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谷园讲通鉴:东汉兴衰史》-道教开山巨著

《谷园讲通鉴:东汉兴衰史》-道教开山巨著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的能量。《太平经》认为,精就是一种精灵,神就是一种神。现在的道教仍时兴这种做法,有所谓的“五方五灵童”。不过,从《太平经》来看,主要是拿来“吃”的,所谓“丹书吞字”。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要求病人斋戒、放松,实际就是清静休养,对身体康复当然也有积极意义。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

《谷园讲通鉴:东汉兴衰史》-道教开山巨著

张角通过“跪拜首过,符水咒说”给人治病,具体方式当与前述方士徐登、赵炳“禁架”及《黄帝内经》所谓“祝由术”等类似。《太平经》对此有一番理论,它认为人的生命之关键是精、气、神。

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的能量。

精和神是什么?我们说,有的人很精神,有的人没精神。何谓精?何谓神?《太平经》认为,精就是一种精灵,神就是一种神。比如:

人不卧之时,行坐言语,分明白黑,正行住立,文辞以为法度,此人神在也。—《太平经·是神去留效道法》

就是说,人体本来只是一团气、一副血肉骨骼组成,为什么能说话?还说得那么有逻辑条理,能明辨黑白是非,能思考问题,为什么?对此,《太平经》认为:人有思维是因为人身体里有神。为什么人睡着后,便“身不能动,口不能言,耳不能闻……独气在”,没有了正常的思维?因为这时人身体里的神游离出去了。

故精神不可不常守之,守之即长寿,失之即命穷。—《太平经·是神去留效道法》

人能守住精神,少“走神”,少“出神”,少“愣神”,别让神“出去回不过神来”,这样就能健康长寿。反之,人身体里的神如果走了不回来,人就得生病,甚至病死。那么,人为什么会生不同的病呢?《太平经·乙部》记:

真人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时还,目无明也;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肾神去不在,其耳聋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头神去不在,令人眴冥也;腹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调,无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太平经·乙部》

大意是,神人讲,是因为人身体里对应肝、心、肺、肾、脾、头、腹、四肢的不同的神走了不回来,所以表现为不同的病。

总之,治病的关键就是把神请回来,还神、安神!

怎样把神请回来呢?

首先,要“跪拜首过”。病人要先反省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事,让神烦了、走了,不回来了。要向神承认错误,争取神的原谅。

首过自搏叩头,家无大小,相助求哀,积有日数,天复原之,假其日月,使得苏息。—《太平经·病归天有费诀》

要全家一起叩头、祈祷,要诚心诚意,日复一日,最终得到神的原谅,他就还会回来,病就慢慢好了。

整个祈祷的过程要尽量在一个清静整洁的环境中进行,病人要斋戒、要放松。因为神与精都喜欢这样的环境、状态。

神、精,其性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处也。—《太平经·乙部》

同时,最好在室内悬挂神像,这叫“悬像还神法”。现在的道教仍时兴这种做法,有所谓的“五方五灵童”。五方对应五行,五行对应五脏。《太平经》也记载:

入为人五藏神,出为四时五行神精。—《太平经·斋戒思神救死诀》

人体内的神主要是对应五行的五脏之神。心神,为火;肝神,为木;肾神,为水;肺神,为金;脾神,为土。

“符水咒说”,也是为了还神、安神。

“咒说”,即前述“禁咒”,也就是咒语。咒语是怎么回事?《太平经》这样讲: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太平经·神祝文诀》

大意是,咒语是天神传授给人,用以与神灵沟通的语言,故又称“神祝”。

“祝”与“咒”本为一字,甲骨文无“咒”字,后分化,“祝”多指正面祝福,“咒”多指负面诅咒。不论是祝福,还是诅咒,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仍被经常使用,故所谓“咒说”“禁咒”实不足为怪。

“符水”之符,在今天日常生活中也仍被经常使用。比如,平安符、避邪符、泰山石敢当、福字,甚至春联。古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本身也是一种符。这首先反映了古人的一种文字崇拜心理。《淮南子》记:

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

古人相信文字可以通鬼神。于是,《太平经》在一般文字的基础上,又设计整理出专门的符文字,或叫符箓秘文,准确的说法叫“复文”,就是把几个字重复拼合在一起,所谓“天书累积之字”。这样的字,《太平经》一共整理了两千一百三十二个,并分成“兴上除害复文”“令尊者无忧复文”“德行吉昌复文”“神祐复文”等类别,各有不同的功能。这个现在也挺常见的,比如把“招财进宝”拼写在一起。

