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惠公元妃孟子2。孟子卒3,继室以声子4,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5。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6,曰为“鲁夫人7”,故仲子归于我8。生桓公而惠公薨9,是以隐公立而奉之10。
1 隐公:姓姬,名息姑,惠公之子。据《史记·鲁周公世家》,为鲁公伯禽(周公姬旦子)之后第十四位君主,伯禽七世孙。公元前722年—公元前712年在位。隐是谥号,公是爵位。《谥法》:“隐拂不成曰隐。”又:“不显尸国曰隐。”周爵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春秋》根据鲁国史记笔削而成,故采用鲁国纪年。2 惠公:名弗湟,公元前768年—公元前723年在位。元妃:原配夫人。孟子:宋国女子,孟是排行,子是本姓。下文“仲子”,与此类似。3 卒:死的泛称。孟子为鲁夫人,当时称“薨”。4 “继室”句:谓以媵妾摄治内事。声子:孟子的侄女或妹妹,随孟子陪嫁至鲁。声是谥号,子是本姓。5 宋武公:名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在位。6 文:字。手:指手掌。7 曰为:为。曰、为同义。8 归:女子出嫁。我:指鲁。《春秋》、《左传》记事皆以鲁为主,常以“我”指代鲁国。9 桓公:名允,公元前711—公元前694年在位。薨:春秋时称诸侯死为薨。《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10 立而奉之:指隐公摄位,而奉桓公为太子。惠公死时,桓公尚幼,故隐公摄行政事,而想要奉桓公为君。此节文字与下文“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本为一传,后人分传文与经相附,每年必以“某年”另起,故将此节提前,而与下文隔绝。《左传》中此类例子颇多,本书将随文说明。
经
元年春1,王正月2。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3。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4。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5。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6。
冬十有二月7,祭伯来8。
公子益师卒9。
1 元年:古代帝王和诸侯即位的第一年。隐公元年为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2 王:指周王。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古代纪月以十二支配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今农历正月),殷历以建丑之月(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今农历沿用夏历。鲁用周历纪时,故称“王正月”。3 公:指鲁隐公。《春秋》以鲁为主,他国为客,凡称“公”者,皆指鲁君,记他国人、事,则标明国籍,以资区别。邾(zhū):也称“邹”“邾娄”。国名,曹姓,故地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仪父:邾子克的字。盟:订立盟约。盟誓过程为: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又取血,以敦盛之。读盟书以告神,然后与盟者歃血(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嘴旁)。歃毕,加盟约正本于牲上,埋之,副本则由与盟者持归收藏。蔑:即“姑蔑”。鲁地,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五里。4 郑伯:郑庄公,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克:战胜。段:郑庄公同母弟。鄢:亦作“傿”。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三十里。5 天王:指周平王。平王名宜臼,幽王之子,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周幽王即位后,荒淫无度,任用谗佞,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攻杀幽王。诸侯立宜臼为王,周东迁洛邑(也称“雒邑”,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及瀍水两岸)。平王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势力逐渐强大,擅自以武力相征伐,政由方伯(诸侯之长)。从平王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宰咺(xuān):周大夫。宰是官名,咺是人名。归(kuì):通“馈”。馈赠。赗(fèng):帮助丧葬所送的车马束帛。6 “及宋”句:鲁与宋人盟于宿,“及”上省略“鲁”字,与盟之人未书姓名。宿:国名,风姓,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二十里。7 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8祭(zhài)伯:周卿士。祭是食邑(今河南郑州市东北有古祭亭),伯是爵位。9 公子益师:鲁孝公之子,字众父。卒:大夫死曰卒。
传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1,摄也2。
1 不书即位:谓《春秋》不载隐公即位之事。即位:君主登位。2 摄:代理。指隐公暂代桓公治理政事。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1。未王命,故不书爵2。曰“仪父”3,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1 邾子克也:全句应理解为:“邾仪父,邾子克也。”《春秋》记事,一般都书人名,邾子克称字,较为特殊,故《左传》特别加以提示。2 爵:爵位。周爵五等:公、侯、伯、子、男。3 “曰‘仪父’”二句:这是作者解释《春秋》书法的话。谓《春秋》称邾子为“仪父”,是表示对他的尊重。肯定他作为小国君主,能与大国(鲁国)通好,安定百姓。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1。不书,非公命也。
1 费(bì)伯:费庈父,鲁大夫。城:筑城。郎:鲁邑,在今山东鱼台县。
初1,郑武公娶于申2,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6,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7。公曰:“制,巖邑也8,虢叔死焉9。佗邑唯命10。”请京11,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2。祭仲曰13:“都城过百雉14,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6,非制也17。君将不堪18。”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20?不如早为之所21,无使滋蔓22。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3?”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4,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5。公子吕曰26:“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27,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28。”公曰:“无庸29,将自及30。”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31。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2。”公曰:“不义不昵33,厚将崩34。”
大叔完聚35,缮甲兵36,具卒乘37,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8。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9。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40。五月辛丑41,大叔出奔共42。
书曰43:“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4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45。不言出奔46,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47,而誓之曰48:“不及黄泉49,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50,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51。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52,请以遗之53。”公曰:“尔有母遗繄54,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5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56!若阙地及泉57,隧而相见58,其谁曰不然59?”公从之。公入而赋60:“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61!”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62!”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63:“颍考叔,纯孝也64,爱其母,施及庄公65。《诗》曰66:‘孝子不匮67,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68!”
