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方言的字与词之间的关系,有时就像水中月和镜中花难以捉摸,令人费解。方言作为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于历时角度来看,也是语言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变体。
不少古语能在南充方言中找到蛛丝马迹,甚至一些疑难词语能够用南充方言解释通顺。南充方言历时考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考求本字,方言本字与方音一样,在历史语言中都有着其必然的源头。考证本字需要根据语音的古今对应关系,注意借助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区别方言语音系统中的文白异读和时间层次,考释时需从古韵书找 “本字”,从古诗文中找 “书证”,考证时要特别注意方言词的各种音变和方言俗字所掩盖的方言读音的真相。詹伯慧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指出:“考求本字时应该充分利用古代的字书、韵书,因为其中有当时的人汇总过的字的各种音义,对我们进行方言和古代汉语的比较可提供很多方便。这些工具书中,汉代的 《说文》 《方言》《尔雅》,唐宋的 《广韵》《集韵》又是最重要的。”[1]考证本字时应该利用字典辞书进行查找,理清音义关系,结合音义两个方面考虑,分析研究本字、通假字、记音字、音讹字等,从古音出发,而不是从今音出发,注重古音的音同音近和尽可能利用文献材料。
游汝杰在 《汉语方言学导论》中说:“确定本字的关键是方言词和本字在语音上相对应,在词义上相同或相近。本字考应分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是确定今方言词的音韵地位,即按古今音变规律,确定其在 《广韵》一系韵书中的声韵调地位。第二步即在 《广韵》一系韵书的相应韵目之下追索音义相合的字。第三步,寻找其他文献材料以为佐证。第四步,与其他方言参酌比较,互相印证……用于佐证的材料,除了字书和韵书之外,最好是能说明这个字实际用法的有上下文的文献材料。”[2]
考释词义时,要审字辨形,校勘比较,但不限字形,因声求义,排比归纳,如利用对文、同义连用等求义。考释时尽量清理源流,展示证据,要注重实证,精深剖析,严密推导。词语考释时,力求既有大量的语料,又有充分的说理。不但讲是什么,还要讲为什么。
一、南充方言的骂詈语
有人说,骂詈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学会当地人的骂詈语是学会当地方言的标志。南充方言中骂人的语言,特别有味道。南充方言中的骂詈语多用于骂人,不过,一些骂詈语也用于打招呼,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见面时也可以这样称呼。
南充方言中骂人除了叫作 “骂”,还可以叫作 “謟”,也可以叫作 “诀”。南充民歌唱到:“放牛娃儿好造孽,出门离不得马桑叶,割起回去牛不吃,又挨打来又挨诀。”
南充方言中常见的骂詈语有很多,有的骂詈语明显是受到成都方言、重庆方言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南充听到具有南充特色的骂詈语,南充农村骂人的语言十分丰富,骂人的语言往往都不带重复的,可见南充骂人语言的发达。如 “棒老二”“地滚龙”“短命的”“二杆子”“费头子”“怪物豆豆”“哈巴儿”“憨包”“砍脑壳的”“烂丝袜子”“烂贼”“烂虾子”“滥眼”“滥龙”“烂心肺的”“莽子”“闷墩”“穆人”“挨千刀的”“舍物”“梭叶子”“瘟丧”“贼娃子”“猪脑壳”等。
南充方言常常出现的骂詈语中,“瘟丧”(又写成 “瘟殇”)、“瘟猪子”“虾筢”是不中用的人,“洋浑子”是过分爱美的人,“戳锅漏”“操哥”“二杆子”“二流子”“活二流”“流神”“胎神”是不务正业的人,“闷墩”是傻子,“憨包”是蠢货,“烂虾子”是窝囊,“滥眼”是无赖,“砍脑壳的”用来诅咒一个东西或某人该死,常常用来骂畜生,或者自己仇恨的人。
南充方言骂詈语背后往往隐藏有历史文化,需要仔细考察。下面将罗列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不落教
“不落教”在南充方言中,多用来骂人不懂事。“落教”就是说这个人比较懂事、听话,做事、说话时时刻刻都在为别人着想,为人仗义、厚道,使别人不至于难堪。反之则被人们视为 “不落教”。
为什么 “落教”会有这个意思呢?我们认为 “落教”是 “落轿”的谐音,也就是落下轿子的意思,就是给人方便的意思。这种表达与南充地区古时的新婚习俗有关。新娘难免要在路上方便,上上洗手间,她们就斯文地说 “落轿”,意思是要求抬轿的人停下来,好让她解决问题。但是抬轿的人并不会轻易答应,立刻停下轿子,往往一般会想出各种 “招数”来折磨新娘,甚至还要来几个 “高难度”动作,“簸”得新娘四脚朝天,目的是要给新娘一个下马威,或者给新娘开玩笑,从中取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不与人方便,做事过分且损人又不利己的行为叫作 “不落轿”;反之,对那些做事比较厚道又仗义的行为叫 “落轿”。
当然,也有人认为落教不是落新娘的轿子,而是落老人婆 (婆婆,丈夫之母)的轿子。南充婚俗中有一种 “抬箩轿”的仪式,这也是闹新房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一般人都认为新娘子过门后最担心的是怕老人婆 “不落轿”,会给新媳妇找麻烦,于是就有给老人婆 “抬箩轿”的风俗。“抬箩轿”的时候,一般都是由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完成,他们找来一个箩篼,也就是箩筐,将老人婆按进箩篼里面,当然在箩篼里面的老人婆是非常难受的,再用一根扁担将箩篼老高老高地抬起来,还时不时地来一些高难度动作。等大家闹够了,再要求新娘问老人婆:“落不落轿?”老人婆还得说:“不落轿!”于是又问。等到三问四问以后,老人婆 “服气”了,终于说:“要落轿!”大家才把老人婆放下来,由新娘将她从箩篼里拉出来才算完事。
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们发现用 “落轿”似乎与评论一个人的品行隔得太远,于是就改用 “落教”。改为 “落教”单从字面上来说与一个人的品行更为贴切,也能让人一看就能明白是在说一个人的品行。
狗
南充方言中说 “他太狗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很吝啬。“狗”作为骂詈语,多用来比喻形容坏人,可以表示极端鄙视,汉语中就有 “狗汉奸”“狗老板”之类的表达!当然,小孩子生病,南充方言也说成 “变狗” “变狗狗”。南充方言用 “狗”表示吝啬,实际上是用动物来形容人。狗在饮食方面,具有吝啬的特性。类似的南充方言说 “牛”,是说人脾气犟。说 “猪”,则是形容人笨。
“狗”俗写成 “苟”,如:“不要看他那个样子,其实是苟的很!”
