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道路建设质量标准化管理:应用BIM信息集成技术

城市道路建设质量标准化管理:应用BIM信息集成技术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IM模型维护与实际同步原则:项目BIM技术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应与项目的实施进度保持同步。BIM应用模式确定后,应用单位可选择符合需求的BIM技术应用点组织实施。

城市道路建设质量标准化管理:应用BIM信息集成技术

现代工程项目BIM应用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建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坚持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建筑领域普及和深化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设优质、安全、环保、节能。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

1.4.3.1 BIM应用基本规定

(1)定义

BIM是指建设工程的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等信息的数字化集成。BIM技术是指基于BIM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等的成套技术。

(2)应用范围

BIM技术可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改建及拆除等各方面,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各参与方在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设和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BIM技术应用模式可分为全生命周期应用和阶段性应用两种。全生命周期应用贯穿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策划与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等阶段;阶段性应用选择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某些阶段应用BIM技术。

(3)遵循原则

参与方职责范围一致性原则:项目BIM技术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对BIM模型及BIM应用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应与各参与方合同规定的项目承包范围和承包任务一致。

软件版本及接口一致性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软件版本及不同专业软件的传递数据接口应满足数据交换的需求,以保证最终BIM模型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

BIM模型维护与实际同步原则:项目BIM技术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应与项目的实施进度保持同步。实施过程中,BIM模型和相关成果应及时按规定节点更新,以确保BIM模型和相关成果的一致性。

(4)BIM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BIM技术应用单位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BIM技术应用。

工程设计:应用3D可视化设计、性能模拟分析、成本分析等手段,提高建设、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单位的信息沟通水平;优化设计,减少差错,提高建筑性能和设计质量;应用BIM协同各专业设计,避免出现专业与系统间的错漏冲突,减少工程频繁变更等问题。

工程施工:应用基于4D(3D+时间)的BIM模型,开展项目现场施工方案模拟、进度模拟和资源管理,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提高施工工序安排的合理性;应用基于5D(3D+时间+成本)的BIM模型,进行工程量计算和计价,增加工程投资的透明度,控制项目投资。应用基于各分部分项工程的BIM模型,对施工现场的基坑、脚手架、模板、大型机械等进行方案优化、模拟施工、材料管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运营管理:在建筑设施、空间和应急等管理运营过程中,调用BIM模型中的建筑信息和运维信息,并在管理过程中对不足的信息加以补充,以实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项目运营和维护管理水平的目标。

城市管理: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用BIM模型实现城市建筑信息数据存储、利用与补充,将其作为城市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信息库,为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BIM应用模式确定后,应用单位可选择符合需求的BIM技术应用点组织实施。

1.4.3.2 BIM应用工作重点

根据实际需求制定BIM应用发展规划、分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合理配置BIM应用所需的软硬件。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建立适合BIM应用的工程管理模式。

(1)建设单位

全面推行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及BIM应用,并要求各参建方提供的数据信息具有便于集成、管理、更新、维护,可快速检索、调用、传输、分析和可视化等特点。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基于BIM标准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质量管控、工程进度和投资控制的需求。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基于BIM的可视化信息模型,提高各参与方的决策参与度。

建立BIM应用框架。明确工程实施阶段各方的任务、交付标准和费用分配比例。

建立BIM数据管理平台。建立面向多参与方、多阶段的BIM数据管理平台,为各阶段的BIM应用及各参与方的数据交换提供一体化信息平台支持。

建筑方案优化。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要求各方利用BIM开展相关专业的性能分析和对比,对建筑方案进行优化。

施工监控和管理。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促进相关方利用BIM进行虚拟建造,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工期,对物料、设备资源进行动态管控,切实提升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

投资控制。在招标、工程变更、竣工结算等各个阶段,利用BIM进行工程量及造价的精确计算,并将其作为投资控制的依据。

运营维护和管理。在运营维护阶段,充分利用BIM和虚拟仿真技术,分析不同运营维护方案的投入产出效果,模拟维护工作对运营带来的影响,提出先进合理的运营维护方案。

(2)勘察单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流程与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

建立工程勘察模型。研究构建支持多种数据表达方式与信息传输方式的工程勘察数据库,研发和采用BIM应用软件与建模技术,建立可视化的工程勘察模型,实现建筑与其地下工程地质信息的三维融合。

