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旱地带的绿洲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以居民聚居的城为中心繁衍起来的。《史记》《汉书》所书西域为城郭之国,主要是指以绿洲地区的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地区性小王国。高昌属干旱地带的吐鲁番盆地,高昌地区“城”的称呼查考史籍年代久远。《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姑师是吐鲁番盆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车师人的前称。《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中(1—5)戊己校尉徐普要开新道,召车师后王姑句询证其道,姑句恐惧,“即驰突出高昌壁”。壁是壁垒,当时屯垦戍卫的小城堡。前凉时期高昌成为郡治,前凉王张骏“置高昌郡,立田地县”〔4〕。到了北凉时期高昌地区的城又有进一步发展。据《魏书·唐和传》记载:公元442年“蠕蠕(亦称柔然、茹茹、芮芮)遣部帅阿若率骑讨(唐)和,至白力城,和率骑五百先攻高昌,契(唐和之兄)与阿若战殁。和收余众奔前部王国,时沮渠安周屯横截城,和攻拔之,斩安周兄子树,又克高宁、白力二城,斩其戍主”。这里唐和所攻克的横截、高宁、白力三城,都是当时高昌郡下的辖地。由于城的历史久远,史籍沿袭相记,所以到了高昌王国时期,无论是郡县还是城,往往都称为“城”〔5〕。
《魏书·高昌传》云:麹氏高昌“国有八城”。但哪八个城,具体不明。1975年在哈拉和卓古墓区第90号墓,出土了《高昌时期高宁、威神、田地诸县驼马文书》与《白芳等乡子残文书》各一件〔6〕,文书所书白芳即《唐和传》中的白力。同墓还出土了永康十年和十七年残文书三件,永康纪年据笔者研究是阚氏高昌王国奉行的柔然郁久闾予成的年号〔7〕,永康十年、十七年,即公元475年、482年。这些文书表明:早在阚氏王国时期,田地一县,高宁、威神、白芳三城已成为阚氏政权的行政单位。此一县三城由阚氏经张氏、马氏至麹氏,其间二十多年的经营,必有发展。麹氏王国的地方行政单位,根据考古资料可分为郡、县、城,郡设太守,县有县令,城有城主。其中田地一县,据《魏书·高昌传》记载,从北魏永平元年(508,原误为熙平元年,此据“本纪”改),麹嘉“遣兄子私署左卫将军田地太守孝亮朝京师”一语得知,麹氏立国后田地由县升郡,郡有太守,田地太守由国王之侄麹孝亮充任。
又据《魏书·车伊洛传》记载:“先是,伊洛征焉耆,留其子歇守城(车师前王国王都交河城),而安周乘虚引蠕蠕三道围歇。……歇固守,连战久之,外无救援,为安周所陷,走奔伊洛。伊洛收集遗散一千余家归焉耆镇。”此事发生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即公元450年。当时北凉遗裔且渠安周继其兄沮渠无讳在高昌称王,他把车师前王国消灭以后,其王都交河是西边一大重镇,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看都是十分重要的,沮渠安周自然会将其改置为郡。《周书·高昌传》记载:麹氏高昌“官有令尹一人,比中夏相国。次有公二人,皆其王子也:一为交河公,一为田地公”。此交河公与田地公相提并论,田地一县既已为郡,而交河一城亦应以此为是。
这样,《魏书》记载的八城,我们可以推知其名的有六城:交河、田地、横截、高宁、白力、威神。其中交河、田地应是郡。
《太平广记》卷八一引《梁四公记》记载:在萧梁大同中(535—546),高昌第三代王麹坚派遣的使臣,在贡献的方物中有云:“蒲桃七是洿林,三是无半。”又“以高宁酒和之。刺密是盐城所生,非南平城者。白麦面是宕昌者,非昌垒真物……面为经年色败,至宕昌贸易填之。”宕昌,在今青海省东部。这话的意思是说白麦面存放的时间太久,已经变色败坏,在宕昌这个地方买来填补之物。昌垒,即《魏书》中说的“高昌垒”,也即高昌壁,古人常以古名指代今名,以显其历史久远,此指王都附近。这里除南平、盐城明书为城外,其余无半、洿林是县是城不明。(www.xing528.com)
1969年在哈拉和卓古墓区第54号墓出土了章和七年张文智墓表,上书“初除横截郡录事参军、司马、□补王府左长史……历安乐、永安、白芳三县令”〔8〕。章和是麹坚的建元,章和七年即公元537年,相当于北魏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魏后的第三年。这方墓砖表明:横截此时已升为郡,白芳也成为县,同时又新出现了安乐、永安两县。
1975年在哈拉和卓古墓区第89号墓葬,出土了章和十一年(541)都官下交河郡柳婆等县的符文两件,符文称“交河郡司马主者”与“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四县司马主者”。〔9〕这里除交河得到进一步证实为郡外,无半、盐城已成为县,并新见柳婆、始昌两县。
1972年在阿斯塔那古墓区第170号墓葬,发掘出土了《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张洪妻焦氏墓表》一方〔10〕,上书“财官校尉、洿林令张洪”。知此时洿林也成为县,县有县令。
于此,我们可以归结一下在麹氏王国前期已有郡三:交河、田地〔11〕、横截;县八:白芳、无半、盐城、安乐、永安、柳婆、始昌、洿林;城三:高宁、威神、南平。合计其郡县城数为一十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