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涉及鬼神的四难与扁鹊的六不治

不涉及鬼神的四难与扁鹊的六不治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女子,化为丈夫。章安县县令大怒,以其装神弄鬼,蛊惑人心,杀之。再讲一个《后汉书·方术列传》里正经医生的故事,他叫郭玉,是汉和帝时的太医。郭玉总结的“四难”,没掺杂一丁点鬼神的东西,完全是中医科学。类似的,《史记》记载了扁鹊总结的“六不治”: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不涉及鬼神的四难与扁鹊的六不治

汉书·方术列传》里还有一个很神的方士叫徐登。

徐登者,闽中人也。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后汉书·徐登传》

他本是女子,修炼变成了男儿身,会各种巫术。有一次,他路见一人气质不凡,便上前施礼:敢问尊姓大名,我看出您有绝艺在身,能否交个朋友?

对方也眼前一亮,急忙还礼:在下赵炳,确有一点小道术,我看兄台才是高人。

两人一见如故,聊开了。

时遭兵乱,疾疫大起。—《后汉书·徐登传》

当时正是汉灵帝后期,各地战乱不断,瘟疫横行,很多老百姓都被传染。

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后汉书·徐登传》

两人相约用所习道术,行医治病,救百姓于水火。

赵炳:能不能把您的道术给小弟露一手?

徐登:没问题。您也露一手吧,咱们互相学习。

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后汉书·徐登传》

就是说,他二人各自表演了一种“禁术”。徐登朝着旁边的小溪念了一通咒语,“呼”,吹出一口气,一下子把溪水定住,不流了。赵炳则朝着旁边一棵枯树念了一通咒语,“呼”,吹出一口气,一下子枯树发新芽。

对这种禁术,《后汉书注》还援引了东晋葛洪抱朴子》一段记载:

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以大钉钉柱,入尺许,以气吹之,钉即跃出射去,如弩箭之发。—《后汉书注》

还有一部南朝时期的书—《异苑》中记:

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后汉书注》

那么,他们到底怎样给人治病呢?《后汉书》写得很简略:

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后汉书·徐登传》

意思是,他们治病方式很简单,既不用医疗设备,也不用针灸草药,“但行禁架”,只用禁术,念段咒语,吹口气就行。中间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礼神”,得拜神。拜神得有仪式,得有供品献祭。这个供品也很简单,仅以水当酒、以桑树皮当肉即可。

桑树皮是东汉造纸的主要原料,我猜想,如果没有桑树皮,拿纸也行,纸上画几道有点树皮的样子就行,或者干脆在上面写几句祝祷词给神看看。神看完了,这纸就有了神意,烧成纸灰和着拜神的水一起喝下,便可驱除病鬼。后世所谓“符水”,大概如此逻辑。

就这样,徐登和赵炳“行禁架,所疗皆除”,治好了很多人的病。

后徐登先死,赵炳来到会稽郡章安县。初来乍到,当地没人理他。于是,他到茅草屋顶上支锅做饭。饭做熟了,草屋竟未被引燃。还有一次,他在船中插一把伞,喊一声“起”,顿时大风起,吹送小船渡到对岸。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县县令大怒,以其装神弄鬼,蛊惑人心,杀之。百姓们为之惋惜。

为立祠室于永康,至今蚊蚋不能入也。—《后汉书·徐登传》

人们给赵炳修了一座祠堂,到南北朝范晔写《后汉书》时,那个祠堂还在,而且蚊子苍蝇都进不到里面去。很神奇。

再讲一个《后汉书·方术列传》里正经医生的故事,他叫郭玉,是汉和帝时的太医。

郭玉的家乡蜀地广汉郡洛县有一条河叫涪水,涪水边总有一个钓鱼的老翁,没人知道他的名字,都管他叫“涪翁”。这是一位世外高人。

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后汉书·郭玉传》

涪翁以乞讨为生,遇上生病的人,便掏出身上的“针石”,给他扎几下,病情便立即好转。“针石”也叫“针砭”,是用一种古老的石头磨成的针,后来又有骨针、金属针,而仍以“针石”统称。总之,涪翁医术高明,还写了两部医书《针经》和《诊脉法》传世。

有个叫程高的人追随涪翁多年,得了真传,后又传给郭玉。

郭玉作为太医,深得汉和帝的欣赏。有一次,汉和帝玩心大发。

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后汉书·郭玉传》

他找了一个弄臣,同几个妃子一块儿,让郭玉挨个儿号脉。中间隔着一道布帘,那个弄臣的手,跟女人的手几乎一样。汉和帝问:郭玉,你看这几个妃子,哪个怀上了?

郭玉回答:第一个怀上两个月了,是个男孩;第二个没怀上;第三个怀了,六个月了,女孩;第四个,这个……

汉和帝问:第四个怎样了?

