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的爷爷张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正史并无记载。《后汉书》倒是提到一个叫张陵的人,乍一看,还以为此张陵就是彼张陵。
这个张陵的祖父是一个大儒,叫张霸,精通《严氏春秋》,学而优则仕,举考廉,一路高升,官至会稽太守,在任三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老氏有言:知足不辱。—《后汉书·张霸传》
承蒙诸位支持,这三年顺顺溜溜,可以了,我见好就收吧。
随即,称病辞官。
不过,朝廷爱惜人才,再次征辟,张霸只好再次入仕,做了汉和帝身边的侍中。外戚邓骘派人主动示好,求交往。他有没有喜出望外,赶紧抱住这个大外戚的粗腿呢?没有。
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后汉书·张霸传》
他竟然爱搭不理,也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有几个知情人很不理解:这个老书呆子假清高,不识时务!
曾国藩在保定做直隶总督时,老同事黄恕皆从京城寄来一把扇子,上有题诗,尽是恭维之辞,落款:醇亲王。这是同治帝的亲叔叔,找了中间人求交往。曾国藩竟然也是“逡巡不答”,磨蹭了好几天后回信婉拒。为什么呢?这其实是曾国藩的一条为官之道,他曾教导初入官场的九弟曾国荃:
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咸丰十年七月十五日曾国藩家书致沅弟
张霸七十岁寿终,死前留下一条家训:
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后汉书·张霸传》
意思是,人常说,活着要敬畏天地、敬畏鬼神,敬畏这个,敬畏那个,其实最该敬畏的是人,人是最可怕的。对人,时刻要加倍小心,能忍尽量忍。
张霸的二儿子张楷就是张陵的父亲,很有学问,也很有个性,一辈子坚持做处士,不应征辟。
他隐居在山里修炼道术,似能吞云吐雾。
张陵有没有子承父业,继续隐居修道呢?史书没说。按《后汉书》的记载,张陵在汉桓帝时官至尚书,曾参劾大外戚梁冀。
大将军梁冀带剑入省,陵呵叱令出,敕羽林、虎贲夺冀剑。冀跪谢,陵不应,即劾奏冀,请廷尉论罪。有诏以一岁俸赎,而百僚肃然。—《后汉书·张陵传》
这段记载里的大魔头梁冀跟前述给人的印象不大一样,好像还不错。大意是,有一次,梁冀进宫见汉桓帝,腰中佩剑。张陵呵斥:大胆梁冀,你带剑入宫,意欲何为?羽林侍卫、虎贲侍卫何在?把剑夺了!
梁冀有点蒙,赶紧道歉:张尚书,我一时疏忽,把剑带进来了,请原谅。
张陵不依不饶:不行,必须依法论罪。
最终,罚了梁冀一年的俸禄,才算完事。
《后汉书》对张陵的记载至此戛然而止,他后来会不会辞了官,到蜀地隐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这只能是一个千古之谜了。此张陵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彼张陵是神龙见尾不见首,这倒是挺符合道家的感觉。
接下来,讲三段黄巾起义期间的人物故事。
头一段故事也与梁冀有关,当年大忠臣李固坚决反对他拥立刘志为帝,被他害死。被害前,李固已有所预感,赶紧让三个儿子从洛阳返回老家汉中。李固的女儿李文姬,嫁在老家当地,她一看三兄弟都回来,知道要出大事,立即跟两个哥哥商量:恐怕老家也藏不住你们,咱们得做最坏的打算,万一发生不测,得让小弟李夑活下来。他只有十二三岁,好藏,从今往后,对外就说,他到河里洗澡淹死了,尸体也没捞上来。
兄妹四人便演了一出戏,弄得人尽皆知,当地官府和京城都听说李家老三淹死了。
随后,小李夑幸免于难。李文姬又犯了难,当地那么多熟人,早晚得出事。怎么办?思来想去,想到了父亲的门生王成,她曾听父亲称赞其可以托六尺之孤。文姬找到王成:家父最信任您,还请千万相助。
李氏存灭,其在君矣。—《后汉书·李夑传》
我们老李家的这个根能不能留住,就全靠您了!
王成点头:我一定竭尽全力!
王成带着李夑逃离汉中,隐姓埋名,逃至两千多里外的徐州。他给李夑找了家酒馆打工,自己则扮成算命的聊以糊口,人前假装互不认识,暗地里教李燮读书,照顾其生活。李燮渐有学问,又是名门之后,气质不俗,被酒馆老板招为女婿。
一晃过了十几年,梁冀被汉桓帝诛杀,李固被平反。李燮这才表露身份,与王成回到汉中,跟姐姐相见,抱头痛哭:咱们李家太冤了,被梁氏害得太惨了,我难受……
文姬赶紧制止:千万不要这样讲!
