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古代建筑发展(1640年以前)
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原始人以狩猎和食物采集为主,居无定所,只能居住在天然的洞穴中或栖居在大树上。新石器时代,原始的农牧业产生后,原始人类开始选择适宜的地方定居下来,出现了村落的雏形。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发现的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筑有堡垒的村庄,是欧洲早期的巨石遗存。欧洲、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法国西部及北部,英国、爱尔兰、丹麦、瑞典及德国北部,东亚和南亚沿海等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巨石建筑”,这些建筑为西方石造纪念性建筑打下了基础。图1-12所示为英格兰索尔兹伯里石环。
对西方古典建筑产生影响的古代文明建筑有: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和爱琴海建筑。
古埃及建筑在陵墓(如马斯塔巴、金字塔和崖墓)和神庙的建设上有突出的成就。其中,神庙的建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纪念性建筑,如图1-13所示的卡纳克神庙。
图1-12 英格兰索尔兹伯里石环
古西亚时期的宫殿开创了拱券和穹窿(古罗马发扬光大)结构系统来建立空间关系,对古罗马建筑影响很大。拱券的使用,克服了梁柱的局限性,用较少的材料获得很大的空间,如图1-14所示的萨艮二世王宫。
图1-13 卡纳克神庙
图1-14 萨艮二世王宫
爱琴海地区宫殿建筑的梁柱体系及柱头做法,对希腊建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宫殿建筑(如克里特文明的米诺斯王宫、迈锡尼文明的迈锡尼城)复杂的平面和空间组织,体现出了与西亚建筑的诸多关联。爱琴海地区最负盛名的建筑是采用叠涩券和三角形装饰石板的卫城狮子门(图1-15)。
图1-15 卫城狮子门
古希腊建筑的形式语言和内在思想奠定了西方建筑最核心的精神观念。古希腊梁柱建造系统和以柱式(图1-16)来形成整个建筑秩序的方式一直影响到19世纪、20世纪。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建筑的典范,是雅典人为了纪念波希战争的胜利而修建的一组建筑群。帕提农神庙(图1-17)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该建筑恰当地选择了陶立克柱式,使整个神庙尺度适宜,简洁大方,风格明朗。
图1-16 西洋古典柱式
a)陶立克柱式 b)爱奥尼克柱式 c)科林斯柱式
古罗马建筑在建筑空间处理以及结构、材料、施工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空间处理上,注重空间的层次、形体的组合,达到了宏伟壮观的效果;在结构方面发展了拱券和穹顶结构,在建筑材料上运用了当地出产的天然混凝土,有效地取代了石材。古罗马万神庙(图1-18)就是穹顶技术的成功范例(从建筑构图到结构形式),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
公元4世纪~公元5世纪,欧洲各国先后进入到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宗教建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容纳上千人的大教堂、修道院等成了这一时期建筑活动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大空间、大跨度的要求,建筑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拱肋结构、飞扶壁结构、穹帆结构相继出现,使建筑内外部空间更加丰富多彩。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图1-19)反映了强烈的宗教气氛,不但是哥特式建筑的上乘之作,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www.xing528.com)
图1-17 帕提农神庙
图1-18 古罗马万神庙
2.西方近代建筑发展(1640—1917)
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15世纪以后遍及各地。因此,一般欧洲史学家把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中叶算起,因为那时开始出现了与中古告别的文艺复兴、宗教改良,以及各种新思潮,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供了资源。
在14世纪末,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即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并建立自己的文化。在这期间,建筑师们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建造技术、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建筑构图原理。于是,各种拱顶、券廊、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总占地面积2.3万m2,主体建筑高45.4m,长约211m,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历时120年建成(1506—1626),罗马最优秀的建筑师都曾主持过设计与施工。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集中了16世纪意大利建筑、结构和施工的最高成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纪念碑,如图1-20所示。
图1-19 巴黎圣母院
图1-20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3.西方现代建筑发展(1917年以后)
19世纪中叶开始,一批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倡导“新建筑”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建筑形式的统一,力求体现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反对虚假、烦琐的装饰,并强调建筑的经济性及规模建造。德国著名建筑师设计的“鲍豪斯”校舍,就是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校园按功能要求合理分区,平面布局灵活,立面简洁大方,体型新颖,如图1-21所示。
图1-21 “鲍豪斯”校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电梯的发明、新型建筑材料的涌现和建筑结构理论的不断完善,使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相继问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筑设计思潮非常活跃,出现了设计多元化时期,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罗马小体育馆的平面是圆形,直径为60m,可容纳观众5000人,兴建于1957年,由意大利著名结构工程师奈尔维设计,其使用要求、结构受力和艺术效果得到了有机结合,可谓体育建筑的精品,如图1-22所示。
图1-22 罗马小体育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