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翻译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关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历程并不久远,始于20世纪后半期。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翻译教学的误解,以为翻译技能的掌握不需要专门的翻译教学,学生只要掌握两门语言,自然会进行翻译活动。这种误解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历史上较长时期内许多大学里没有翻译专业,与之相应,关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关于翻译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也寥寥无几,现对其述评如下:
在翻译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结合自己长期的翻译教学工作,视翻译教学为一门新的职业,认为翻译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条件,“其中包括职业译者所具备的条件:对语言有敏锐的感知力,精通母语和外语,写作能力强;对本国文化及原语文化的了解深刻,熟悉各地风俗民情;了解语言学;掌握两到三种外语;还应当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廖七一等,2001:204-205)。
王京平认为翻译课对老师的要求应该包括:1)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投身于教学;2)掌握或具备学习翻译理论和相关理论(语言学、交际学、文化学)的能力;3)具备翻译实践的大量经验;4)有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44
李家春在探讨翻译师资多维合作问题时提出了一个翻译教师的能力要素框架,认为翻译教师能力的基本要素可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翻译科研能力、现代技术能力、翻译职业素养六个方面。45(www.xing528.com)
2007年4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负责召开“首届全国翻译专业建设圆桌会议(师资建设专题)”。这是我国翻译专业新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性翻译专业学术会议,也是关于翻译专业教师资质、专业师资培训与提高、专业师资资源共享与协作、专业师资评估体系等师资建设问题的一次集中大讨论,多位与会专家谈到了翻译教师的素质问题。陆谷孙提出翻译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要博览群书,有广读杂书和浏览最新信息的乐趣,要熟悉和了解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尽可能多掌握职业知识,特别是熟悉中外历史文化。46王建开认为理性的翻译教师应该“通中西、融文理、知古今”,在广、博的基础上提高翻译专业意识。47穆雷认为翻译教师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较强的口笔译实践能力;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基本的翻译研究能力;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48陶友兰提出口译教师应具备六种基本素质:1)高尚健全的人格;2)合理的知识结构;3)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4)较强的口译研究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5)通晓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善于根据学生需求组织口译教学,因材施教;6)擅长运用现代化口译设备。其中,创新能力更具统摄性,体现在教学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人格素养创新四个方面。49何刚强(2007:51)指出,翻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三种功夫: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有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
在翻译教师发展方面,鲍川运(2009:45-47)从翻译教学何以成功的角度,论述翻译师资培训对翻译教学及翻译教师发展的意义,提出翻译师资培训课程设计中要突出两个重要理念:1)建立以过程为基础的翻译教学规范;2)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翻译教学规范。杨大霑从教师内省与评价、教师自主学习和外源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翻译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50
综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第一,已有关于翻译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多是随想式的言说,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第二,有些论述把翻译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的素质、任职条件等放在一起讨论,针对翻译教师教学能力的专门、深入、科学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第三,目前虽有关于翻译教师发展的相关论述,但这些论述尚未具体到翻译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层面。第四,这些研究未能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师、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师、翻译专业硕士(MTI)阶段翻译教师、研究生阶段翻译教师作进一步的区分,其研究对象过于宽泛。本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教学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不同要求。因此,区分翻译教学类型是研究翻译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前提,这也是本研究选择本科翻译教师教学能力为研究内容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