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和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的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教育革命运动”,中国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而且快速地作出了反应。
在1999年6月15日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江泽民同志还强调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1)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3)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5)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6)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7)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8)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在此前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于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以更大的篇幅(50条中占6条,比例很大)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出更为详细的说明,具体地描绘了面向21世纪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蓝图。其具体内容如下:(1)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2)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3)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4)开发高质量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5)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6)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发挥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2.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要实现教育技术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和教育的整体改革,最迫切的还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更新观念、改变模式,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效益,而且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仅仅技术的介入并不会使学校发生真正的变化,即使学校更大规模地购买计算机、光盘,甚至与卫星通讯网络相连,也不会自动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教育改革者所设想的变化。我们认为,缺乏现代化的观念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获胜,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要素,将会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生产力的水平。不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电脑和即时电子通讯,就会像我们的祖先拒不使用印刷书籍、不钻木取火一样。现在,电子技术、国际互联网为即时与几乎地球上任何人进行通讯提供了途径。第一个充分意识到这一力量并将其与新的学习技巧联系起来的国家就会在教育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二,教育信息化将促使先进学校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使其优势资源为全社会共享。教育信息化同时也为后进学校提供了跳跃发展、甚至超越先进学校的新机遇。
第三,教学整体改革的实施需要把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改革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育改革合力”。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有上级的推动,由上而下进行改革,还必须调动学校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进行由下而上的改革,只有把这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同时,整体教学改革需要取得一切与改革相关的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包括教师、学校、家长、企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最终形成一股“教育改革合力”。
特别要强调的是,企业特别是教育软件企业将会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教育公司已经在比较深入地研究教育;另一方面,公司能够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提供大量的物质和技术支持。我们已经看到,在许多教育改革试验中有许多学校都与一些公司进行合作,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效果较好。目前看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眼光投向学校,学校与公司合作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对教育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利的。据美国教育部估计,1989年全美大约有140000个商业—学校伙伴;整个80年代,AP—PLE公司和IBM公司各自分别为自己所支持的学校提供了50多亿美元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美国学校的应用。
第四,网络技术将会引起目前教育系统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学校大力应用网络技术,建立校园网甚至网上学校,势在必行!网络教育是今后几年国际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趋势,在我国发展中小学网络化教育,坚持“培训在先、建库在先,然后建网”的原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www.xing528.com)
此外,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信息时代的教育规律,建立全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教育新体系。那么,目前教育系统应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的教育新体系的挑战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概括说来,需要转变以下一些观念:
首先,转变传统的学校观。因为“学校如不飞速改变,就会全面崩溃”,学校如果不改革,将会有新的机构来代替,如网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意味着传统学校的不足。事实上,许多人已经对“传统教室理所当然是教育的主要场所”这一观点进行质疑。他们认为,学校应该被变成用于终身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会变成健康中心和家长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总之,“工业时代我们走向学校,而在信息时代,学校将走向我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上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将会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第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第三,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的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第四,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应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应该是知识的奴隶!
第五,转变传统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第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3.加强领导,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技术的更大发展
50年来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段大发展的时期都是领导正确、方向明确的时期;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出现过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而导致效率不高的先例,如对学校电化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分别管理的模式,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面对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挑战,我们更要加强领导,更需要统一管理,并要理顺条块和部门管理关系。实际上,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是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保证。
当然,在理顺关系、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教育技术的更大发展。因为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单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企业和各界人士的力量,依靠社会力量提供场地、技术、师资、软件、经费和舆论的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多渠道集资推进教育信息化。尤其要鼓励企业的参与,争取国内一些大型计算机企业对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并对这些企业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教育信息技术时代,企业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普遍认为,要使计算机教育应用迈上一个新台阶,课件开发必须走出作坊式生产、低水平重复的老路,迈上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开展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教育软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日本中小学校中90%的软件都来源于市场。显而易见,产业化、市场化是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一定要引进市场机制,要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产业,才有可能使教育技术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