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儿成为皇后,窦武封侯张泛被拿下,岑公孝逃亡引连累!

女儿成为皇后,窦武封侯张泛被拿下,岑公孝逃亡引连累!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有个大人物出面讲情,汉桓帝又把他们全部释放了。女儿被立为皇后,窦武随即被封侯,虽显贵,依然不改书生本色。贾彪上任后下令严禁杀婴,违者与杀人同罪!当地富商张泛是汉桓帝一个妃子的表亲,跟大太监也有关系,既有钱又有权贵背景,便为非作歹,成瑨和岑公孝决然将其拿下。这样公然违搞赦令,大肆屠戮,确实太过分了。汉桓帝大怒,成瑨被革职查办,下狱死。岑公孝逞一时之快,连累死了太守成瑨,一路逃亡又连累了好多人。

女儿成为皇后,窦武封侯张泛被拿下,岑公孝逃亡引连累!

延熹九年(166),发生了“党锢之祸”,李膺等二百多个海内名士被抓捕。随后,有个大人物出面讲情,汉桓帝又把他们全部释放了。这个大人物是新的外戚代表国丈窦武。

如前述,汉桓帝的第一任皇后是梁冀的妹妹,在梁冀被灭前不久去世,之后,邓猛成为第二任皇后。但是,邓猛成为皇后后,便被冷落在一边。

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汉书·桓帝邓皇后纪》

汉桓帝以好色著称,整个后宫的嫔妃、宫女加上打杂的有上万人,规模空前,创了汉朝的纪录。所以皇帝很忙,皇后很寂寞,这世间看似风光的人背后各有各的苦。邓皇后不甘心吃这苦,非要跟当红的郭贵人争风吃醋,结果把汉桓帝惹烦,于延熹八年(165)被废。

送暴室,以忧死。—《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

她的父亲、兄弟本来都跟着鸡犬升天高官厚禄,结果也都被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一场荣华富贵七八年间便烟消云散。

汉桓帝想立田贵人接任皇后,陈蕃等大臣坚决反对,都认为田贵人出身太低,司隶校尉应奉上书:当年赵飞燕出身低贱,汉成帝不顾众人反对非要给立其为皇后,结果身遭横死而西汉朝由此衰败。

母后之重,兴废所因。—《后汉书·应奉传》

皇后要母仪天下,关系国运兴衰,必须慎重择人。

宜思关雎之所求,远五禁之所忌。—《后汉书·应奉传》

诗经》之所以把描述男女之情的《关雎》放在头一篇,就是因为婚姻爱情是关系人生成败乃至国运兴衰的头等大事。“五禁之所忌”,您知道是啥不?

韩诗外传》曰:妇人有五不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后汉书注》

就是说,有五种女子不宜娶:头一种是“丧妇之长女”,大致指从小没娘的女子,因“其不受命也”,或“无教戒也”—没经过母亲的调教—此为封建糟粕。另四种分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上面几代家人都有犯罪坐牢的、父母不正派乱搞的、父母不孝顺老人的。

最终,汉桓帝放弃田贵人,立窦武之女窦妙为第三任皇后。

窦武是窦融的玄孙。前述,汉和帝灭窦氏,死的都是窦宪的亲兄弟,子侄、旁支都没事。窦武是哪一支的,史书没细讲,只讲他父亲是太守,他本人“少以经行著称”“名显关西”,是一位著名学者。女儿被立为皇后,窦武随即被封侯,虽显贵,依然不改书生本色。

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裁足而已。—《后汉书·窦武传》

他洁身自好,不收礼,不贪财,得了赏赐都散出去接济寒士,家里不存钱,够吃够喝而已。对太监集团等恶势力,他很反感,跟李膺等清流名士惺惺相惜。随后,这些清流名士被抓捕,他是比较同情的。不过,汉桓帝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说什么。只有太尉陈蕃上书极谏:

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后汉书·李膺传》

您抓的这些名士都是忠于国家的人,不能这么干……

汉桓帝大怒,把陈蕃罢免。

所以,窦武也不敢贸然求情。直到几个月后,名士贾彪来找他一番深谈,他才下定决心上书。

并非所有名士都被列为党人,也有一些名士既有是非黑白的原则立场,又有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而没被列为党人遭到逮捕,洛阳东边的新息县县令贾彪就是如此。新息县很穷。

