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中揭示真相!

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中揭示真相!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搞清这一问题,应当弄清两对概念:一曰“龙城”是不是“龙堆”?再曰“龙堆”是“雅尔丹”地貌,而“龙城”也是“雅尔丹”地貌?一是龙城的位置;另一是龙城的成因及地貌。就其成因,正如《河水》篇所云:“蒲昌海溢,荡覆其国”,“浍其崖岸,余溜风吹”。龙城的长度“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是相当长的。根据以上叙述,我们既不能把龙城说成龙堆,也不能把龙堆的“雅尔丹”台地说成是龙城。

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中揭示真相!

答曰:否。要搞清这一问题,应当弄清两对概念:一曰“龙城”是不是“龙堆”?再曰“龙堆”是“雅尔丹”地貌,而“龙城”也是“雅尔丹”地貌?

关于“龙城”记载的时间最早、也是比较具体而全面的古籍,是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水经注·河水》篇云:“河水又东注于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姜赖之国是否其实,姑且不论,仅就这段文字我想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与本文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龙城的位置;另一是龙城的成因及地貌。就其位置,以泑泽即蒲昌海而论,海在“龙城之西南”,海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罗布泊;龙城的具体走向是“西面向海”。就其成因,正如《河水》篇所云:“蒲昌海溢,荡覆其国”,“浍其崖岸,余溜风吹”。浍者,原指田尾去水的大沟。溜者,一行列,一溜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古代蒲昌海接纳的水源充沛,水盈而淹没了这个地区;水退后又经多年流水冲刷,形成了很深的沟漕在崖岸下,又经多年风吹形成一个行列,这个行列,“稍成龙形”,“因名龙城”。龙城的长度“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是相当长的。1993年农二师的王野苹先生与我来信,讨论这段文字的理解,我建议他到有关科技单位去查对用现代科技手段卫星摄制的影像图片,所得罗布泊地区的地貌解译资料,结果正与疏勒河尾闾注入罗布泊的沟堑相符。卫星影像证实:疏勒河尾段北岸为寒武—奥陶纪的断层,南岸虽受昆塔干沙漠影响,但河岸原有的线性构造仍很清晰,河床经多年流水冲刷切割而形成的很深的地槽,即河堤崖岸,也清楚地显示出来,这个河堤崖岸,就应该是所谓的龙城。由此可知,龙城既不是高岗之上的土丘,也不是被风吹蚀的“雅尔丹”台地,更不是一座实有其地的城,而是长期受疏勒河水冲刷形成的尾闾崖岸。

龙堆,又叫白龙堆,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记载。传云:“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继后又见于《魏略·西戎传》记载,传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垅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从这两段记载龙堆的大致方位,应该在玉门关以西、楼兰故城以东的地段上。1914年经斯坦因探险考察实测,具体位置当在东经90°25′—91°8′,北纬40°40′—41°,即他的探险驻营地编号CCI—CIV。这是由一条一条风蚀龙岗夹着一条一条风蚀深沟组成的典型的“雅丹”地貌,由于岗阜上覆盖了白色的盐碱土,在阳光映照下,反射出熠熠银光,有似白龙,故称龙堆。(www.xing528.com)

根据以上叙述,我们既不能把龙城说成龙堆,也不能把龙堆的“雅尔丹”台地说成是龙城。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地貌,构成的成因也各有不同。

(原刊《丝路游》199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