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札塔格古戍堡是交通路线上的要塞,这从该地出土的古藏文和汉文文书中已经显示出来。证之史籍,《汉书·西域传》载:“于阗国,王治西城……北与姑墨接。”姑墨在今阿克苏境内。又载:“姑墨国,王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亦载:“姑墨川东南流迳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其水又东南流,右注北河。”北河,即今喀什噶尔河,亦即唐代的赤河,它与枝水(今叶尔羌河)相汇后再与姑墨川相汇,姑墨川即今阿克苏河。由“马行十五日”,表明汉至北魏于阗与姑墨都是直接相通的。
《新唐书·地理志》载贞元宰相贾耽考从边州入四夷道里,中称:“自拨换南而东,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疎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拨换即今阿克苏地。昆岗不明所指。赤河就是北河,渡赤河再向西南逆和田河而上达神山,神山应即今红白山或麻札塔格。睢阳、咸泊、疎树不明所指。但据记从阿克苏至和田为九百三十唐里。按黄盛璋先生编制的《历史度量衡换算简表》〔7〕,一唐里折合540米,则九百三十唐里折为503公里,这与今天由阿克苏至和田的距离约520公里基本相合。今天,沿和田河上下,尽管行旅非常稀少,但仍然是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绿洲间的捷径。
从古戍堡往东,我们把克里雅河、尼雅河、安迪尔河下游干三角洲上的遗址、城址与且末连接起来,也显示出一条古代的交通要道,这条路线,至今还没有引起丝绸之路研究者的应有重视。往西,顺麻札塔格南麓,经乔喀达格至叶尔羌河,再分两路:一路偏西北沿喀什噶尔河西行至疏勒;另一路逆叶尔羌河南行至莎车,这在古代也应是一条由和田去莎车或疏勒的要道,但今天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里先讨论麻札塔格以东的交通路线。
新发现聚落遗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勘察设计队汪光烈队长在1962年冬为塔里木垦区寻找洼地解决蓄水问题,骑着骆驼由麻札塔格往北顺和田河走十余公里,再偏东沿干河床和洼地东行,在洼地边缘发现了这个聚落遗址。他在1962年11月22日的野外工作日记中写道:“在68公里(指由和田河向东转入干河床的距离——笔者)附近沙包较小,红柳、胡杨残骸密集,发现有古代陶瓷窑遗址,并采集到陶瓷标本,胡杨树根茬有砍伐痕迹,并有伐倒的枯木,直径30多厘米。在陶窑附近还发现有许多兽骨和驴头骨。这些迹象表明该地为一居民点,并证明该地区在远古时期是一水草丰美的地区。该地点位置在地图(指1944年苏联绘制的五十万分之一地图——笔者)东经81°33′,北纬38°52′。”
从这个聚落遗址往东就是克里雅河尾闾的干三角洲,在这个三角洲上有许多古代遗址,其中卡尔墩古城就位于上述聚落遗址的东南约45公里。
卡尔墩古城址 黄文弼先生曾来此作过考古调查,他在《谈古代塔里木河及其变迁》一文中说:“1929年我们曾到克里雅河考察喀拉墩古址,我们认为是扜弥国遗址。”〔8〕他在这里采拾到五铢铜钱及小铜钱,见到了建筑本架、磨石和散布极为广泛的红色陶片和外表深灰里为红色的陶片。他认为此地“显为当时政治及军事之重要区域”。他判定“此一带在公元四、五世纪已有居民居住”〔9〕。1901年斯坦因根据斯文·赫定提供的线索,也曾到这一带作过考察,他在这里见到了方形堡垒,采拾到铜钱及其他遗物,还见到腐朽的大麦、燕麦和大米〔10〕。目前在克里雅河的最下游、卡尔墩古城址东面,还有于田县的牧民在放牧生产。这里正与麻札塔格古戍堡遥遥相望。
在克里雅河下游与玉龙喀什河尾闾之间,20世纪初斯坦因曾考察过许多古遗址,如著名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乌宗塔堤遗址、夯达里克废寺遗址等。20年代末黄文弼先生也考察过老达莫沟遗址、卡纳沁古城址等。
19世纪末斯文·赫定在此一带“探险”,收集到不少和田文书,其中第24号是一件和田文和汉文两面书写的双语文书〔11〕,涉及从麻札塔格古戍堡至坎城的交通路线,坎城在今策勒东北老达沟附近。文书转录如下:
史桒,驼人桒宜本,口报称:闻神山堡
□□三舖,人并驼三头,今日□时到濡
马屈萨。得消息便即是报来者。准状,
各牒所
〔由〕:人畜一切尽收入坎城,防备有
漏失。(www.xing528.com)
□罪折所由者。故牒
□五十四年闰四月四日辰时典史仆牒
判官蓝王府长史富惟〔谨〕
节度副使都督王□
这件文书据美国学者蒲立本研究,写成于公元904年〔12〕。文书中提到神山堡,神山应即前文所引贾耽考道里记中的神山,堡即戍堡。文书明白告诉我们由神山堡、□□、三舖,濡马屈萨到坎城,这是当时的一条交通路线。
笔者从最新拍摄的卫星图片观察,在今和田和洛浦的东北有两条干河床伸向东偏北方向,在今策勒至于田间又有策勒河和达莫沟河灌溉。可见在麻札塔格以东以南至克里雅河之间的广大地区,过去是广阔的绿洲地带,适宜于人类垦殖,在绿洲内部有交通往来。
