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充方言:传承客家方言岛

南充方言:传承客家方言岛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图上阴影点代表客家方言;仪陇县方言中有客家方言,与巴中市区方言、通江县方言等属于一片。[2]中部以乐兴乡为中心的几个乡通行的 “广东话”属于客家方言。南部县楠木等乡镇也属于客家方言。这种现象证明,仪陇客家方言所说的无非是比较早的古代语音。(三)声调客家方言的声调大都为6个。客家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客话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有一部分是客家方言独自保留的古词语。

南充方言:传承客家方言岛

地图上阴影点代表客家方言仪陇县方言中有客家方言,与巴中市区方言、通江县方言等属于一片。[1]

一、概述

客家方言以仪陇县乐兴话为代表,包括乐兴、马鞍、丁字桥、周河、大风、旭日、武棚、石佛、杨桥、大寅、磨盘、日兴、双庆、碧泉、福临、来仪、凤仪、金城芭蕉等乡镇。[2]

中部以乐兴乡为中心的几个乡通行的 “广东话”属于客家方言。客家人的祖先本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西晋永嘉之乱以后,由于战乱、瘟疫、灾荒、人口增长等原因,中原汉人开始向南方迁移。仪陇客家话同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当一致,多保留中原古音韵,读音前重后轻,鼻音多。

县境的客家话:当地人叫 “广东话”,集中在中部丘陵地区,包括乐兴(大部)、武棚 (大部)、凤仪 (部分)、大风 (部分)、石佛 (部分)、周河(部分)、马鞍 (部分)等乡镇。

南部县楠木等乡镇也属于客家方言。[3]

二、语音

声母20个,韵母58个,声调5个,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一)声母

1.古浊塞音和塞擦音 (並、定、群、从、澄、崇)声母字,不论平仄,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例如 “步”“办”“别”“辨”的声母是p,“道”“豆”“地”“敌”的声母是t。

2.古晓、匣母的合口字声母,多变读为f。如 “灰”“辉”“怀”“虎”“呼”“互”的声母是f。

3.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语中念重唇音声母b、p,保留了 “古无轻唇”这一上古语音的特点。如 “斧”“痱”“飞”“肥”“吠”“浮”“符”“分”“枫”“孵”“纺”“蜂”“扶”“缝”“尾”“味”“袜”“蚊”“问”等。

4.日母洪音字声母读l,如 “芮”“揉”等;

细音字读ȵ,如“染”“热”“人”“任”“忍”“认”“软”“闰”“弱”“肉”等。

5.古知、照精组声母读j、q或者z、c,如:“像”“寻”“袖”“斜”读成q;“膝”“醒”“谢”读成j。“拴”读成z,“慎”“鼠”“伸”“伤”“筛”“怂”读成c。

6.鼻音声母较丰富。有m、n声母。

7.x读成s,如 “星子”读成 “山子”。

客家方言将 “洗”字读成si,与 “死”字同音。有个笑话,在仪陇县,两亲家一早起来打好了洗脸水互相客气,让对方先洗。一个说:“亲家,你先死 (洗)。”另一个说:“亲家你先死 (洗),你死 (洗)了我才死 (洗)。”亲家母见了,就再打了一盆水给他们:“你们不要客气,两个同起死 (洗)嘛!”不知道客家方言的人一听,还以为仪陇县人好坏哟,清早就让人死亡。

无独有偶,西充县北部的义兴话也有类似发音,义兴人将 “鸡”读成zi、“妻”读成ci、“洗”读成si。有个笑话,一个外地人听街上有人说:“局长的次子杀子,没有死。”外地人一听,还以为局长的儿子杀了人,但是没有杀死,误以为发生了凶杀案,拿出电话准备报警。后来,外地人才明白他们说的是局长的妻子杀鸡,没有洗。

令人惊异的是,安徽省合肥市方言中也有类似的发音,这些发音会引起歧义,造成误会,比如洗手这个词,合肥市方言就会说成 “死手”,大家互相客气的时候说 “你先洗”就成了 “你先死”,这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过年的时候,孩子孝顺父母,给父母端来洗脸水,对父母说: “爹,你先死,我后死。”弄得父母很不高兴。后来,小孩不小心弄翻了水盆,对父母说:“这下死不成了。”父母高兴起来。

其实,这种表达与南充方言在内的四川方言说 “隧洞”为 “序洞”类似,同样的读音表达还有 “棉絮”说成 “棉睡”,“虽然”说成 “须然”,而这种读音在晚唐五代的敦煌文献中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证明,仪陇客家方言所说的无非是比较早的古代语音。

汉字中有一个字读音比较奇怪,那就是冼星海的 “冼”字,这个字读成xiǎn,还被读成xǐ,而这几个读音在古音中都是相同或者相近的,或者可以音转的。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美女,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女西施了。而“西施”在古代文献中也写成 “先施”,说明xi和xian可以音转,或者语音对转。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就相对于仪陇客家人身体进化到了现当代,但是声音还停留在遥远的古代。

