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汉兴衰史:皇甫规主动求才

东汉兴衰史:皇甫规主动求才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代以嬖色取祸,嬴氏以奢虐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那是永和六年,羌人反叛,大举进攻凉州各郡和三辅地区,皇甫规的家乡安定郡一度被围困。皇甫规作为当地精英跟马贤等将领有所接触,发现他们不是那么回事儿,肯定得败,赶紧上书朝廷提醒,却不被理会。皇甫规则被郡守任命为功曹,带领吏民击退了进攻安定的羌人。规乃上疏求乞自效。—《后汉书·皇甫规传》皇甫规再次上书朝廷,毛遂自荐,请求带兵。

东汉兴衰史:皇甫规主动求才

汉灵帝在位二十二年,于中平六年(189)四月驾崩。在此五年前,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席卷八州,已然天下大乱;在此一年后,董卓迁都长安东汉名存实亡。因此,汉灵帝是名副其实的东汉亡国之君。

东汉之亡说到底是亡于吏治。党锢之祸中,把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杀掉或禁锢,实质是对赖以执政的官僚体系的严重削弱,是劣币淘汰良币。汉灵帝西园卖官则造成官僚体系的整体腐败。皇帝都卖官了,各级的官僚当然也卖官,不然他给皇帝的买官钱从何来?官吏们都如此不堪,在他们手中的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系统自然也完了。所以,崔寔《政论》强调:

凡为天下者,自非上德,严之则治,宽之则乱。—《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

严,表示整个法治系统是有效的;宽,其实常常意味着法治系统的失效。汉灵帝时期的“宽”,正是如此。《汉书·灵帝纪》记载了数几次大赦,并写道:

令天下系囚罪未决入缣赎。—《后汉书·孝灵帝纪》

意思是,犯了罪,杀了人,只要交上钱,就可不受惩罚。

这能不天下大乱吗?老百姓没有王法可依靠,就只能依靠暴力。他会乐意臣服于有暴力背景的人物,或加入有暴力能力的组织,以赢得生存的保障。如果这个组织还能给人一些精神层面的慰藉,那就更完美了。因此,张角太平道和张脩的五斗米道很快便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加入。

当然了,这些问题不能只怪汉灵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灵帝即位时只有十二岁,此前,他只是一个近乎落魄的小贵族,没有受过帝王储君的教育,也谈不上什么见识。后来,突然被弄到了皇宫大内,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时,他的身边仍然没有真正德高望重的硕学鸿儒和社稷重臣,围在他身边的只有一群穷奢极欲不学无术的坏太监!这帮太监从汉和帝时就已基本掌控皇权,在此前数次权力斗争中都轻而易举地胜出,积累了丰富的权力斗争经验,极其善于处理与皇帝及内朝、外朝关系。总之,他们完全可以把小汉灵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史书记载,有一次,汉灵帝在皇宫里转着玩,转到一个大院里,看到大院里修了一座类似瞭望塔的候台,便兴冲冲地想登上去往皇宫外面看看。跟在后面的一群大太监立马紧张起来,都怕灵帝看到他们各家的豪宅,有的比皇宫都气派。有个大太监急中生智,急忙上前劝止:且慢,您千万别上去。古人有个说法:

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后汉书·张让传》

皇帝要是登高,老百姓们就会散掉,就要乱套。

汉灵帝赶紧不登了:哦,这是哪部经典所记?

