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古戍堡及烽燧台建筑:历史与考古研究

唐代古戍堡及烽燧台建筑:历史与考古研究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戍堡分为三重。古戍堡的主要使用时期是唐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吐蕃占领时期。此种方法与古戍堡女墙和烽燧台建筑完全相同。这座古戍堡和烽燧台东与敦煌汉代长城、西与喀什附近古城址比较,可信建造时间的上限不会晚于东汉。这些意见,用来说明古戍堡在吐蕃占领期间所起的作用是正确的。1908年斯坦因第一次考察古戍堡时,见到了许多被大火烧焦了的木头,他认为古戍堡是在一次大火中烧毁的。

唐代古戍堡及烽燧台建筑:历史与考古研究

古戍堡分为三重。从堡墙结构来看,第一重是复合型的,由主墙和女墙或里壁和外壁构成;第二重是在第一重基础上扩建的,由土块和生泥块构成;第三重虽也由土块构成,但为附属建筑。三重堡墙的土块规格各异,这表明它们是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物。第一重的女墙与西面的烽燧台建筑构造一样,应属同时。

关于第一重与烽燧台的相对时间关系,斯坦因认为,早在古戍堡建造之前这块场所就被当作观察哨来利用了,即使不是永久性的,至少也是临时性的;山脊上的那座烽燧台建造得十分坚实,一眼望去便知其年代久远,很可能是建于古戍堡之前的时期〔2〕。笔者认为,戍堡主墙当然建于女墙之前,而女墙与烽燧台属于同一时期,因此戍堡第一重建筑至少不应晚于烽燧台。

古戍堡的主要使用时期是唐代,特别是唐中期以后吐蕃占领时期。这不仅有斯坦因在此挖掘的很多具有军事性质的古藏文文书和汉文文书以及其他遗物可以证明,还有这次考察队采拾的古藏文木简、唐代中晚期铜钱和其他文物为证。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它的上限和下限。

先说上限。古戍堡西面女墙墙台下部用胶泥土团成略具方形的土疙瘩,再用湿泥叠筑以加固基础的办法,在喀什市东南的槃橐城故址和东北的疏勒城故址也可见到。1981年10月笔者曾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盛璋先生、王守春同志和喀什文管所李恺同志等考察槃橐城故址,该城址位于喀什至疏勒间的吐曼河大木桥西岸,当地称为艾斯克沙尔,残存一段十来米的残墙,保留在南疆建筑公司预制厂里面的西北角上,残墙的基础部分就是采用上述办法加固的。槃橐,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是东汉大将班超驻营的地方。疏勒故址位于市区东北城边,今亦残存部分城垣。据李恺同志研究介绍,筑城方法亦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地为疏勒王所居,后为班超所降。

敦煌附近的汉长城遗迹也可资比较。其修筑方法是就地取材,一层沙石夯土,一层红柳芦苇枝叠筑〔3〕。此种方法与古戍堡女墙和烽燧台建筑完全相同。

汉代在塞上险要处筑城堡以为守御,称鄣;烽、燧为报警之用;报警人的住房称亭。鄣的规模比亭大,作用也更重要。古戍堡的第一重从建筑规模和主墙与女墙分析,最早可能是守望烽火的亭,以后拓筑为兼具守御作用的鄣。这座古戍堡和烽燧台东与敦煌汉代长城、西与喀什附近古城址比较,可信建造时间的上限不会晚于东汉。(www.xing528.com)

再说下限。斯坦因认为,“古堡的最后占领者是西藏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古堡下面的大量垃圾是在某个西藏卫戍部队长期占领期间积存起来的,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所有这一切都导向一个结论:在多事的八世纪下半叶,即在西藏人先是越过塔里木盆地南部和西部的绿洲,最后全部征服并占领了北庭(790)和库车的那个时期,麻札塔格哨所位置变得更其重要”〔4〕。这些意见,用来说明古戍堡在吐蕃占领期间所起的作用是正确的。至于吐蕃占领的时限,他在分析出土古藏文文书时谈到,古西藏人在新疆的统治维持到公元860年回鹘人建立王国为止,但在和田地区的影响“有可能更长些”〔5〕,此外没有作更多的推断。

10世纪胡杜德·阿勒·阿拉姆用波斯文写成的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在第11章关于吐蕃及其诸城镇记述的第10条至第20条中列举了一系列小镇的地名,指出:这些地方“都在从喀什噶尔去和田的途中”,“现在为吐蕃(古西藏)人所据有。在这些地方有很多九姓古斯人”〔6〕。如果这是10世纪的情况,则当时和田地区仍被吐蕃人占领着,当然麻札塔格古戍堡也不应例外,同时九姓古斯人即回鹘人在和田一带已“有很多”。不过这里表达的时间是笼统的。

从汉文史籍考查,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于阗国》:“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往往见吐蕃族帐,而于阗常与吐蕃相攻劫。”并记载:五代晋天福三年(938),“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郁金、氂牛尾、玉氎等。晋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宋史·于阗国传》也有晋天福中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来贡的叙述。由此可见,于阗国李氏王朝在10世纪前期已经不受吐蕃控制;吐蕃放弃对于阗的控制应在李氏王朝之前。如果古戍堡的最后占领者是吐蕃人的话,这个戍堡的废弃也应在于阗国李氏王朝之前。

但是,还可以考虑宗教的因素。吐蕃人虔信佛教,五代至北宋时期于阗国的统治者也虔信佛教。《宋史·于阗国传》:“嘉祐八年(1063)八月,(于阗国)遣使罗撒温献方物。十一月,以其国王为特进归忠保顺鳞黑韩王,罗撒温言其王乞赐此号也。于阗谓金翅鸟为鳞;黑韩盖可汗之讹也。”砺鳞即金翅鸟,在佛教中为天龙八部之一,象征吉祥,所以于阗国王要求北宋王朝赐给这样的称号。我们从敦煌莫高窟的题记中也看到,李圣天及其家族是虔诚的佛教徒,如莫高窟第98窟题记有“李圣天供养像”,第61窟题记有“姊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一心供养”,第100窟题记有“圣天可汗的子陇西李氏一心供养”等。在宗教信仰影响极大的当时,麻札塔格古戍堡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宗教上也可能具有重要性。吐蕃人和于阗国李氏王朝对佛教的共同信仰,可能使这个戍堡在吐蕃人退出后,被李氏王国继续利用。1908年斯坦因第一次考察古戍堡时,见到了许多被大火烧焦了的木头,他认为古戍堡是在一次大火中烧毁的。这次大火是因为军事性质的抑或宗教性质的斗争,目前无从判定。如果是前者,可能就是吐蕃人与李氏政权之间的战争;如果是后者,也有可能是佛教徒与异教徒的战争。不过如果用此来推测古戍堡的废弃,那就要推至11世纪以后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