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凉缘禾年号考:西域历史与考古揭示真相

北凉缘禾年号考:西域历史与考古揭示真相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缘禾年号,史籍无载。迄至目前为止,这个年号已被公之于众的有刻石遗迹一处、出土文书四件。从残石刻铭有“凉故大沮渠”得知,这个“缘禾”无疑是属北凉王朝所使用。沮渠蒙逊和沮渠牧犍统治北凉共有三十九年,按干支计算起于辛丑止于己卯。题记所书“缘禾三年”,即甲戌这一岁是缘禾年号的第三年。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的干支是甲戌,这与“缘禾三年岁次甲戌”的年数和干支都是符合的。

北凉缘禾年号考:西域历史与考古揭示真相

缘禾年号,史籍无载。迄至目前为止,这个年号已被公之于众的有刻石遗迹一处、出土文书四件。即:

一、酒泉文殊山经塔残石刻铭,有“凉故大沮渠缘禾三年岁次甲戌七月上旬”题记一处〔1〕

二、沙俄新疆劫走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大云经》,有“缘禾三年岁次甲戌九月五日于田地城北刘居祠写”题记一件〔2〕

三、196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TAM2号古墓,出土“缘禾六年正月翟万衣物疏”一件〔3〕

四、1966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TAM62号古墓,出土“缘禾五年六月随葬衣物疏”一件〔4〕

五、1975年在吐鲁番哈喇和卓TKM91号古墓,出土“缘禾五年六月翟阿富券草”一件〔5〕

在残石刻铭和写经题记中,缘禾有年数和干支,在其余三件文书中只有年数。从残石刻铭有“凉故大沮渠”得知,这个“缘禾”无疑是属北凉王朝所使用。“大沮渠”是北凉王蒙逊和牧犍的姓,“凉”是北凉的建号。残石刻铭出自酒泉,其余四件出自吐鲁番,酒泉和吐鲁番正是北凉的属地,北凉曾于此两地分别设置了酒泉郡和高昌郡,田地城属高昌郡所辖,其城址在今鄯善县的鲁克沁境。从朝代和地望上都与《晋书》《魏书》等史籍记载相符,可见“缘禾”当属北凉时期所有。

北凉在被北魏灭亡之前,属于沮渠氏统治的有王二人,一是沮渠蒙逊,二是蒙逊之子沮渠牧犍。二王中“缘禾”乃是谁的年号呢?

沮渠蒙逊和沮渠牧犍统治北凉共有三十九年,按干支计算起于辛丑止于己卯。沮渠蒙逊统治有三十二年,起干支辛丑止干支癸酉;沮渠牧犍统治有七年,起干支癸酉止干支己卯。北凉统治的三十九年中,只有一个甲戌,从两件题记书有岁次甲戌看,甲戌是癸酉的次一年,即牧犍嗣位的第二年,“甲戌”应属沮渠牧犍的干支。题记所书“缘禾三年”,即甲戌这一岁是缘禾年号的第三年。

