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二年(159),已经做了十二年傀儡的汉桓帝突然出手灭掉了大外戚梁冀,终于可以挺直腰杆亲政了,直至延熹十年(167)驾崩。这八年,他干得怎么样?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三国演义》
也是说,东汉灭亡都赖汉桓帝和汉灵帝。“桓、灵”俨然成了昏君的代名词。
那么,汉桓帝究竟做错了什么呢?罗贯中认为:
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三国演义》
“禁锢善类”是指“党锢之祸”,可谓“远贤臣”,详细情况后面再说。“崇信宦官”,可谓“亲小人”,这个不可否认,却似乎情有可原,如果没有唐衡、单超、徐璜、具瑗、左悺等五太监的帮助,汉桓帝灭不了梁冀,当他咬破单超的肩膀盟誓时,他的命和五太监的命便绑在了一起,他们便生死与共,而且凶多吉少、胜算很小。由事后清算与梁冀关系密切的官员,“朝廷为空”,足见此前汉桓帝的孤立无援。当时汉桓帝又正是二十七八岁最重感情的年纪,不像小汉顺帝被十九太监拥立时只有十来岁,还不懂感情。所以,事成后,汉桓帝立即把五太监全部封为万户侯!以表达感激之情。
五太监之首的单超甚至被封二万户,还被任命车骑将军,因为上面没有大将军,相当于首辅。
说实话,换成我,也得这么办,甚至给五太监都封王。中国文化讲究,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给我一滴水的恩情,我得还给你一口泉!即便按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封侯”的遗训,这也没问题,所谓功高莫如救驾,五太监所立的功足够大!
并坐不卫宫,止长寿亭,减死一等。—《后汉书注》
这两位公在汉桓帝出手的时候,竟然在一旁观望:是皇上能灭了梁冀,还是梁冀能废了皇上?我的宝押哪头?
他俩举棋不定,大不忠!其他的外朝大臣也找不出可以倚重的人,没有贤臣可亲,只能亲小人,倚重太监,这真怪不得汉桓帝。
当然了,这里不做翻案文章,汉桓帝对五太监的宠确实过分,除了单超次年病死外,其他四太监可谓横行天下!
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后汉书·单超传》
人们给这四太监都起了外号:“左回天”,左悺回天有术,死的,他能给弄活,没有他办不了的事;“具独坐”,具瑗不论到哪儿,都是他坐着,别人都得站着或跪着,娇贵无偶;“徐卧虎”,徐璜如虎,说一不二,威权骇人;“唐两堕”,唐衡反复无常任性而为。
四太监应当都是社会底层出身,无甚学养,又经受过生理上的摧残,心理较扭曲,于是小人得志,都可劲儿地作,可劲儿地造,穷奢极欲,声色犬马。
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后汉书·单超传》
别看下面没了,色心不减。
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后汉书·单超传》
家人亲戚都窃取高位,主政一方。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但是,以上这些并不是汉桓帝执政的全貌。事实上,只过了几年,这四太监中的两个就被汉桓帝逼令自杀,另两个病死。“朝廷为空”后不久,新的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便重新组织了起来。对于任用哪些人,太监们固然会给予意见,会有任人唯亲的问题。而就实际的情况看,汉桓帝重用的官员大体是不错的:文臣方面,担任过三公之职的黄琼、种暠、刘宠、杨秉、陈蕃都堪称一代名臣;武将方面,重用著名的“凉州三明”,极大扭转了东汉帝国在对羌、鲜卑等外部战争中的被动局面。在镇压内部地方战乱上,汉桓帝选将、用将也都不错。谥号“桓帝”,正是褒奖他的武功。
谥法曰:克敌服远曰桓。—《后汉书注》
谥法曰:乱而不损曰灵。—《后汉书注》
像晋灵公、卫灵公都是昏君,所以,汉灵帝也是昏君。桓、灵并称,是有些委屈汉桓帝的。
汉桓帝的自我感觉也是很不错的。有一次,他问身边大秘爰延:
朕何如主也?—《后汉书·爰延传》
你觉得,我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水平如何?
