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樊英同时期的还有两位更厉害的方士,他们的传记不在《方术列传》,其中一位叫郎,是安静之意,其父郎宗也是方士。
从史书记载看,很多方士都是先通《京氏易》,可见京房真正是这方面的祖师爷,风角、星算之类多以京房易学思想为基础。郎宗是底层出身。
赏负笈荷担卖卜给食,瘠服间行,人莫得知。—《后汉书注》
只是一个浪迹江湖的算命先生。后来因为算得准,有了名气,被汉安帝征召。
对策陈灾异,而为诸儒之表。—《后汉书注》
所谓术业有专攻,方士与一般儒生不同,学问有点倾向于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包括所谓的灾异更有研究,或者说是对神秘主义的天人之际更有研究。郎宗在这方面的对策水平高出流辈,被拜为议郎,随后出任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郎宗就玩了一把风角,由一阵暴风推算出京师在某月某日将发生大火灾,上报朝廷注意防备。到了那天,果然发生了大火灾。汉安帝很惊讶:郎宗的道行了不得!好,高升!来人,写调令,送到吴县去。
使者到了吴县,发现郎宗已解印而去。为什么呢?因为郎宗认为,靠着这种方术升官,很丢人。
宗耻以占事就征。—《后汉书注》
怎么升官不丢人呢?靠治理地方教化百姓的政绩来升官,才是他追求的。这说明,郎宗虽为方士,却有着儒家正统的价值观。
这一点,被郎继承。郎也是作为著名的方士被汉顺帝征召,拜为郎中。他称病辞归,没有入仕,却呈给了汉顺帝两篇精彩的对策,《后汉书》全文收录,《资治通鉴》也做了摘要,大致意思是,结合天道灾异来讲怎样治国理政,既有理念,又有实际问题的解决建议。比如,他讲:
方今时俗奢佚,浅恩薄义。—《后汉书·郎传》
大意是,如今世风日薄,人们都只认钱不认人了,没人说真话了,老人摔倒都没人扶了。怎么改善这种社会风气呢?
他认为:
安上理人,莫善于礼。修礼遵约,盖惟上兴;革文变薄,事不在下。故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澄其源者流清;混其本者末浊。—《后汉书·郎传》
大意是,改善社会风气要靠推行礼乐教化。而推行礼乐教化,只能是自上而下、由近及远的,必须从皇帝身边的小圈子,从这个最高层开始。为什么作为儒家治国理民重要经典的《诗经》却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情诗打头呢?就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一国治理的根本在于国君和他的夫人,在于皇宫之内,进一步讲,也包括太监、外戚及三公九卿,这是为政之本。所谓“本立道生”,这个本、这个源头弄好了,下面的枝枝叶叶、支流支脉就差不了。这个源头若是混浊的,下面当然也不行。
接下来,郎没敢批太监、外戚,而是直批“本”里包含的三公,他说:
三公上应台阶,下同元首。—《后汉书·郎传》
三公对应着上天的三台星,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首脑之责。但是,在任的这三位空拿着极高的俸禄,却没有忧国忧民之心。
今之在位,竞托高虚,纳累钟之奉,无天下之忧。—《后汉书·郎传》
政策也不行,选人用人也不行,致使整个官僚队伍的水平很低,地方上很多工作都做不好。对此,皇上您就很着急,对地方官员严加督责,天天查,查效能、查考勤,查得要多严有多严,要多细有多细。可是,对三公,您却一味优崇。正可谓:
大网疏,小网数。—《后汉书·郎传》
您这张网只逮小鱼,不逮大鱼。
以上为郎的第一篇对策所讲。第二篇对策都是讲具体工作建议,其中有一项是希望减轻老百姓的税赋压力。郎说:近几年天灾不断,老百姓们的收成都不好。《论语》所谓:
百姓不足,君谁与足?—《后汉书·郎传》
老百姓都不富足,国家又怎么能富足呢?老子也说: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后汉书·郎传》
老百姓们不富足,常常是因为国家的税赋太重,因为皇室生活太奢侈。当年汉文帝深明此理。
约身薄赋,时致升平。—《后汉书·郎传》
文帝爷特别节俭,自己省吃俭用,给老百姓减税,就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古人所谓: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后汉书·郎传》
自古以来,怀着善心的帝王,要么得享高寿,要么享有美名。也希望皇上您能继承文帝爷这种优良的治理传统,多为百姓利益着想。
关于法制方面的建议,郎认为:
王者之法,譬犹江、河,当使易避而难犯也。—《后汉书·郎传》
王法得像长江、黄河一样,首先,它是神圣不可触犯的,不可逾越的,同时,它又得简洁明了,让人一眼都能看得到—噢,这是王法,咱可不能犯—得这样,才好遵守。法不能杂乱,不能像小河沟、小阴沟,更不能是陷阱,让人一不留神就掉里面,犯了法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不行。
《易》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后汉书·郎传》
总之,立法治民要尽量简易。
其实,天下凡事要想做好,都得有个简易的意识。这也是曾国藩格外强调的一条智慧原则。
除了这两篇切于实用的对策之外,郎还上书向汉顺帝举荐了两位贤良之才黄琼和李固,他们随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郎的这篇举荐书写得也很好,其中提到历代以来的帝王治国经验:
莫不以得贤为功,失士为败。—《后汉书·郎传》
得到贤者辅佐,就像刘邦得到汉初三杰,就能建功立业;失去贤者,就像项羽失去范曾,就失败了。