小民困贫,多不养子,彪严为其制,与杀人同罪。—《后汉书·贾彪传》

老百姓们因为生活贫困艰难,又无避孕措施,所以若一不留神生了计划之外的孩子,便直接把孩子弄死。家家都这么弄,谁家也不觉得这是多大的罪恶。贾彪上任后下令严禁杀婴,违者与杀人同罪!于是,这个坏风俗逐渐被刹住,对于计划外的孩子,人们都想尽办法养育。有一次,手下来报:城南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

贾彪带手下冲出县衙,奔城南去抓杀人犯,正撞上另一个报案的手下:又有杀婴的,城北有个妇人把刚生的孩子掐死了。

贾彪立马掉头奔城北。手下迟疑。贾彪回头:愣着干吗?

贼寇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后汉书·贾彪传》

劫道杀人的,那是正常案件;母亲杀亲生的孩子,有违天理!哪头急?赶紧跟上!

几年后,当地几千个计划外的孩子都长起来,满街跑了。谁家的孩子谁不爱呢?人们都感激贾彪:多亏了贾县令移风易俗,咱才努力养下了这孩子。得了,这孩子就叫小贾子吧。

佥曰“贾父所长”,生男名为“贾子”,生女名为“贾女”。—《后汉书·贾彪传》

党锢之祸刚发生时,党人岑公孝被通缉。当时社会上流传一段很有意思的顺口溜:

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后汉书·党锢列传

所谓“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太守岑公孝”,其实这二人都只是太守下面的功曹,却比太守还主事,真正的太守宗资和成瑨都在后面只管签字,闲哼着小曲当甩手掌柜。晚清左宗棠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师爷时也这样。有一次,左宗棠给朝廷上奏折,奏折临发出时按规矩得放礼炮,骆秉章听到礼炮声纳闷儿:左师爷何故放炮?这是不是说明骆秉章很无能呢?可不是,他后官至四川总督,是与曾国藩齐名的人物,他放手让左宗棠干,实为知人善任、领导有方。南阳太守成瑨也是很厉害的官员,不畏权贵。当地富商张泛是汉桓帝一个妃子的表亲,跟大太监也有关系,既有钱又有权贵背景,便为非作歹,成瑨和岑公孝决然将其拿下。结果,正好赶上大赦。

既而遇赦,晊竟诛之,并收其宗族宾客,杀二百余人,后乃奏闻。—《后汉书·岑晊传》

岑公孝名晊,他竟然在大赦之后,擅自把张泛诛杀,而且涉案的张泛家人、朋友等二百多人一并诛杀。这样公然违搞赦令,大肆屠戮,确实太过分了。汉桓帝大怒,成瑨被革职查办,下狱死。岑公孝则逃跑。民间对他痛杀张泛很认可,虽违法,却是为民除害,伸张正义,所以,在他逃亡的路上,很多人都提供帮助,受牵累也在所不惜。这很像当年大侠郭解逃亡时的情况。东汉的名士党人很有几分西汉游侠的感觉,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理解后面的三国人物。

一天,岑公孝逃至贾彪门前,被贾彪拒之门外:你快走吧,我不能收留你,咱们不是一路人!

岑公孝没办法,继续亡命。有朋友责问贾彪:你怎么这么不仗义?

贾彪答:

《传》言,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后汉书·贾彪传》

左传》讲,人做事要看时机,要有分寸,不能连累别人。岑公孝逞一时之快,连累死了太守成瑨,一路逃亡又连累了好多人。他怎么还好意思往人家躲呢?我不抓他就算不错了!

朋友叹服:有道理。

眼看党人之祸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名士被逮捕,天下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场祸事要持续多久,要进行到何种程度。一天,贾彪对朋友讲:

吾不西行,大祸不解。—《后汉书·贾彪传》

我必须上西边洛阳走一趟了,我不出马,这个祸事完结不了。

然后,他就到洛阳找到了窦武,还有深为汉桓帝器重的尚书霍谞。

霍谞少年成名,十五岁上书大将军梁商,成功救下被诬告身陷囹圄的舅舅。在那篇上书里,他引用了《左传》一个说法,令我印象深刻:

人心不同,譬若其面。—《后汉书·霍谞传》

人与人内心的不同,就跟脸面上的不同是一样的,很不一样!