还有类似的,将x读成c,如把 “吸铁”读成 “磁铁”。

(二)韵母

1.ɑ读ɑi,如 “大”“哪”“那”等。(www.xing528.com)

2.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与齐齿呼混读。

3.省略韵头i,将iɑo读成ɑo,如 “交”“胶”“敲”“咬”“教”等。

《说文》有 “蜀谓母曰姐”,如今仪陇客家话保留此语,称母亲为 “阿姐(jiè)”,呼姐姐则音如 “阿甲 (jià)”。

续表1

续表2

加粗字读音与普通话有别。“耳”“二”“日”“贰”读er[ər]或o[o]。

(三)声调

客家方言的声调大都为6个。调类的分合与声母的清浊有关。古平声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今读阳平,入声也按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上声去声一般不分阴阳,但古上声全浊声母大部分读去声,古次浊声母大部分读阳平。古去声字今仍读去声。

南充境内的客家方言入声只归为一个调类,不带-p、-t、-k韵尾,平、去声分阴阳,上声不分阴阳,只剩5个声调。

三、词汇

客家方言有 “仓公”(老丈人)、“呆尿”(给小孩提尿)、“灯笼草”(蒲公英)、“活生子”(学生)、“家子”(妻子)、“老妹子”(老姑娘)、“溜苔”(青苔)、“搂公”(老公)、“落水”(下雨)、“猫鬼头”(猫头鹰)、“气迷心”(脑门)、“扑鸽”(鸽子)、“热头”(太阳)、“送年”(元宵节)、“守匙”(钥匙)、“太水”(大雨,暴雨)、“抖口子”(乞丐)、“细水”(小雨)、“细银子”(小孩)、“牙猪”(公猪)、“丫家子”(野女人)、“羊咪咪”(蜻蜓)等。

客家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客话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4]

客家方言日常口语中普遍使用的古词语有 “长虫”(蛇)、“朝”(早晨)、“沸”(沸腾)、“饥”(饿)、“颈”(脖子)、“禾”(稻子)、“面”(脸)、“食”(吃)、“索”(绳子)、“乌”(黑)、“行”(走)、“昼”(中午)等。有一部分是客家方言独自保留的古词语。例如:“捼”(两手相切摩)等。

客家方言有些词语与普通话同义异形,例如:“叫”(哭)、“热头”(太阳)、“火蛇”(闪电)、“心舅”(媳妇)等。有些词语与普通话同形异义,例如:“古典”(故事)、“打靶”(枪毙)。有些词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但意义范围不同,例如:“唇”,普通话指人或某些动物口周围的肌肉,客家方言还兼指器物的口和边缘,如:锅唇、桌唇;“米”,普通话一般指稻米和去掉壳或皮以后的种子,如:糯米、花生米高粱米。客家方言只指稻米,等等。有些词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而词义互相交叉,例如:“光”“亮”“明”,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是同义词,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了,但客家方言用 “光”的地方,普通话则往往用 “亮”或“明”,如 “月光”(月亮)、“灯太光”(灯太亮),又如 “细”和 “小”,“夜”和 “晚”,“日”和 “天”,“破”和 “烂”等词都有词义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区别。

仪陇地区粤北韶关来的客家人居多,仪陇的客家话则受到了当地的强势方言仪陇县官话方言的影响。

四、语法

我们只讨论仪陇客家方言的语法特色,与客家方言一样的不在讨论之列。

并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词的词素次序与普通话不同,例如: “麻芝” (芝麻)、“闹热”(热闹)、“蔗甘”(甘蔗)、“凳板”(板凳)、“磨石”(石磨)等。

常用的前缀有 “满”“老”,后缀有 “头”“子”“嫲”等。

特殊的代词有 “把人”(别人)、“你等”(你们)、“麻介”(什么)等。特殊的量词有 “面巴”(脸)、“餐”(顿)等。

[1] 地图引自李荣等 《中国语言地图集》B15,参李荣等 《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出版 (远东)有限公司1988年版,B15。

[2] 四川省内的客家方言分布在川西的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区、金堂县、广汉市、什邡市、彭县、温江区、双流区、新津县,川南的简阳市、仁寿县、资中县、威远县、安岳县、富顺县、隆昌县、泸县、合江县、宜宾市区,川中的广安市区,川北的仪陇县、巴中市区、通江县、达县,凉山州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也就是说,四川客家话有三个集中分布区:首先是成都东郊,其次是内江市隆昌县为中心的川东南诸县,包括重庆市的荣昌县等,第三是四川省仪陇县等,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分布地。四川客家话多数为粤台片,和广东省客家方言口音接近,通话没有障碍。仪陇客家方言在与西南官话 (仪陇话)的融合过程中既保留了客家话自身的语音特征,又深受西南官话影响,显现出向西南官话靠拢的趋势。仪陇客家话的底层应来自粤北客家话。

[3] 曾晓舸:《南充方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4] 著名音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客家语言系统作过一番研究工作,撰述 《岭外三州语》附在 《新方言》后,选取了六十三条客话词语,用 《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方言的词源与客话所本自古汉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