1 初:当初。时间副词。《左传》常以“初”字领起,追述前事。2郑武公:名掘突,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郑为姬姓国家,周宣王母弟姬友之后,春秋时都新郑(在今河南新郑市),战国时为韩所灭。申:国名,姜姓,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市。3武姜:武公之妻。武是丈夫的谥号,姜是本姓。4 共(gōng)叔段:郑庄公同母弟,名段,叔为排行,后来出奔共(在今河南辉县),故称共叔段。5 寤生:逆生,即难产。寤:通“牾”,逆。6 亟(qì):屡次。7 制: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邙山东头一带。8 巖邑:险要的城邑。9 虢(guó)叔:东虢末代国君,为郑所灭。焉:于此。10 佗:同“他”。其他。唯命:谓唯命是听。11 京:郑邑,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12 大(tài)叔:即太叔,尊称。大:同“太”。《左传》中“大子”、“大史”、“大庙”、“大师”、“大公”等词中之“大”字,皆与此相同。13 祭(zhài)仲:郑大夫。14 都城:此处为城邑之泛称,并非指国都。都、城二字同义。过百雉:指城墙长度超过三百丈。城墙方丈为堵,三堵为雉。15 参(sān)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指国都。16 不度:不合法度。17 非制:指违背先王制度。18 不堪:受不了。堪:经得起。19 焉:哪里。辟:同“避”。20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谓不知满足。21 早为之所:谓恰当处置。之:指代共叔段。22 滋蔓:谓扩充势力。滋:增益。蔓:延伸。23宠弟:指母弟。宠:尊。《说文》:“宠,尊居也。”24 自毙:自己垮台。毙:倒下。25 既而:不久。鄙:边邑。贰:两属。指既属于庄公,又属于自己。26 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27 欲:想要。28 无生民心:不要让老百姓生二心。29 无庸:不用。庸:用。30 自及:自及于祸。及:赶上。指遭祸。31 廪延:亦称延津,郑邑,在今河南延津县北。32 厚:指土地广大。众:指民众多。33 不义:指对国君不义。不昵(nì):指不能使大众亲附。昵:亲近。34 崩:崩溃。35 完:指加固城墙。聚:聚粮草。36 缮:修补、整治。甲兵:泛指武器。甲:铠甲。兵:兵器。37 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车兵。38 将启之:欲为内应。启:开。指开门。39 二百乘:战车二百辆。古代每辆战车可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40 诸:“之于”的合音。41 辛丑:二十三日。古代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记时。42 共:地名,在今河南辉县。43 书曰:以下几句是作者解释《春秋》书法的话。书:指《春秋》的记载。44 不弟:不敬兄长。45 郑志:郑伯的本意。46 “不言”二句:《春秋》不说段“出奔”,是因为难以说他是自动出奔。难:以……为难。47 置:安置。城颍:郑邑,在今河南襄城县境内。48 誓之:向她发誓。49 “不及”二句:谓不愿再见姜氏。黄泉:指地下之泉。人死后葬于地下。50 颍考叔:郑大夫。颍谷:郑邑,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封人:负责管理疆界的官员。51 食舍肉:舍肉而不食。52 羹:即上文之“肉”。《尔雅·释器》:“肉谓之羹。”53 遗(wèi):馈赠。54繄(yī):句末语气词。55敢:谦词。表示冒昧。56 焉:乎。57 阙(jué):通“掘”。挖掘。58 隧:隧道。此用如动词。59 其: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然:那样。代指黄泉相见。60 赋:赋诗。61 融融:形容和乐。62 泄(yì)泄:形容舒散畅快。63 君子曰:这是《左传》发表议论的一种形式,有时也引用前贤或时人的话来评论人事。后代史书的“论”、“赞”等,即起源于此。君子:古代指有道德修养的人。64 纯孝:大孝。《尔雅·释诂上》:“纯,……大也。”65 施(yì):延及。66 《诗》曰:引文出自《诗经·大雅·既醉》。67 “孝子”二句:《传》意谓孝子无有穷尽,长赐人以法度。匮:尽。锡:赐。类:法。68 “其是”句: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其:殆。表示测度语气。是之谓:谓是。之:起提宾作用,无义。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1,且子氏未薨2,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3;诸侯五月4,同盟至5;大夫三月6,同位至7;士逾月8,外姻至9。赠死不及尸10,吊生不及哀11,豫凶事12,非礼也。
1 缓:指没有赶上葬期。诸侯五月而葬。惠公之死,具体时间不详。然据春秋时君薨、新君逾年改元之常例,知惠公薨于上年,至隐公元年七月已过五月。2 子氏:即仲子。仲子薨于隐公二年。3 同轨:轨辙(宽窄)相同的地方。指全国。帝王统治天下,必令车同轨、书同文。轨:两轮之间的距离。毕:尽,皆。4 诸侯:指当时各国君主。周代诸侯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五月:五月而葬。5 同盟:指缔结盟约的国家。6 大夫:职官等级名。三代官职,分为卿、大夫、士三等。7 同位:同列。指同为大夫之人。8 士:官名。古代诸侯置上士、中士、下士,位次于大夫。9 外姻:外亲,有婚姻关系的亲属。10 赠死:赠送助丧之物。不及尸:未能在下葬之前赶到。11 吊生:向死者家属吊丧。不及哀:未能赶在下葬之前。哀:指反哭。葬后家人从墓地返回祖庙和殡宫,号哭尽哀,叫反哭。12 豫:超前准备。凶事:指丧事。
八月,纪人伐夷1。夷不告2,故不书。
1 纪: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南。夷:国名,妘姓,故城在今山东即墨市西。2 “夷不”二句:纪人伐夷,夷不告于鲁,故史官不书于策(古者大事书于策,小事书于简牍),孔子《春秋》也不载其事。
有蜚1。不为灾,亦不书。
1 蜚(fěi):一种害虫,似蚱蜢而轻小,能飞,气味恶臭,群食稻花,使稻不能结实。
惠公之季年1,败宋师于黄2。公立,而求成焉3。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4。
1 季年:末年。2 宋:国名,子姓,公爵,武王灭纣,封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市),战国时为齐所灭。黄:宋邑,在今河南省杞县北。3 求成:求和。成:和解。4 通:交往。
冬十月庚申1,改葬惠公。公弗临2,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3,是以改葬。
1 庚申:十四日。2临(lìn):指临葬礼哭吊。隐公摄政,奉桓公为太子,谦让不敢以丧主自居,故不临惠公之丧。3 有阙:有阙失。也即不完备。
卫侯来会葬1。不见公,亦不书。
1 会葬:参加葬礼。
郑共叔之乱1,公孙滑出奔卫2。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3。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4。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5。不书,非公命也。
1 郑: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姬友之后,春秋时都新郑(在今河南新郑市),战国时为韩所灭。共叔:即共叔段。2 公孙滑:共叔段之子。卫:国名,姬姓,康叔封(周武王弟)之后,建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懿公时为狄所灭。齐桓公复封卫,居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六十里),成公迁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市),战国时为秦所灭。3 以:率领。王师:周王的军队。虢:指西虢。国名,姬姓,故城在今河南陕县东南。鄙:边邑。4 私:私下相见。公子豫:鲁大夫。5 翼:邾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新作南门1。不书,亦非公命也。
1 “新作”三句:作者解释《春秋》书法的话。意思是:虽为兴作大事,非君命则《春秋》不书。十二月,祭伯来1,非王命也。
1 “祭伯”二句:祭伯非奉王命而自来,故《春秋》书“祭伯来”,而不称使。众父卒。公不与小敛1,故不书日2。
1 与(yù):参加。小敛:给死者穿衣、加被。2 不书日:指《春秋》不记载众父死的日期。
经
二年春1,公会戎于潜2。
夏五月,莒人入向3。
无骇帅师入极4。
秋八月庚辰5,公及戎盟于唐6。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7。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8。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9。
十有二月乙卯10,夫人子氏薨。
郑人伐卫。
1 二年:公元前721年。2戎:古代指西方少数民族。春秋时,部分戎人进入中原,与华夏杂处。潜:鲁地,在今山东济宁市西南。3 莒(jǔ):国名,己姓,少昊之后,在今山东莒县。入:进入。指不灭其国、不占有其地。向:国名,姜姓。今山东莒县南七十里有向城,即其地。4 无骇:鲁卿。极:鲁附庸之国,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5庚辰:庚辰为七月九日,八月无庚辰。日或月有误。6唐:鲁地,在今山东鱼台县旧治东北。7纪: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裂繻(xū):纪卿。逆:迎娶。女:鲁惠公之女。8伯姬:鲁惠公长女。9子帛:裂繻的字。密:莒邑。今山东昌邑市东偏南十五里有密乡,即其地。10 乙卯:十六日。
传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1,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2。
1 “公会”二句:戎本与惠公结好,今隐公会戎,重寻旧好,故曰修惠公之好。2 辞:辞谢,推辞。
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1。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1 向姜:莒子所娶向女。即下文之“姜氏”。
司空无骇入极1,费庈父胜之2。
1 司空:官名。鲁司空地位为卿。2费庈父(qín fǔ):即费伯。胜:灭。
戎请盟。秋,盟于唐1,复修戎好也。
1 盟于唐:隐公与戎盟。《传》蒙经文省“公”字。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1。
1 卿为君逆:诸侯娶妇,必使卿出境相迎,方合于礼。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1。
1 鲁故:因为鲁国的缘故。莒、鲁不睦,纪侯既与鲁联姻,因使大夫盟纪,以解两国之怨,故曰“鲁故”。
郑人伐卫1,讨公孙滑之乱也。
1 “郑人”二句:叔段为郑伯所败,出奔共,公孙滑(叔段之子)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故郑人伐卫报复。
经
三年春1,王二月己巳2,日有食之3。
三月庚戌4,天王崩5。
夏四月辛卯6,君氏卒7。
秋,武氏子来求赙8。
八月庚辰9,宋公和卒10。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11。
癸未12,葬宋穆公。