乡巴佬
南充方言说 “你个乡巴佬”“嫁个乡巴佬”等。“乡巴佬”中的 “巴”可以理解为 “坝”,意思是平地。当然,“巴”字本身也能够讲通,因为南充所在的地方,古代属于巴国,现在南充还有一家有名的饮食店铺,名叫巴国布衣。“佬”是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佬”本来是指成年男子,后来多用作贬称。如南充方言说,“财主佬”“乡下佬”“船家佬”等。
“乡巴佬”的意思就是乡下人,就是农民。南充方言说 “乡巴佬”,类似于骂别人是贱货、贱人,而人们是非常忌讳说贱货、贱人的,甚至听到 “见货收钱”“见人就发”都会不高兴,我们会把 “见货收钱”误听成 “贱货收钱”,造成误会。
二、南充方言的文雅
很多人都以为,南充方言是粗鄙的、低俗无稽的。实际上,南充方言也属于历代层累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不同时间、空间的影响之后形成的。了解南充方言的这些表达,无疑是通向古代中国、古代四川、古代南充的桥梁。但要建设这些桥梁,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秘。
上古和中古时期,南充境内的语言或方言状况如何,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专门的论著。所以,古代南充方言在文献中未见有记载,西汉时期成都人扬雄的 《方言》一书并未提及南充方言,只讲到梁益方言,接近汉代的四川方言,虽然其中应该包括南充方言在内,但并未单独研讨。西晋时期,南充出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陈寿,当时南充叫安汉,属于巴西郡管辖。陈寿写《三国志》时,使用的也应该是当时的雅言通语,并未见有自己家乡的方言即巴西安汉话的使用。隋唐时期,南充正式得名,南充的名人文章中也未见使用方言的情况,但这些并不能够排除古代南充人使用南充方言的情况,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不少人以为方言都很土,登不上大雅之堂。这种看法并不对!南充方言中,不少词语来自古代,来源都很文雅。实际上,包括南充方言在内的各地方言大都是古汉语的遗存,往往比较文雅,我们以为很土的方言其实不少都是大有来头的。开玩笑地说,南充虽已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但其地方部分语言还停留在遥远的古代。
南充方言中将 “照料、护理”说成 “矜佑”。其实源于 《泰誓》中有 “天矜于民”“天佑下民”两句,“矜”“佑”表示怜惜、护助的意思。
据专家考证,某些南充方言竟然还跟英语、德语等语言有些渊源!南充这些方言土语竟然还有 “英语要素”,如英语单词double意思是加倍,南充方言打扑克时经常说 “倒了”(加倍)、“簸了”(加倍)、“垒了”(再次加倍),刚好与double中的 “dou”与 “ble”谐音。英语和荷兰语的 “肋”为rib,德语为rippe,瑞典语为revben,丹麦语为ribben,南充话的 “肋巴”竟与这些印欧语的同义词发音接近,极有可能同源。
其实,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南充方言中,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发展历史,每个词的背后可能都蕴含着一些有趣的社会历史现象。下面将罗列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巴家
南充方言说 “她不巴家”,“巴”即 “照顾”“体贴”“考虑”等义,本为象形字,像蛇的形状,因为蛇贴地行,引申为 “贴” “贴靠”义,再引申为“照顾”“体贴”义。“不巴家”即不顾家,不为家庭的利益着想。
巴片儿
南充方言说 “我们去吃个巴片儿”“巴片儿少吃为妙”等。“巴片儿”原指在小食摊上买凉拌肉片时占小便宜多吃一片,因为凉拌肉论片买,如买时肉片上多贴了一片或半片,就占便宜多吃了一点,后引申为沾别人的光跟着占便宜。也有用 “巴片儿”来形容没有关系的便宜,再引申为没有关系、关系不大等的事物或人。
笆壁
南充方言说 “他说话没有笆壁”。“笆壁”本即竹笆做成的墙壁,农村多用竹笆糊墙,引申为 “墙壁”,再引申为 “依靠”,因为墙壁是用来靠的,南充人现在还说 “盆到墙壁长大的”。
南充方言说 “两娘母无巴壁”。“无巴壁”即没有依靠。“巴壁”是 “笆壁”的记音。因为 “巴”字有 “贴近” “靠近”的动词义,所以人们用 “巴壁”来记录表达 “依靠”义。
把柄
南充方言说 “不要抓别人的把柄”“把柄不要拿给别个握倒起”等。“把柄”的意思是进行交涉或要挟的凭证。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 ‘秉’为 ‘柄’,故今谓 ‘柄’为 ‘把柄’,或直言 ‘把’。”《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我交了这一主大银子,难道不要讨一些把柄回去?”《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这是一辈子的把柄儿!好便罢,不好咱们就抖出来!”巴金 《秋》一:“最好我们这一房的人不要给人家抓住说闲话的把柄。”
