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十、盖勋的故事:王芬自杀,盖勋为京兆尹的故事

六十、盖勋的故事:王芬自杀,盖勋为京兆尹的故事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王芬畏罪自杀。—《后汉书·盖勋传》古书上说,圣明的国君以德行感召天下,而不靠这种大阅兵来耀武扬威。盖勋上任京兆尹后,立即查办了当时的长安县县令,“案得其臧上千万”。前述,河南尹六个孝廉名额都被权贵要去,盖勋也遇到了这个情况。盖勋早期的几个故事,也类似这种感觉。梁鹄也不算什么好人,作为刺史他负责监察一州官员,他的从事苏正和追查武威太守,他却吓坏了。

六十、盖勋的故事:王芬自杀,盖勋为京兆尹的故事

中平六年(189)春天和夏天,汉灵帝先是调董卓回朝廷当少府,又是调董卓北上去做并州牧,一方面是想收回董卓的兵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想重用董卓这员身经百战的虎将,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这前一年,汉灵帝受了两次惊吓。

一次是夏秋之交时,他想回河间国祖宅去看一看。临起驾,太史突然跑来说:

北方有阴谋,不宜北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吓一跳:为啥?

太史答:

北方夜半有赤气,东西竟天。—《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这种奇怪的天象预兆,在您北上去河间国的道上,有人正秣马厉兵,想要谋害您!千万别去。

汉灵帝便琢磨:北上的道上有人要谋害我?那就是冀州的人呗。还秣马厉兵?那个冀州刺史王芬头几天不是上书,说黑山贼功劫郡县,他想在当地征兵组织兵马吗?怎么那么巧呢?来人,下诏,别让他们征兵了,军队都散了吧。召王芬回朝述职!

结果,王芬畏罪自杀。

此前,王芬会见过两个客人,一个是被太监们害死的老太尉陈蕃的儿子陈逸,另一个是曾给汉桓帝进献《太平清领书》的老术士襄楷,襄楷也差点儿被太监害死。王芬也是同情名士党人恨太监,三人便聊到了一块儿。

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

襄楷说:从天象看,这帮祸国殃民的太监将有灭顶之灾。

王芬很兴奋:真要是天意如此,我愿做消灭太监的马前卒。

于是,他就开始联络各地豪杰,要趁着汉灵帝北行动手,想废掉汉灵帝,改立明君,进而消灭祸国殃民的太监集团。没想到,他这么一弄,也反应到了天象上,自己先搭了进去。

此事过后不久,秋冬之际,汉灵帝又吓了一跳。

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估计这个望气者没有襄楷道行深,只看出京师将有兵乱,南北宫会有流血之灾,而没有看出是针对太监的。

汉灵帝更吓坏了:怎么办呢?怎么破它呢?大将军有什么办法吗?

大将军何进点头:臣还真有办法,臣的参谋说:

《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汉书·何进传》

就是说,咱可以搞一次大阅兵,以军威雄武之气,来压住兵乱邪气。

汉灵帝很兴奋:好!

于是,就在洛阳城西搞了一次大阅兵。

大发四方兵……列步兵、骑数万人,结营为陈。—《后汉书·何进传》

从各地调集了数万兵马,排好阵形,接受检阅。

汉灵帝站在一个大高台子上。

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后汉书·何进传》

他居高临下俯视一番。

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后汉书·何进传》

只见他一身戎装,顶盔掼甲,乘坐战车,驰下高台,亲自到各营阵前检阅,转了三圈。受检将士们都高呼“无上将军万岁”!

汉灵帝挺过瘾。快结束时,问身边的讨虏校尉盖勋:

吾讲武如是,何如?—《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感觉咱这次大阅兵怎么样?

盖勋此前在凉州为官带兵,刚刚调回朝廷,他特别正直,一拨拉脑袋:

臣闻,先王耀德不观兵。今寇在远而设近陈,不足昭果毅,秪黩武耳。—《后汉书·盖勋传》

古书上说,圣明的国君以德行感召天下,而不靠这种大阅兵来耀武扬威。再说了,敌人都远在几千里之外,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完全是瞎折腾、浪费。

汉灵帝竟然点头称是:

善。恨见君晚,群臣初无是言也。—《后汉书·盖勋传》

说得好!朕要是早点儿把你调到朝廷就好了。朝中大臣此前没一个反对的,这帮孙子都明哲保身,光会奉承我,不说真话。你不错,相见恨晚,回去咱们好好唠唠。

盖勋没想到汉灵帝这么明白。随后,私下跟袁绍讲:

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后汉书·盖勋传》

咱皇上不糊涂啊,他只是让身边这群太监给带偏了。现在我是讨虏校尉,你是佐军校尉,“同典禁兵”,都手握一支京师禁军,咱们要是合力诛灭太监,选拔忠良,一起振兴汉室,岂不快哉!

袁绍很兴奋:正合我意,咱们干!