太监答:回去我给您找找看吧。反正,咱千万别上去。

汉灵帝真就乖乖听话,没上去。

自是不敢复升台榭。—《后汉书·张让传》

从此,他再也不敢往高的亭台楼榭上站了。

按《后汉书注》,当时可能真有本古书上有类似说法。

春秋潜谭巴曰:天子无高台榭,高台榭,则下畔之。—《后汉书注》

这应当是部纬书,话的原义是讲,皇帝不宜大兴土木建设亭台楼榭,这样会劳民伤财,让老百姓不满。太监们生生给解释成了不能登高,汉灵帝则深信不疑。这也说明,汉灵帝平日对太监们有多么信任,可以说是情同家人一般。汉灵帝甚至亲口讲过:

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后汉书·张让传》

中常侍张让是我爹,中常侍赵忠是我妈。

他说这话时,已不是十二三岁刚即位时的小孩子,那时领头的大太监是曹节和王甫,还轮不到张让和赵忠。

太监集团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十几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张让、赵忠等所谓十常侍,比前面那些太监更厉害,作得也厉害,各种贪腐,最终,簇拥着汉灵帝把东汉王朝断送。《后汉书·宦者列传》总结:

自古丧大业绝宗禋者,其所渐有由矣。三代以嬖色取祸,嬴氏以奢虐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后汉书·张让传》

意思是,自古以来,王朝灭亡都有个由头。夏商周三代都是因为“嬖色”,帝王沉迷女色,夏朝的妺喜,商朝妲己,西周的褒姒。然后,秦朝灭亡是因为“奢虐”,修长城、建陵墓,钱穆所谓“役使民力之逾量”,而且严刑峻法压得人民不能喘息。西汉灭亡是因为外戚做大,王莽篡汉。最后,“东都缘阉尹倾国”,东汉灭亡是因为太监。太监也是一种吏,也可归为吏治问题。

一般讲通史的,至此东汉就讲完了。我是“二般”讲通史的,还得把《后汉书》里有意思的人物和故事都讲完,如此才能对东汉的风貌有更形象的呈现。书接上回,汉桓帝时童谣讲:

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后汉书·五行一》

“城上乌,尾毕逋”,大致是预言汉灵帝和董太后高高在上疯狂敛财,不管下面人的死活。

“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大致是讲战争,父子都得上战场,死伤无数,车辚辚,马萧萧,西风胡树,大漠狼烟。

“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意思是,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那么多的黑暗、不公,还没地方说理儿去—我想跟父母官说道说道,他不但不让我说,还朝我发怒,要治我的罪!

于是,官逼民反,帝国内部的战争一点点在各地起来。同时,外部跟羌人、鲜卑、乌桓的战争几乎从未消停过。尤其跟羌人的战争,一直打得比较被动,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名将。而之所以不出名将,可能还是因为高层腐败,不能任人唯贤。不过,到汉桓帝时期,终于出了三位将领,其表现可圈可点,分别是皇甫规、张奂和段颎,因他们都是凉州人,并且名字中都带个“明”字—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故史称“凉州三明”。

先说皇甫规。他是将门之后,祖父皇甫棱做过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做过扶风都尉,他自己的故事,从三十七岁开始。那是永和六年(141),羌人反叛,大举进攻凉州各郡和三辅地区,皇甫规的家乡安定郡一度被围困。当时,汉顺帝派征西将军马贤带兵前来平定。皇甫规作为当地精英跟马贤等将领有所接触,发现他们不是那么回事儿,肯定得败,赶紧上书朝廷提醒,却不被理会。不久,马贤和两个儿子一起战死,大败,羌人甚至打到了长安。皇甫规则被郡守任命为功曹,带领吏民击退了进攻安定的羌人。整体战局仍很糟糕。

规乃上疏求乞自效。—《后汉书·皇甫规传》

皇甫规再次上书朝廷,毛遂自荐,请求带兵。他分析了羌人反叛及做大的原因:

羌戎溃叛,不由承平,皆由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后汉书·皇甫规传》

意思是,羌人反叛,都是咱给逼的。咱边地的将领、官员老是欺负人家,出了事也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所以就打起来了。然而,打个小胜仗就上报成大胜仗,吃了败仗就隐瞒不报,致使朝廷不能及时应对,以致难以收拾。怎么办呢?看我的吧!