具体贾彪怎样说服窦武和霍谞,史书没写,总之,随即这两位出面为党人求情。尤其窦武的上书,话讲得很重:

陛下即位以来,未闻善政。—《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皇上,恕臣直言,您从即位以来,就没干过什么好事,整天被一帮太监哄得团团转,这样下去,大汉朝非断送不可。

臣恐二世之难必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后汉书·窦武传》

秦朝不就是被大太监赵高弄亡了吗?

臣闻古之明君,必须贤佐,以成政道。—《后汉书·窦武传》

自古以来,国君必须重用贤臣、忠臣,才能成善政。而您抓的李膺等人正是贤臣、忠臣啊……

窦武直言不讳地讲了一通,最后说:皇上要是生气,就请把我免了吧,我正好生病了,官爵印绶都交回,我不干了!

汉桓帝不是彻头彻尾的昏君,他心里有数:老国丈这是真拿我当姑爷、当家人才这么说。霍谞,你看这个事儿怎么着?

霍谞立即进言:老国丈这是逆耳的忠言,用心良苦。臣以为,应当放党人们一条活路。

汉桓帝又回头问大太监:那谁,你怎么看?

大太监竟然也给党人们说话:这个事差不多了,罢了李膺他们的官,禁锢终身也就可以了。

其实,所谓党人们中间也有不少跟太监集团沾亲带故的。讲历史难免要简化,好人、坏人黑白分明,现实哪有这么简单。总之,太监们也担心引火烧身。

于是,永康元年(167)六月,汉桓帝大赦天下,历时多半年的“党人案”画上句号,二百多个所谓的党人被释放,虽然禁锢终身,起码命保住了。只有一个叫杨乔的党人死了,死因很奇葩,《后汉书》这样写的:

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后汉书·杨琁传》

意思是,杨乔本是汉桓帝的尚书,人长得帅,文章也写得棒,就被汉桓帝看上了,竟要把公主嫁给他。这在世人眼中是天大的好事,而杨乔竟宁死不从,绝食而死。(www.xing528.com)

太有个性了!由此可以想见,这些所谓的党人真不是一般人。

半年后,永康元年(167)腊月二十八,汉桓帝刘志驾崩,终年三十六岁。

窦皇后晋为皇太后,窦武水涨船高,几天之后,升为大将军,成为内朝首辅。此前被罢免的老太尉陈蕃任太傅,老官胡广任司徒。窦、陈、胡三驾马车一起参录尚书事。大赦天下,党锢取消,李膺等党人代表都被重新起用。

皆列于朝廷,与共参政事。于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人们都以为从此拨乱反正,大汉天下总算有了希望。可谁也想不到,短短几个月之后,窦武和陈蕃便双双死于太监之手,党人们更大的灾难随即而来。

怎么回事呢?这中间的关键人物是太后窦妙。史书关于窦妙的记述很少,只说她被立为汉桓帝的第三任皇后后,皇帝很忙,皇后很寂寞。

御见甚稀,帝所宠唯采女田圣等。—《后汉书·桓思窦皇后纪》

汉桓帝最宠爱的是一个级别很低的小妃子田圣,他临死前还把田圣和其他八个宠妃都火线提拔为贵人。窦妙倍感压力,担心皇后之位不保,幸亏这时汉桓帝死了,她成为太后。掌握了最高权力的窦妙,立即行使权力—杀人!把田圣杀死了。

