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仪陇县磨盘乡流行一种 “安话”,是四川方言中至今仍保留的安徽话的一部分。部分西充县方言、龙蟠方言受安徽方言的影响,也可以视为安徽方言岛。
西充县方言内部也有分支,如北部的义兴、槐树、太平、青龙、碾垭、紫岩、复兴等十几个乡镇因为存在安徽移民,以义兴话为代表,和距离遥远的安徽省合肥市方言有极其相似之处,所以带有合肥市方言的一些特点,如“鸡”读 (zi),“妻”读 (ci),“西”读 (si),卷舌音颇多。
二、语音
(一)声母
精清从心邪分化,见、精、晓组在洪音前读平舌音和舌根音,在细音前读平舌音和舌面音两种读法。而细音前读平舌音的限于蟹摄开口三等、四等韵和止摄开口三等韵以及个别止摄合口三等韵。如 “挤”“济”“际”“祭”(精母细音,读z),“妻”“凄”(清母细音,读c),“齐”“脐”(从母细音平声,读c),“剂”“荠”(从母细音仄声,读z),“西”“洗”“细”(心母细音,读s),“邪”“斜”“谢”(邪母细音,读s);“几”“计”“鸡”“寄”(见母细音,读z),“欺”“器”“气”“企”(溪母细音,读c),“期”“奇”“其”“祈”(群母细音平声,读c),“技”“妓”“忌”(群母细音仄声,读z),“希”“喜”“戏”“牺”(晓母细音,读s)等。
f与h不分,如 “胡”“壶”“户”“互”(晓母洪音,读f),“呼”“虎”“戽”(匣母洪音,声母读f)。
(二)韵母
疑母、影母、以母演变为零声母后,与蟹摄开口三等、四等韵和止摄开口三等韵相拼时,i[i]读成i[ɿ],如 “艺”“仪”“义”“宜”“议”“疑”“刈”(疑母),“翳”“椅”“医”“意”“衣”“依”(影母),“移”“易”“姨”“已”“异”“以”(以母)。
泥母,与蟹摄开口三等、四等韵和止摄开口三等韵相拼时i[i]读成i [ɿ],如“泥”“尼”“腻”“呢”等。
b[p]、p[p‘]、m[m]能够与i[ɿ]相拼,如“蓖”“比”“皮”“屁”“米”“弥”。
有翘舌音,限于入声字,只与后i相拼(www.xing528.com)
(三)声调
入声独立,与西充县方言类似,参考西充县方言声调。
三、徽方言岛的形成
西充县方言、龙蟠方言、磨盘方言与距离遥远的合肥方言语音有极其相似之处,这可能主要是由移民和军屯因素造成的。元末明初的战乱和大移民,部分安徽籍的军人和平民留居西充县、龙蟠、磨盘等地,导致这些地方形成安徽方言岛。[1]
朱元璋及其将帅都是安徽人,朱元璋早年一直活动在安徽,随着其队伍不断壮大,军队里肯定有不少安徽籍人。在攻克四川后,他设置了四川行省,其军队中自然可能会有安徽籍的人留居在四川。
明末清初,张献忠先后五次带领军队,进入四川作战,最后一次入川军队人数达到二十万之多,这些军队中有不少安徽人。张献忠长时间把大部分兵力放在川北,停留在南充,最后牺牲在西充县凤凰山。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多次进入安徽作战,起义军中有很多安徽籍的人,这些安徽人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最后到达西充县,并可能定居在西充县一带。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充县、仪陇县、嘉陵区境内的合肥话并不完全等同于安徽方言,与现在的合肥话也不完全相同。南充境内的安徽方言岛是安徽方言与南充方言两种方言接触、交融、混杂的结果。
安徽人定居西充县、仪陇县、嘉陵区以后,随着他们与当地的土著人交往,相互交流,长时间杂居,语言势必受到影响。他们说的安徽方言自然会和南充土著人的本地话进行接触。这样相互影响的结果,就使西充县、嘉陵区、仪陇县形成了安徽方言岛,含有安徽合肥方言成分,独具特色。
安徽方言岛的词汇和语法,与安徽方言差异不大,读者可以参考安徽方言。
[1] 四川境内保留安徽话的,除西充县、仪陇县、嘉陵区外,还有川北的广元、巴中,西昌的邛海湖滨等地。参王春林 《西充方言中的安徽语音成分探源》(《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该文指出西充县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语音现象,这些现象周围县、市都没有,却和距离遥远的安徽合肥方言有极其相似之处。探其源,大抵与移民有关,特别是和张献忠战死西充凤凰山更为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