巴适
南充方言说 “一品轩的青椒火锅好巴适哟”“双飞很巴适的”等,“巴”字是 “贴”的意思,有一个谜语的谜面是 “对联的横联”,打一四川地级市,谜底就是 “巴中”,因为对联的横联贴在中间,也就是 “巴在中间”,因此简称 “巴中”。“巴适”还可以比喻办事牢靠、严实、实在、舒服、安逸等。“巴适”又写成 “粑实”。
惨
南充方言说 “你敢不敢惨那个龟儿子两耳屎”“惨螺陀”“惨你两耳屎”“惨他手板心”“惨乒乓球”等。“惨”的意思是掴,用手打,用手掌快速地打或用手握绳索快速击打。南充人喜欢 “惨螺陀”,“惨螺陀”时,人们用鞭子击打螺陀使之不停旋转,螺陀用木头做成,上半圆柱体,下半圆锥体,最下面有滚珠,可以旋转。“惨”,意思是 “打”“击”,后多接宾语。《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风尘惨面,蓬尘暎天。”《校注》引刘凯鸣校:“‘惨面’费解。”《校注》云:“《颜氏家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惨’为伤、痛之意,‘惨面’之 ‘惨’义同。”[3]“风尘惨面”这句话十分费解,专家学者为此争议不休,解释的意思都未能使文从字顺。“惨”字成为阅读与理解的拦路虎,如果用南充方言的意思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风尘击打脸庞”,全句文从字顺,十分稳妥。而 《校注》欠妥, “惨”应该是一个方言记音词,意思是“打”“击”,不能够用这个字常用的悲惨意思去解释。“楚挞惨其肌肤”就是“打其肌肤”,“楚”“挞”“惨”三字同义连用,“风尘惨面”即 “风尘击打脸部”。《篆隶万象名义·心部》:“惨,错感反。忧也,杀也,贪也,痛也。”[4]其中,“杀”义与 “击打”义类似。又写成 “摌”,《成都话方言词典》:“摌,特指 (用条状物)抽打;打。”[5]
扯把子
南充方言说 “他爱扯把子”“扯把子要说圆”等。“扯把子”当是 “扯坝子”的音变。“坝子”是平地、平坝,用来表演的场所也叫坝子。旧时跑江湖者把观众请到坝子中来就是扯坝子,扯坝子的目的是为赚钱,往往耍尽各种手段,说话往往夸大事实,不负责任,这种吹牛、夸口的行为就是 “扯坝子”。“扯坝子”的 “坝”与 “把”谐音,“扯坝子”也就变成 “扯把子”。
搭白
南充方言说 “他爱搭白”“你少搭白”等,“搭白”就是和对方聊天说话。“白”就是 “闲聊”的意思。南充方言还可以拆开说,如 “你不要搭她的白”,意思是 “你不要理睬她,不要和她聊天”。
丼
南充方言说 “丼的一声,手机掉水里了”,“丼”字比井字中间多了一点。这个怪字有一个故事。
宋代有个小孩在书上看到一个怪字 “丼”,他就拿去考私塾的教书先生,先生并不认识这个字,该小孩把先生带到水井边,向井中投下石头,启发先生说,你现在知道 “丼”怎么念了吗?先生仍然一脸茫然,无法理解这个字到底念什么。于是小孩开始数落先生:“石头投到井中,发出的声音不就是‘dǎn’吗?连这个字都不认识,怎么好意思来当我的先生呢?”先生惶恐万分,只好收拾行囊准备走人。实际上,小孩考先生的 “丼”字,南充方言也说,不过儿化读作 “dēr”。这个小孩很可能是从宋代韵书 《集韵》中看到的该字,因为 《集韵》里就收录有这个字。[6]教书先生准备离开,这时苏轼经过,知道这件事情后,苏东坡也考儿童,也书写了个怪字,上面是 “”,下面是 “肉”。儿童不解,于是苏东坡叫手下用竹板打儿童屁股,启发儿童,说竹板打肉是何声音?儿童仍不解。苏东坡这才告知儿童,竹板打肉,发出的声音就是 “啪”。这种会意构字的方式与 “丼”的构字方式一样。南充方言现在也仍然这样说。
党
南充方言说 “我们那党”“你这党”“水党”等,均与 “政党”义的 “党”无关,而是某一个地方。“党”不是党派的意思,也不是朋党的意思,而是地方、处所的意思。西汉成都郫县学者扬雄 《方言》中解释说: “党,所也。”《释名·释州国》:“上党,党,所也。在山上,甚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左传》也出现过这种用法,说:“师乎,师乎,何党之乎?”西晋杜预解释说:“党,所也。”《礼记》中也有类似用法,说:“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清代大学者王引之在其名著 《经义述闻》中引用家大人也就是他父亲王念孙的解释指出:“党,所也,谓君所坐之处。”
章太炎 《新方言·释词》说:“今吴越间谓上方曰上党,高处曰高党。党皆读德挺切,阳唐转耕、清也。时人不晓,谓是等字,则失其韵矣。”[7]现在南充方言还说高党,就是高头、高处。从 《新方言》来看,“党”字吴方言也说。蒋礼鸿在 《嘉兴方言征故》一文中也指出说:“嘉兴谓何处为啥何党,去啥言何党则以为处,如云格个何党即此处是。何读乌去声,党读徒朗切。按:党之训所从乡党而来,盖乡党为人所定居之所,故谓党为所。”[8]