1 三年:公元前720年。2 己巳:初一日。3 日有食之:即日食。以今之历法推算,当为公历公元前720年2 月22 日之日全食。4 庚戌:十三日。5 天王:指周平王。崩:古代天子死亡之称。6 辛卯:二十二日。7 君氏:指隐公之母。鲁夫人卒,《春秋》通常书“夫人某氏薨”。隐公既谦让不敢当君位,也不想将生母与桓公之母并列,故经文以“君氏”指称隐公之母。隐公二年仲子(桓公之母)卒,《春秋》书“夫人子氏薨”,可参看。8 武氏子:武氏之子。武氏为周室大夫,其子无官爵,故称“武氏子”。赙(fù):助办丧事的财物。9 庚辰:十五日。10 宋公和:宋穆公,名和,公元前728年—公元前720年在位。卒:《春秋》书鲁君死曰“薨”,书他国诸侯曰“卒”,以示内外有别。11 齐侯:齐僖公,名禄甫,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98年在位。齐为姜姓国家,武王克殷,封吕尚于营丘(后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春秋末年田氏篡立,为田齐,战国时为秦所灭。石门:齐地。12 癸未:二十日。
传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1,平王崩。赴以庚戌2,故书之3。
1 壬戌:二十五日。2 赴:报丧,今言“讣”。3 平王崩于三月壬戌(二十五日),周人讣告称庚戌(十三日),是为了让诸侯速至京师奔丧。《春秋》根据赴告书天王崩于庚戌,是为了惩戒臣子的过失。
夏,君氏卒。声子也1。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2,不祔于姑3,故不曰薨4。不称夫人5,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6,曰“君氏”。
1 声子:隐公之母。声是谥号,子是本姓。2 反哭:葬后家人从墓地返回祖庙和殡宫,号哭尽哀,称反哭。寝:指殡宫。3祔(fù):祭祀名。死者与祖先合享之祭。古代丧礼,人死后百日祭祀,停止无时之哭,改为朝夕一哭,称为卒哭。卒哭后的第二天,奉死者神主祭于祖庙,称为祔。姑:祖姑。即祖母。4 薨:古代诸侯及夫人死亡之称。5 不称夫人:如果称夫人,则例当书“夫人子氏薨”,这样,就无法与桓公之母区分开来了。6 “为公故”二句:隐公之母死,不称夫人,不书姓氏,是出于谦让。但隐公当时在鲁君之位,他的母亲不应等同于一般姬妾,故《春秋》特书“君氏”,以标明身份。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1。王贰于虢2。郑伯怨王3。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4。王子狐为质于郑5,郑公子忽为质于周6。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7。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8。秋,又取成周之禾9。周、郑交恶10。
君子曰:“信不由中11,质无益也。明恕而行12,要之以礼13,虽无有质,谁能间之14?苟有明信15,涧溪沼沚之毛16,蘋蘩蕰藻之菜17,筐筥锜釜之器18,潢汙行潦之水19,可荐于鬼神20,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21?《风》有《采蘩》《采蘋》22,《雅》有《行苇》《泂酌》23,昭忠信也24。”
1 卿士:王室执政之卿。2 贰于虢:谓不专任郑伯,有时也分权给虢公。虢:指西虢公。3 郑伯:指郑庄公。4 交质:互换人质。5 王子狐:周平王之子,名狐。6 公子忽:郑庄公之子,名忽。即郑昭公。7 畀(bì):给与。8 祭(zhài)足:郑大夫。即隐公元年之祭仲。名足,仲是排行。帅:同“率”。温:周王畿(王城周围千里的地方)内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赵翼认为郑用夏正,四月当为夏之四月,麦已成熟,故郑人取之。杜预则认为周之四月,当夏之二月,麦尚未成熟,“取”是割除践踏的意思。9 成周:指西周的东都洛邑。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东。禾:秦汉以前禾指粟,即今之小米。后世指稻。10 交恶:互相怨恨。11 由中:发自内心。中:同“衷”。12 明恕而行:谓明其信而行之。明、恕义同。《墨子·经上》:“恕,明也。”13 要(yāo):约束。14 间:离间。15 明信:诚信。明、信义同。16 涧溪沼沚(zhǐ):涧、溪都是山间的水流,沼是水池,沚是水中小洲。毛:草。地所生曰毛。17 蘋:一种多年生水中蕨类植物,叶有长柄,每茎四小叶呈田字形,也叫“田字草”。夏秋开小白花。蘩:即白蒿,可食。蕰(wēn):即莙,水藻名,又称“牛藻”、“大叶藻”。藻:水藻的总称。18 筐筥(jǔ):两种竹器。方者为筐,圆者为筥。锜(qí)、釜:两种烹饪器。有足为锜,无足为釜。19 “潢汙”句:泛指所有的水。潢汙(huáng wū):不流动的水。积小水为潢,不流动的水为汙。行潦(lǎo):流动的水。20 “可荐”二句:此二句互文见义。荐、羞都是进献的意思。21 焉:安,何。22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诗经》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卫、唐、秦、陈、郐、曹、豳十五国风。《采蘩》《采蘋》:均为《诗·召南》篇名。《传》引此诗,义取“不嫌薄物”。23 《雅》:指《诗经》中的《小雅》《大雅》。《行苇》:《诗·小雅》篇名。《泂酌》:《诗·大雅》篇名。泂音(jiǒng)。《传》引二诗,取诚信之义。24昭:彰明,显示。忠信:诚信。忠、信,复词同义。
武氏子来求赙1,王未葬也。
1 “武氏”二句:谓鲁不供奉王丧,致令王室遣使来求,《春秋》载之,以示讥讽。
宋穆公疾1,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2,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3,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4,得保首领以没5,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6?请子奉之,以主社稷7。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8。”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9,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10?光昭先君之令德11,可不务乎12?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13!”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14,命以义夫15!《商颂》曰16:‘殷受命咸宜17,百禄是荷18。’其是之谓乎19!”
1 宋穆公:名和,宋武公之子。公元前728年—公元前720年在位。2大司马:宋国官名,掌管国家军政大事。孔父:名嘉,亦称孔父嘉,是孔子的祖先。属(zhǔ):同“嘱”。嘱托。殇公:宋宣公的太子,名与夷,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11年在位。3 “先君”句:谓宋宣公将君位传给弟弟穆公,而不传给自己的太子与夷(即后来的殇公)。先君:指宋宣公。公元前747年—公元前729年在位。舍:弃。寡人:自谦之辞。意思是寡德之人。《左传》中的寡人都是诸侯自称。4以大夫之灵:客套话,等于说仰仗您的保佑。灵:福。5 “得保”句:谓得以善终。保首领:指不被杀戮。没:终。6 其将:将。其、将义同。何辞以对:用什么话来回答。7 主:主持。社稷: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8 冯:穆公之子,即后来的宋庄公。9 弃德:背先君之德。10 岂曰能贤:岂能称为贤能。曰:为。能、贤同义。11 光昭:昭明。令德:美德。12 务:勉。13 吾子:对对方的敬称。语气比称“子”更为亲切。其:尚,希望。表示祈使语气。14 飨:通“享”。指享有宋国。15 “命以”句:谓遗命立弟为君而不传位于子,合于道义。夫(f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16 《商颂》:以下引诗见《诗·商颂·玄鸟》。《颂》是《诗经》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与《风》、《雅》并列。《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17 殷:即商,朝代名。受命:授命。指传授君位。宜:义。18 百禄是荷:即荷百禄。承受各种福禄。是:助词。用于句中,起提宾作用。19 “其是”句: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其:殆。表示测度语气。
冬,齐、郑盟于石门1,寻卢之盟也2。庚戌3,郑伯之车偾于济4。
1 齐:国名,姜姓,周武王封太公望于营丘(在今山东临淄西北)。春秋时,桓公为五霸之一。田氏取代姜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石门:齐地,在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2 寻卢之盟:重申前盟。寻:温。卢:齐地,在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二十五里。卢之盟在春秋前。3 庚戌:此年十二月无庚戌。月或日有误。4 偾(fèn):僵仆,倾覆。济:水名,古代四渎之一,济水源出河南济源市王屋山,过黄河而南,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后来下游为黄河所夺,唯发源处尚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1,曰庄姜2,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3。又娶于陈4,曰厉妫5,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6,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7。
公子州吁8,嬖人之子也9。有宠而好兵10,公弗禁11。庄姜恶之。石碏谏曰12:“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13,弗纳于邪14。骄奢淫泆15,所自邪也16。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17,乃定之矣18;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9。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20,降而不憾21,憾而能眕者22,鲜矣23。且夫贱妨贵24,少陵长,远间亲25,新间旧,小加大26,淫破义27,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28,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29。君人者30,将祸是务去31,而速之,无乃不可乎32?”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33,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34。