郭玉赶紧磕头:这个……微臣不敢说……

汉和帝:有什么不敢说的,朕恕你无罪。

郭玉答:

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后汉书·郭玉传》

这完全是个男人的脉象,皇妃娘娘怎么还有男儿身呢?臣百思不得其解。

汉和帝大笑:哈哈,好,重赏!哎,对了,朕再问问你,朕听说,你平日也给穷人接诊,都是一针起效。可是,给咱宫里的贵人妃子扎针,反而时行时不行,这是为何?我听说,有的妃子得病了,故意装扮成底层的小宫女让你治,也都是一针起效。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郭玉吓一跳,又赶紧跪下磕头:微臣不敢!微臣不敢!

汉和帝:那你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郭玉答:

医之为言,意也。—《后汉书·郭玉传》

医,之所以称之为“医”,就是因为它强调一个“意”字。意,就是心志,就是心之所向,就是得把心定在病人的那个病上!这个过程是很微妙的。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后汉书·郭玉传》

这一针扎下去,差一点儿—白瞪眼儿,心手之际的那种拿捏也是用言语难以描述的,它是既高度专注又极其放松才好,不能有一丝干扰。我在给穷人治病时,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常常一针起效。而在给贵妃娘娘们治病时,我心里难免会紧张,下手就不准了。微臣还总结过,给娘娘们和达官贵人们治病有四难:

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后汉书·郭玉传》

这样的人都任性,自以为是,不听医生的,这就难治了。

将身不谨,二难也。—《后汉书·郭玉传》

这样的人都有的是钱,吃喝玩乐都没有节制,不善保养,这也很难治。

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后汉书·郭玉传》

这样的人都是“小姐身子”,是药三分毒,他们扛不住这三分毒,当然也没法儿治。

好逸恶劳,四难也。—《后汉书·郭玉传》

这样的人平时都不干体力活,不锻炼,身体不可能强健。

郭玉总结的“四难”,没掺杂一丁点鬼神的东西,完全是中医科学。类似的,《史记》记载了扁鹊总结的“六不治”:

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第一条,跟李玉讲得差不多,病人自以为是,不听医生的,没法儿治;

第二条,病人爱财甚于爱命,舍不得买药,没法儿治;

第三条,病人不注意保养,穿衣要么薄了,要么厚了,要么凉了,要么热了,饮食要么太饱,要么太饿,都不行;

第四条,“阴阳并,藏气不定”,这个太专业,我解释不了;

第五条,病人太虚弱,已经吃不了药了,也很难了。

起初,一条是亮点,“信巫不信医”,只相信巫术鬼神,不信医学,也没法儿治。

起初,巫医不分家,人生了病,既求巫,也求医。孔子讲过: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汉武帝治病巫、医并重。

巫医无所不致。—《史记·孝武本纪》

不过,既然一个叫巫,一个叫医,说明两者的区分还是很明显的。

“巫”字的甲骨文很神秘,很像一种符号,好像是时空交叉贯通的感觉,表示巫是连通神与人的。演变到小篆字体,跟今天通用楷书差不多,由一个“工”和两个“人”组成。“工”由甲骨文字形而来,仍表示神与人或天与地的连通。两个“人”,《说文解字》解为,“象人两袖舞形”,类似女巫舞动的两个袖子。那么,女巫为何跳舞呢?(www.xing528.com)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说文解字》

她是为了让神灵降到她的身上。

“医”字在秦汉以前有两种字形。一种简单,跟现在的简体字差不多,字形由一条曲线半包着一个箭头。另一种繁杂,是小篆字体,跟现在的繁体字一致。《说文解字》把这两种字形解读为两个字,在我看来,这未必对。简单的就是早期字体,那个曲线表示诊脉,箭头表示针刺治疗。到小篆字体,右边增加了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表示艾灸或者刮痧、按摩,下面增加了“酉”,表示酒或者汤药。这种字形变化,反映出中医治疗的发展。

这是我一家之言,未必对。不过,很明显的,医的这些东西都与鬼神无关。《黄帝内经》所谓: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医道与鬼神无关。

《黄帝内经》还讲: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

脑子里总有鬼神思想的人,是不能理解高明的医道的。

这说明,我们的中医学很早就与巫分道扬镳,具备了科学理性的精神。

《黄帝内经》至少在西汉前就已成书,《汉书·艺文志》里就记载了它。与之并称“中医四大经典”的《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最晚到东汉后期也都齐备了。只可惜,史书没有记载《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一般认为,他跟华佗是同时期的人物。

名医郭玉传之后,《后汉书·方术列传》紧接着记载了华佗的传,称华佗:

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炙不过数处。—《后汉书·华佗传》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代名医圣手便跃然纸上。华佗常用的只有那么几服方剂,不管什么病,拿过方子稍做加减就能搞定。抓药时,他也不用称量,直接下手抓,要多少就能抓多少。扎针针数也不多,几个穴位下去就行了。

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后汉书·华佗传》

这段文字是人类最早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虽然略有夸张,但“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这种术前麻醉,无疑是非常科学的。

《华佗传》的最后,记载华佗教给弟子吴普“五禽戏”,用来锻炼身体,以延年益寿,也是挺科学的。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后汉书·华佗传》