那么,东汉时,人们怎样使用这些复文呢?也贴到墙上、门上吗?有可能。不过,从《太平经》来看,主要是拿来“吃”的,所谓“丹书吞字”。对此,《太平经》多有描述,比如第八十七卷中讲:

天符还精以丹书,书以入腹,当见腹中之文大吉,百邪去矣……守之积之,天医自下,百病悉除,因得老寿。愚者捐去,贤者以为重宝,此可谓长存之道。—《太平经·长存符图》

第九十二卷讲得更详细:

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终古以为事身,且曰向正平,善气至,病为其除去,而目益润泽。或见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或无病人为之,日益安静。或身有强邪鬼物,反目变争,虽忿争自若,力思勿惑也,久久且服去矣。—《太平经·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

大致是说,用丹砂写好符文,然后就着酒或水吃到肚子里—后世道教好像是把符文先烧了,以纸灰就着水喝到肚子里,《太平经》里没说烧,这应当也有个发展的过程—把丹书吃到肚子里,同时要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祈祷神灵,并要冥想肚子里的符文,一直想,一直想,最终要像直接看到了那个符文一样,便可以“百病悉除,因得老寿”,有病治病,没病强身。

从一定程度讲,“丹书吞字”的过程,对当事人必然起到一定的安定心神的作用。所谓“心诚则灵”,如果病人绝对相信这样能治病,无疑会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从而对身体康复起到积极作用。要求病人斋戒、放松,实际就是清静休养,对身体康复当然也有积极意义。

除了丹书吞字,《太平经》里还有胎息、房中、刺喜、社谋、洋神、家先等方术,都被《太平经》作者视为正道推崇,兹不细说。

鲁迅先生1918年写给许寿裳的信里说: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致许寿裳》

而道教当然不只前面讲的这些,理解道教更重要、更核心的内涵,还要回到《汉书》那段话: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闲,众徒数十万。—《后汉书·皇甫嵩传》

这里讲的,“以善道教化天下”,正是道教最核心的内涵。

就此,《太平经》宣扬一种“承负”观念。《太平经》讲:

今帝王人民有承负,凡事亦皆自有承负。—《太平经·五事解承负法》

简单讲,承负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为前人及他人所犯的错误不同程度地承担责任。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正向的关系;父债子还,这是反向的关系。承负主要指这种反向的关系,并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扩大,认为自天地开辟以来,这种反向关系不断循环积累,以至于当下的人们因为这种“罪”,而要承受各种苦难。

那么,怎样才能从不断的承负循环中解脱呢?行善!《太平经》讲得更玄乎一些:

欲解承负之责,莫如守一。守一久,天将怜之。—《太平经·五事解承负法》

守一,落实到人生实践中,就是行善。《道德经》所谓: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人坚持行善,即可谓得道,就能得天道之爱怜,从而解承负之责。

《太平经》开篇还讲:

大恶有四:兵、病、水、火。—《太平经·甲部》

人生可能面临四大灾难:兵乱、瘟疫水灾火灾。这些灾难自唐尧以来定期发生,尤其在大小甲申年会有大灾。“大小甲申年”是指特定的两个甲申年,并不是一甲子六十年周期就有一次的那个甲申年,它的周期更长。《太平经》说:

凡大小甲申之至也,除凶民,度善人,善人为种民,凶民为混齑。—《太平经·甲部》

就是说,所谓“大小甲申年”,近乎基督教所谓“末日”。这时,恶人会被消灭,善人得以超度。(www.xing528.com)

如果没赶上“大小甲申年”,善人与恶人将有何不同?行善与否区别何在?《太平经》说:

行之,司命注青录;不可,司录记黑文。黑文者死,青录者生。生死名簿,在天明堂。天道无亲,唯善是与。—《太平经·甲部》

大致是说,恶人都被上天记在了生死簿的黑名单上,早晚算账。

总之,《太平经》是劝人向善的,它的社会主张,多体现着这种善意。

比如,它提倡一夫二妻:

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阳数奇,阴数偶也。—《太平经·一男二女法》

天数一而地数二也,故当二女共事一男也。—《太平经·分别贫富法》

它认为,一夫配二妻,才符合天地阴阳之数。善意何在?它指出:

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太平经·分别贫富法》

或有一家乃杀十数女者,或有妊之未生出,反就伤之者。—《太平经·分别贫富法》

就是说,当时社会上存在大量杀害女婴的情况,有的人家甚至连杀十几个女婴。除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之外,这在汉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女性单身税”。汉惠帝执政时期曾颁布过一条法令: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书·惠帝纪》

