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逐步形成相应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融入其中,促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3.1.1 基本概念
(1)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一个由公认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率。
国际电工委员会对标准的定义:经由共同协定商讨得出一致性结论而制定出的文件,该文件是对某种活动或者它的结果所规定的共同使用的以及重复使用的一些规则或导则以及特性,它必须由公认机构批准,其具体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2)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对实际或潜在问题做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重复使用,以在相关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的效益活动,其中标准化活动由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构成。
标准化管理是指在管理实践中,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标准以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
(3)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是指工程建设企业在自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中实施的标准化管理。具体来讲,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是指工程建设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中,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标准,以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的活动。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是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中,通过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制定和实施统一标准,以获得最佳的建设品质与建设效益的活动。
(4)“泰勒制”管理
“泰勒制”管理可以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其核心是强调精细化、标准化、数量化管理,其特点是在工业生产中,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最适合的劳动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1.3.1.2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平均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而欧美发达国家则超过了70年。短寿的建筑每年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和大量温室气体,阻碍了我国的“低碳”进程,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工程项目实施时各利益相关方对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期望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不同利益相关方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对于建设项目,业主的目标是质量好、风险低、投资少、工期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承包商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整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利益相关方追求的目标又具有统一性,任何相关方目标的实现要以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前提。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工程建设项目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多方协调性等困难,追求多重目标的统一性。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通过相应标准的制定、采用和实施,充分体现各利益相关方对工程项目的期望,并在此过程中使各方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实现管理环境的公平与和谐。
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执行能力低、控制水平差等问题是工程项目各参建单位共同面临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工程建设投资主体、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导致了业主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稳定性,进而造成了业主实现工程项目目标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以承接的工程任务量、施工效益作为内部主要的评价指标,这与市场低价中标形成了矛盾。此外,促进精品工程建设的外部环境和长效机制一直缺失。例如,处于一线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非专业工人),而技术人员则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这些人员缺乏系统培训,也很难获得相应知识,他们无法快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很难完成稳定的精品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是将好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标准,便于从业人员在工程实践中借鉴和参考,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对项目的控制水平。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重点,以施工现场为中心,以对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评价为基本手段,落实参与各方的主体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现场管控能力,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样板引路,以点带面,大力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
(1)工作目标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大力推行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促使施工企业自觉贯彻工程质量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包括日常质量管理、施工现场质量过程控制等在内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每道工序的责任制度、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实现质量行为规范化、质量管理程序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转,建立完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工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2)标准化管理工作内容
一是管理行为标准化。严格遵守市政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在工程管理中查找薄弱环节,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把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落实到施工全过程,使工程进度合理,质量管理严格,安全措施到位,档案资料收集齐全、规范。
二是设计要求标准化。按建设单位提出的市政工程标准化要求和实际交通管理要求,设计单位进行主体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的设计,规范图纸设计,图审机构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审查把关。推行半成品、成品标准化,推行预制构件(含中小跨径桥梁的预制梁)工厂化生产。
三是工地建设标准化。按照市政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重点抓“三集中”,按照标准化要求设立各类拌和站、预制加工场地和材料存放场地,实现混合料(混凝土)集中拌制、钢筋集中加工、标准构件工厂化集中生产,施工现场实行封闭规范管理。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施工驻地、监理驻地及施工便道,配备辅助生产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施工干扰,提高施工管理效率。配备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识及其他各类临时设施,消除隐患,文明施工。
四是施工工艺标准化。按照有关规范标准,细化道路、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园林绿化、地下管线等各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标准化要求,优化施工工艺,严格工艺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实体工程质量。加强道路工程填筑材料以及摊铺、压实工艺控制。加强桥梁工程桩基清孔、预应力张拉等工艺控制,推广使用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和智能循环压浆设备。推广使用隧道工程湿喷工艺。