宜杜绝众人,勿妄往来,慎无一言加于梁氏。加梁氏则连主上,祸重至矣。唯引咎而已。—《后汉书·李燮传》
小弟啊,千万不要喊冤,更不要骂梁家,那样就等于把皇上一块儿骂了,你的小命就又悬了。
李燮赶紧闭嘴。
不久,王成去世,李燮感念终身。千载之下,不禁感叹,那个时代是真出这样的人物啊!前述党锢之祸时,无数人为掩护党人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还有很多特立独行的逸民,不事王侯,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还有好多孝子、烈女,他们都是道德至上的人。所以,司马光有个说法:
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东汉是有史以来儒家教化最鼎盛的时期。
司马光这段话写于《资治通鉴》曹操去世那一节,曹操作为乱世之枭雄,至死没有称帝,以汉臣终身,足见东汉社会儒家忠君观念多么深入人心。
李燮后被征辟入仕,为官为人都很受人称道。
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皆舍短取长,好成人之美。—《后汉书·李夑传》
黄巾起义时,他正在做安平相。安平国因紧临张角大本营广宗,最先被攻,安平王刘续是个吃喝玩乐的主,玩忽职守,竟被黄巾军俘虏,朝廷交了大笔赎金,才把他弄了回来。随后,朝廷有意让刘续继续做安平王。李燮上书坚决反对:刘续没有守土尽责,不杀头就不错了,怎么还能让他继续为王呢?这是什么导向?要都这样,哪个将领还玩命守城。我太了解他了,让他为王,他还得弄出别的事儿来。
汉灵帝非但不听,还给李燮安了个罪名,关了起来。
过后不到一年,刘续果然再犯重罪,被汉灵帝杀掉。李燮被重新起用。
京师语曰: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后汉书·李燮传》
后来,李燮官至河南尹。有一天,他出行,迎面过来一辆车,规格颇高。
李燮问手下:那是谁?
手下:来的那位是鄄邵……
李燮的脸一下阴沉了下来:你们知道吗?此前这个鄄邵当县令时,有个朋友得罪了梁冀逃到他手下避难,他竟跑去向梁冀报告,致使朋友被杀。后来,他升任太守,任命书还在半道上,正好他母亲死了,他怕给母亲守孝会影响这次升迁,竟先把母亲的尸体埋在马棚里,先把任命书接了,坐稳了太守,才给母亲发丧。你们听说过这些不?
手下:确有耳闻,这个鄄太守不地道……
李燮把手一挥:那还等什么?
手下一拥而上,把鄄邵一顿胖揍,车也砸了,扔到沟里,打得鄄邵趴在地上动弹不得。
李燮还不解气,上去在鄄邵后背写了八个大字:
谄贵卖友,贪官埋母!—《后汉书·李燮传》
然后上奏朝廷,免了鄄邵的官,永不录用。大快人心!
再讲一个叫向诩的人,《后汉书·独行列传》这样描述他:
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后汉书·向栩传》
他从年轻时就跟正常人两样儿。
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后汉书·向栩传》
每天抱着《老子》读,如痴如醉,神神道道。
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后汉书·向栩传》
平时跟个疯子似的,经常披头散发,偶尔扎个红头巾。每天站哪儿坐哪儿,他都有固定的位置。当时的坐类似现在的跪,他坐的那个板床上整整齐齐有两个膝盖窝,后面还有被脚踝骨、脚指头磨出来的印儿。
不好语言而喜长啸。—《后汉书·向栩传》
他很少讲话,喜欢长啸。(www.xing528.com)
啸,吹声也。—《说文解字》
啸就是吹口哨。
有弟子,名为“颜渊”“子贡”“季路”“冉有”之辈。—《后汉书·向栩传》
他的几个弟子估计也都是“神经病”,要不怎会拜他为师,他都大言不惭地给起了外号:你叫颜渊,你叫子贡,他叫季路……
他俨然以孔圣人自居!孔圣人周游列国,他也没闲着:
或骑驴入市,乞匄于人。—《后汉书·向栩传》
没事就骑着驴上街要饭。有时还会把街上要饭的乞丐们都请到家里来一起吃一顿。这意思,他是丐帮帮主吗?不是,这很可能跟早期佛教有关。《太平经》记载:
而今学为道者,皆为四毁之行。—《太平经·天咎四人辱道诫》
就是说,当时所谓学道之人很多都学成了邪门歪道,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其第一曰不孝;第二曰不而性真,生无后世类;第三曰食粪饮其小便;第四曰行为乞者。—《太平经·天咎四人辱道诫》
一是“不孝”,得出家,离弃父母。
二是“不而性真,生无后世类”,不能结婚,不能传宗接代。
三是“食粪饮其小便”,得吃屎、喝尿。前述费长房因为嫌吃屎恶心,没能得道成仙。《后汉书·方术列传》还写道: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后汉书·甘始传》
甘始等三个当时比较著名的方士,他们的修炼方法中也包括“饮小便”,喝尿。还有“容成御妇人术”,即房中术。“自倒悬”应该就是拿大顶,这可能是一种瑜伽,也与佛教传入有关。吃屎、喝尿的修行方式似在《增一阿含经》等佛经里也有记载。
四是“行为乞者”,要行乞要饭。这与前两条都明显是佛教的修行方式。
由《太平经》的这段记载,可见道教产生的一个缘由:它可能是对当时佛教传播的批判与修正。
向栩种种怪异的表现,是不是让人厌恶而避之唯恐不及呢?并不是,人们非但没厌恶他,还被他强烈吸引。
时人莫能测之。—《后汉书·向栩传》
人们都觉得他高深莫测。当地郡府和朝廷三公三番五次辟举他,他都拒绝。
后特征,到。—《后汉书·向栩传》
后由皇上亲自出面征召,他才同意出山,起家即为二千石,任赵国相。时人以为向栩此前行乞,入仕为官必定非常俭朴,没想到向栩就像换了一个人,“乘鲜车,御良马”,好一副豪奢做派!他的政绩如何呢?