模拟与分析。实现工程勘察基于BIM的数值模拟和空间分析,辅助用户进行科学决策和规避风险。

信息共享。开发岩土工程各种相关结构构件族库,建立统一数据格式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3)设计单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开展BIM示范应用,积累和构建各专业族库,制定相关企业标准。

投资策划与规划。在项目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阶段,基于BI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项目规划方案和投资策略进行模拟分析。

设计模型建立。采用BIM应用软件和建模技术,构建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设备、消防等多专业信息的BIM模型。根据不同设计阶段任务要求,形成满足各参与方使用要求的数据信息。

分析与优化。进行包括节能、日照、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交通抗震等在内的建筑性能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全生命期成本,进行优化设计。

设计成果质量审核。利用基于BIM的协同工作平台等手段,开展多专业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之间数据信息的无损传递和共享,进行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检测和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等设计质量通病,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4)施工企业

改进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建立基于BIM应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明确施工阶段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提交内容,明确人员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开展BIM应用示范,根据示范经验,逐步实现施工阶段的BIM集成应用。

建立施工模型。施工企业应利用基于BIM的数据库信息,导入和处理已有的BIM设计模型,形成BIM施工模型。

细化设计。利用BIM设计模型根据施工安装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指导建筑部品构件的生产以及现场施工安装。

专业协调。在施工阶段对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以及管线进行综合碰撞检测、分析和模拟,以消除冲突,减少返工。

成本管理与控制。应用BIM施工模型,精确高效计算工程量,进而辅助工程预算的编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动态成本进行实时、精确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对项目成本和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

施工过程管理。应用BIM施工模型,对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质量、安全、场地布置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使施工方案不断优化。

质量安全监控。综合应用数字监控、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建立BIM与现场监测数据的融合机制,实现施工现场集成通信与动态监管、施工时变结构及支撑体系安全分析、大型施工机械操作精度检测、复杂结构施工定位与精度分析等,进一步提高施工精度、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地下工程风险管控。利用基于BIM的岩土工程施工模型,模拟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地下工程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交付竣工模型。BIM竣工模型应包括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内容,在三维几何信息的基础上,还包含材料、荷载、技术参数和指标等设计信息,质量、安全、耗材、成本等施工信息,以及构件与设备信息等。

(5)工程总承包企业

根据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过程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BIM应用内容,分阶段(工程启动、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控制、工程收尾)开展BIM应用。在综合设计、咨询服务、集成管理等建筑业价值链中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环节大力推广BIM应用。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协调各阶段工作,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节省投资。实现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单位的无缝对接,优化供应链,提升自身价值。

设计控制。按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的总包管理需求,逐步建立适宜的多方共享的BIM模型。将设计优化、设计深化、设计变更等业务纳入统一的BIM模型,并实施动态控制。

成本控制。基于BIM施工模型,快速形成项目成本计划,高效、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等,有效提高成本管控能力。

进度控制。基于BIM施工模型,对多参与方、多专业的进度计划进行集成化管理,全面、动态地掌握工程进度、资源需求以及供应商生产及配送状况,解决施工和资源配置的冲突和矛盾,确保工程目标实现。

质量安全管理。基于BIM施工模型,对复杂施工工艺进行数字化模拟,实现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对复杂结构实现三维放样、定位和监测;实现工程危险源的自动识别分析和防护方案的模拟;实现远程质量验收。

协调管理。基于BIM,集成各分包单位的专业模型,管理各分包单位的深化设计和专业协调工作,提升工程信息交付质量和建造效率;优化施工现场环境和资源配置,减少施工现场各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互相干扰。

交付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工程总承包BIM竣工模型应包括工程启动、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控制、工程收尾等工程总承包全过程中用于竣工交付、资料归档、运营维护等的相关信息。

(6)运营维护单位

改进传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方法,建立基于BIM应用的运营维护管理模式。建立基于BIM的运营维护管理协同工作机制、流程和制度。建立交付标准和制度,保证BIM竣工模型在运营维护阶段依然完整、准确。

建立运营维护模型。可利用基于BIM的数据集成方法,导入和处理已有的BIM竣工交付模型,再通过运营维护信息录入和数据集成,建立项目BIM运营维护模型;也可以利用其他竣工资料直接建立BIM运营维护模型。

运营维护管理。应用BIM运营维护模型,集成BIM、物联网和GIS技术,构建综合BIM运营维护管理平台,支持大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建筑物业、设备、设施及其巡检维修的精细化和可视化管理,并为工程健康监测提供信息支持。