就是说,十五岁到三十岁的适龄女子不得单身,必须嫁出去;否则,政府要征收五倍的人头税。这在当时是为了鼓励结婚,促进人口增长,因为刚经过战乱,人口凋敝。后期有无废除,史书无载。即便废除了,影响也会持续。人们认为,生女孩是很费钱的。时谚讲:

盗不过五女之门。—《颜氏家训·治家》

正是这个意思。

总之,东汉社会杀害女婴成风。对此,《太平经》严厉谴责,认为这会打破天地间阴阳的平衡,是造成世间灾难的重要原因。

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太平经·分别贫富法》

正确的做法,不但不能杀女婴,还应当尽量多生女婴,使能普遍实现一夫两妻,才是天地阴阳调和的最佳状态。

虽然,这不是现代社会允许的婚恋观,但在当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婴,彰显了善意。

《太平经》里提到一个问题:

人当贞邪不当贞?—《太平经·一男二女法》

意思是,人要不要讲究贞洁、贞操?男人要不要当柳下惠,女人要不要当贞洁烈妇,一女不事二夫?

这当然都是儒家大力提倡的。而《太平经》坚决反对,认为这都是“贪小虚伪之名”,是“反天道”“不顺天意”。

男女者,乃阴阳之本也。—《太平经·一男二女法》

阴阳所以多隔绝者,本由男女不和。—《太平经·一男二女法》

人应当顺应天地阴阳之道,要大胆去爱!

这也是体现着善意。

它的善意还不止于对人,它认为,对天地、万物都应有亲如一家的认识。它说:

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太平经·起土出书诀》

天、地、人,相当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起共养万物。可现实中,“孩子”却在伤害“父母”!

人乃甚无状,共穿凿地,大兴起土功,不用道理,其深者下著黄泉。—《太平经·起土出书诀》

就是说,人们大兴土木,肆意挖土打井、开山采石,等等。

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良土,地之肉。—《太平经·起土出书诀》

我们人类怎么忍心对大地母亲这样做呢?不要以为,地那么大,打眼井微不足道,这就像一个人的牙生了虫,那虫都小得看不见,可人却疼得要命,大地母亲也疼啊!大地母亲疼却说不出,只能跟天父报怨,最终,天父发怒,把灾难降给人。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形象的环保思想。而这里面的逻辑,很明显,还是人只有秉持善意、奉行善举,才能实现自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太平经》所强调的核心“善道”,最终是为了生存与发展。正如《周易》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太平经》讲了那么多,讲政治的理想,讲承负,讲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疾,讲一男二女,反对贞烈,讲关爱大地万物,讲修仙,讲长寿……说到底,无非一个“生”字!

大家要想生存下去,要想生活得更好,使生命更长,更有尊严!那就跟我张角一起来吧,我们一起来尊奉黄老道,奉行《太平经》,开创一个太平新世界

张角的传教大致如此。

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在那样一个信息传播很低效的时代里,张角的势力只用了十多年就发展到了大半个中国,全国十三个州,有八个州都响应他,徒众数十万。《资治通鉴》这样描述张角的徒众:

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资治通鉴·汉纪五十》

意思是,张角的信徒不是待在家里等着被传教,而是撇家舍业主动投奔、追随张角,在半道上病死的人竟然“亦以万数”。

如果这段史料可靠的话,那大致可以想象,张角的起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给人治病!他就靠着“跪拜首过,符水咒说”这样一种非常低成本的治病手段,赢得无数底层百姓的支持。

《太平经》提到当时社会的一个情况:

医巫神家,但欲得人钱,为言可愈,多征肥美。—《太平经·病归天有费诀》

意思是,当时人们得了病去找医或巫神治,成本太高,因为这些人都太黑了,“多征肥美”,趁机要很多财物。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

而通过《后汉书·灵帝纪》来看,在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前的几年间,影响全国的大瘟疫频发。

[光和二年(179)]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孝灵帝纪》

[光和五年(182)]二月,大疫。—《后汉书·孝灵帝纪》

大量的底层百姓染病,还看不起病,只好投奔张角,很多人半路死掉。

也有很多人没死,聚集在张角周围。这样,成千上万的流民得吃饭,怎么办?大致就是这种形势推着张角走上了一条暴力革命之路。

而从传世的《太平经》来看,它完全秉持致君行道的思想,维护皇权秩序的思想,而且看不到支持暴力革命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