1972年《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1966—1969)》〔6〕,在讨论“缘禾五年六月随葬衣物疏”的年号问题时,注释里称:“史籍所记北凉之‘义和’,可能是‘缘禾’之误。”即是说“缘禾”有可能是“义和”。“义和”根据史籍记载是属沮渠蒙逊的年号,则此缘禾五年就有可能是沮渠牧犍继承其父沮渠蒙逊的义和年号了。1973年《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7〕,在讨论“缘禾六年正月翟万衣物疏”时,不同意此说,认为:“沮渠蒙逊于宋元嘉十年(433年,即义和三年)亡,其子牧犍继位,改元永和元年,当无延续义和纪年之理。时北凉尚据河西,故永和可能是缘禾之误。如是,则缘禾为沮渠牧犍纪年。”1972年简报的意见显然是不可取的。1975年在吐鲁番哈喇和卓TKM91和96号古墓中出土了五件义和年号的文书,其中三件所书为“义和三年”,一件为“义和二年”,再一件缺年数,义和据史籍记载只使用了三年〔8〕,这些文书年号证明:义和不能误为缘禾之说。1973年简报的意见,“永和可能是缘禾之误”除了年号名称不对之外,其干支和年数也与缘禾纪年对不起来,显然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198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里,在“缘禾五年翟阿富券草”文书的注释里称:缘禾年号的干支正好与北魏延和年号相符,“缘”“延”、“禾”“和”音近通用,“缘禾”可能就是“延和”的另一写法〔9〕。这个注释是有道理的。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的干支是甲戌,这与“缘禾三年岁次甲戌”的年数和干支都是符合的。据《魏书·沮渠蒙逊传》记载:早在蒙逊称王姑臧、改元玄始之时,就曾向北魏太武帝“频遣使朝贡”。北魏神䴥中(428—431)蒙逊又遣使上表,自称北魏之臣,并遣子内侍。太武帝册封蒙逊为凉王,割凉州之武威张掖、敦煌等七郡,“用建冢社,为魏室藩辅”。延和二年(433)蒙逊死,太武帝“遣使监护丧事,谥曰武宣王”。牧犍嗣立后,又“遣使请朝命”;“牧犍受蒙逊遗意,送妹于京师拜右昭仪”。太武帝又遣使拜牧犍为都督凉河沙三州西域羌戎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河西王。从这些记载看,北凉当沮渠蒙逊时向北魏称臣、纳贡、入质,关系是十分亲密的。但是,太武帝是一位比较精明而有谋略的人物,在这种亲密关系之下他并没有放弃主张统一的方略。据《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当北魏延和元年(432)的时候,太武帝就曾派遣尚书兼太常李顺使北凉,当李顺返回平城后,太武帝问顺,“顺曰:……蒙逊无礼、不敬,以臣观之,不复年矣。魏主曰:易世之后,何时当灭?顺曰:蒙逊诸子,臣略见之,皆庸才也。始闻敦煌太守牧犍,器性粗立,继蒙逊者,必此人也。然比之于父,皆云不及。此殆灭之所以资圣明也。魏主曰:朕方有事东方,未暇西略。如卿所言,不过数年之外,不为晚也”。从这席对话中可以看出太武帝要消灭北凉只是时机和条件的问题。同书又载:沮渠牧犍在嗣位的次月,即宋元嘉十一年(北魏延和二年,公元434年)五月,他又遣使奉表于刘宋,宋文帝刘义隆“诏以牧犍为都督凉秦等四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凉州刺史、河西王”。当时的北魏与刘宋虽有使臣之间的往来,但实际上是相互对峙着的,牧犍的上表,当然会引起太武帝的疑忌;同时也表现出牧犍对太武帝还持有二心。当北魏太延五年(439)时,沮渠牧犍又私通其嫂李氏企图毒死其妻太武帝之妹武威公主,太武帝征李氏,牧犍不但不遣,而且使居酒泉。这时北魏已消灭了东方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燕。据同书又载:“魏每遣使者诣西域,常诏牧犍发导护送出流沙。使者自西域还,……称:魏已削弱,今天下唯我(北凉)为强,若更有魏使,勿复供奉。西域诸国颇有二心。使还,具以状闻。”由于这些情况,促使了太武帝才派遣尚书贺多罗使凉州,“往观牧犍虚实”。据《魏书·沮渠蒙逊传》记载:往观的结果是,太武帝“以牧犍虽称藩致贡,而内多乖悖,于是亲征之”。太武帝在讨伐沮渠牧犍的檄文中,列举了其十二条罪状,其中第一条就是“王外从正朔,内不舍僭”。这里的“王外从正朔”指的当是表面上奉行北魏的年号,而“内不舍僭”指的当是实际上按僭号那一套自行其是。表面上奉行的年号是什么年号?这就不得不联想到“缘禾”年号了。“缘禾”“延和”同音可以相假,从向北魏称臣来说,缘禾与延和都是一样,字音相同,年数与干支也相合。从“内不舍僭”来看,则又是“凉”“大沮渠缘禾”。这个“缘禾”我们就从这个檄文里找到了有力的依据。

北魏太武帝的延和只使用了三年,即公元432年至434年,而后就改元为太延,而古墓所出文书却有“缘禾五年、六年”,何故?我认为:当北魏太武帝改元太延之后,沮渠牧犍并没有改元,而继续使用的是缘禾这一年号,这个不改元的做法,正是沮渠牧犍“乖悖”的具体表现。

缘禾年号究竟使用了多久?我认为:蒙逊于北魏神䴥四年(431)改称义和元年,义和使用了三年,义和三年相当于北魏延和二年(433),是年四月蒙逊死,牧犍嗣位,次年以缘禾用其谐音奉北魏延和年号,其年数亦依延和元年起算。从上述残石刻铭和出土文书得知,缘禾使用年数由三年至六年,但据《魏书》记载,牧犍灭于北魏太延五年(439),此缘禾有可能使用至八年,实际使用年数应是六年。(www.xing528.com)

(原载《新疆社会科学》1981年创刊号)

【注释】

〔1〕史岩:《酒泉文殊山的石窟寺院遗迹》,《文物参考资料》第7期,1956年,第56页。

〔2〕《亚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汉文写本解说目录》第二册第221页,1967年莫斯科俄文版。参见同书第661页附图1。

〔3〕《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文物》1973年第10期,第12页,图三二,第22页。

〔4〕《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1966—1969)》,《文物》1972年第1期,第9、19页,图二九,第22页。

〔5〕《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第127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6〕同④。

〔7〕同③。

〔8〕同⑤第73、122、123、124、126页。并参见1978年《文物》第6期《吐鲁番哈喇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第4页。

〔9〕同⑤第127—128页。此注释中所称:“北凉又曾奉行北魏的年号”是没有根据的。从史籍记载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年号证实,除了本文讨论的“缘禾”年号以外,不见奉行北魏的其他年号,而只见奉行过夏的真兴年号。关于“延”“缘”通用的例子,可以参见黄文弼著《吐鲁番考古记》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