为什么有的帝王能得贤者,有的得不到呢?因为:
贤者出处,翔而后集。—《后汉书·郎传》
贤者就像鸟一样,他们会先在天上飞翔着、盘旋着,观察这个帝王,观察当时的政治是不是一个公正公开的,有付出就有回报的,有德有才就能被重用的,无德无才就被贬退的政治环境。如果是,贤者就会感觉出仕为官是一种光荣,他们就会像鸟似的,不在外面飞了,不观望了,落下来,加入这个政治集团里。如果不是这样的政治环境,不跑不送原
地不动,谁会溜须拍马谁高升,那样的话,贤者也就算了。
皆怀归薮泽,修其故志矣。—《后汉书·郎传》
他们就会宁可做个处士、隐士以终身。微臣希望皇上能做出个样子,吸引贤者的加入,特此向您推荐这两位。等等。
这样,郎既献上了治国安邦之策,又举荐了贤才,最后还没有出仕为官,保持了处士之节,可以说,哪方面都完胜樊英。在方术方面也不输于樊英,他准确地预言了当年的地震、干旱,以及边境兵戈的情况。不过,他最终死得挺窝囊,竟被一个游侠粉丝杀害。这个游侠与他同行,很仰慕他,求交往而被怠慢,于是,粉转黑,爱成怨,杀之。
另一位更厉害的大方士是后世著名的张衡。《后汉书·方术列传》称誉:
中世张衡为阴阳之宗。—《后汉书·方术列传》
在东汉中期,张衡是阴阳五行各种方术的一代宗师。不过,《后汉书·张衡列传》里,除了介绍他的“浑天仪”“地动仪”之外,更多的篇幅是转抄他的几篇汉赋,由此给人一个明显的印象:他是一个集人文与科技于一身的人物。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呢?《后汉书》说: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后汉书·张衡列传》(www.xing528.com)
他字平子,是南阳人,从小就很聪明,文章写得好,曾在太学求学,“通五经,贯六艺”,满腹经纶。对机械、自然科学方面,他也很喜欢钻研,造诣很高。
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列传》
为人则很低调。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后汉书·张衡列传》
他是一个有静气的人,对做官并不热衷。好几次,州郡举荐、三公征辟,他都谢绝,坚持在民间做处士、做学问,搞研究。
直到汉安帝亲政之后征召他入朝做太史令—太史令专职天文、历法,正是他所热爱的,这才应征入仕。这时他大致四十五岁。这期间,太史令张衡制作出了著名的浑天仪。
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后汉书·张衡列传》
并且还写了两篇“使用说明书”。
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后汉书·张衡列传》
一篇叫《灵宪》,侧重天文学方面;一篇叫《算罔论》,据说是侧重数学方面。可惜,浑天仪和《算罔论》都已失传,《灵宪》有传世版本,上附一张星图,据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星图。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架明朝造的浑天仪,不知跟张衡造的是否一样。
张衡在汉安帝手下干了一段时间太史令之后,又干了五年别的职位,汉顺帝即位后,又回任太史令。这期间,阳嘉元年(132),他又发明制造出了更加著名的“候风地动仪”。顾名思义,此地动仪原理似与风角有关。《后汉书》详细描述记载了这台地动仪的情况: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列传》
它的整体像个大酒尊、大酒坛子。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列传》
各种机关都在地动仪内部,很精密。外面上围八条龙,头朝下,张着嘴;下面对着一圈八个蟾蜍,头朝上,张着嘴。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列传》
发生地震时,龙嘴里的珠子就吐出来,掉到蟾蜍嘴里。只有对应着震源方向的那条龙才吐珠子。八条龙对应八方,估计跟八卦也有对应。很准。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后汉书·张衡列传》
发生了好几次地震,此地动仪都有很准的反应。有一天,西边的龙吐了珠子,可是洛阳一点震感也没有。派使者问西边的弘农郡,也说没有感觉地震。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失灵了?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后汉书·张衡列传》
原来是千里之外的陇西郡在那天那时发生了一场轻微地震。
可惜的是,关于这台候风地动仪的情况再无其他的史料记载,《后汉书》这一段记载成为孤证。现代很多人都质疑到底有没有过这么一个神奇的东西。我认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不一定现代人搞不定的东西,古人就搞不定。同时期的崔瑗称赞张衡:
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后汉书·张衡列传》
这种大宗师级的人物,几百年出一个,不是以常人常理能够称量的。比张衡稍晚一点,南阳还有一个著名人物,就是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史书对他几乎没什么记载,有人甚至怀疑到底有没有过这样一个人。可是,当今世上那么多中医都还是以张仲景经方治病救人,其医术跳不出张仲景的圈。是古人厉害,还是今人厉害?
