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涯衔接与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转变

学涯衔接与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转变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指导研究逐渐向生涯辅导研究转向。理论假设从时间上推展到人的一生,从空间上拓展到人的现实生活,融入了职业与休闲两种生活角色,从而与现实的人的发展相和谐,构筑起生涯辅导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统合的理念:“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嬗变从职业的内涵扩展为接近于人生命历程的概念——生涯。舒伯(附录8)

学涯衔接与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转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完成了二次工业革命,机器与工厂取代了传统的农耕手织,科技的迅猛发展衍生了众多的新兴行业,大量农业人口和外国移民纷纷来到美国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社会进入城市化大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谋生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手工艺学徒制培训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现代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大背景下,工程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于1908年开始以系统的方式对前来寻求职业帮助的青年人提供职业指导。1909年,帕森斯的《选择职业》(Choosing A Vocation)出版,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思想,构建了帮助个体选择职业的概念架构——“特性因素理论”: ①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aptitudes)、能力(ability)、兴趣(interesting)、雄心(ambitions)、资源及限制,以及这些特质的成因;②要明明白白地知道各种工作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优点与缺点、待遇、就业机会与发展前途; ③要实实在在地推论以上这两组事实之间的相关情形。

弗兰克·帕森斯(附录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逐渐凸显出来,使社会需求从关注就业转向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生计、生存方式。这种社会需求反映在职业指导方面,使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机械的“人职匹配”,不再将职业作为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希望通过职业的选择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通过职业的发展探寻生命的意义所在。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据的罗杰斯(Rogers)认为,职业选择不能只注意个人特质与职业条件的机械匹配,必须考虑求职者的主观动机和情感要求采用咨询互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方式,重要的是为咨询者提供一种认知自我,勇于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的正确氛围,而不是通过心理测量、记录分析、告知咨询者等冷冰冰的逻辑结果。罗杰斯率先提出的“非指导式咨询”不仅仅改变了传统职业指导实践方法,更是对其思想理念上的质疑和拓展,随着方法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涯”理念悄然萌发。职业指导研究逐渐向生涯辅导研究转向。(www.xing528.com)

罗杰斯(附录7)

20世纪60年代,近代生涯辅导的集大成者舒伯(D.super)于1953年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最初仅有10项理论假设。随着“生涯发展”思想的日益成熟,舒伯不断对其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由14项理论假设构建起来的,较为系统严密的“差异—发展—社会—现象学心理学(differential—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n—logical psychology)”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生涯发展阶段、生涯角色、生涯模式、生涯成熟等主要生涯理念,而贯穿其中的核心主轴理念是“自我概念”。理论假设从时间上推展到人的一生,从空间上拓展到人的现实生活,融入了职业与休闲两种生活角色,从而与现实的人的发展相和谐,构筑起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统合的理念:“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嬗变从职业的内涵(vocation)扩展为接近于人生命历程的概念——生涯。

舒伯(附录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