桓帝梓宫尚在前殿,遂杀田圣。—《后汉书·桓思窦皇后纪》

这真叫尸骨未寒。然后,她还不解气,还要把其他贵人统统杀掉。可见,窦太后够狠。女人打破了醋坛子,真是要人命!幸亏大太监管霸和苏康苦苦劝解,她才作罢。

中常侍管霸、苏康苦谏,乃止。—《后汉书·桓思窦皇后纪》

可见,窦太后跟这两个大太监的关系不错,挺给他们面子。也可见,作为皇宫里的两大群体,皇后、皇妃们跟太监们近乎一家人,是比较亲近的。因此,当窦武和陈蕃掌权,党人重新得势要对付太监时,临朝称制的比较强硬的窦太后是站在太监们一边的,这样,窦武、陈蕃他们拿太监还是没办法。史书这样写:

帝乳母赵娆及诸女尚书,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共相朋结,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这个“帝”指的是只有十二岁的新皇帝汉灵帝刘宏。汉桓帝后宫女人上万,却未生一子。刘宏作为汉章帝玄孙,被窦太后和窦武迎立为新皇帝。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太监,虽皇位更迭,管霸、苏康、曹节、王甫等太监仍是窦太后的红人,与小汉灵帝及其身边一班人处得也很好,仍居于皇权的核心,能操弄权势,干预官员的任免。

陈蕃和窦武很气恼:这个毒瘤还在,这群阉党怎么弄呢?

今不诛之,后必难图!—《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看来必须得下死手,而且得抓紧下手。他们在宫里跟太后和皇上朝夕相处,日子长了,不定怎么着呢。当年,一个大太监石显就把萧望之等重臣都给办了。

况今石显数十辈乎!—《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现在相当于有好几十个石显!必须抓紧时间,把他们统统杀掉!

于是,窦武密奏窦太后:

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诛废以清朝廷!—《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现在天下不太平,都是太监闹的,应当全部杀掉,以后就不要用太监了!

窦太后一拨拉脑袋:怎么能不用太监呢?咱大汉朝开国以来就用太监的。再者,即便他们不好,咱惩治一下当头的还不行吗?怎么能都杀掉?

窦武也不好太强求:那最起码先把管霸、苏康杀掉。

窦太后咬牙同意。

杀了这两大太监之后,窦武再让杀曹节、王甫等,窦太后说什么也不点头了。窦武没办法了,陈蕃又上书窦太后:这帮太监太坏了,祸乱天下。

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方今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泛泛东西,耽禄畏害。—《后汉书·陈蕃传》

谁跟他们同流合污,谁就高升;谁反对他们,谁就倒霉。弄得整个朝廷的官员都像河水里的小木块一样随波逐流,没人讲原则,没人讲道义,都是保住官位要紧、保命要紧。这样下去,咱们大汉朝可就危险了。

今不急诛,必生变乱,倾危社稷,其祸难量。—《后汉书·陈蕃传》

太后,请您快下决心,杀他们吧!

窦太后还是不点头。

说话间就到了建宁元年(168)八月。

是月,太白犯房之上将,入太微。—《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天象有异常。原党人刘瑜时任侍中,精通天文,立即上书窦太后:

案占书:宫门当闭,将相不利,奸人在主傍。—《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占星术的书上说,此天象预兆宫内要出事,将相可能有祸事,皇上、太后身边可能有奸人作乱,必须抓紧应对。

刘瑜也通知了窦武和陈蕃。窦武是大将军,太傅陈蕃主持政务相当于宰相,“将相不利”明显指他俩,“奸人在主傍”明显指太监。看来太监们要先下手了!

怎么办?不能等了。窦武、陈蕃立即安排行动。窦武大致是想走一个司法程序。他先安排几个亲信任司隶校尉、河南尹、洛阳令,又安排亲信太监山冰任黄门令。太监违法犯罪,一般先由黄门令会同相关部门审理;太监牵涉的其他犯罪官员的审理、羁押,由司隶校尉、河南尹、洛阳令等来管。窦武把这些关键的司法岗位安排好后,授意山冰先参奏太监郑飒,通过审讯郑飒,再把大太监曹节、王甫的犯罪情况牵出来。一切有条不紊地展开。山冰整理好曹节、王甫的犯罪材料,交给侍中刘瑜上报窦太后。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曹节、王甫抓捕收监了。

九月初七,刘瑜带着曹节、王甫犯罪材料和抓捕申请呈送窦太后签批。窦武跟窦太后可能已经沟通好了,只要再走完这一道程序就可以把大太监们都拿下了。可能他连续忙活了多少天,太累了,所以,他长舒一口气出宫回家休息。这时,出事了!