结果,还没等开干,盖勋就被时任司隶校尉的张温举荐,去关内做京兆尹了。

汉灵帝本来舍不得盖勋走,而太监们害怕盖勋,便巧言解劝:您这是对盖勋的重用,以后他的履历才更丰富,仕途才更有发展。皇上仁爱圣明,万岁万岁。

这样,汉灵帝也不好说别的了。

盖勋上任京兆尹后,立即查办了当时的长安县县令,“案得其臧上千万”。一个县令何以敢贪污上千万?因为他上面有人,他爹是中常侍大太监。盖勋不管这个,搜集罪证,参劾之。汉灵帝有没有偏袒太监呢?没有。

有诏穷案。—《后汉书·盖勋传》

下诏,一查到底!

随后这年,各地郡国举孝廉。前述,河南尹六个孝廉名额都被权贵要去,盖勋也遇到了这个情况。当时,宫里尚药监的太监高望跟准太子刘辩关系很好,刘辩又找了当时最得汉灵帝宠信的大太监蹇硕出面来找盖勋,希望能把高望的儿子高进举为孝廉。

盖勋拒绝!身边人劝他:您可慎重,太子下一步就是皇帝;这两个大太监也算是顶级的权贵,您这一蹶三,以后可要悬了。

盖勋叹口气:唉,只不过举个考廉,就得通了天,这是什么世道。我主持这一方政务,选贤荐能是我的职业所在,是我精忠报国的重要方式。

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后汉书·盖勋传》

如果我因为不提拔庸才而遭权贵报复,那就由它去吧,大不了一死嘛。

一般人读史讲史,像这种事情可能直接忽略掉,因为相对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它显得太琐碎。而我是“二般”的。我认为,这恰是历史最触动人心的地方。盖勋早期的几个故事,也类似这种感觉。他也是孝廉出身,官至凉州汉阳郡长史,与时任凉州刺史梁鹄私交不错。

前述,汉灵帝搞鸿都门学,召集了很多书法家,梁鹄就是其中一个。当时最厉害的书法家是师宜官,他怕别人学他的手艺,每次写完字都不留底稿,要么把札上的字削掉,要么直接烧掉。

每书,辄削焚其札。—《三国志注》引《四体书势序》

梁鹄便提前备好一大堆简札,请师宜官来喝酒,把他灌醉。师宜官迷迷糊糊没了戒备心,把那一堆简札写了个遍,梁鹄眼瞅着学了个透,成了跟师宜官齐名的大书法家,大得汉灵帝的欣赏,被提拔做了选部尚书,又任凉州刺史。到后来三国时期,他又混到了曹操手下。曹操非常喜欢他的字,挂在大帐里,没事就盯着品鉴完味:妙,比师宜官写得妙!

尝悬着帐中,及以钉壁玩之,谓胜宜官。—《三国志注》引《四体书势序》

不过,书画小道,字写得好,人未必好。古往今来的书法家,似乎好人不如坏人多。梁鹄也不算什么好人,作为刺史他负责监察一州官员,他的从事苏正和追查武威太守,他却吓坏了。因为这个武威太守朝里有人,有权贵靠山。这个权贵给梁鹄施压:你的人敢动武威太守,我就对你不客气!

梁鹄赶紧让苏正和放弃追查,而苏正和不听。

梁鹄把心一横:干脆我找个罪名,杀掉苏正和,这样,权贵老爷不就更开心了吗?可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儿过分呢?

梁鹄知道盖勋与苏正和有仇怨,便找盖勋商量,想得到一些鼓励。盖勋一听,心头也是一紧,眉头紧锁,回答:

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后汉书·盖勋传》(www.xing528.com)

苏正和追查武威太守这件事,做得好!这是为民除害。这个节骨眼儿上,我要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那是不忠、不仁。卑职认为,您不能杀他。

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亨之,将何用哉?—《后汉书·盖勋传》

这就好比您养鹰,肯定希望它越凶猛越好,逮兔子才好使,怎么能因为鹰太凶猛而把它弄死呢?苏正和是给您增加权威分量的一个筹码,有这个筹码,您的回旋余地只能更大,怎么能杀呢?

梁鹄点头。

随后,苏正和听说盖勋救了自己,立即登门谢罪。盖勋闭门不见,在门里面扔出句话来:

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后汉书·盖勋传》

我劝梁刺史不杀苏正和,那是公事公论,对事不对人,跟你没关系!咱俩的仇没完!

后来,梁鹄调走,新任凉州刺史左昌贪污军费,盖勋曾当面批评之。左昌怀恨在心,正值北宫伯玉、韩遂等羌胡叛乱兴起,便把盖勋调到了战事最吃紧、最危险的一座城。

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后汉书·盖勋传》

派盖勋守阿阳城,对抗敌人军锋。

左昌等着盖勋战死,或者战败,再给他安个死罪之名,想把他弄死。没想到,盖勋数战数胜,敌军主力干脆放弃阿阳,转而进攻他所在的冀城。

左昌吓坏了,赶紧派人去向盖勋求救。

盖勋还没说什么,跟他一起的两个将领都烦了:咱别救他!此前,金城郡守被反贼攻杀,他见死不救,把咱们派到阿阳也是想让咱们当炮灰。而且他是个大贪官,死了活该!