略不视文书,舍中生蒿莱。—《后汉书·向栩传》
他什么也不管,衙门里都长了草。
这样会不会被罢免呢?向栩非但没被罢免,反而高升,被召回朝廷做侍中,成了内朝显贵,参与高层决策。
这时向栩的表现如何?很厉害!
每朝廷大事,侃然正色,百官惮之。—《后汉书·向栩传》
他向来“啸”傲江湖,朝堂之上依然故我,不管什么大太监、外戚、三公,逮谁怼谁,义正词严。
看来他真有点儿本事?别着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评判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慢慢来。
黄巾起义爆发,朝臣纷纷就平乱方略、派兵选将等献计献策。向栩把胸脯一挺:皇上,别听他们瞎吵吵,平黄巾贼根本用不着派兵!
汉灵帝挺高兴:咦,不用派兵怎么平?
向栩答:
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后汉书·向栩传》
您只要派出几员将领带上一帮人,到黄河边冲着北边黄巾贼的方向念上几天《孝经》,他们自动就灭了。
汉灵帝鼻子差点儿没被气歪了:你是真疯啊?还是当我傻啊?
大太监张让曾遭向栩怼过,立即补刀:大胆向栩,你分明是张角的奸细,想让咱不派兵,使张角得逞!
汉灵帝一挥手:拉出去,砍了。
向栩虽死,类似这样欺世盗名的妄人却代不乏人,很多人就爱信这种大忽悠。正因为人性的弱点从未改变,相同的历史才不断重复上演。
最后,再讲一个比较狂妄的人,叫阎忠。黄巾起义时,他是信都县的县令。信都县紧临广宗和下曲阳,因此,他很可能全程参与了皇甫嵩在这两地打张梁和张宝的两场大战役。前述,接连这两场大战,一共打死黄巾军主力约二十万人,这么大的规模,自秦汉以来绝无仅有。可以想见,作为主帅的皇甫嵩手里掌握着多么强大的兵力。而此时的东汉王朝早已腐败透顶,战争又让它元气大伤。
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后汉书·皇甫嵩传》
这头是手握重兵威震天下的军事统帅,那头是日益衰落的朝廷。阎忠乘机劝进: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以动,智者因几以发。—《后汉书·皇甫嵩传》
时机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的伟大人物都善于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皇甫将军,现在这个时机就在眼前,要是不抓住,实在太可惜了。
皇甫嵩一拨拉脑袋:什么时机?你什么意思?
阎忠一笑:您不明白吗?这是天赐良机!
天道无亲,百姓与能。—《后汉书·皇甫嵩传》
所谓“五德终始”“受命于天”,那些鬼话都是骗愚民愚妇的。天命在谁?天命谁也不在。老百姓们向来是谁有能耐、谁厉害就听谁的,就拥护谁。
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后汉书·皇甫嵩传》
您率领大军,从暮春打到末冬,不到一年工夫就扫平天下了。您知道什么叫功高震主吗?知道什么叫“不赏之功”吗?
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后汉书·皇甫嵩传》
您不但有“不赏之功”,还有“高人之德”,您的德行太好了。
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后汉书·皇甫嵩传》
您太体恤士卒了,将士们都恨不得为您而死。以您这样的德行和实力,还想屈身于庸主之下,做个太平官得以善终,您觉得还可能吗?安稳得了吗?
皇甫嵩把脸一沉:
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后汉书·皇甫嵩传》
我对皇上、朝廷忠心耿耿,为国事勤勤恳恳,没有一点私心,有何不安?
阎忠摇摇头:错!韩信是怎么死的?他当年要是听了蒯通的话,反了刘邦,绝对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没准儿就能做皇帝,绝不会死那么窝囊。再说,韩信不反,他保的刘邦是一代雄主,您现在保的是谁?还有比这个皇帝更浑蛋的吗?还有那一群太监,他们容得了您吗?
既朽不雕,衰世难佐。—《后汉书·皇甫嵩传》
您就是保着它,它也快亡了。何不放手一搏,快把它推翻了吧!
皇甫嵩心里“咯噔”一下:住口!
非常之谋,不施于有常之势。创图大功,岂庸才所致。—《后汉书·皇甫嵩传》
你好狂妄!帝王宏图岂是你等庸才所能想象。虽然黄巾贼寇声势浩大,但天下还没有乱,你这样的非常之谋怎能得逞?你退下吧!即便我皇甫嵩最终不能见容于朝廷,做不了安稳官,大不了一死,我也要做忠臣孝子,身后享不朽之名。
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后汉书·皇甫嵩传》
见皇甫嵩态度这么坚决,阎忠赶紧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