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目了然地进行讨论,笔者以胡注14个字为基础,将每方砖志中出现的改造字,按年代顺序逐个对号列表(表见次页)。
表中打“√”符号者表示砖志中已见的改造字;打“—”符号者表示胡注有此字,而砖志中未见改造此字。14个字以外的改造字,在粗栏线下续增。
列表向我们表示:
第一,武周时期改造的字,并不只14个,在14个之外还有(授)、(初)、圀(国)、(?)四字,共18个字。最后一个“”不识,从写法看,笔者初疑为改造了的“君”字,把“君”两旁的弯笔连在一起,缩成一短横,即类似为“君”。但“君”字砖志中常见,而且并未改造,因此并非为“君”。究竟何字,有待高明确认。(www.xing528.com)
第二,武周时期并不止两次改字,至少有过三次。第一次是永昌元年十一月宗秦客上奏改的这12个字。在这12个字中胡三省注将“载”字作“”,砖志却写作“”。第二次应如胡三省所注的“证”“圣”二字,从表上反映此二字改造时间当在证圣元年,应与改年号有关。“证”“圣”二字写法,也与胡注有些差别,胡注写作“”,砖志写作“”。圣字又写作“”。第三次改字应在圣历三年,这次改了人()字、国(圀)字,而且将月字改写作“”。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在胡三省列举的第一次改字的12个字中,除“曌”字为武后专用外,还有囝(月)、(星),君()三字,“”字墓砖中未见出现,是否改了不能肯定;“月”字,从长寿二年(693)张富琳墓志、长寿三年张怀寂墓志铭看,这个字先被改作,圣历三年(700)后又改作“”,但都不是胡注的“囝”字;“君”字自始至终未见改造,墓志中多次出现使用,因此可以肯定胡注中的此字是有问题的。
第四,在武周改造字中,并不全是新造出现的字,其中而(天)字和埊(地)字,我国古代本来就有,只是在当时不曾使用。而是篆书的写法。埊(地),据《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三卷本第445页,土部所收《玉篇·土部》:“埊,古地字。”又引《字汇补·土部》云:“埊字或谓武后所制,然窦苹《唐书音训》已云见《战国策》,又《亢仓》《鹖冠》皆以地作埊,其为古文无疑。《集韵》或作坔,省文也。”埊,今通行的《康熙字典》土部亦有所收,皆云地的古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