设备设施运行监控。综合应用智能建筑技术,将建筑设备及管线的BIM运营维护模型与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通过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实现设备运行和排放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支持设备设施运行的动态信息查询和异常情况快速定位。

应急管理。综合应用BIM运营维护模型和各类灾害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各种可预见灾害模拟和应急处置。

1.4.3.3 BIM应用的发展目标

(1)全国建筑业总目标

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及具有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业信息技术企业。

(2)重庆市的发展目标

重庆市制订了2017—2020年的发展目标。到2017年末,建立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应用的技术标准,明确主要的应用软件,重庆市部分骨干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

到2020年末,形成建筑工程BIM技术应用的政策和技术体系,在重庆市承接工程的工程设计综合甲级企业,工程勘察甲级企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企业,市政行业道路、桥梁、城市隧道工程设计甲级企业,施工图审查机构,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特级、一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掌握BIM技术,并实现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从2016年起,具备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的本地企业应申报1~2个BIM设计试点工程。试点工程可以是已完成设计或正在进行设计的项目。在钢结构推广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其工程设计应采用BIM技术。鼓励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率先采用BIM技术进行勘察、设计和施工。

从2017年起,重庆市建筑面积30000 m2以上的单体公共建筑(或包含以上规模公共建筑面积的综合体)在设计阶段必须采用BIM技术。主城各区、城市发展新区各区、万州区、黔江区、开县、云阳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分别启动实施1~2个BIM设计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应是当年完成初步设计审批的项目。对纳入示范或规定必须采用BIM技术的工程,建设单位在申请初步设计审批时应提交BIM技术文件,施工图审查机构应采用BIM技术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www.xing528.com)

从2018年起,大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三层及以上的立交工程,在勘察、设计阶段必须采用BIM技术;于当年完成勘察设计工作(以施工图审查备案时间为准),拟申请金级、铂金级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项目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以及拟申报市级优秀勘察设计奖项的工程,在勘察、设计阶段应采用BIM技术。

从2019年起,轨道交通站点工程在勘察、设计阶段应采用BIM技术。

从2020年起,以国有投资为主的大型房屋建筑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大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三层及以上的立交工程,全市所有公共建筑,申报金级、铂金级绿色建筑标识的居住建筑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申报市级优秀勘察设计、工程质量奖项的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阶段应采用BIM技术。

(3)宁波市的发展目标

到2017年底,完成BIM技术的应用发展规划,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审查、工程招投标等环节逐步推广BIM技术,初步形成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和地方应用标准;通过应用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示范骨干企业和示范型重点建设项目,以点带面推动BIM技术普及应用。宁波市甲级及以上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等企业以及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企业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基本掌握BIM技术。2017年起,部分政府投资的市重点建设项目率先应用BIM技术。

2018年起,新立项的国有资金投资的房屋建筑和道路、桥梁等建设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可优先推荐申报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示范小区以及市重点建设项目先进集体。

到2020年底,形成满足BIM技术全面推广应用的系列政策、地方应用标准体系,建立与BIM技术应用相适应的项目审批与监管模式;宁波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咨询服务、物业服务和运营维护等企业全部掌握BIM技术。

2021年起,新立项的建设工程项目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普遍应用BIM技术。

1.4.3.4 BIM技术实施案例

某大型项目体量巨大,是连通几个区域的多元化综合园区,基于项目专业多、体量大、造型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等一系列特点,项目实施方进行了从设计、施工到竣工的全专业BIM管理,包括BIM技术辅助、BIM设计管理和BIM施工管理等。

(1)概念模型构建及建设分析

利用BIM技术进行1∶1项目各概念模型创建,进行设计方案筛选,判断单体的建设体量和各单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建设角度、建设形体进行统筹分析,最终形成项目的总体布局,并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整个项目的场地进行分析,制订基于各个单体的总项目规划,包括不同单体之间的功能需求、造型衔接等,形成最终的建设三维效果。

(2)BIM设计技术

一是设计方案比选。在三维可视化基础上,进行基于BIM的各设计方案比选,如不同排水走向的设计方案选择,钢结构与外表皮节点衔接方式的方案比选,休息区域座椅造型及内部排水功能结合性设计方案优选等。

二是各专业模型整合检测。定期(每周)进行各专业三维模型整合及碰撞检测。充分发挥三维模型的直观性、可视化优势,并将其作为设计整合、协调的主要手段,进行每周设计BIM协调,及时发现各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并进行反馈、协调,跟踪所有设计问题,利用BIM协调平台促进问题解决。