由此可见,方言俗语往往各个地区都使用。不少文学作品在判断作者籍贯的时候使用方言作为证据,我们认为方言不能作为判断作者籍贯的唯一参考,因为不少方言俗语在不少方言区都能通用,并不是某一个地方特有的方言特征词。即使是方言特征词也需谨慎,不能轻易断定,必须有其他过硬的证据。由于古今演变,古代方言的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存在不少未知情况。
普通老百姓不知道 “党”有场所的意思,多俗写作 “当”,还往往重叠使用,说成 “当当”。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南充人在北京想上厕所,就跑去问当铺的人:你们的茅斯在哪个当当?结果对方很惊讶地说:你认识我们当铺的毛师傅吗?实际上,南充人说的 “茅斯”就是 “茅厕”,“斯”“厕”语音旁转。而 “当当”表示哪个地方,很早就有了。
“党”还写成 “凼”字。“凼”的意思就是水坑。清代严如熤 《苗防备览》说:“四面峻岭中有田凼,广里许。”广东方言也说,指蓄水池,意思仍然是由有水的地方引申变化产生的。清代钮琇 《觚剩》说粤语少正音,书多俗字,将凼解释为 “蓄水之地”。
等
南充方言说 “等他去跳嘉陵江”“等你来王爷庙”“等大家吃”等。“等”是介词,意思是 “让”,至迟在元代已经出现。元代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鎗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等他四下里皆瞧见”就是让他四下里皆瞧见。《西游记》第二八回:“塔下必有寺院,院内必有僧家,且等我走走。”“等我走走”的意思是让我走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秀才不嫌家间澹薄,搬到家下,与老汉同住几日,随常茶饭,等老汉也不寂寞,过了岁朝再处。”“等老汉……过了岁朝再处”即让老汉过了岁朝再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夫人终是放心不下,每逢督办出门,必要叫着他兄弟同走,嘴里说是等他兄弟练点见识,其实是叫他兄弟暗中做督办的监督,恐怕他在外头胡混。”“等他兄弟练点见识”即让他兄弟练点见识。
耳
南充方言说 “莫要耳他”“耳你做啥嘛”等。“耳”字不是 “耳朵”的意思,而是 “理睬”的意思,“耳”字怎么和 “理睬”的意思有关系呢?我们认为,“耳”字有 “耳朵”的意思,可以引申过来表示听取的意思,而听取就可理解为理睬了。“耳”字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也写成 “而”或 “尔”字。明代李实编写的 《蜀语》指出:“不理说不尔。”《蜀语》:“李即理也。亦曰不尔。《晋书·王述传》: ‘若其不尔,宜改迁园陵。’”[9]查 《晋书》,实际作“不耳”。南充方言仍然有这个表达。
南充方言或者在 “耳”字后面加上 “视”字,说成 “耳视”,意思仍然是理睬,大家可以想一想,“耳”字是表示听取,“视”字是表示看,合起来自然就能够表示理睬的意思了。
方人
南充方言说 “你好方人哟”“你莫要方人嘛”等。“方人”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讥讽、嘲笑别人,如 “你莫要方人嘛”;第二是让人感到难堪、难为情,如“你好方人哟”。《论语·宪问》:“子贡方人。”清人刘宝楠 《论语正义》:“《释文》云:方人,郑本作 ‘谤’,谓言人之过恶。”杨伯峻注:“讥评别人。”
锅盔
南充方言说 “锅盔夹凉粉”“灌锅盔”“重工业打锅盔,轻工业打麻将”等。锅盔属中国古代的军粮,因唐代官兵曾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锅盔面团中抹有酥,又称之为 “酥锅盔”;再因其制作过程,是边擀,又时而伴随着擀面棒敲打案板,发出了独特的木击声音,因此,将其制作过程,称之为 “打锅盔”。
黄腔
南充方言说 “他光开黄腔”“少开黄腔哟”“乱开黄腔”等。“黄腔”是用来挖苦人的,嘲讽说外行话,不沾边,不巴谱,骂人开 “黄腔”,带有轻蔑之意,类似于 “胡说”“瞎话”之类,但并不直接指斥,表面温和婉转,味道深长。南充方言还有句歇后语:“你娃吃苞谷面打呵欠——尽开黄腔嗦?”苞谷就是玉米,吃苞谷面,就是吃玉米面,当然牙齿就是黄的,固打开口腔就是黄腔。
即
南充方言说:“你到哪儿即?”意思是你到哪儿去。“去”,南充方言多说成 “即”,或者说成 “切”。“即”在古汉语中有 “到达”“接近”的意思,今天遗留有成语 “若即若离”。
几个钱
南充方言说 “停车费,几个钱嘛”,“几个钱”的字面意思是几个金钱,实际意思是钱不多,不要吝啬。
摎
南充方言说 “把帕子摎干”“摎干衣服”等,“把帕子摎干”,意即拧干手巾,“摎干衣服”意即拧干衣服。《说文·手部》:“摎,缚杀也。”段注:“凡以绳帛等物杀人者曰缚杀,亦曰摎,亦曰绞。引申之凡绳帛等物二股互交皆得曰摎,亦曰绞,亦曰纠。”[10]从段注可以知道,“摎”表示 “拧”义属于词义的引申。《玉篇·手部》:“摎,绞也。居由切。”“居由切”即读jiǔ。
熋
南充方言说 “饭好熋哟”“地下好熋嘛”等。“熋”意思是烫。烫在川东北地区说称 “熋”,罗江、资中、重庆荣昌等地也有说的。《康熙字典》解释:“熋……音能,热也。”“熋”俗写为 “耐”。(www.xing528.com)
老几