爰延不卑不亢地回答:
陛下为汉中主。—《后汉书·爰延传》
在咱整个大汉朝历代的皇帝中间,您算是中等水平,不算高,也不算低。
汉桓帝:
何以言之?—《后汉书·爰延传》
你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看法呢?
爰延答:
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后汉书·爰延传》
臣发现,您只要天天跟尚书令陈蕃在一起,政务便颇有起色;而天天跟太监们泡在一块儿,政务就要乱套。由此可见,您是有能力把天下治理好的,不过,也有可能把天下治理坏。所以,我说您是汉之中主。
汉桓帝大笑:好你个爰延,你这是批评朕啊,批得好!当年朱云向成帝爷直言进谏,扽断了门槛子,成帝爷不怪罪他,也不修那个门槛子,“以旌直臣”,朕也得学习。来人,封爰延为五官中郎将!
后来,爰延还被提拔做了大鸿胪,位列九卿。足见,汉桓帝可以纳言、用贤。只是分辨忠奸太难,一方面,他可以听进爰延这种忠言直谏;另一方面,太监们的话,在他看来也常常是忠言。这样一来,太监与忠臣之间的较量便势均力敌难分高下,斗争就很激烈。如果汉桓帝是彻头彻尾的昏君,完全支持太监胡来,根本不让好人当官,也就没什么斗争了。具体都发生过怎样的斗争呢?
头一次,可以称为“李杜事件”,就发生在汉桓帝灭掉梁冀后不久。当时,汉桓帝不但给唐衡等“五太监”封侯,中常侍侯览“上缣五千匹”,其他八个太监也乘机活动,皆获封侯。朝野上下无不扼腕叹息,无人敢言,白马县县令李云气愤不已,挺身而出。
露布上书,移副三府。—《后汉书·李云传》
他上书汉桓帝,没有封缄,并以副本呈送三公,相当于发出一封公开信,大声疾呼:皇上,您这么弄,忘记高祖皇帝的盟誓了吗?
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北列将,得无解体?—《后汉书·李云传》
您让在西北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情何以堪?他们立了那么多战功都不能封侯,当年李广一辈子打了无数仗,杀敌无数,都不能封侯。这些小太监,拍拍马屁,您就给封侯了,这不是胡闹吗?孔子讲:
帝者,谛也。—《后汉书·李云传》
皇帝就是知道真谛、掌握真理的人,而您怎么这么糊涂?
是帝欲不谛乎?—《后汉书·李云传》
汉桓帝大怒:帝欲不谛?这是骂我糊涂,还是要推翻我?这是要造反!来人,把这个狂徒抓起来,审他!
于是,李云被捕,被定死罪,将斩首。
朝野上下无不扼腕叹息,无人敢言,弘农郡官吏杜众气愤不已,挺身而出。
上书,愿与云同日死。—《后汉书·李云传》
上书汉桓帝:您诛梁冀,拨乱反正,实为我大汉一代圣主。李云忠言直谏,您怎么能杀他呢?若非杀不可,请连我一起杀吧。
汉桓帝愈怒:这是串通好了来跟我叫板!来人,把这个杜众也抓起来,审他!看他们是不是同党。
于是,杜众也被定成死罪。
大鸿胪陈蕃和太常杨秉等几个朝中大臣终于也站了出来,为李、杜求情。
汉桓帝更为恼怒:嚯,你们都是忠臣,就我是昏君,对吧?我还就是昏君了!来人,把陈蕃、杨秉免官,其他几个也降级!