华佗说:人得做体力劳动,得运动,但也不能过度。人运动起来,脾胃才好,吃了东西才好消化,营养才好吸收,血脉流通才更通畅,这样就不容易生病。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由此,古人发明了“导引术”,通过类似“熊经鸱顾”的体操动作,把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都动起来。熊经就是像熊一样攀着树枝,往上拉引身体;鸱顾就是像鸟似的,身子不动,来回转脖子。在此基础上,我提炼总结出一套“五禽戏”,效法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练习。身体哪里不舒服时,便练对应的动作,就能出点儿汗,心情就会好一些,胃口就会好一些,身体自然也会变好。

吴普按华佗所教,练了一辈子五禽戏,效果很好。

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后汉书·华佗传》

总之,到了东汉后期,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很成熟了,跟书法艺术一样,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是,要让医与巫完全分开还很难。很多老百姓因为贫穷,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也会求助于巫。《黄帝内经》提到,黄帝问岐伯:

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

《黄帝内经》的作者托名黄帝,实际大致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听说,原古时候的人治病,只是“祝由而已”。

何谓“祝由”?祝由其实跟徐登、赵炳的禁术差不多,巫师念一通咒语,祝告鬼神,祈求让病人康复。

黄帝问岐伯:古时候的人仅以这样的“祝由”治病,就管用。而现在的人治病,又是汤药,又是针灸,怎么反而不那么管用呢?

岐伯解释了一通。

还有一段,也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莫名其妙,既没有遇风邪于外,又没有情志不通于内。

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黄帝内经·灵枢·贼风》

按照医道医理,根本找不出病因,会不会是由于鬼神的原因呢?

岐伯摇头:找不出病因,只能说这个病因太微妙。

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黄帝内经·灵枢·贼风》

因为病因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有人会以为是鬼魅作祟。其实,不对。

黄帝继续追问

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黄帝内经·灵枢·贼风》

那为什么,有的病就是靠巫用祝由术治好的呢?

岐伯点头: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黄帝内经·灵枢·贼风》

大意是,原古的巫其实是通医理的,表面上他只用巫的方式,用祝由术,实际上正好谙合病理。所以,病人就好了。

总之,尽管《黄帝内经》标举中医学的科学理性精神,但限于时代发展的阶段,还难以完全撇清与巫的关系。

另外,在东汉已大为风行的古文经《春秋左氏传》里也有一个这方面的著名故事,即成语“病入膏肓”的出处。春秋时期,周简王五年(前581)四五月间的一天,晋景公梦到一个大鬼。

晋侯梦大厉。—《左传·成公十年》

大鬼披头散发,力大无比,撞烂了大门进来,又把卧室的门撞烂,一直追得晋景公无路可逃。

晋景公吓醒:吓死我了。还好是个梦。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呢?来人,去把桑田巫请来。

不一会儿,桑田巫来了。一见面,还没等晋景公开口,这个巫先说了:是不是叫我来给您解梦?

晋景公:对,你怎么知道的?

桑田巫:我当然知道,而且知道您梦到了一个大鬼追您,对不?

晋景公很惊讶:太对了。你说说,这是什么征兆?

桑田巫摇摇头:大事不好!

不食新矣!—《左传·成公十年》

再有一个多月,新的麦子就要熟了,可惜您吃不到了。

晋景公生气了:什么?你这不是咒我死吗?我怎么会吃不着今年的新麦子?

桑田巫态度坚定:我不会说错的。

晋景公:好,等我吃了新麦,看我不杀了你!

然后,晋景公真就病了,越来越重。晋国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只好向旁边秦国请求医疗援助。当时,秦国是出名医的。秦国派出一个叫缓的医生来到晋国。当天,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

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左传·成公十年》

就是说,他梦见自己的病其实是两个小鬼。这两个小鬼一听说医缓来了,都很害怕:这个医生太厉害了,准得把咱们逮住弄死,怎么办呢?

其中一个小鬼琢磨了一通:有了,咱们再往深处钻钻,钻到病人“肓之上,膏之下”的位置,他就够不着咱了。

结果,医缓见到晋景公,望闻问切一番,把头一摇:完了,您已经病入膏肓,我也无能为力。

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左传·成公十年》

晋景公很惊讶:竟然跟我梦见的一样。好吧,你请回吧。

接下来,晋景公的病只好挨着。所幸的是,病情未有明显加重。很快,到了麦收时节,晋景公一下子精神了许多:来人,快去给我弄点儿今年的新麦来,我要吃。

下面人赶紧办,把新麦子弄来,做熟了,端到了晋景公面前。

晋景公没有立即吃,而是先把桑田巫召来,笑道:你不是说我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吗?现在服了吧!来人,把他拉出去砍了!

上来两个武士,把桑田巫拉出去砍了。

然后,晋景公伸手正要吃,忽觉肚子疼:不行,人有三急,我得上厕所。

如厕,陷而卒。—《左传·成公十年》

结果,他掉进茅坑,淹死了。真就没吃到新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