南充方言说 “我们家那个老几很歪” “王师傅那个老几搞钱寡凶”等。“老几”并不是排行第几,而是代指他人,也可以代指丈夫或者妻子。南充方言中,丈夫或妻子可以在他人面前称自己的配偶为 “我们那个老几”。这一称呼,往往带有一种亲昵或调侃色彩。
根据章太炎 《新方言》,淮西方言、淮南方言、江西方言也说 “老几”。“老几”中的 “几”,作为泛指代词,用以指一定的不便明言或不必明言的人或事物,作用相当于 “某”。
老子
南充方言说 “老子不信这个邪”“老子都是不去”“你来打老子嘛”等。“老子”的意思是我,第一人称代词。南充道观众多,日常生活中谈经论道常常引用老子观点思想。最初,人们在正式场合,为了说明自己意见的权威,往往把 “老子”放在前面,引经据典。后这种方式逐渐传往坊间里巷,人们在日常事务的交流,为了说明自己言论的正确性,话语之前也先说 “老子怎么怎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地省去了 “老子”原话,直接用“老子”做第一人称说话。
料
南充方言说 “你把娃娃料到车上干啥”“把银子料到水里泡泡都没有一个”“往水井中料石头”等。“料”是丢、扔的意思。明代冯梦龙 《醒世恒言》中第三十七卷 “杜子春三入长安”就有这样一句话:“我何不把银子料在水里,也呼地的响一声?”“料”又写作 “撂”。
杨树达 《长沙方言考》:“《鬼谷子·捭阖篇》云:捭之者,料其情也。陶弘景注云:料谓简择。按今长沙谓弃去曰料,盖始谓简选不用者曰料,引申而为凡弃去之称矣。”[11]表示 “扔”的意思。南充方言十分丰富,有很多种说法,除了说 “料”外,也说 “佴”,如 “佴东西”“佴下来”“孩子佴在你这儿”等。“佴”的意思也是 “扔”。根据 《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记载,晋方言也说。如山西忻州、山西临县都说抛物曰 “珥”,又曰 “料”。
龙门阵
南充方言说 “老师会摆各种各样的龙门阵”“龙门阵好听惨了”等。最早的 “摆龙门阵”并不是说我们聊天讲段子,最早 “摆龙门阵”出处是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此阵曲折离奇、变幻莫测。明清以后,各地的民间艺人多爱摆谈薛仁贵这一故事,而且摆谈的神乎其神,久而久之,“龙门阵”便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专门用来指变幻多端、曲折复杂、波澜壮阔、趣味无穷的故事。
冇
南充方言说 “冇吃饭” “冇得钱”等,南充人说没有叫 “冇”,别人问“吃饭没有”,南充人回答说 “冇吃饭”。该字就是把 “有”字少写两横,表示没有的意思。
现代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许多地方的方言仍然把 “没有”说成“冇”。“冇”实际上就是 “没有”二字的合音。《集韵》已经出现该字。《辞海》:“冇 (mǎo卯),粤方言,没有。”《集韵·术韵》引 《诗》:“冇驈有騜。”如明代汤显祖有诗:“问到玄亭酒亦玄,诸般字说笑临川。閁闩略近关门尹,冇有如书大有年。事取声形时会意,书兼半满幻成圆。通方便俗从来理,只待苏张注服虔。”
“冇”字实际上该写成 “毛”。朱弁 《曲洧旧闻》记载:苏东坡曾经对刘贡父说过当年读书时 “日享三白饭,不复信人间有八珍”,并且解释 “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盌 (碗)饭,乃三白也”。以后刘攽请他吃 “皛饭”,“皛”就是 “三白”(盐、萝卜、白饭)。苏轼吃后,回请刘攽来吃 “毳饭”。次日刘攽白坐,饿极了,催索摆饭,东坡解释道:“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刘攽捧腹大笑,自叹上当,主客重新进食。当时苏轼说的 “毛”,今天写出来就是 “冇”。证明 “蜀音无曰毛”是宋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反映。
沕
南充方言说 “打沕头”“沕水”等。“沕头”是扎猛子的意思。《康熙字典》中将 “沕”解释为 “音密,潜藏也”。汉代贾谊写了一篇 《吊屈原赋》:“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意思是效法深渊中的神龙,深潜下去躲藏起来,使自己得到保护。
眯
南充方言说 “昨晚些我遭眯到了”,意思是昨夜我睡觉时做噩梦了。“眯”的意思就是形容人在睡觉时做噩梦。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与南充方言邻近的遂宁方言也这样说。而这种表达,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
郭在贻指出:“《山海经》一书中常常写到某种东西 ‘食之使人不眯’或‘服之不眯’的话,眯字殊为费解。段玉裁指出这个眯字是的借字。 《说文》:‘,寐而厌也。’段氏谓厌、魇正俗字。寐而厌即是睡觉时做噩梦。”并例引 《三国志·魏志·刘晔传》“子㝢嗣”裴松之注引晋傅玄 《傅子》:“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12]