五是过程控制标准化。建立工艺操作首件分析制度,评点分析经验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落实材料进场报验制度。抓好原材料、混合料、半成品和成品构(配)件、实体工程质量的自检和抽检,做到检测项目完整齐全、检测频率符合要求、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加强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和验收,确保工程各项指标抽检合格率达到规范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视频监控,隧道掌子、桥梁施工现场、梁片预制场等施工现场配备远程监控系统。推行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以及岩土工程第三方监测制度。(www.xing528.com)
六是施工机具设备和模板标准化。重点落实关键机械、设备和模板的进场检验、审查、审批制度,特别是桥梁及构造物工程模板、架桥机和起重机械设备,隧道工程二衬台车、砼喷射设备,水泥砼、沥青砼及各种混合料拌和设备,碎石加工设备及各种砼、混合料摊铺设备等。推广使用专业厂家生产的架桥设备。
(3)有关要求
从开工到竣工验收,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贯穿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其主要内容是责任主体质量行为标准化、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和监督管理标准化。
在质量行为标准化方面,要按照“体系健全、制度完备、责任明确”的要求,对施工企业和现场项目部应该承担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做出相应规定,主要包括企业、项目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落实,施工方案策划、实施及现场布置,技术交底、教育培训,作业挂牌、质量标识、成品保护,以及工程资料管理等。
在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方面,要按照“质量标准样板化、方案交底可视化、操作过程精细化”的要求,在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序控制、质量验收控制的全过程中,对主要分项工程或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以及管理要求等做出相应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立主要建筑材料和钢筋安装、模板支护等关键部位样板展示区,使操作层了解标准化施工工艺、具体措施和质量标准,对照样板进行技术交底,实施标准化施工管理。
在监督管理标准化方面,要按照《责任主体质量行为抽查清单(试行)》《强制性标准抽查清单(试行)》开展随机巡查、抽查,按照管理标准规范监督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确定科学的工期、合理的造价,支持施工企业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为工程质量标准化工作提供保障。
二是施工现场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组,工作组负责标准化管理方案的制订、计划安排、指挥调度、协调推进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三是工程监理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做到“事前预控、事中监控、事后验控”的“三控”管理,对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推行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推行措施,负责督促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推行标准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推行标准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学习研究标准化,了解标准化要求,掌握标准化做法,要亲自抓,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细化市政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具体要求,编制设计要求标准化指导意见;健全管理行为标准化、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施工机具设备和模板标准化等考核标准,积极推进市政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并按照考核标准要求,真正把标准化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工程项目、每一个建设环节、每一道施工工序、每一个施工节点,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按照考核标准,建设单位要建立针对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季度考核机制,主管部门要建立针对建设单位的季度考核机制,明确具体考核及奖惩办法;将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考核结果纳入施工、监理单位的信用综合评价系统,将信用综合评价与招投标挂钩;将对建设单位的考核结果进行通报,表扬先进,鞭笞落后。
要建立合同约束机制,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对新开工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把标准化的内容和要求列入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同时将因推行标准化而增加的建设费用列入工程量清单,并单独计量支付,强制执行,杜绝随意压缩合同工期;对已开工项目,建设单位要按标准化的要求梳理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对合同文件未明确的事项,可采取补充合同或奖励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促进设计、施工单位推行标准化。
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在市政工程行业中广泛宣传推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奖惩措施和办法。
1.3.1.4 相关政策背景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工程建设标准化是国家经济建设和项目投资的重要制度和技术依据,是依法治国、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意见》提出要抓好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镇设施规划,加快推进城乡设施建设、城镇管理、绿色生态、资源节约、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标准编制。通过夯实工程建设标准化这个基础,明确构建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意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严格质量管理,强化设计、施工、监理和建筑材料等全流程质量管控。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工作,推动标准全面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在落实国家方针政策、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引导约束作用。
《指导意见》明确了建设行业标准实施的重点目标和任务,并借鉴高强钢筋推广应用、无障碍环境建设等经验做法,标准先行,加强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督促协调,建立部门合作、专家支撑、上下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重点标准实施的试点、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按照《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的规定,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和相关监管机构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以强制性标准为重点,制订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开展标准实施情况专项检查或抽查,实现标准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
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广泛收集建设活动各方责任主体、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对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分类整理,提出处理意见;定期开展综合分析,重点对标准制定提出建议,形成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联动机制。
推动标准实施监督信息化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开展标准实施监督信息化工作试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标准实施过程和关键环节,探索标准实施的达标判断、实时监控、责任绑定和追溯;在节能减排、工程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对已实施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开展评估。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出台该意见的目的是加大标准供给侧改革,完善标准体制机制,建立新型标准体系。
其目标是按照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性标准的长远目标,到2020年,适应标准改革发展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重要的强制性标准发布实施,政府推荐性标准得到有效精简,团体标准具有一定规模。
其任务是加快制定全文强制性标准,逐步用全文强制性标准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并改变现有标准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对团体标准制定不设行政审批;鼓励具有社团法人资格和相应能力的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标准,制定新技术和市场缺失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为了缩小中国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差距,要求标准的内容结构、要素指标和相关术语等适应国际通行做法,提高与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标准的一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