李、杜二人随即被杀。
时任太尉黄琼久历宦海,德高望重,为三公之首。汉顺帝初年入仕时,李固曾寄信希望他一雪“处士纯盗虚声”之耻,他不负众望。
达练官曹,争议朝堂。—《后汉书·黄琼传》
因为从小受父亲黄香言传身教,对政务管理工作都门儿清,很会干;对各种政策法规也都能提出切实的建议。他历任尚书令、太守、太常等,干得都很出色。
以选入侍讲禁中。—《后汉书·黄琼传》
梁太后死前,他被选入宫教汉桓帝读书。转过年来,获升司空,随即遍历三公。(www.xing528.com)
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后汉书·黄琼传》
他算是汉桓帝的人,不买梁冀的账,关系怎样平衡,史书没细说。只是在梁冀被灭前一年赶上日食,他才被降为大司农。梁冀被灭后,他立即重任太尉,牵头整个拨乱反正工作。
海内翕然称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天下人拍手称快。然后,便发生了这个“李杜事件”。黄琼怎么办?
自度力不能制,乃称疾不起。—《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他太了解汉桓帝了,知道说什么也不管用,干脆直接辞职:老臣我身体不行,我不干了!当年梁冀横行之时,有一对“李杜”—李固、杜乔因忠言直谏而被杀,如今又来一对“李杜”—李云、杜众也因忠言直谏而被杀。以后,谁还敢进忠言、做忠臣?再看看您封赏的这些人,其中不少此前都是梁冀的爪牙,是跟着梁冀要算计您的。
临冀当诛,无可设巧,复托其恶以要爵赏。—《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看着梁冀倒台了,他们立即跳出来,“我要揭发!梁冀太坏了,怎么着怎么着,我以前跟他来往,都是为了收集他的犯罪证据!”您说,还有比这种人更坏的吗?可是,您竟轻信他们,也给封赏。
复与忠臣并时显封,粉墨杂糅。所谓抵金玉于砂砾,碎珪璧于泥涂。—《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这些人又都行了,跟忠臣一样被提拔重用,这就像把墨拌在粉里,把沙子掺在金沙里,把碎玉扔进了泥汤里,实在令忠臣寒心!
汉桓帝不为所动。“李杜事件”以太监完胜、忠臣完败告终。
不过,只过了两个月,被免掉的杨秉和陈蕃便被重新起用。
杨秉是杨震次子,继承乃父家学与家风,学问、人品俱佳,也以清廉著称。
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后汉书·杨秉传》
比如,这年三月,他从刺史六百石升任太守二千石,到年底,朝廷按二千石的标准给他发全年工资。他主动把一、二月多发的退了回来。
他也跟他父亲一样,遇到过老部下送钱的情况。
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后汉书·杨秉传》
他也没要,不坠清白家风。
杨秉也反对梁冀。他做过汉桓帝的“劝讲”,跟黄琼一样,也教过汉桓帝读书,也算是汉桓帝的人。所以,在梁冀覆灭后,他被提拔为太常。因“李杜事件”被免后,他又被重新起用,做河南尹。然后,又因为涉及太监的一个案子被治罪,不久,又被重新起用做太常。后官至太尉,延熹八年(165)死于任上,时年七十四岁。
杨秉还年轻的时候,他妻子就死了,随后终身未娶,一辈子不近女色,也不喝酒,也不爱财,曾对人说:
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后汉书·杨秉传》
汉桓帝对他非常尊重。
赐茔陪陵。—《后汉书·杨秉传》
在自己的陵墓边给杨秉划出一块坟地:老杨,将来在下面,咱们君臣还在一起。
只过了两年,汉桓帝也死了,跟杨秉做伴去了。总之,汉桓帝并非一味宠信太监,在他亲自主政的八年间,像杨秉这样的忠臣一直在位,对太监集团有所制衡。
再说忠臣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后汉书·陈蕃传》
他爷爷是做太守的,他父亲是做什么的,史书没写,应当也不是俗人。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串门,正好他父亲不在家,就转悠到了他的小院里。当时陈蕃只有十五岁,平日在一个单独小院里读书学习,见薛勤来,赶紧起身施礼。薛勤一皱眉:贤侄,我这头一次到你这院里来,你这院子里、屋子里也忒邋遢了吧?怎么也不打扫打扫?