三是辅助施工图设计及设计报审。对于常规造型单体,直接从三维模型中导出平面、立面、剖面、节点底图辅助施工图设计;对于复杂衔接区域,三维辅助设计师制定大型连接钢构件造型,输出生产加工尺寸;对于复杂造型外表皮,利用1∶1模型进行板块尺寸优化、分类,输出板块加工展开图、侧面弯曲弧度图、竖向大样图等。

利用三维模型辅助设计院进行设计报审,向设计审核单位进行项目三维空间和功能介绍,提高审核单位的设计审核效率。

四是辅助结构受力分析。针对复杂造型单体或复杂造型区域,结构工程师难以通过二维图纸精确搭建受力模型,利用三维模型提取准确搭建的三维线框模型,辅助结构工程师进行结构受力分析。

五是三维设计协调和图纸会审。将传统的二维设计协调方式转变为全三维化协调方式,提高设计协调效率和协调方案可行性,同时将传统的会议纪要形式调整为包含三维模型截图和解决方案的新会议纪要形式,记录具体问题、负责人,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协调日期,使问题可协调、可追溯、可监控。

图纸会审也由传统的二维图纸会审模式转化为二维图纸+三维BIM会审模式,以三维模型辅助进行图纸会审,提高图纸会审效率和质量,做到三维模型审核基础上的图纸会审。

六是净空优化、维修路径优化。针对多专业综合区域,包括设备、设施集中区域,根据机电、复杂钢结构、设备设施在竖向空间、操作范围要求等进行三维基础上的竖向净空优化调整,合理调整设计空间,同时对维修路径可行性、维修通道顺畅情况、维修角度、维修方式等进行虚拟漫游,优化设备、设施维修通道,提出最优维修方式,保证维修的畅通、便捷。

(3)招标辅助

利用三维设计模型,辅助审计团队进行重点、难点区域的工程量信息提取,方便业主全面了解工程量、造价及复杂造型中不同类型构件复杂程度等情况;向各投标单位介绍项目三维总体情况,重点、难点区域细节设计,方案调整过程,方便承包商快速了解项目情况,正确评估项目难易程度,准确报价。

(4)BIM施工技术

一是现场施工数据采集和施工放样。施工承包商进场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并将其展现在三维模型中,分析现场实际数据和设计之间的偏差,包括现场施工区域划分等,作为后续设计、施工作业、设备放置和运行空间、材料堆放的基础资料,有利于合理做好施工组织安排。

在三维数据基础上提取施工定位坐标,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施工精准放样,保证设计数据在施工过程中的最大利用,提高施工精准度。

二是三维施工深化设计及构件加工信息提取。直接进行三维基础上的施工深化,确保各专业之间无碰撞、施工空间可行,施工深化模型审核通过后,出施工深化图纸,提交审核,并用于现场施工。承包商利用审核通过后的模型进行工程量估算,加强自身施工质量管理,提高施工材料利用率。业主以此模型提取的工程量作为审计参考,综合评估承包商的费用变更。

对于预制加工构件,进行三维预制加工模型深化,正确反映构件的定位及装配顺序,设计审核通过后,直接从模型中提取构件加工尺寸信息及工程量,进行预制加工。

三是施工模拟、设备与材料管理。从施工进场开始就应进行四维施工计划模拟,将现场条件作为模拟的基础,具体到每一根构件、每一个区域的施工工序,塔吊的安放及作业周期,不同单体之间的交叉作业安排等,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四维模型每周进行现场情况更新,每周召开四维进度协调会议,根据进度计划,对模拟进行持续调整。

在复杂、交接区域进行重点施工方案模拟,业主、设计师、承包商、顾问等相关人员进行基于四维的施工方案讨论,从空间、时间维度考虑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并不断提出建议,得出最佳施工方案。

利用四维模拟安排施工过程、施工工序,在不同时段对设备利用和放置时间、位置,以及材料的堆放和运输进行管理,寻求最高效的施工设备利用方案和材料的及时、快速供应规划。明确设备与材料管理周期,制订合理的人力资源方案进行重点管理。

四是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作为设计、施工管理流程之一,设计管理团队与施工管理团队利用三维审核模型,对承包商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记录并反馈现场施工与设计不一致的区域,发布到三维协同平台,及时召开协调会议,提出整改及调整方案。当现场整改完毕或设计调整后,三维模型将相应调整,并将模型和现场情况分别进行记录,作为施工管理文件存档。