《山海经》“食之使人不眯”或 “服之不眯”中 “眯”字特别费解,现在用南充方言表示人做噩梦来解释,文从字顺。原来 《山海经》的话是说吃了这种东西后可以让人睡觉不做噩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南充方言的 “眯”字并不是粗俗的,而是非常文雅的。
耙耳朵
南充方言说 “他是个耙耳朵” “耙耳朵突然雄起了”等, “耙耳朵”的“耙”字,本有软的意思。“耙耳朵”形容男人的耳根子软,经不起老婆的磨泡,同时也表达对老婆的百依百顺,任由摆布。“耙耳朵”类似于 “妻管严”,形容对老婆言听计从的人。
潽
南充方言说 “水潽了”“米汤潽了”等,“潽”的意思是液体沸腾溢出。普通话读pū,南充话读二声。字当作 “鬻”。《说文》:“鬻,炊釜沸溢也。”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 ‘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广韵》音 “蒲没切”。《蜀语》:“釜溢曰鬻,音孛。”[13]《现代汉语词典》作“潽”, “潽”并不见于古代字书,实际上它是 “沸”字的记音字,读音同“潽”,司马相如 《子虚赋》:“水虫骇,波鸿沸”。
挼
南充方言说 “挼一下”“挼背”“挼手”“挼面”“挼衣服”等。“挼”的意思是揉搓。《说文·手部》:“挼,推也。从手,委声。一曰两手相切摩。”
趖
南充方言说 “悄悄咪咪趖了”“他爱趖边边”等,“趖”的意思是走。《说文·走部》:“趖,走意。”《说文》解释 “趖”为 “走”的意思,《广韵》解释为 “走疾”,有快走的意思。“趖边边”表示人胆小懦弱、遇事不敢担当。
踏削
南充方言说 “他爱踏削人”“不要踏削别个”等。南充人不喜欢某人,就爱 “踏削”某人,找他的毛病,找他的缺点。成都人多用 “洗刷”一词,普通话则用 “数落”一词。南充方言中,“踏削”的意思为 “贬低”“糟蹋”。
实际上,汉语并非没有文雅的字眼可以书写这个词,比如, “挞谑”(táxué)就很恰当。“挞”的意思是指责挞伐;“谑”的意思是戏谑调侃。古代文献很早就出现有 “挞之谑之”或者 “挞之以谑”的表达。大家看, “挞谑”二字,是不是更准确地表达了这个词的真实意思,是不是也生动地展现了南充人嬉笑怒骂的机智幽默和诙谐?
深入一点我们还会发现,南充人对这个 “谑”字的运用更是妙到极致。“谑”字就是表达 “耍赖”的意思,就是拿规则开玩笑、把诺言当儿戏,南充人精准地把握住了这一核心意义,演绎出一系列方言词语:“陋谑”“耍谑”“殊谑”“污谑”。
它们不仅准确地揭示了 “耍赖”的本质,还以不同的搭配,精细地表现了说话人的各种情绪和态度,展示出不同的语境—— “陋谑”为鄙夷之说,笑对方 “这玩笑实在浅薄拙劣”,言辞嘲讽,不屑一顾;“耍谑”为笼统之说,讲述对方 “拿诺言或规则当玩笑耍弄”,态度客观,不带情绪;“殊谑”为委婉之说,指对方 “这玩笑开得不一般”,态度克制,不想翻脸;“污谑”为厌恶之说,斥对方 “这玩笑太过龌龊卑下”,义愤填膺,不骂不快。
相因
南充方言说 “东西很相因”“图相因,买老牛”等,“相因”的意思是便宜,价格低廉。《广韵》:“相,共供也。”“因,缘也,就也。”“相因”一词具有:在交易中卖买双方各自顺从,以使对方心安的意思,恰好与 “便宜”一词相当。
鲊
南充方言说 “鲊肉” “鲊盐蛋” “翻过来牛皮鲊,翻过去鲊牛皮”等,“鲊”的意思是用腌、糟等方法加工食品。“鲊肉”即腌肉,“鲊盐蛋”即 “腌鸭蛋”。过去,南充每家每户都要用盐水坛子鲊鸭蛋,而不能鲊鸡蛋,民俗认为鲊鸡蛋对有儿子的家庭会造成不利,鲊好封闭在坛子之类的容器里,过一段时间,从坛子里捞出来可用水煮着吃。蛋吃起来有盐有味,翻沙,好吃极了,多用来下饭或者下酒。“鲊盐蛋”也称 “泡盐蛋”。冬天,南充人则喜欢用盐、花椒等来鲊猪肉,密封一段时间挂起风干,称为鲊肉或者腊肉,过年的时候吃。《释名·释饮食》:“鲊,菹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蜀语》:“以米糤盐椒釀肉鱼曰鲊。鲊见 《尔雅》,䱹同。《说文》:‘南方谓之䰼,北方谓之䱹。’”[14]
灶门前
南充方言说 “婆娘在灶门前煮饭”“你把灶门前弄好”等。“灶门前”的意思是厨房。《墨子》:“五步一灶,灶门有炉炭。”《西游记》第八十四回:“八戒听说道:‘造化,造化!老猪的买卖到了!等我看着锅吃饱了饭,灶门前睡他娘!’”“灶门前”比 “厨房”的说法更古雅。
造孽
南充方言说 “娃娃好造孽”“造孽老头命撇”等。“造孽”是由于方言的关系而产生的讹化音,原音应该是 “造业”,因为 “造业”和 “造孽”在普通话里就很近,方言中两个字的发音在南充是一样的,于是产生讹音,如果正本清源应该是 “造业”。
三、南充方言的通俗
南充方言的通俗表现为俗字、俗语,南充方言的俚语相当多,而且大多形象生动,具幽默感。下面将罗例几个例字予以说明。
婆娘