尼雅遗址 位于今民丰县北尼雅河下游的干河床两岸,南距民丰县城约150公里。在一勺形盆地的西、北、东三面环绕着光秃高大的金字塔形沙山,仅朝南的一边地势较低,犹如勺把,正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其“地阸陿”相合。据和田文管所李吟屏同志踏查,其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10余公里。在残毁建筑物中穿堂、居室、厨房等尚可辨认,壁炉、馕坑、储藏窖等遗迹犹存;遗址区陶片、料珠、丝毛棉织物、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历历在目〔13〕。1901年和1906年斯坦因曾两次至此挖掘,挖获大量文物,其中有怯卢文和汉文木简文书,内容包括给地方官的报告、上级的指示和命令、过所、逮捕文书、账目、借据、契约以及佛教经卷等〔14〕。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于阗东三百里有建德力河,七百里有精绝国。”《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记载:“媲摩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建德力河、媲摩川即今克里雅河,精绝国、尼壤城一般认为即今尼雅遗址〔15〕。
特英古城址 在安迪尔河下游的干三角洲上,东距且末城约160公里,西距尼雅遗址约75公里。1981年10月笔者在民丰县城听县委李学华同志介绍,他曾两次去特英古城址考察。城址南距今公路安迪尔大桥约50公里,当地人称阿克柯修克。原是一圆形城堡,直径约130米,堡墙用黏土夹红柳枝垒筑。墙残高3米,南偏东有一门。城堡东临干河床,西北有佛塔一座,佛塔与城堡之间布满房屋遗迹。在城堡之南约5公里又有一座小堡垒,当地人叫夏仰达克。在小堡垒之南约1.5公里又有烽燧台一座,在烽燧台附近他拾得五铢铜钱。1901年和1906年斯坦因也曾两次来此挖掘。在佛塔中他挖到古藏文佛经,还见到一块汉文残碑,碑上刻有唐开元七年(719)纪年。在城堡中他还发现不少怯卢文木简。他判定这是一个唐代城堡〔16〕。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此地相当于唐高宗上元年间(674—676)更名的播仙镇城,有可能是《大唐西域记》中的睹货逻故国。如今安迪尔河尾闾已向西摆移,距城堡10多公里,在河岸上又形成了新绿洲,民丰县的安迪尔牧场就设在这里。由此可以说明随着河流的摆移,这块地方仍有局部不失为人类耕牧之处。
由特英古城址往东,就是且末古城址。现在我们把特英古城址、尼雅遗址、卡尔墩古城址与麻札塔格古戍堡联系起来,清楚地表明存在着一条交通路线。
关于麻札塔格往西的交通路线,这次考察队直接考察的不多,只是沿麻札塔格南麓山前地带西行60余公里,见胡杨林、红柳丛和其他旱生植物断断续续向西延伸。笔者从航测照片见到,在乔喀达格南麓亦有胡杨林、红柳丛连续不断;从卫星照片可见在墨玉县西北卡尔赛乡有古河道向北朝麻札塔格西端与古董山之间的方向延伸。考察队曾在麻札塔格中段采取水样,从表土下挖不到一米,即有地下水涌出,水清澈,带有咸味。这一带既然有水源,有林木草丛,就提供了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条件。
1929年黄文弼先生途经麻札塔格古戍堡,考察所及,他说:“在(红白)两山之间,有大道西行,或为古时交通通衢。”〔17〕此次笔者调查,见红山嘴与白山嘴之间是一凹形缓坡,坡行约800米,即交汇为一山,山上不见交通路线,也无法行走。当初交通路线或在靠近山南的林木丛中。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时(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破疏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槃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当时班超驻节于阗,从于阗西行去疏勒的大路或正道,应经过莎车,班超这次不经莎车而行“间道”,间道即小道或岔道。从于阗、莎车、疏勒、姑墨、龟兹的地理位置看,班超不可能从于阗直北达姑墨,再由姑墨西南至疏勒走成一个勾股形,当时的姑墨还在龟兹控制之下。那么此“间道”是哪一条道?
同书又载:“建初三年(78),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这是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远在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康居都来参加,临近姑墨的莎车却怀有二心。在班超攻下石城向中央朝廷请示准备出兵破龟兹时,“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次年东汉朝廷“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诣超,超因发疏勒、于阗兵击莎车”。这次莎车也并未破灭。过了四年之后班超又“发于阗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莎车”。这次采用计取,“莎车遂降”。当时班超驻疏勒,他的号令是从哪一条道路传去于阗的?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人去疏勒诣超,又是行的哪一条道路?这些问题笔者平时读书不得其解,这次麻札塔格古戍堡的调查,提供了解答的线索。反之,史籍记载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古代交通路线,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据李恺同志相告,他在喀什地区进行文物调查和地名普查时,曾至巴楚县色力布亚乡访问过当地维吾尔族老人,据老人说有朝圣的伊斯兰教徒,骑着毛驴带着干粮沿乔喀达格、古董山和麻札塔格南麓行走,至麻札塔格东端的麻札礼拜,单行12天可以到达。这表明,这个荒无人迹的地区,今天也有行旅来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