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在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及有关就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的余地更大、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现代的单位需要怎样的员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博士在他的《员工精神》一书中提到拥有敬业、责任、进取、合作、忠诚、创新、效率、服从精神的员工是最受欢迎的。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 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在职业活动中,个体从落实工作到胜任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个体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习得的获得就业机会所应具备的专业就业能力、就业人格取向、社会应对能力和就业发展能力等外化出来的人格特质的总和。学生就业能力不是单一能力,而是涵盖专业就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就业人格取向(职业责任感、敬业、积极乐观)、社会应对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就业发展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自我展现能力、就业决策能力)等方面。
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职责就是读书,所以他们的责任就只有学习。进入大学后,学生接触的面更加广,接触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学生所要学习的不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开发自己,而大学则通过学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提升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技能培养、素质提高,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成才意识。拥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才能克服重重障碍去完成工作或者活动;拥有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才可以使工作或活动拥有新的生命力;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达到完美的工作效率;只有学会正确的服从,才能不偏离方向。大学生本人应有意识地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做好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计划。并根据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要求来调整自身的就业能力结构,从而更有方向性地培养就业能力。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明确学业目标,发挥自主性和责任意识,梳理好学业与人生的关系、学业与专业的关系和学业与就业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增强自我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动力。正确认识学业与专业的关系。学业生涯是以专业学习为基础和核心的,但是学业生涯不仅仅包括专业学习,还包括就业人格取向、就业发展能力、社会应对能力的提升等。应摒弃“唯学习论”的观点,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拓展能力,增加才干。也要防止“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就业能力教育是基于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展开的,大学生应自觉接受就业能力教育,积极提升就业能力。正确认识学业与事业的关系。学业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事业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牵引和引导下,积极进取,参与竞争。(www.xing528.com)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在这里虽然没有父母的悉心照顾,但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牵引,大学生活是职业生涯的引路石,当学生开始要学会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时,就需要在大学生活中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在学校里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认识现实的意义,调整自己的状态,培养自己的就业力,从而让自己能够被企业接受,被社会接受。
对话俞敏洪:最大幸福的是什么(附录22)
就业力与就业技能(附录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