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名的木简5件。
80LBT:011,长4.6、宽1.2、厚0.3厘米。
敦煌〔…〕(图一,6)
30LBT:039,长7.8、宽1.4、厚0.25厘米。
〔…〕与敦煌(?)胡三〔…〕(图一,8)
80LBT:028,长9.7、宽1.1、厚0.2厘米。
a面:〔…〕矦于慰犁〔…〕
b面:〔…〕言状当弓箭〔…〕(图一,4a、4b)
80LBT:042,长8.5、宽2、厚0.3厘米。
冀刘君长缮〔〕(www.xing528.com)
武都人张建〔…〕(图一,9)
80LBT:006,长3.8、宽1.3、厚0.01厘米。
〔…〕威远〔…〕(图一,7)
简T:011“敦煌”二字行书,字迹清楚,下缺。简T:039上下两端均缺,上第一字释“与”,此字见于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十七帖》,为《中国书法大字典》臼部所收。第二字释“敦”,据甘肃省博物馆吴礽骧、徐乐尧同志相告,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木简中常见。第三字似可释“煌”,但吴礽骧、徐乐尧同志释“德”,北京大学裘锡圭先生,美籍华人、密西根大学教授、兰州大学名誉教授张春树先生释“煌”。如释为“德”,即敦德,敦煌更名敦德是在王莽时期,则从大垃圾堆中同出其他木简文书来看,时间可能偏早。因此笔者倾向于释“煌”。第四、第五字释“胡三”,当是一个人的名字。
敦煌,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治所在今敦煌县城西党河西岸,西界有玉门关和阳关,是两汉魏晋时期中原与西域往来的门户,当时的军政命令均由此传递。在楼兰城中的大垃圾堆中出土与敦煌有关的还有沙·纸·NO.918(LA·Ⅵ·ⅱ)文书一件:“敦煌具书畔毗再拜。”这是一位名叫畔毗的人从敦煌写来的文书。
简T:028上下两端皆残。a面书“矦于慰犁”,矦当为军侯或曲侯。黄文弼先生1930年在楼兰东北部的土垠遗址掘获“都护军侯”简一件,属西汉晚期之物。都护一职东汉以后已为西域长史所摄行,长史之下应有军侯或曲侯。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又有军假司马、假侯,皆为副贰。”西域长史虽没有加官为大将军,但已领军开府置僚属。1906年斯坦因在楼兰城中的大垃圾堆所获木简中有一简,据王国维释文为“当告部曲军假司马□康”(此简见沙·木·NO.857,沙畹未能全释)。可见楼兰亦有部曲,还有军假司马作为副贰。慰犁即尉犁,两汉时期是西域小国。《汉书·西域传》记载:“尉犁国,王治尉犁城,……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胜兵二千人……西至都护治所(今轮台县东南着果特古城)三百里,南与鄯善、且末接。”《后汉书·西域传》云:“延光中,(班)超子勇为西域长史,复讨定诸国。(焉耆王)元孟与尉黎、危须不降。永建二年(127),勇与敦煌太守张朗击破之,元孟乃遣子诣阙贡献。”尉犁地望在今库尔勒市西南楼兰古城西北,与楼兰直线距离约340公里。据《三国志·魏书》卷三十引《魏略·西戎传》记载:“中道西行尉犁国、危须国、山王国,皆并属焉耆。”魏晋时期,尉犁虽曾一度为焉耆所并,但它仍居“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要地段,在尉犁出现军侯或曲侯,是可能的。
简b面:“言状,当弓箭……。”从所剩五字观察,仍与戍守有关。
简T:042应是一件检署简,但它与前举马·木·NO.213(LA·Ⅵ·ⅱ·028)都督检署之简形式不同。据劳榦先生对居延汉简检署形制的研究,检署形制有二:一与常简相同;另一宽博而短。“其与常简相同者为封函之检署,而宽博而短者,盖书囊之检署也。”〔11〕都督检署之简应是“书囊之检署”,而此木简应属“封函之检署”。“冀刘君长缮〔〕”,“武都人张建〔〕”,由简文分析,这件封函简是张建〔〕呈送给刘君长的。武都为郡名,西汉武帝时置,治所在今甘肃省南部成县西南。
简T:006是一块从木简上削下的薄片,只剩下“威远”二字完整,可能为地名。但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及《晋书》的《地理志》和《西戎传》等志传中均查不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