曾国藩有句话,“大丹将成,众魔环伺,思必所以败之”。意思是,做事情就像道士炼丹,千辛万苦炼啊炼,炼到最后,这个丹终于要炼成了,这时候,怎么着?众魔环伺!暗地里会有一大帮魔鬼在旁边盯着,都琢磨着搞破坏,让这个丹成不了。就是说,事情越到最后临近大功告成之时,就越容易出岔子。老子所谓: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万事开头难,开头时,时时处处得多加小心,得努力;到末了,更得多加小心,得努力。窦武最后这一放松一大意,就出事了。消息走漏了!刘瑜的材料并不能直接呈给窦太后,还得经中书太监之手。西汉著名大太监石显就是中书令。所有交给皇帝、皇太后的材料,中书都得经手。当时,中书太监应当都是窦武比较信任的太监,跟曹节、王甫不是一伙,可是,不知道是这个资料里的什么话刺激了中书太监,还是怎样—史书写得太简略了,反正,平时可能没事,这次不一样了,中书太监把这个情况透露给了太后宫的一个大太监朱瑀。朱瑀立马有了不祥的预感。

瑀盗发武奏。—《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

当天夜里,他就把此前窦武密奏太后要把太监“宜悉诛废”的存档偷偷地拆开看了。

这一看不要紧,顿时火冒三丈:好个窦武!曹节、王甫等为非作歹,要杀就杀吧,为何还要连我们也杀?我们当太监就有罪吗?弟兄们,你们快来看看,窦武要弄死咱们,咱们要反抗!

太监们一下子炸开了锅:好!杀窦武!

很快便有太监给曹节报信。曹节大惊,一骨碌爬起来,立马奔小汉灵帝的寝宫:皇上,大事不好!您快起来吧,窦武造反了,要害您!

请出御德阳前殿。—《后汉书·窦武传》

请赶紧到北宫德阳前殿,调集文武官员抵抗窦武的进攻吧!他过一会儿就得打进宫来。

小汉灵帝只有十二岁,哪有什么分辨能力,一听这个,倒没吓坏。这么大的小男孩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噌”地一下抽出大宝剑:好!杀!

接下来的情况跟上次太监们拥立汉顺帝的情况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太监们第一时间把窦太后也控制住了。然后,大太监曹节坐镇德阳殿,挟天子居中指挥。大太监王甫和刚被释放的太监郑飒持节带着虎贲、羽林军去抓窦武。

窦武没像窦宪、梁冀一样束手就擒就地自杀,他赶紧跑到北军军营调集兵马,称:

黄门、常侍反,尽力者封侯重赏。—《后汉书·窦武传》

太监们造反了,劫持了皇上和太后,咱们要保卫皇上,为国尽忠!

窦武率领北军开到皇宫门口时,傻眼了,他本以为太监们组织不起多强的防御,没想到此时太监阵营中站着名将张奂。

张奂时任护匈奴中郎将,类似北部边防军总司令,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统率整个边防部队打匈奴、乌桓还有羌人,刚刚打了大胜仗,回到洛阳。刚到家,朝里最近的情况他也不清楚,大半夜里突然接到皇帝诏书,召他进宫护驾。他急匆匆赶来,稀里糊涂就站到了太监一边。

王甫等大太监本来就权势熏天,此前又有数次太监帮着皇帝灭外戚的事情,因此,军队方面的人们迅速选择站队,很多都站到了太监一边。窦武一边的兵马越来越少,最终败北自杀。

当天,已经八十多岁的老太傅陈蕃,作为文官,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一听说打起来了,立即抄起一把刀,带领八十多个下属、门生冲向宫门,直如飞蛾扑火一般,当即被王甫拿下,被处死。

太监们大获全胜,十多个被封侯。

朋友朱震冒死给陈蕃收尸,保住陈蕃的一个小儿子,等等,此不细说。很壮烈!《后汉书》高度评价:

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后汉书·陈蕃传》

他们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力量感召民心,维系正义,保住大汉朝尚能乱而不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