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兵势巧便,臣已更之。—《后汉书·皇甫规传》

我就是这边土生土长的,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羌人各方面的情况,等等,我都太熟悉了,又有击退羌人的实战经验,恳请朝廷拨给我五千兵马,我保证能搞定他们!

朝廷还是没理他。

过了几年,建康元年(144),汉冲帝即位后诏举贤良方正,四十岁的皇甫规被安定郡举荐上来。中间须对策,皇甫规在策论中直言进谏: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群臣,乘舟者也;将军兄弟,操楫者也。—《后汉书·皇甫规传》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最早说这话的应是孔子,《孔子家语》载:

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以覆舟。—《后汉书注》

皇甫规说:现在驾驶这条舟的人正是梁太后和大将军梁冀,你们兄妹拿着桨,掌着舵,可得千万小心,别翻了船!

皇甫规就怎样别翻船,直言不讳地提了一大通意见,最后说:

臣诚知阿谀有福,深言近祸,岂敢隐心以避诛责乎!—《后汉书·皇甫规传》

意思是,我知道提意见的都没有好下场,拍马屁才有好前程,可我不能昧良心,希望太后、大将军体谅。(www.xing528.com)

梁冀很恼火。

以规为下第,拜郎中。—《后汉书·皇甫规传》

勉强给皇甫规在朝中安排了个闲职,然后就要找机会弄死皇甫规。皇甫规赶紧称病辞官,逃回老家。

凉州和安定郡的官员都知道拍马屁才有好前程,也都要整死皇甫规,以讨梁冀的欢心。

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后汉书·皇甫规传》

皇甫规在当地有些根基,勉强保住了命。不过,随后的梁冀掌权时期,他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在家里坐了十几年冷板凳。

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后汉书·皇甫规传》

他有学问,教了十四年书。

直到梁冀倒台后的第二年,泰山郡有造反的,朝廷派去一员大将制不住,于是汉桓帝直接征拜已经五十六岁的皇甫规为泰山太守。正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皇甫规终于可以为国带兵,到任之后,立马搞定。

转过年来,已经五十七岁的皇甫规再次上书朝廷,毛遂自荐,希望能回凉州带兵,平定羌人之乱。他说:

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后汉书·皇甫规传》

我在凉州待了多半辈子,位卑未敢忘忧国,数十年来时时刻刻都在想为国效力,冷眼旁观咱的官和将,他们哪里做得好、有成效,哪里做得不好、胡来,我都清清楚楚;羌人那边的情况,我也了然于心。我早已准备好了,请您快点用我吧,让我发挥才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吧!

读史至此,不禁掩书长叹。拙著《人生四书》里有一篇《可爱的孔子》。有一次,有个叫公山弗扰的家伙盘踞在一座城池,要对抗的是鲁国执政官季桓子,他派人来请孔子入伙。孔子竟然打算答应,大徒弟子路立马烦了:老师,您这脑袋是不是让驴踢了?公山弗扰是个什么玩意儿,您竟然要去辅佐他?

孔子弄了个大红脸,叹口气:唉!好吧,我不去了。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我空有一身学问、才能,可没人用我啊。谁要是给我机会,让我施展出来,就像当年周文王姜子牙似的,我保证也给他一个周王朝。

又有一次,有个叫佛肸(xī)的家伙邀请孔子辅佐自己,孔子又想去,又被子路给拦下了。孔子又发一通感慨: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

我不是个只能看、不能吃的葫芦,我一辈子的学问不是用来扯淡的,而是要治国平天下的啊。唉,谁用我?

还有一次,子贡来找孔子。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子贡说:老师,我这有一颗美玉。您说,我是弄个漂亮盒子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位懂行的商人,把它沽出去?

沽就是卖的意思。

孔子说:当然是卖出去,要让人们都能一起来欣赏这块美玉。沽之哉!沽之哉!卖美玉喽,卖美玉喽,我这块美玉谁来买?