盖勋一瞪眼:必须救!大局为重,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两个将领一拨拉脑袋:要救您自己救,我们不去。

盖勋大怒,手按佩剑:再磨叽,军法伺候!

两个将领一缩脖子:唉,哪儿还有您这样大公无私不记私仇的人啊?走吧。

盖勋率军帮左昌成功解围。

随后,左昌被朝廷召回,新任凉州刺史宋枭跟盖勋有一次对话。

枭患多寇叛,谓勋曰:凉州寡于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后汉书·盖勋传》

宋枭跟盖勋说:为什么凉州总也不能安生呢?本来已经归服的羌胡三番五次地造反,为啥?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凉州地处边鄙,教化工作没跟上。所以,现在我要抓教化,要让家家户户学习《孝经》,每天抄写、背诵。时间长了,人们深明了孝悌之道,便可本立而道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这样一来,凉州不就安定了吗?

盖勋摇头:

昔太公封齐,崔杼杀君;伯禽侯鲁,庆父篡位。此二国岂乏学者?—《后汉书·盖勋传》

古时候的齐国和鲁国最讲究教化,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绝对教化到位,不照样有崔杼杀害国君的事吗?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教化更到位,不是照样有庆父弑君的事吗?当然,我不是说教化不重要,只是说,教化这个事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当务之急得练兵备战,平定反贼。您现在推这个不合时宜,恐怕朝廷也不干。

宋枭不听,真就开始大搞读经运动。很快就被朝廷叫停,免官。不过,他的思路没问题,抓住了一个民族融合、国家治理的关键,只是没有调对好轻重缓急,显得愚。

之后,在一次跟羌胡的战斗中,盖勋战败,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倒下,他自己身负三处重伤,浑身是血,渐渐也坚持不住了,身边一个人也没有了。羌胡反军围了上来。这时,一个羌人突然上前一步,转身挥刀,对着同伴们大喊:停!别往前走了!我看出来了,他就是汉阳盖长史,你们都听过他正直忠义的事迹吧,我曾亲身受过他的恩惠,求求弟兄们,抬抬手。

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后汉书·盖勋传》

这样的贤人,咱要是把他杀了,上天不容!

盖勋早已杀红了眼,满腔仇恨,不领这个情:反贼,你胡说什么呢?快来杀我,我跟你们势不两立!

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汉书·盖勋传》

最终,盖勋被平安送回了汉阳。

盖勋回到汉阳不久后升任太守。

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着千余人。—《后汉书·盖勋传》

因为战乱、饥荒,人吃人,盖勋带头把家里的粮食捐出来救济饥民,存活上千人。

后来,盖勋被调回朝廷,又调任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深得汉灵帝的赏识。那次因举孝廉而得罪准太子、大太监,却没人能拿他怎样。

再后来,董卓废立皇帝,朝野上下文武百官没人敢说半个不字。盖勋写信给董卓:上古的伊尹和前朝的霍光都是多了不起的一代名臣,他们废立帝王,都被后世批评。

足下小丑,何以终此。—《后汉书·盖勋传》

你董卓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政治暴发户,就敢做这样的事,实在太自不量力。荀子所谓:

“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后汉书·盖勋传》

这世间的事,往往是贺喜的人刚到了门口,吊丧的人已经在半道上了。福祸为邻,转化之速,常常出人意料。我就等着看你怎么收场吧。

董卓差点儿没气死,也没怎么着,只是把盖勋召回了朝廷。

有一次,参与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朱俊跟董卓争辩一个军事方面的问题。董卓发火说:

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后汉书·盖勋传》

我百战百胜,不比你懂吗?你老实听我的就行了,再瞎说,可别让你的血污了我的钢刀

朱俊气得脸煞白,不敢再言语。盖勋在旁边看不下去了,说:

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后汉书·盖勋传》

商王武丁那么了不起的一代明君,都跟手下人讲:

启乃心,沃朕心……后从谏则圣。—《尚书·说命》

用你的心思、智慧来灌溉我的心田,多多批评我,多给我提意见吧。这样会让我越来越圣明。

董相国,这个道理你不懂吗?怎么能不让人说话呢?

董卓被噎得没词了:哎呀,我只是开个玩笑嘛。

盖勋毫不留情面:有您这么开玩笑的吗?又是血,又是刀的。

董卓彻底没词了:对不起,我错了。

盖勋就这么厉害,只可惜不久后病逝。此前,他在京兆尹曾想联合皇甫嵩讨伐董卓,可惜皇甫嵩没这心思。

西汉有盖宽饶,东汉有盖勋,他们在今天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中国历史是因他们而添了一分光彩的!

盖勋曾跟袁绍商量诛杀太监,可惜随即被调出京师。而袁绍一直没放下此事。

袁绍出身于豪门世族,从高祖父袁安开始,“四世五公”,袁家四代人中有五个人位至三公。袁绍作为官五代,社会形象非常正面。

爱士养名。—《后汉书·袁绍传》

他结交了很多名士,手下也聚集了很多人,胸怀大志,要做大事,要灭太监。

要干成这么大的事,必须等时机,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能动手。

然后,等着,等着,时机就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