1 卫庄公:名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35年在位。于:语助词,无义。东宫得臣:齐庄公的太子名得臣。东宫为太子所居。2庄姜:庄是丈夫的谥号,姜是本姓。3 赋:赋有诵、作二义。此指创作。《硕人》:《诗·卫风》篇名。此诗主要描写庄姜的美貌及其出嫁时的盛况。4 陈:国名,妫姓,虞舜之后,鲁昭公时为楚所灭,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市一带。5 厉妫(guī):厉是谥号,妫是姓。下文“戴妫”与此相类似。6 娣:女弟,即妹妹。桓公:卫桓公,名完。7 “庄姜”句:谓庄姜将桓公收为己子。8 州吁:卫庄公的庶子。9 嬖(bì)人:宠爱之人。指姬妾。10兵:指武事。11 弗禁:不加禁止。12 石碏(què):卫之上卿。13 义方:做人的正道。义、方同义。14 纳:导,引导。15 泆(yì):同“逸”。放荡,放纵。16 所自邪:邪所自(来)。谓骄奢淫泆是邪恶的根源。17 将:欲。《广雅·释诂下》:“将、闿,欲也。”18 乃:则。19 阶之为祸:谓宠禄无度,只会助长他缘宠而为祸患。阶:台阶。此用作动词。20降:谓安于地位降低。21 憾:恨。22 眕(zhěn):止。谓仅止于恨,而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23 鲜(xiǎn):少。24 且夫: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要进一步议论。妨:损害。25 间:疏离。26 加:侵陵。27 淫破义:因淫欲败坏道义。28 行:道。谓守臣道。《国语·晋语三》:“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韦昭注:“行,道也。”29 速:召,招致。30 君人:为人君。31 将:当。祸是务去:即务去祸。32 “无乃”句:副词“无乃”与助词“乎”组成固定格式,用委婉语气表示肯定的看法。可译为“恐怕……吧”。33 厚:石厚,石碏之子。游:结交。谓交好。34 老:告老,官吏年老辞官。
经
四年春1,王二月,莒人伐杞2,取牟娄3。
戊申4,卫州吁弑其君完5。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6。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7。
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8。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9。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10。
1 四年:公元前719年。2 杞:国名,姒姓,禹之后,战国时为楚惠王所灭。3 牟娄:杞邑,今山东诸城市有娄乡,即其地。4 戊申:二月无戊申,戊申当是三月十六日。5 州吁:卫庄公的庶子。完:卫桓公的太子。《春秋》称臣弑君,皆臣之罪。弑为犯上作乱之称。臣杀其君,子杀其父,《春秋》特书“弑”,以讨其罪。6 遇:会,会见。清:卫邑,在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南约三十里。7 蔡:国名,姬姓,蔡叔度(周武王弟)之后。其时都上蔡(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上蔡故城)。平侯迁新蔡(在今河南新蔡县)。昭侯迁州来(亦称下蔡,在今安徽凤台县)。春秋后二十一年灭于楚。蔡、卫军队的将领非卿,故不书其人。8 翚(huī):公子翚,字羽父,鲁大夫。9 濮(pú):陈地,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10 晋:卫宣公,桓公之弟。
传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1。
1 立:自立为君。此传本与上年传文相接,为后人所割裂。
公与宋公为会1,将寻宿之盟2。未及期3,卫人来告乱4。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1 公:指鲁隐公。会:会见。2 寻:温。谓重申。宿之盟:隐公元年,鲁君与宋穆公盟于宿。3未及期:未到约定的日期。4 告乱:告知州吁弑君之事。
宋殇公之即位也1,公子冯出奔郑2。郑人欲纳之3。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4,而求宠于诸侯5,以和其民6。使告于宋曰7:“君若伐郑,以除君害8,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9,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10,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曰11:“卫州吁其成乎12?”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13。夫州吁14,阻兵而安忍15。阻兵16,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17。夫兵,犹火也,弗戢18,将自焚也19。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20,于是乎不务令德21,而欲以乱成22,必不免矣23。”
1 “宋殇公”句:宋殇公即位之时。2公子冯:宋穆公之子。宋穆公将君位传给其侄,故公子冯出奔。3 纳之:使之回国。4 修先君之怨于郑:隐公二年,郑人伐卫,至此,卫人图谋报复。修:治。5 求宠:讨好。6 和:使和。7 使:遣使。8 害:指宋公子冯出奔在外,欲与殇公争位,为宋君祸患。9 敝邑:古代谦称自己的国家。赋:兵。古代按田赋出兵,故称兵为赋。10 于是:是时。陈:国名,妫姓,虞舜之后,鲁昭公时为楚所灭,其地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市一带。蔡:国名,姬姓,周武王弟蔡叔度之后,此时都上蔡(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春秋后二十余年为楚所灭。睦:亲。11 众仲:鲁大夫,公子益师(字众父)之后。12 其:将。13 治丝而棼(fén)之:想要理顺丝却反而弄得更乱。治:理。棼:紊乱。14夫:此。15 阻:恃,依仗。安忍:习于残忍,不以为意。16 “阻兵”二句:谓依仗武力,难得众心。17济:成,成功。18戢(jí):止息。19将:必。20 虐:残暴。21于是乎:于是。令德:美德。22以乱成:以乱求成。23 免:指免于祸。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1,公辞之2。羽父请以师会之3,公弗许。固请而行4。故书曰“翚帅师”5,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6,取其禾而还。
1 乞师:请求出兵援助。2 辞:推辞。3 羽父:公子翚的字。4 固请:坚决要求。固:坚。5 “故书”二句:谓《春秋》不书“公子翚”而直书其名,表示憎恶其人。6 徒兵:步卒。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1。石子曰:“王觐为可2。”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3,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4,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5。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6,老夫耄矣7,无能为也。此二人者8,实弑寡君9,敢即图之10。”陈人执之11,而请莅于卫12。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13。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14。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15,恶州吁而厚与焉16。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17。冬十二月,宣公即位18。书曰“卫人立晋”,众也19。
1 “厚问”句:石厚问石碏如何能使君位安定。2 王觐(jìn):即觐王。诸侯朝见天子叫觐。为:则。3 陈桓公:此时陈桓公未卒,而称其谥号,为史家追述之辞。4 朝陈使请:朝于陈侯让他向周天子提出请求。5 如:往。6 褊(biǎn)小:狭小,狭隘。7老夫:年长之人自称。耄(mào):年高。《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8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提顿。9 寡君:对他国谦称本国君主。10 敢:自言冒昧之辞。即:就。11 执:止,抓住。12 请莅于卫:请卫人自临其地处置。莅:临,到。13右宰丑:卫大夫。右宰为官名,丑是人名。14 宰:古代卿大夫掌家政的总管。孺(nóu)羊肩:人名。15 纯臣:纯粹之臣。谓能恪守臣道,不杂私念。16 “恶州吁”句:谓憎恨大恶之人不徇私情。与:在其中。17 逆:迎。邢:国名,姬姓,春秋时为卫所灭。故城在今河北邢台市。18 宣公:卫宣公,公元前718年—公元前700年在位。19 众也:表示立公子晋是众人的意愿。
经
五年春1,公矢鱼于棠2。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郕3。
九月,考仲子之宫4。初献六羽5。
邾人、郑人伐宋6。
螟7。
冬十有二月辛巳8,公子彄卒9。
宋人伐郑,围长葛10。
1 五年:公元前718年。2 矢鱼:陈鱼而观之。矢:陈。棠:鲁地。今山东鱼台县城西南有观鱼台,即其地。3 郕(chéng):国名,姬姓,故地在今河南范县。4 考仲子之宫:仲子之庙落成,安放神主,举行祭祀。宫,指庙。古时宗庙宫室或重要器物作成,必行祭礼,或称考,或称落,或称成。仲子为惠公之妃,桓公之母。隐公欲奉桓公为君,故尊异其母,为她别立一庙。5初:始。献六羽:指用四十八人之歌舞。六羽,即六佾。佾指舞蹈的行列。舞者执翟(雉羽),故称羽。古代礼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鲁公为诸侯,但周命鲁世世祭祀周公,得用天子之礼乐,因而鲁沿用八佾。当仲子之宫落成之祭祀,改用六佾,故云“初献六羽”。6 “邾人”句:邾人主兵,故列在郑之前。7螟:蛾的幼虫,有许多种,对农作物危害严重。此年螟虫成灾,故《春秋》书之。8辛巳:二十九日。9公子彄(kōu):鲁大夫。即《传》之臧僖伯。10长葛: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余里。
传
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1。臧僖伯谏曰2:“凡物不足以讲大事3,其材不足以备器用4,则君不举焉5。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6。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7,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8。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9,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10,皆于农隙以讲事也11。三年而治兵12,入而振旅13,归而饮至14,以数军实15。昭文章16,明贵贱,辨等列17,顺少长,习威仪也18。鸟兽之肉不登于俎19,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20,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21,器用之资22,皂隶之事23,官司之守24,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25。”遂往,陈鱼而观之26。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27,且言远地也。