皇甫规这篇自荐书的最后,还有一句话说得挺好:

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吴、孙,未若奉法。—《后汉书·皇甫规传》

意思是,要想彻底解决羌人问题,靠什么?靠像吴起孙武那样的名将精兵来武力镇压吗?不是,名将精兵只能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最终,要靠政治清平,依法办事,互相尊重,要靠和平的方式才能实现和平。

汉桓帝不愧汉之中主,立即批准:升皇甫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将全部应对羌人的军队交给他。

皇甫规终于大展才能。到任之后,先猛打,打了一个大胜仗,随后展开政治手段。

诸种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后汉书·皇甫规传》

他很快便把羌乱搞定。随后,他继续坐镇凉州,当地的百姓生活终于重上正轨,逐渐恢复了安宁。然而,汉桓帝却不满意了。

天子玺书诮让相属。—《后汉书·皇甫规传》

经常发来诏书,把皇甫规批评、质问一通。为啥呢?因为太监。皇甫规大力整顿凉州吏治,举奏查处贪官污吏;同时,坚决不给太监送礼。于是,凉州贪官联合太监向汉桓帝进谗言,说皇甫规收服羌人全靠砸钱收买,羌人只是“文降”,是奔着钱来做做样子,不是真投降。汉桓帝质问皇甫规。皇甫规解释:我拿什么钱去收买羌人?我自己穷得叮当响,公家的钱都有账,您可以派人查。退一万步讲,即便像他们说的,我是拿钱收买了羌人,这也不算罪过吧。

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后汉书·皇甫规传》

西汉朝不还把公主嫁给匈奴、乌孙吗?是不是还不如拿钱收买体面?这些年,咱打羌人花的开销把国库花光了。我要是花个一两千万就把这个事儿了结了,有问题吗?

汉桓帝词穷:好吧,你也算大功告成了,回朝吧。

皇甫规回到朝中,本可以平羌之功封侯。当时的两个大太监徐璜和左悺第一时间派人来道喜:恭喜皇甫将军,您这封侯在即,我们公公最近花销大,您看能不能给贴补贴补?什么?没钱?等您封了侯,有食邑、封地,要多少钱没有啊。当然,我们公公要是不高兴,您这个侯也未必封得了。

皇甫规断然拒绝。结果,他非但没被封侯,还被安了个罪名,被关进大牢。

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后汉书·皇甫规传》

多可悲。幸亏当时的几个忠臣领着三百多个太学生给他求情,而且正赶上一次大赦,皇甫规才被释放,回到家中。

过了不到一年,已经六十岁的皇甫规被再次征召,做度辽将军,继续到北方边塞带兵。后历任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等军职,直到七十一岁去世。其间,第一次党锢之祸时,他未被列为党人,深以为耻:党人都是名士贤良,我怎么能不被列为党人呢?

于是,他平生第三次上书朝廷毛遂自荐,请求把他作为党人抓起来。朝廷没理会。由此似乎也可见,汉桓帝搞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并不严重,在时人的预期里就知道汉桓帝不会杀掉党人,不然,皇甫规应不敢这么玩。第二次党锢之祸时,皇甫规仍没有被列入党人,他就不敢自荐了。另外,他到死也没跟太监妥协,而太监也没再拿他怎样,甚至他想辞官都不行。有一段时间,皇甫规连辞了好几次,朝廷也不批准。他便故意擅离军营,同时授意一人去跟并州刺史打小报告:皇甫规竟敢擅离军营,您得上报朝廷,罢他的官,治他的罪。

刺史一拨拉脑袋,哈哈大笑:别,你们蒙不了我,想辞官,也不至于这样啊。

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后汉书·皇甫规传》

我得帮着朝廷爱护这个难得的将才,才不会上报这件事儿呢。

在那么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里,一个真正的国之爪牙照样能有他稳固的地位!所以,你若怀才不遇也不必怨天尤人,功到自然成,是金子早晚会发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