张衡在东汉思想史上的一大表现是上书汉顺帝,建议查禁图谶,这篇上书史称《请禁绝图谶疏》。他说:
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后汉书·张衡列传》
自东汉以来,谶纬大盛,儒者们争相研究画谶纬书,忽视六经,把太学都给荒废了,整个学术圈充斥各种胡说八道。
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后汉书·张衡列传》
大意是,古人预测吉凶主要是用卜和筮。“卜”字本义:
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说文解字》
就是拿火烤裂乌龟的甲,通过裂纹形状,来算吉凶。“卜”字甲骨文即那种裂纹的象形。筮,是按《周易》,以蓍草占卦来算吉凶。一般都是先卜后筮,以卜为主。“杂之以九宫”,大致是结合星象来算吉凶。总之,古人“经天验道,本尽于此”,古人的神秘主义,对天道的揣摩,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主要靠这三样:卜、筮、星象,没别的。尤其没有图谶之类。
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后汉书·张衡列传》
当年,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皇室藏书,把天下能收罗上来的书都分门别类编校了一遍,其中根本没有谶书、讳书!这些东西都是汉成帝、汉哀帝之后,才如雨后春笋一样平地冒出来的。
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后汉书·张衡列传》
它们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无稽之谈,所谓的预言很多也都不靠谱,不能应验。
张衡还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图谶都是王莽前期的人伪造的。最后,他说:
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征效,世莫肯学,而竞称不占之书。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后汉书·张衡列传》
张衡强调,律历、卦候、九宫、风角等跟图谶是不一样的,在他看来,它们是科学,是基于扎实的学理和实践的学术,做好它、掌握它是很难的。而图谶是迷信,都是模棱两可蒙事的,随便什么人拿过一段谶文都可以白话一通忽悠人。这就像画犬马和画鬼魅的差别,画犬马得有真功夫,画得有一点不像,别人都能看出来;而画鬼魅就容易多了,随便画什么样都行,谁都能画。人们喜欢图谶就是这种心理,谁都能拿这个蒙事儿,门槛太低。总之,图谶骗人!
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后汉书·张衡列传》
别让它再污染学术净土了,赶紧查禁图谶吧!
汉顺帝有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呢?史书没写,应当没有。不过,自此之后,谶纬的风头大致就过去了。
张衡后升侍中,成为汉顺帝机要大秘,也类似顾问,汉顺帝遇到什么问题都问他。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后汉书·张衡列传》
有一次,汉顺帝让他说说,人们对朝政有什么评价,有什么批评的地方。旁边的太监们立即冲他使眼色,那意思是千万别说我们太监不好。张衡便没敢实话实说,打了一通马虎眼应付了过去。可是,太监们对他还是不放心,经常给他上眼药,搞得他挺紧张、难受,便写了一篇《思玄赋》,发了一通感慨:
欲巧笑以干媚兮,非余心之所尝。—《后汉书·张衡列传》
想要讨好太监,跟太监们同流合污吧,他又不甘心;想跟太监们斗争吧,他又不敢。
夕惕若厉以省愆兮,惧余身之未敕也。—《后汉书·张衡列传》
只能每天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愿得远度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超逾腾跃绝世俗,飘摇神举逞所欲。—《后汉书·张衡列传》
恨不能辞官远游,远离世俗,自由自在。
张衡此赋篇幅甚大,极尽铺陈,华丽典雅,绝对是文学佳作。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乎也不亚于他在科技史上的地位,整个前汉、后汉写赋的人,他能排在前五名。有个说法,大人物都是既有高度的理性又有高度的感性,张衡正是这样的人。
张衡生命的最后三四年从朝廷调到地方,做了河间相,颇有政绩。永和四年(139),六十二岁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