南充方言说 “这是他婆娘”“你婆娘有点好哟”等。“婆娘”一词,表达十分有意思,一般不当面把自己的老婆叫 “婆娘”,但可以在外面说,“我那个婆娘歪得很,回去晚了就不给我开门了!”而 “婆娘”这个词的两个字,“婆”与 “娘”都是人们喜欢的,但两个字连在一起,大家却喜欢不起来了,甚至都不愿意听到这个词,认为是贱称,用来骂人的。南充方言除 “妻子”以外,还有 “老婆”“夫人”“太太”“家属”“爱人”“堂客”“屋头的”“领导”“婆娘”等。 “婆娘”是南充方言中很粗俗的称呼。南充方言俗语中有“耍婆娘”或者 “找婆娘”的表达,但这种表达过于粗俗,人们往往更喜欢说“耍朋友”。南充方言把 “谈恋爱”俗称为 “耍朋友”,也属于俗语范围。北方人对南充人说 “耍朋友”是很反感的,觉得南充人态度不好,不够认真,不如他们 “谈恋爱”“找对象”等好,甚至认为这是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他们甚至听到南充人说 “欢迎到南充耍”,感觉十分奇怪,也对南充人说 “欢迎到南充玩”“欢迎到我家来玩”,感觉十分惊奇,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北方,“耍”“玩”都带有玩弄的意思,如他们说到夜总会找个小姐耍耍,到娱乐城找个姑娘玩玩。北方人觉得南充说耍朋友奇怪,其实北方人也有奇怪的说法。南充人到大连去旅游,发现大连将 “谈恋爱”说成 “有情况”,谈恋爱的地方就叫 “况区”,南充人听成 “矿区”,还在奇怪大连人怎么在矿区耍朋友呢。
其实,“婆娘”一词虽然世人大都认为是粗俗不堪的,女性尤其厌恶被称为 “婆娘”。但该词语又使用十分频繁。甚至南充民谣儿歌也唱:“叮叮当,卖麻糖。麻糖甜,好过年;麻糖香,结婆娘。”
南充方言爱说 “婆娘”,这个词语,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其他的已婚妇女。元末明初的陶宗仪 《辍耕录》说江南把妇人贱称为 “婆娘”。根据这个记载,“婆娘”属于贱称,带有侮辱性。清代学者张慎仪 《蜀方言》卷上也指出“婆娘”是对妇人的贱称。纪国泰 《蜀方言疏证补》认为婆娘多含轻蔑或戏谑的意味。“对未婚女人称 ‘婆娘’,其侮辱性尤甚。”
根据这些学者的论述,好像 “婆娘”带几分不恭,泛指已婚妇女,含不尊重意味。南充俗话说 “瞎子打婆娘——丢不得手”等。农村和市井一般喊妻子为 “婆娘”,俗语也有 “瞎子打婆娘——绺到不放”,给人的感觉 “婆娘”是对妇女的贱称,带有轻视、鄙视的味道。
那么,“婆娘”一词究竟是不是贱称呢?在查阅了文献资料后,笔者发现,“婆娘”本来是对妇女的通称,妇女则包括已婚的妇和未婚的女,因为已婚为妇,未婚为女。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著名戏剧作品 《窦娥冤》第二折说:“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婆娘每”就是婆娘们,就是妇女们。“婆娘”在古代也可以指妻子。元代石德玉的 《秋胡戏妻》第四折说:“谁着你戏弄人家妻儿,迤逗人家婆娘。”“婆娘”与 “妻儿”相对,意思一样。由此可见,“婆娘”本没有贬义,并不是贱称。
实际上,南充的 “婆娘”一词看似粗俗,实际上并不粗俗,它的产生与佛教还有缘分。该词明显是受到陕西的 “婆姨”一词的影响。因为陕西方言叫 “婆姨”,而南充方言中,习惯把 “姨”称为 “娘”,大姨叫 “大娘”,三姨叫 “三娘”,陕西方言的 “婆姨”自然就变成了南充方言的 “婆娘”了。
陕西方言把妻子叫作 “婆姨”,陕北民谚说:“婆姨管汉,金银满罐。”这句民谣充分反映了女性在家庭经营中的重要性,也证明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千古真理。实际上,南充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南充方言中说:“男人管婆娘,顿顿喝米汤。婆娘管汉子,金银满罐子。”有的人把怕老婆的男子称为“耙耳朵”,这是不了解为什么怕老婆的原因。我们认为,男子怕老婆,基于一个好男不跟女斗的原则。因为斗赢了不是英雄,斗输了是狗熊。一旦成为狗熊,也就是软蛋,那才是真正的耙耳朵。耙耳朵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尊重,是男子对女子爱的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我们查阅佛教经典就可以明白,陕西方言的 “婆姨”一词源于佛教,实际上是佛教 “优婆夷”的简称。“优婆夷”是印度佛教术语,是梵语的音译,是指信奉佛教的女居士。北齐魏收编撰的 《魏书》指出:“俗人之信凭道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俗之人相信佛教的,男的叫作优婆塞,女的叫作优婆夷。其中,道法并不是道教的法,而是佛教的法。佛教把觉悟叫作得道,如来佛祖也是在菩提树下得道,彻底觉悟的。觉悟比较彻底的叫作得道高僧。因为写成道,很容易误解成道教。类似的,敦煌写卷的守护者、发现者,著名的王道士,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道士,一个道人。我们认为,这位王道士,应该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而不是道士。其实,僧徒在历史上也经常叫作道士、道人,特别容易引起误解,甚至专家学者也容易混淆。项师 《寒山诗注》和 《王梵志诗校注》多次指出这个问题,纠正了我们的误会和误解。