利用三维信息对施工危险区域范围和危险时间进行分析,通过三维信息辅助制订安全保障方案,确保在危险时段、危险区域施工时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措施。同时,根据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安全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施工安全管控。

(5)竣工模型

随着项目的竣工,要不断完善项目竣工数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模型使之与现场施工情况一致,并在施工设备进场、安装过程中,对设备尺寸、属性、厂家等进行三维记录及复核。辅助相关部门进行分区域施工验收的同时,进行三维竣工模型验收。

(6)人性化应用

利用三维可视化,进行Wi-Fi设备放置位置及辐射范围分析,使每一个进入规定范围的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Wi-Fi设备,无形中增加了便利性。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制定不同时间所需采取的便利措施,模拟雨季暴雨来临时的躲避路径和躲避时间,得出最优躲避方向和路径,并相应进行提醒标注;做好冬季供热设备等的放置位置和间距分析,保证人员在不同区域的受热范围和受热角度。

(7)安全性应用

利用三维项目模型、四维设备模拟,对项目运营后的安全逃生路径及逃生距离进行模拟分析,在人类安全逃生时间基础上,进行最优逃生路径分析,确定所需逃生设备尺寸及延展范围,探索不同的逃生方式、方法,规划安全逃生设备的放置位置和数量、事故发生后的到位时间及设备之间的最优工作安排,并对最长、最短逃生时间内逃生人流进行四维模拟分析。

(8)建立BIM工作规范和标准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反复协商,制定合理、可行的整体BIM目标,搭建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框架及BIM协同平台,不同阶段的BIM实施方案、建模标准和BIM工作流程。在阶段性BIM工作推进过程中,根据参与单位的能力情况,机动化调整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帮、带、管的综合方式进行基于项目的BIM管理,确保项目BIM目标的达成。

1.4.3.5 质量检测信息系统实施案例

(1)云南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系统

云南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监管覆盖的对象范围,监管系统基本功能与运行环境要求;检测数据传输的通信格式、通信协议,检测数据自动采集的试验参数范围,采集系统软件与硬件参数要求;检测参数编码的标准化要求;检测报告编号编码标准化要求及检测报告编制的规范化要求。

①有效控制共性问题。

一是超资质出具试验报告的问题。平台对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参数、试验人员上岗资格与检测机构管理软件实行实时同步,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参数、试验人员上岗资格统一由平台控制,无计量认证参数的检测机构、无上岗资格的试验人员在试验检测管理系统内自动被限制出具超参数、超上岗证的试验报告,有效控制了无证也能做试验、出报告的混乱局面。

二是假试件、无试件出具试验报告的问题。平台对施工现场见证取样样品进行二维码唯一性标示,同步将施工现场的见证取样人员、取样时间、地理位置坐标及唯一性标识与照片信息上传至工程质量监管平台,并对送检、试验、试验报告各环节进行溯源,保证见证取样、试验环节相关性与试样的真实性。

三是随意修改原始数据的问题。通过对力学试验机桩基检测设备进行物联网改造,实现计算机全自动控制试验过程、自动数据采集,采集系统将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曲线、破型照片、视频监控影像自动记录并上传至监管平台,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自动对检测报告的修改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可有效避免试验检测机构随意修改原始数据问题,自动把未经授权修改报告行为与信用库关联,形成检测机构、试验人员不良行为记录。

四是错误使用标准的问题。检测机构使用的标准由平台统一下发,解决了部分检测机构由于标准更新等原因引发的标准使用错误问题。

②具备检测业务的功能。具备检测合同、委托受理、样品管理、试验检测、报告管理、质量管理、数据自动采集等业务管理功能。检测业务管理严格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监管标准化体系进行功能设计,同时满足检测机构业务处理与工程质量监管要求,标准体系内的监管规则应能同步贯穿检测机构的日常业务处理过程,对检测机构的日常检测行为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③信息交互系统的设计。信息交互系统是监管平台与试验室管理系统进行通信的桥梁,主要用于处理监管平台中的行业管理规则、企业与人员的资质信息下发,检测机构日常试验原始数据、试验报告及日常行为信息上传。考虑到保密性与互联网通信标准的要求,信息交互的内容经DES加密后采用XML格式对数据包封装,通过HTTP协议与SOAP协议进行信息传输。

④虚假试验报告防范与识别方法。

一是试验报告编号的唯一性设计。依据《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JGJ/T 181—2009),对试验参数按工程材料、工程实体、工程环境三个检测领域进行分类编码,保证检测参数编号的唯一性。报告编号按照检测机构编号(3位)+检测参数分类编号(4位)+年份(2位)+报告流水号(6位)组成,保证每份试验报告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特征。