1 者:句末语助词。2 臧(zāng)僖伯:即公子彄,字子臧,后世以臧为姓,此为史家追述之辞。僖是谥号,伯是排行。3讲:习,讲习。大事:指祭祀、兵戎之事。4 材:指皮革、齿牙、骨角、毛羽。器用:指用于军国大事之器。5 举:动,行动。6纳:导,引导。轨物:法度。轨、物同义。7 讲事:讲习大事。度:正。轨量:法度。8章:明。物采:区分尊卑贵贱的采章物色,如乘舆旌旗衣服之类。物:法,法度。与上文“轨”同义。9 “乱政”二句:常行乱政,是国家败亡的原因。亟:屡。10蒐、苗、狝(xiǎn)、狩都是田猎的名称,因举行的时间不同,称呼亦异。古人以田猎习武。11 农隙:农事之间隙,即农闲之时。12 治兵:练兵。指大规模习兵。13 入:指入国都。振旅:整顿军队。入而振旅,以示有始有终。14 饮至:国君出行,告于宗庙,既还,合饮于宗庙,而赏有功,叫饮至。15 数:计。军实:军中所有人员、器物及其所获。16 昭:明。文章:彩色。此指车服旌旗等器物上的纹饰,古人用以区别尊卑贵贱。17 辨:别,区别。等列:等差,等级。18 威仪:礼仪之细节。19 俎(zǔ):古代祭祀、宴饮时放置牲体的礼器。20皮革:有毛为皮,去毛为革。齿牙:象牙之类。骨角:兽骨与角。毛羽:牦牛尾和鸟羽。不登于器:指不用于祭祀与军备之器。21 实:产品。此指不用于大事的一般物品。22 器用:指一般的用具。资:材料。23 皂隶:贱役。24 官司:主管部门。指小臣。守:职守。25 略地:巡视边境。略:巡行。棠为鲁、宋交界之地。26 陈:布。谓既射而陈列所获之鱼。27 非礼:不合于礼。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1,王使尹氏、武氏助之2。翼侯奔随3。
1 曲沃庄伯:晋公子成师(即桓叔,穆侯之子)之子。晋昭侯封成师于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二十里)。庄伯:成师之子。翼:晋国旧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2 王:周桓王,名林,平王之孙,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尹氏、武氏:都是周世族大夫。3翼侯:晋鄂侯,名郄,公元前723年—前718年在位。随:晋地。今山西介休市东南二十五里有古随城,即其地。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1。
1 诸侯死后五月下葬。卫桓公于隐公四年三月被杀,至此已十四月,故云缓。
四月,郑人侵卫牧1,以报东门之役2。卫人以燕师伐郑3,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4,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5。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6。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7。君子曰:“不备不虞8,不可以师。”
1 牧:指郊外之地。2东门之役:隐公四年,卫与陈、蔡伐郑,围东门。3燕:指南燕。故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4 祭足:与下原繁、泄驾皆郑大夫。军:驻扎。5 曼伯:郑公子忽(后之郑昭公)的字。子元:郑公子元(后之郑厉公)。潜军:隐秘出兵。军其后:从后包抄。军:包围。《说文》:“军,圜围也。”6虞:备,防范。制:北制,亦名虎牢,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市氾水镇西。7二公子:指曼伯、子元。8不虞:指意外之事。
曲沃叛王1。秋,王命虢公伐曲沃2,而立哀侯于翼3。
1 叛王:背叛周王。2虢公:虢国之君,为周王亲信。3 哀侯:翼侯之子,名光。其时翼侯出奔于随。
卫之乱也1,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1 卫乱在四年。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1,公问羽数于众仲2。对曰:“天子用八3,诸侯用六4,大夫四5,士二6。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7,故自八以下8。”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1 《万》:舞名。分为文、武两种。文舞执籥与翟,故亦称籥舞、羽舞。武舞执干与戚,故亦称干舞。2 羽数:指人数。文舞执翟(雉羽),故以羽数指代人数。众仲:鲁大夫。3 天子用八:天子用八佾,每佾八人,八八六十四人。佾:古代舞蹈的行列。4诸侯用六:诸侯用六佾,四十八人。5 大夫四: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6 士二:士用四佾,十六人。7 节:节制。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种乐器所奏之音。金,指钟镈之类;石,磬;丝,琴瑟;竹,箫管;匏,笙;土,埙;革,鼓;木,柷敔(zhù yǔ)。行:播。八风:八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览》:“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8自八以下:谓唯天子得用最高等级(八佾),诸侯应当降等。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1,敝邑为道2。”郑人以王师会之3。伐宋,入其郛4,以报东门之役5。宋人使来告命6。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7?”对曰:“未及国8。”公怒,乃止9。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10,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11。”
1 释憾:解恨。指报复。2 敝邑:邾国自谦之辞。为道(dǎo):充当向导。道,引导。3 以:率领。王师:周王的军队。4 郛(fú):外城。5 报:报复。6 告命:以君命相告。指告急求援。7 何及:至于何处。8 国:国都。9 止:谓打消出兵的念头。10 寡人:自谦之辞。意为寡德之人。恤:忧。11 “非寡人”句:谓己不敢过问。知:闻。
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1,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2。
1 叔父:臧僖伯为孝公之子,与惠公(隐公之父)是兄弟。憾:怨恨。2 “葬之”句:丧葬时将丧葬规格提高一等。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经
六年春1,郑人来渝平2。(www.xing528.com)
夏五月辛酉3,公会齐侯,盟于艾4。
秋七月5。
冬,宋人取长葛6。
1 六年:公元前717年。2渝(yú)平:弃怨修好。郑、鲁本有旧怨,至此改变态度,转而讲和。渝,变。3 辛酉:十二日。4 艾:地名,当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艾山附近。5 秋七月:《春秋》一年之中,不论有事无事,必备举四时。故此年秋天无事,也书“秋七月”。通观《春秋》,空书“春正月”者二十四,“夏四月”十一,“秋七月”十七,“冬十月”十一。6 长葛: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余里。
传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1。
1 更成:与“渝平”同义。渝、更都是改变的意思。成、平都是讲和、和解的意思。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1,纳诸鄂2。晋人谓之鄂侯。
1 九宗、五正:皆官名,顷父所任。九宗管理怀氏一姓九族;五正为五行官之长。《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嘉父:晋大夫。2 鄂:晋邑,在今山西乡宁县南一里。
夏,盟于艾1,始平于齐也2。
1 鲁君与齐侯盟。《传》蒙经文省略会盟之人。2 始平于齐:开始与齐国修好。
五月庚申1,郑伯侵陈2,大获3。
1 庚申:十一日。2 郑伯:指郑庄公。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市一带。3 大获:俘获甚多。
往岁1,郑伯请成于陈2,陈侯不许3。五父谏曰4:“亲仁善邻5,国之宝也。君其许郑6!”陈侯曰:“宋、卫实难7,郑何能为?”遂不许。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8,其陈桓公之谓乎9!长恶不悛10,从自及也11。虽欲救之12,其将能乎?《商书》曰13:‘恶之易也14,如火之燎于原15,不可乡迩16,其犹可扑灭17?’周任有言曰18:‘为国家者19,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20,芟夷蕴崇之21,绝其本根22,勿使能殖23,则善者信矣24。’”
1 往岁:去岁,去年。2 请成:请求和解。3 陈侯:指陈桓公。4 五父:陈文公子,名佗。5 亲仁:亲亲。谓亲近亲己者。《说文》:“仁,亲也。”6其:副词。加强请求、劝告、命令等语气。7 “宋、卫”二句:谓陈之所患在宋、卫,郑无奈陈何。宋:国名,子姓,为殷之后,在今河南商丘市一带。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滑县一带。实:是。助词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难:患。8 长(zhǎng):积。9 其:殆,大概。10 悛(quān):止。11 从:就。自及:指自及于祸。12 救:止。《说文》:“救,止也。”13 《商书》:《尚书》中记载殷商事迹的部分。14易:延,蔓延。15 燎:焚烧。16 乡(xiàng)迩:靠近。乡:通“向”。17 犹:尚。18 周任:古之良史。19 为:治。20 务:致力,从事。21 芟(shān)夷:割除。蕴崇:积。谓堆积。蕴、崇义同。22 本根:根。本、根为同义复词。23殖:生长,蕃息。24 信(shēn):通“伸”。伸展。此指生长。
秋1,宋人取长葛。
1 秋:经文书冬,从告。
冬,京师来告饥1。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2,礼也。
1 京师:指东周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2 籴(dí):买粮食。
郑伯如周1,始朝桓王也2。王不礼焉3。周桓公言于王曰4:“我周之东迁5,晋、郑焉依6。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7,况不礼焉8?郑不来矣!”