佛教称女居士为 “优婆夷”。敦煌变文中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把 “优婆夷”解释说是 “近佛女”。“近佛女”就是接近佛教的女的,也就是信仰佛教的女的。唐宋佛教兴盛,人人多信仰佛教,家家多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大都是 “优婆夷”,而自己老婆以外的女人,往往也都是 “优婆夷”,于是,“优婆夷”就被老百姓用来代指女人或者老婆。“优婆夷”随着使用的频繁,根据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简称为 “婆夷”。
“婆夷”中的 “夷”字受到 “婆”字的影响,书写时往往多写个女字偏旁,变成了 “婆姨”。这点有点像 “媳妇”的演变,“媳”字本来写作 “息”,没有女字旁,意思是儿子的妇人。“息”字本是鼻子出气,引申为增加,再引申为增加的小孩。媳妇受到妇字的影响,逐渐把 “息”写成 “媳”。南充方言说媳妇有两个意思,老年人说,“接媳妇”意思是接儿媳妇。年轻人说 “接媳妇”则是自己接媳妇,讨老婆,娶妻子,与儿子无关。
唐代称老年女人为 “老婆”,到宋代开始把妻子叫作 “老婆”,极可能都是从 “优婆夷”变化而来。
歪
南充方言说 “耙耳朵怕歪老婆”“他有点歪哟”“老婆很歪”“他婆娘好歪哟”“心倒不孬,就是歪了些儿!”等。“歪”字上面一个不字,下面一个正字,不正当然就是 “歪”了。不过南充方言的 “歪”并不是不正的意思,而是有凶狠、霸道、厉害等意思,形容一个人很凶,让人害怕。
南充方言民谣至今还说 “歪”,如: “长得丑,各人走;长得乖,该我歪。”这句话中的 “各人”就是自己的意思,“乖”就是漂亮的意思,“歪”就是凶狠的意思,都容易导致误解。南充方言民谣还说:“啥钱不揣,走路非歪。”“非歪”就是非常霸道的意思。
[1]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2]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3]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页。
[4] 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东大寺沙门大僧都空海所撰,空海死于公元835年3月21日。
[5] 罗韵希等:《成都话方言词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6] 其实,教书先生遭遇这种事情,内心惭愧其实是不必的,中国怪字成千上万,仅仅2010年出版的 《汉语大字典》收录的汉字就有6万多,大众认识的字按照1万计算,也只认识其中的六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字都不认识。冷玉龙等编写的 《中华字海》收录的汉字达到8万多,日本的 《文字镜》收录的汉字已经达到11万字,一般人认识的字仅仅占十分之一。换句话说,百分之九十的汉字我们都不认识,我们绝大多数只能够认识百分之十不到的汉字。以上的汉字总数还没有包括敦煌文献的怪字、档案文书中的怪字等。所以,我们不认识怪字并不是什么惭愧的事情,完全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反而我们全部能够认识才不正常,属于非常态的。就是 《汉语大字典》等专家学者编写的字典辞书,也有不少汉字只能够写音义不详。如 “”,该字上下结构,上面写成竹,下面写成肉。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第一版、2010年出版的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就没有能够给该字注出读音。
[7] 章太炎:《新方言》,《章太炎全集 (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8] 蒋礼鸿:《嘉兴方言征故》,载 《蒋礼鸿集 (第三卷)语言文字学论丛》,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9] 黄仁寿、刘家和:《蜀语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34页。
[10]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643页。
[11] 杨树达:《长沙方言考》,《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62页。
[12] 郭在贻:《训诂学 (修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页。
[13] 黄仁寿、刘家和:《蜀语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79页。
[14] 黄仁寿、刘家和:《蜀语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