要换别的孩子,准得弄个大红脸,陈蕃不,他把脖子一梗:薛叔叔,此言差矣!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蕃传》
大丈夫哪里有闲工夫打扫房间,我要打扫的是天下,我要整顿乾坤将相!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汉书·陈蕃传》
薛勤没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是挑大拇指称赞:贤侄有志气,前途不可限量!
陈蕃将要怎样扫除天下呢?
首先要入仕为官。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阙,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后汉书·陈蕃传》
早期,他的仕途不算顺利,因为要给母亲守丧,弃官回家。随后,又因为跟领导意见不合,再次弃官回家。然后,在家里扫了几年地,坚持做了几年处士,不应公府辟举,直到太尉李固出面辟举,才重入仕途,很快便官至二千石,做了乐安太守。他的政绩、官声、口碑都很好。乐安当地有几位处士高人,前任太守数次邀请都请不动,陈蕃招之即来。当地大孝子赵宣在父母安葬之后,墓道一直没有封死,他在里面一住二十多年,坚持穿孝守丧。陈蕃惊奇,请来相见,聊了没几句就烦了:你说什么?你有五个儿子,都是在这二十多年间生的,守孝期间能同房吗?这真是欺世盗名!
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后汉书·陈蕃传》
来人,把这个伪君子拿下!
随后,大魔王梁冀派人来找他办事,陈蕃不但不答应,最后竟以某罪名把来人给杀了。于是,被贬为县令。随即又被调回朝廷,做尚书。又因与同事领导不和,出任豫章太守。《世说新语》第一篇就是写他到任豫章太守的情景: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意思是,陈蕃乘车到了豫章郡,府门都没进便急着要先去拜访当地高人徐孺子。
手下劝:您先进屋歇歇,安排一下工作再说呗。
陈蕃一摆手:当年武王伐纣,进驻朝歌之后,不也是屁股没坐稳,就先去拜访贤人商容嘛。走,咱们先去看看徐孺子。
那么,豫章郡还有没有其他高人贤者,也要去拜访一下呢?好像没有。史书这样记载陈蕃任豫章太守期间的状态:
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后汉书·陈蕃传》
他太严肃、太高冷了,没人敢来找他。攒个局、喝个茶,没有,除了工作,他业余跟谁也不交往。
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唯独给这位徐孺子(名稚)准备了一个座垫,平常在一边挂着,徐孺子来了,取下来:快坐,唠会儿。
徐孺子走了,这座垫还挂起来。别人来找他的,都是站着说话,说完走人—不送。
随后,陈蕃再次调回朝廷,做尚书令,又做了大鸿胪。因“李杜事件”被免官,又被重新起用做光禄勋,相当于汉桓帝的秘书长。可见,汉桓帝对他的欣赏、信任。他当然也不负信任,马上进谏:
鄙谚言,盗不过五女门,以女贫家也。—《后汉书·陈蕃传》
俗话说得好,谁家要是养了五个女儿,小偷都不上他家来。因为女孩子太费钱,每天只会穿衣打扮,一分钱不挣。对不对?您再看看您的后宫养了多少女孩子。
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后汉书·陈蕃传》
好几千人!这一年年的,她们吃的、穿的、用的、抹的、戴的各种花销得多少钱啊!不也得把您花穷了吗?
汉桓帝一拍脑门:也对,那谁,去挑挑,捡那些丑的给开回家去。
立即裁掉了五百宫女。可谓,从善如流。
陈蕃此次进谏还说了一句话:
不有臭秽,则苍蝇不飞。—《后汉书·陈蕃传》
意思是,因为你干了脏事,别人当然得拿脏话骂你。
汉桓帝也老实听着,不翻脸。
还有一次,汉桓帝出宫去校猎游玩。陈蕃进谏,说:您怎么还有心玩?
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是谓三空。—《后汉书·陈蕃传》
由此“三空”,也足见汉桓帝执政之难,他能稳稳当当干下来,实属不简单。
杨秉死后,陈蕃接任太尉,继续做对抗太监的忠臣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