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效应评价不规范或不做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效应评价不规范或不做评价致使抗震设计内容缺失或结构布置不合理。
应对措施:地震效应评价应符合规范要求,重特大项目宜进行抗震专项评价。
(2)不良地质评价不恰当
明显不适宜建设的场地,或因勘察疏漏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土,所提出的建议评价不恰当,其结果就是影响道路工程实体质量。
应对措施:加强野外作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地质条件变化未进行评价
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未进行岩土工程分区与评价,其结果是:更大的设计安全系数,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只能满足某一分区要求,不能满足其他分区要求,导致使用年限减少或工程事故的发生。
应对措施:地质条件差异较大,须考虑分区,并提出分区结论和设计参数。
(4)岩土可挖性参数不合理(www.xing528.com)
路堑段岩土的可挖性涉及边坡稳定性,路堑开挖又涉及地下水变化,而地下水的变化容易对岩土的承载力及变形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这方面提供的参数不合理,评价建议不规范,轻则会造成工程浪费,重则导致工程事故。
应对措施:重点查明基岩的层理、节理组合及构造发育情况,分析岩质边坡的稳定性,提出岩质边坡的开挖坡率。对于土质路堑应重点查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地下水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提出边坡开挖坡率。
(5)特殊性土评价分析不够详细
特殊性土对于道路工程的路基有很大影响,由于其特殊性,如不能对其进行详细分析评价,工程在建设期或使用期就容易出现很大问题。
应对措施:针对区域地质条件做好特殊性土的勘察预案,详细勘察沿线特殊性土的分布、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6)对地基现状与病害资料不进行研判
一般中小型改扩建项目,往往不进行工程勘察,也不调阅研判前期资料,就进行道路设计。这样做对于运行良好的既有项目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存在沉降过大、原路开裂等病害的项目,直接改扩建处理只能掩盖表面,随着道路长期运营,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应对措施:尽量收集原勘察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现状地基与病害进行研判,判断其可利用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