1 郑伯:指郑庄公。2 始朝桓王:周、郑交恶(在隐公三年),故桓王即位三年,郑始朝王。3 不礼:不以礼相待。4 周桓公:即周公黑肩。5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充当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一个分句。6 晋、郑焉依:即依(靠)晋、郑。焉:助词,作用同“是”。用在句中,标志宾语前置。7 蔇(jì):同“暨”。至。8 焉:乎。表示反诘语气。
经
七年春1,王三月,叔姬归于纪2。
滕侯卒3。
夏,城中丘4。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5。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6。
戎伐凡伯于楚丘7,以归8。
1 七年:公元前716年。2 叔姬:伯姬的妹妹。隐公二年,伯姬归于纪,而以叔姬为媵(陪嫁的女子),因其年幼,故至此年始行。3 滕侯:滕国国君。滕国为姬姓,今山东滕州市西南十四里有古滕城,即其地。4 中丘:鲁邑,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5 弟:《春秋》所谓弟,都是指同母弟。年:人名,即夷仲年。聘:国家之间通问修好。天子使卿大夫问于诸侯或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都叫聘。6 凡伯:周卿士。凡是国名,伯是爵名。7 伐:古代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凡伯出使,有军队相随,故曰伐。楚丘:戎地,在今山东曹县东南。8 以归:以之归,即拘执凡伯以归 。
传
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1,于是称名2,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 嗣也3。以继好息民4,谓之礼经5。
1 “凡诸侯”三句:诸侯结盟时称名,故卒时亦以名讣告同盟。2 于是:乃。3 告终 [称] 嗣:告亡者之终,称嗣主之名。原本无“称”字,据杜注及阮元《校勘记》补。4 继好息民:继同盟之旧好,以安定民众。5 礼经:礼之常。即常礼。
夏,城中丘。书,不时也1。
1 不时:谓不合时宜。一般(非急需)的兴作不在农闲之时,均属不时。
齐侯使夷仲年来聘1,结艾之盟也2。
1 夷仲年:即齐侯之弟。2 结:续。艾之盟:在隐公六年。
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1,盟于宿2。公伐邾3,为宋讨也。
1 庚申:十八日。2 宿:国名,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二十里。3 “公伐”二句:隐公五年,邾、郑伐宋,鲁公拒绝援宋;六年,鲁又因恨宋而与郑媾和。此年郑与宋和解,鲁惧宋,故主动为宋伐邾。
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1,凡伯弗宾2。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1 发币:致币。币:指玉、马、皮、圭、璧等。2 宾:敬。《说文》:“宾,所敬也。”由所敬之人引申之,则宾有敬义。《左传·庄公十年》:“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
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1。壬申2,及郑伯盟,歃如忘3。泄伯曰4:“五父必不免5,不赖盟矣6。”郑良佐如陈莅盟7。辛巳8,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1 五父:公子佗,陈桓公弟。莅盟:参加会盟。莅:临。2 壬申:二日。3 歃(shà):歃血。古代会盟时,双方口含牲血或以牲血涂在口边。此句谓五父歃血时若有所失,心不在焉。忘:失。4 泄伯:泄驾,郑大夫。5 不免:谓不免于祸。6 赖:恃。7 良佐:郑大夫。8 辛巳:十一日。
郑公子忽在王所1,故陈侯请妻之2。郑伯许之,乃成昏3。
1 “郑公子忽”句:隐公三年,周、郑交质,公子忽为质于周。2 妻(qì):以女嫁人。3 成昏:谓行聘礼定下婚事。成:定。古代结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征即纳币,男方向女家送聘礼,女方接受后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公子忽迎娶妫氏在明年四月。
经
八年春1,宋公、卫侯遇于垂2。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3。庚寅4,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5,蔡侯考父卒6。
辛亥7,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8,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9。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10,公及莒人盟于浮来11。
螟12。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13。
1 八年:公元前715年。2 遇:会,会见。垂:卫地,在今山东定陶县附近。3 宛:郑大夫。祊(bēng):郑邑,在今山东费县东三十七里。4 庚寅:二十二日。5 己亥:二日。6 蔡侯:蔡宣侯,名考父,公元前749年—公元前715年在位。7 辛亥:十四日。8庚午:三日。9 瓦屋:周地,今河南尉氏县洧川镇有瓦屋里,即其地。10 辛卯:二十六日。11 浮来:莒邑,在今山东莒县西。12 螟:害虫。此年螟虫为灾,故《春秋》加以记载。13:无骇:鲁卿。无骇卒后始赐氏,故不书氏。
传
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1,有会期2。宋公以币请于卫3,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4。
1 平宋、卫:平宋、卫于郑。平:和解。2 有会期:指已商定会见日期。3 币:财货。4 犬丘:即经文之“垂”。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1,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2,不祀泰山也。
1 “郑伯”二句:郑桓公为周宣王母弟,周赐之祊,为助天子祭祀泰山之汤沐邑。成王营王城(在今洛阳市),有迁都之意,赐周公许田,以供鲁君朝见时住宿之用。后世因于此立周公别庙。祊近鲁而许近郑,郑以为天子不复巡守(至泰山),故欲以祊易许田,取其便近。又恐鲁人以废周公之祀为由加以拒绝,特意表示将废泰山之祀而为鲁祀周公。释:放弃。许田:在许之田。2 归:致。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1。
1 忌父:虢公之名。卿士:王室执政之卿。
四月甲辰1,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2。辛亥3,以妫氏归。甲寅4,入于郑。陈鍼子送女5。先配而后祖6。鍼子曰:“是不为夫妇7,诬其祖矣8,非礼也,何以能育9?”
1 甲辰:六日。2 逆:迎。古代有亲迎之礼,夫婿至女家迎接新娘。妫(guī):即妫氏。妫为陈国姓。3 辛亥:十三日。4甲寅:十六日。5陈鍼子:陈大夫。6 配:指为夫妻。祖:告于祖庙。7 不为夫妇:不成其为夫妇。为:成。8 诬:轻,轻视。9 育:覆育,谓覆育其子孙。
齐人卒平宋、卫于郑1。秋,会于温2,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3,礼也。
1 齐人:指齐僖公。卒:终。谓终竟其事。平宋、卫于郑:使宋、卫与郑和好。2 会于温:宋公、齐侯、卫侯会于温。《传》蒙经文省略与会之人。温:地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会于温未告鲁,故经文不书。3释:谓开释前嫌。东门之役:在隐公四年。
八月丙戌1,郑伯以齐人朝王2,礼也3。
1 丙戌;八月无丙戌。日或月有误。2 以:引领,率领。3礼也:郑伯不以周王任命虢公为卿士而背王,作者认为合于礼。
公及莒人盟于浮来1,以成纪好也。
1 “公及”二句:隐公二年,纪、莒为鲁之故盟于密。今公与莒人盟,也是对纪友善的表示。好:亲善。
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1。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2,以鸠其民3,君之惠也。寡君闻命矣4,敢不承受君之明德?”