二是试验报告加密标签。打印试验报告时自动将编号、检测机构名称、工程名称、委托单位、试验参数名称、试验结果、检测结论等关键信息通过特定的加密算法生成二维码标签,附在试验检测报告内作为试验报告的唯一标识,并采用解密识别软件进行防伪识别。

(2)成都建设工程材料检测监管系统

为加强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管理,成都市建委组织开发了“成都市建设工程材料检测监管系统”。该系统利用二维码芯片等信息技术对建设工程送检材料见证取样和送检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并通过与检测机构的软件数据对接获取检测报告及收样数据,解决送检样品和进场材料不符、篡改或伪造检测报告等问题,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目前,该系统运行正常,总体情况良好。

成都市区域内在建工程进场材料的取样、见证、送检及检测报告出具分步骤全部被纳入该监管系统管理。第一批实施检测监管的材料包括: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试块;用于承重墙体的砌筑砂浆试块;用于承重结构的钢筋及连接接头试件;用于墙体的砖和混凝土小型砌块;地下、屋面、厕浴间使用的防水材料。

各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施工单位做好送检材料取样、送检工作,并通过系统完成样品信息录入;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在施工单位取样及送检环节进行现场见证,通过系统打印生成二维码标识,完成标牌绑定及样品封装工作,拍照记录见证情况并上传相关信息到系统;检测单位收样时应严格检查样品的二维码标识是否完好,扫描样品二维码,通过监管系统核对样品信息,将收样编号与该样品的二维码标识进行关联,相应的检测报告和检测数据应及时上传到监管系统。

2016年7月1日前各施工现场、检测机构应分别参照《成都市建设工程材料检测监管系统建设、施工、监理、检测单位作业指导书》及《成都市建设工程材料检测监管系统接口说明书》,做好系统应用的准备工作和检测管理系统的改造升级及集成工作。

按规定,施工现场的送检样品未按要求粘贴二维码标识或二维码标识不完整的,检测机构不得收取。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检测报告如未按要求上传系统的,其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质量验收依据。

质量监督机构应通过监管系统加强对见证取样、送检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推行见证取样及检测报告在线查询。系统运行情况将纳入信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管理。

(3)邵阳二维码见证取样信息系统

邵阳市发布邵质通字〔2017〕09号文件,要求质监站各科室及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预拌混凝土公司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精神,邵阳市住建局《邵阳市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邵建发〔2017〕64号)和《2017年邵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要点》的要求,研究决定在邵阳市区推广使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监管系统)。

该系统由部署在市质监站的监管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上传和在线监控,形成对全市检测机构资质、人员、设备、检测行为和信用等的统一监管,从而预防和查处超资质范围承接业务、资质挂靠、人员挂靠以及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市质监站于2017年7月1日前正式运行监管信息系统平台。依法取得资质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均纳入监管系统统一接受监管。

取样员、见证员应在手机终端安装见证取样系统,送检样品现场植入或绑定二维码标识并录入样品信息、人员信息、取样地理位置信息及相关过程照片等。对送检样品进行封样、送检,并要求见证取样系统与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施工现场制作用于抗压强度检测的试块必须是边长为150 mm的立方体试件,抗折强度试块必须是边长为150 mm×150 mm×600 mm(或550 mm)的棱柱体试件,在制作试件的同时植入二维码唯一性标识。预拌混凝土公司制作的抗压强度试块必须是边长为100 mm的立方体试件,抗折强度试块必须是边长为100 mm×100 mm×400 mm的棱柱体试件,试件不需要植入二维码唯一性标识。

检测机构应有序推进检测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工程质量检测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在2017年7月1日前完成扫描二维码收样系统、检测数据自动采集系统(钢筋、混凝土、砂浆、水泥、砌块及基岩等力学检测试验设备)的改造,实现与监管信息系统平台的互联互通。

2017年10月1日起,送检样品现场植入或绑定二维码标识,相关见证取样信息实时上传。送检样品经扫描由见证取样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委托单后,检测机构才能进行收样检测(预拌混凝土公司和私人建房可不实施该规定),其检测报告应统一格式,具有防伪二维码的监管标识,同时自动实时上传。

科学的信息化监管措施能有效监控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及时跟踪不合格检测结果及其处理情况,对检测报告签发实施管控,实现全市建设系统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联网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