全部进入闽西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