1 告成三国:以宋、卫、郑三国和解之事来告。2 图:图谋。指不友好的图谋。3 鸠:安集,安定。4 闻命:听命。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1。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2,因生以赐姓3,胙之土而命之氏4。诸侯以字为谥5,因以为族。官有世功6,则有官族。邑亦如之7。”公命以字为展氏8。
1 羽父:即公子翚,鲁国执政大夫。谥:谥号。帝王、诸侯、公卿、大夫死后,根据生前行事定的称号。族:氏。表示宗族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2 建德:封立有德之人。3 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而赐之姓。如周之祖先生于姬水,故赐姓姬。4 胙之土而命之氏:如周封陈后于陈,赐姓曰妫,命其氏曰陈。胙:赐。5 “诸侯”二句:诸侯位卑(比之天子),不得赐姓,以大夫之字为大夫的谥号,其后即以为氏,故其臣以祖父或父亲的字为氏。如郑公子去疾(穆公之子)字子良,其孙良霄即以良为氏。6 “官有”二句:先世任职有功,则以官职为其族姓。如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之类。7 邑亦如之:也有以采邑为其族姓者。如赵氏、魏氏、韩氏。8 “公命”句: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乃以其父祖之字为氏。无骇为公孙展之孙,故为展氏。
经
九年春1,天(子)[王] 使南季来聘2。
三月癸酉3,大雨震电4。
庚辰5,大雨雪6。
挟卒7。
夏,城郎8。
秋七月9。
冬,公会齐侯于防10。
1 九年:公元前714年。2 天王:原本作“天子”,据阮元《校勘记》改。经文皆言天王。南季:周大夫。南是氏,季是字。3 三月:周正三月当夏正之正月。癸酉:十日。4 震电:雷电。5 庚辰:十七日。6 大雨(yù)雪:下大雪。物从空中散落曰雨。7 挟:鲁大夫。未赐族,故单书名。8 郎:鲁邑,在今山东鱼台县东。9 秋七月:一季之中,虽无事,《春秋》必书首月。10 防: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四十余里。
传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1,书始也2。庚辰,大雨雪,亦如之3。书,时失也4。
1 大雨霖(lín):持续大雨。霖:久雨。2 书始:谓《春秋》所书日期为大雨开始之日。3 亦如之:也是书开始之日。4 时失:季节失序。周之三月,为夏之正月,不当有雷电,既有雷电,不当复有大雪,这些都是反常现象。
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1,平地尺为大雪2。
1 以往:以上。2 平地尺:平地雪深一尺以上。
夏,城郎。书,不时也1。
1 不时:时非农闲,事非急难,不宜大兴土功,故曰不时。
宋公不王1。郑伯为王左卿士2,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3,不告命4。公怒,绝宋使5。
1 不王:不朝见周王。诸侯见于天子曰王。2 左卿士:王朝最高行政长官之一。周有左、右卿士。3 “宋以”句:隐公五年,邾、郑伐宋,入其郛,隐公拒绝宋国求救。4 不告命:不以被伐来告。5 绝宋使:断绝与宋国的使者往来。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1。
1 “郑人”句:郑派遣使者转达天王伐宋之命。前次伐宋未得志,故复来告。
冬,公会齐侯于防1,谋伐宋也。
1 “公会”二句:郑人未与此会,盖因戎患之故。
北戎侵郑1。郑伯御之2,患戎师3,曰:“彼徒我车4,惧其侵轶我也5。”公子突曰6:“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7,君为三覆以待之8。戎轻而不整9,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10,必务进11,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12。乃可以逞13。”从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14,祝聃逐之15,衷戎师16,前后击之,尽殪17。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1 北戎:即山戎。在今河北省东部地区,当时与齐、郑、燕等国接壤。2御:抵御。3患:忧虑。4徒:徒兵。车:车兵。5 侵轶:突袭。轶:突。6公子突:即后来的郑厉公。7刚:坚毅。尝寇:试探敌人。8三覆:三批伏兵。覆:埋伏。亦指伏兵。9轻:轻躁。10 先者:在前面的士兵。获:掳获。11 务:趋,专力趋赴。12 无继:无后续之军。13 逞:得逞。谓得志。14 前:前队。15 祝聃(dān):郑大夫。16 衷:本指中、中央。此指包裹、围在中央。17 尽殪(yì):全部被歼。殪:死。
经
十年春1,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2。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3。
六月壬戌4,公败宋师于菅5。辛未6,取郜7。辛巳8,取防9。
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10。郑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11,齐人、郑人入郕12。
1 十年:公元前713年。2 中丘:鲁邑,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3 齐人、郑人:据《传》当是指齐僖公、郑庄公。4 壬戌:七日。5 菅(jiān):宋地,在今山东金乡、成武县境。6 辛未:十六日。7 郜(gào):宋邑,即南郜城,在北郜城南二里。故址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8 辛巳:二十六日。9 防:宋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南。10 戴:亦作“载”。国名,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11 壬午:二十七日。12 郕:国名,在今河南范县。
传
十年春,王正月1,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2,盟于邓3,为师期4。
1 正月:经文作“二月”。2 癸丑:二月癸丑。二十六日。3 邓: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境。4 为师期:确定出师之日期。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1。
1 羽父:公子翚,鲁大夫。先:在约定日期之前。羽父不待公命,自作主张,《春秋》疾其专擅,故去其氏。
六月戊申1,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2。壬戌3,公败宋师于菅。庚午4,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5。庚辰6,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7。以王命讨不庭8,不贪其土,以劳王爵9,正之体也10。
1 戊申:六月无戊申,疑日有误。2 老桃:宋地。未详何处。3 壬戌:七日。4 庚午:十五日。5 我:指鲁国。6 庚辰:二十五日。7 谓:以为,认为。8 不庭:不朝。9 劳:慰劳。王爵:周室所命诸侯。此指爵位高的国家。10 正之体:谓得法度之正。体:法,法度。
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1。
秋七月庚寅2,郑师入郊。犹在郊,宋人、卫人入郑3,蔡人从之伐戴。八月壬戌4,郑伯围戴。癸亥5,克之,取三师焉6。
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败。
1 “蔡人”句:郑伯伐宋,以王命告诸国,而蔡、卫、郕三国不以师会诸侯伐宋。2 庚寅:五日。3 入郑:入侵郑国。4壬戌:八日。5 癸亥:九日。6 取:轻易克敌曰取。焉:兼词。于此。宋、卫、蔡三国之师在戴,郑师围戴而取三师。
九月戊寅1,郑伯入宋2。
1 戊寅:九月无戊寅,戊寅为八月二十四日。2 郑伯入宋:此为报复宋、卫入郑。
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
经
十有一年春1,滕侯、薛侯来朝。
夏2,公会郑伯于时来3。
秋七月壬午4,公及齐侯、郑伯入许5。
冬十有一月壬辰6,公薨7。
1 十有一年:公元前712年。2 夏:《公羊》、《谷梁》下有“五月”二字。3 时来:即传文之“邾”。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4 壬午:三日。5 许:国名,姜姓,周武王时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春秋时屡次迁移,战国时灭于魏。6 壬辰:十五日。7 公薨:隐公实被杀,《春秋》内讳大恶,故书薨。不书薨于何处,以示与正常死亡有别。
传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1。薛侯曰:“我先封2。”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3,薛,庶姓也4,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5。周谚有之曰:‘山有木6,工则度之7;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8,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9。君若辱贶寡人10,则愿以滕君为请11。”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1 争长(zhǎng):谓争位次先后。2 先封:薛之祖先奚仲,夏所封,在周之前。薛为任姓之国,始封地在今山东滕州市南四十里。其后多次迁移。3 卜正:卜官之长。4 庶姓:谓非周之同姓。滕始封之君错叔绣,为周文王之子。5 辱:谦辞。在:存,存问。6 有:之。7 度(duò):通“剫”。治木曰剫。8 宗盟:会盟。宗:会见。《周礼·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会盟载书皆先同姓。9 诸任:任姓诸国。齿:并列。10 贶(kuàng):赐与,加惠。11 “则愿”句:谓请列滕侯于前。
夏,公会郑伯于郲1,谋伐许也。
1 郲(lái):即经文之“时来”。
