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志愿服务精神既包含志愿服务精神的基本内涵,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奥运志愿服务精神突出的特征则是爱国价值观的高度凝聚。
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给杰出青年志愿者来信的批示上提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它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奥运志愿服务的每一个时间和角落,同时奥运志愿服务精神内涵也同样诠释了世界范围内的志愿服务精神。
奉献。奉献精神具有自律特征,即个体主动认识到奉献的必要性,并自觉实践奉献行为。个体在把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把奉献看成集体利益实现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经管学院的栗时峰老师讲述了他做奥运志愿服务者的经历。栗老师说道:“选择作为奥运志愿者一是因为奥运是中国的梦想,这个梦想影响着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当时的中国人。为奥运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是当时每个年轻人的志向与愿望。二是在北科大的生活,让我拥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在做志愿服务期间,栗老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早起晚归,干着繁重的工作。虽然现在想想很辛苦,但在当时充满热情。奥运志愿服务结束以后,栗老师的志愿情怀却没有消失,现在仍在为志愿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友爱。友爱是从事志愿服务的内因,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友爱是一种广泛意义的朋友之间的爱。友爱的对象是平等的,并且是友爱双方自愿选择的结果。友爱强调对象的交往平等和选择的自愿性,强调友爱双方德性的重要性,强调因德性而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友爱。这是其他三爱都不曾达到的境界。友爱之对象具有广泛性,既包括有血缘关系之亲人,也包括普通之民众。在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友爱倡导的是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是在协调矛盾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1]另外,友爱强调主动利他兼顾利己,像奥运会期间广大的奥运志愿者,无论是专业志愿者,还是非专业志愿者,不管是大学生志愿者还是社会志愿者,都主动放弃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投身奥运志愿服务,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奥运的各界人士。(www.xing528.com)
互助。互助是从事志愿服务的基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互助既是社会分工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志愿精神可以纠正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倾向,在实践上要求人与人之间做到团结、互助、合作。在奥运期间,北京市设有特殊的岗亭,负责人以社区志愿者和大学生为主,进行社会服务,包括引路线等任务。接受访谈的奥运城市志愿者王进老师表示:“在奥运志愿服务期间,像我一样的志愿服务者遇到了许多困难,很多志愿者因为后方的工作而错过前方一些精彩的瞬间。当然也有天气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岗亭中笔记本丢失的问题,但大家齐心协力,都挺过去了,为的就是能举办一场顺利成功的北京奥运会。”
进步。进步是志愿服务追求的目标,既包括社会进步也包括个人进步。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志愿公益活动的实践方式有助于增进公民的主体性,唤起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使公民更多地关注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并以务实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朝着实现公民社会这个目标不懈地追求与努力,使公民超越一己私利,促使自身由“小我”走向“大我”。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培养青年人的利他精神,成为志愿者人格健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也使大学生在奉献的同时得到了全面的能力锻炼。王鹂老师在采访中表示2008年奥运会促进了我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层面。我们团委通过这次的奥运会,凝练了一个精神,称为“一直坚定,一点轻快”的惊叹号精神。这个精神发展近十年到现在,就成了我们科大志愿文化的一个特色。
奥运志愿服务精神与一般的志愿服务精神相比,其更凝聚了爱国的价值观。奥运志愿服务精神产生于2008 年,奥运会作为国际赛事,影响更大,服务人群更广泛,代表国家形象,富有爱国情怀。经过实践团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以中国精神为范围,奥运精神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仅位于长征精神、五四精神、雷锋精神、抗战精神之后。这一点体现了奥运志愿服务精神使人们对于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了解更加具体、形象。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被调查者多从群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志愿服务首先是帮助了他人,然后提升了自己,最后再上升到爱国的层面。奥运志愿服务精神与其他的中国精神不是相互孤立的,奥运志愿服务精神同其他中国精神息息相关,不论是南昌精神,还是抗联精神,后来的大别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其实质与核心都是爱国,为国家的振兴和富强而无私奉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