郑伯将伐许1。五月甲辰2,授兵于大宫3。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4,颍考叔挟辀以走5,子都拔棘以逐之6。及大逵7,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8。庚辰9,傅于许10。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11,子都自下射之,颠12。瑕叔盈又以蝥弧登13,周麾而呼曰14:“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15,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16。”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17,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18,而假手于我寡人19。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20,其敢以许自为功乎21?寡人有弟22,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23,吾将使获也佐吾子24。若寡人得没于地25,天其以礼悔祸于许26,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27,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28,如旧昏媾29,其能降以相从也30,无滋他族实逼处此31,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32,而况能禋祀许乎33?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34,亦聊以固吾圉也35。”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36,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37。吾先君新邑于此38,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39。夫许,大岳之胤也40。天而既厌周德矣41,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42。礼,经国家43,定社稷,序民人44,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45,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46,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47,无累后人48,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出豭49,行出犬、鸡50,以诅射颍考叔者51。
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52,是以及邪53。邪而诅之,将何益矣54。
1 郑伯:指郑庄公。2 甲辰:二十五日。3 授兵:分发兵器。大宫:太宫。郑国的祖庙。古代兵器藏于祖庙,有事则颁发,事毕缴还。4 公孙阏(è):郑大夫。5辀(zhōu):车辕。用于大车上称辕,用于兵车、田乘、乘车上称辀。走:跑。6 子都:公孙阏的字。棘(jǐ):通“戟”。7 大逵: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8 齐侯:指齐僖公。9 庚辰:初一日。10 傅:附着。指攀附。11 蝥(máo)弧:郑庄公之旗。12 颠:颠坠,跌落。13 瑕叔盈:郑大夫。14 周:遍。麾:挥。谓挥旗以招大军。15 不共:不法。16 弗敢与闻:即不敢从命。17 百里:人名。奉:事。许叔:许庄公之弟。即后来之许穆公。东偏:许都的东部。下文“西偏”指许都的西部。18 不逞:不快,不满。19 假手于我寡人:即借手于我。借我之手。假:借。20 唯:虽,即便。一二父兄:指同姓群臣。共亿:相安。共:相与。21 其:而。以许自为功:以伐许为己功。22 “寡人”三句:谓郑庄公之弟出奔于外。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叔段出奔共。有:为,于。和协:和睦相处。糊口:寄食。《方言》卷二:“糊、托、庇、寓、,寄也。……寄食曰糊。”23 吾子:对人表示亲近的称呼。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其:表示希望语气。抚柔:安抚。24 获:公孙获,郑大夫。25 得没于地:谓以寿终。26 “天其”句:上天若依礼撤回加于许国的祸患。27 “无宁”句:谓宁可让许叔来管理许国。无宁:宁可。无是句首语助词,无义。兹:使。此句与下文“无滋”句相对成文。28 “唯我”句:谓此乃我郑国之心愿。唯:发语词,无义。请谒:请求。谒:请。29 如旧昏媾:一如旧时结为姻亲。30 其:若,表示假设。降:降心。31 无:毋,不要。滋:同“兹”。使。他族:他姓。逼:迫近。32 其:将。覆亡之不暇:谓忙于挽救危亡而无暇他顾。覆:救护。《荀子·富国》:“故为之出死断亡以覆救之。”33 禋(yīn)祀许:祭祀许国所祭之神。谓保有许国之地。禋祀:泛指祭祀。34 不唯许国之为:不唯为许国。35 聊:姑且。圉:边境。36 而:尔,你的。财贿:财货。37 亟(jí):急。38 先君:指郑武公,庄公之父。新邑于此:谓迁都于新郑。郑桓公初封郑,其地在今陕西华县东北。武公取虢、桧之地建都,在今河南新郑市。39 “周之”句:谓姬姓诸侯日渐衰落。序:绪业,先人之遗业。40 大(tài)岳:太岳,即四岳(古代分掌四时方岳的官)。许姓出于姜,而姜姓出于太岳,故曰四岳之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大岳之后也。”共工(炎帝神农氏后代)之从孙尧时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获封于吕,为诸侯长,赐姓曰姜氏。胤(yìn):后代。41 厌:厌弃。42 谓:认为。43 经:治理。44 序:按次序排列,也即治理之意。45 无刑:不法,违背法度。46 度(duó):量,估量。47 相:视。48 无:不。累:忧。这句是说,不给后人留下忧患。49 卒:春秋时军队编制,百人为卒。豭(jiā):公猪。50 行(háng):二十五人为行。51 诅:祝诅,求神加祸于人。52 威刑:严明之刑。53 是以:以是,因此。54 将:尚。矣:语气词。用法同“乎”,表示疑问语气。
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1,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2: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3。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4。恕而行之5,德之则也6,礼之经也7。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8!
1 邬(wū):地名,在今河南偃师市。刘: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蒍(wěi):郑邑,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邘(yú):邑名,今河南沁阳市西北有邘台镇,即其地。2 苏忿生:周武王时司寇,封于温。3 温:邑名,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原:今河南济源市北有原乡,即其地。絺(chī):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南三十里。樊:亦名阳樊,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隰郕(xí chéng):即隰城。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欑(cuán)茅: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二十余里。盟(mèng):在今河南孟州市西南数里。州: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南五十里。陉(xíng):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三十里。隤(tuí):在今河南获嘉县西北。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4 桓王:周桓王。5 恕:谓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6 则:法,规范。7 经:常。8 亦:句中语气词,无义。宜:谓理所当然。
郑、息有违言1。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2,息师大败而还。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3,不征辞4,不察有罪5,犯五不韪6,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1 息:亦作“鄎”,国名,姬姓,故城在今河南息县。违言:怨言。有违言,也即不和。2竟:同“境”。边境,国境。3 不亲亲:指息与郑同为姬姓之国而失和。4 征辞:验证其言辞。即辨明是非。5 察:明,明察。6 不韪(wěi):不善。指过错。韪:是。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1,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2。宋不告命3,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4。师出臧否5,亦如之。虽及灭国6,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1 壬戌:十四日。2 报:报复。入郑:宋入郑在隐公十年。3不告命:谓不以此事告鲁。4 否:不书。5 臧否(zāng pǐ):善恶得失。6 “虽及”四句:即使国家灭亡,如果胜负双方都不通报,史即不书于策(仅书于简牍)。
羽父请杀桓公1,将以求大宰2。公曰:“为其少故也3,吾将授之矣4。使营菟裘5,吾将老焉6。”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7。公之为公子也8,与郑人战于狐壤9,止焉10。郑人囚诸尹氏11。赂尹氏12,而祷于其主钟巫13。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14。十一月,公祭钟巫15,齐于社圃16,馆于寪氏17。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18,不成丧也19。
1 羽父:公子翚,鲁大夫。桓公:惠公之子,隐公异母弟。2 将:欲。《广雅·释诂上》:“将、闿,欲也。”大(tài)宰:太宰,官名,为当时执政之卿。3 为其少故也:因为他年幼。4授之:谓以君位授桓公。5 营:营造。菟(tú)裘:地名,在今山东泗水县。6 老:终老。焉:于此。7 谮(zèn):进谗。8 “公之”句: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9 狐壤:郑地,在今河南许昌市北。10止:获,俘获。《春秋》内讳获,故言止。11尹氏:郑大夫。12 赂:贿赂。13 钟巫:神名,尹氏家中所立之神主。14 立其主:立其主于鲁。15 祭:谓将祭。16 齐(zhāi):通“斋”。古代祭祀前必先斋戒。社圃(pǔ):园名。17 馆:舍,住宿。寪(wěi)氏:鲁大夫。18 不书葬:指《春秋》不书隐公之葬。19不成丧:指桓公不以人君之礼葬隐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