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汉兴衰史:《谷园讲通鉴·后汉书方术列传》

东汉兴衰史:《谷园讲通鉴·后汉书方术列传》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汉书·左雄传》说到底,治世是以吏治为本。樊英的传被记在《后汉书·方术列传》里。《后汉书·方术列传》讲了东汉三十四个人物,其中在后世最著名的是名医华佗。—《后汉书·方术列传》占卜是古代帝王做决策的重要依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这些方术都是怎样的玩法,后世多不得而知。—《后汉书·方术列传》不过,可以想见,既然它们能够流传,必然契合了人们的某种需求。—《后汉书·任文公传》好几千人在大水中遇难。

东汉兴衰史:《谷园讲通鉴·后汉书方术列传》

左雄曾跟汉顺帝探讨过前代治乱经验:为何汉初会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

诚由玄靖宽柔,克慎官人故也。—《汉书·左雄传》

关键是因为做好了两点:一是“玄靖宽柔”,即采用柔道治国的大国策,以黄老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二是“克慎官人”,即慎重选拔官吏,重视吏治。

随后的“孝宣之治”也是如此,汉宣帝讲过:

民所以安而无怨者,政平吏良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后汉书·左雄传》

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从何而来?无非两条:政平、吏良—政策好、官吏好。朕怎样才能做到呢?靠谁?只能是靠贤良的二千石们,包括郡国守相,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市长。

因此,凡刺史、太守、国相等重要地方官员任用,汉宣帝都亲自面试,并严格考核,严格监督。

刺史守相,辄亲引见,考察言行,信赏必罚。—《后汉书·左雄传》

说到底,治世是以吏治为本。这个道理可能所有执政者都懂,但为何有的人执行得好,有的人执行得不好呢?拙著《历史的精髓》认为,背后还有一个元规则:人治靠狠!汉顺帝贬斥拥立他的十九个太监,展露狠劲,又能重用虞诩、左雄等直臣,改进吏治,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在东汉皇权整体走下坡路的背景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他还有一项工作也令人称道,即大力征召樊英等民间处士。

樊英的传被记在《后汉书·方术列传》里。

《后汉书》比《史记》《汉书》多出了《方术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逸民列传》《列女传》《宦者列传》《党锢列传》等列传,而没《史记》《汉书》的《货殖列传》《游侠列传》,从这种不同,似乎可以感受到,历史发展到东汉,人们精神风貌的一种变化,人们关注的点不一样了。那么,《后汉书》多出来的这七种列传里都是怎样的人、怎样的故事呢?这里,先从樊英所在的《方术列传》讲起。

《后汉书·方术列传》讲了东汉三十四个人物,其中在后世最著名的是名医华佗

古人把医看作一种方技,方技与术数合称方术,术数大致包括占卜等。孔子曾讲: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古人总把医、巫并称,所谓“医卜不分家”。巫主占卜,为古人所重视。《洪范》讲: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士,谋及卜筮。—《尚书·洪范》

《方术列传》开篇讲:

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祸福,决嫌疑。—《后汉书·方术列传》

占卜是古代帝王做决策的重要依据。商代甲骨文多数都是龟卜的卜辞。《左传》《国语》记载了春秋时期二十多个《周易》占筮案例,都关系军国大事。春秋之后,在龟卜和周易占筮基础上,又有很多花样翻新的方术发展起来。

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于事也。—《后汉书·方术列传》

这些方术都是怎样的玩法,后世多不得而知。所谓:

斯道隐远,玄奥难原。—《后汉书·方术列传》

不过,可以想见,既然它们能够流传,必然契合了人们的某种需求。尤其西汉末、东汉初,王莽和光武帝都热衷谶纬,汉章帝甚至以谶纬为依据编定国家法典《白虎通》。谶纬地位崇高,被称“内学”,而《诗》《书》《礼》《易》《春秋》等六经则称“外学”,这导致专门讲六经的太学的地位大降。汉明帝甚至想过废弃太学:

明帝时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熹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后汉书·翟酺传》

汉明帝以为建起了辟雍就不需要太学了,幸亏太尉赵熹拦着,才没拆掉。到汉安帝亲政时期,就更完了。

安帝薄于艺文,博士不复讲习,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或牧儿、荛竖薪刈其下。—《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对六艺经书没兴趣,一点儿也不重视太学,太学博士们都教不上劲儿,太学生们也都学不上劲儿,都撒欢儿了。慢慢地,太学竟然荒废,学舍塌了都没人管,满院杂草,甚至有人在太学院里种菜、打柴火。

汉顺帝即位后,时任将作大匠翟酺和左雄等人都建议修缮太学。汉顺帝慨然应允。

缮起太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

不但修缮还进行了扩建,太学生规模随之又慢慢壮大起来。这也算是汉顺帝一个值得称道的政绩。

而在此之前,在太学、六经地位大降的背景下,各种方术因与谶纬相似相通,故得流行,社会上出现很多这方面的人物。所谓:

汉世异术之士甚众。—《后汉书·华佗传》

这方面的很多故事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于是,就有了《方术列传》。头一位叫任文公,是益州巴郡的人,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方士”,所谓方术之士。

明晓天官、风角秘要。—《后汉书·任文公传》

“天官”大致是占星术,通过观察星象来占卜吉凶。“风角”大致是通过对风的观察,包括风的方向、大小、温寒、时间等,来占卜吉凶。方术大致都基于天人合一观念,风在古人看来是大地的呼吸,庄子所谓:

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

大地喘的气就是风。基于这样的认识,风自然带着天地的情绪,因此从中可以分析吉凶。也有说法,“风者,天之号令”,风是上天发号施令,是明白讲吉凶的。

总之,任文公有家传之学,精通风角之术。西汉哀帝时,有一次,任文公被益州刺史派至某郡搞调研,实为刺探虚实,据报该郡太守欲谋反。任文公和几个同事刚到达该郡传舍住下,突然刮起一阵暴风。任文公立即算出:坏了,这个太守真要造反,正派兵来杀咱们,咱们快跑吧!

几个同事都不以为然:跑什么?说太守谋反的都是谣传,现在天下太平,谁没事敢造反啊。

任文公没办法,自己骑上马跑了。几个同事随即被杀。

后有一年大旱,河流干涸。有一天,任文公急匆匆找到刺史:大事不好,要发大水了!再过多少天,下月某日大水就得来,时间紧迫,得赶快打造船只,并动员人们迁到地势高的地方去住。

刺史一拨拉脑袋:天都旱成这样了,我让老百姓们造船?我这不找挨骂吗?你脑子进水了吧!

任文公没办法,他自己备下一条船,做好了准备。一些亲友听他的,也都做了准备。

然后,到了他预言的那一天,上午还晴空万里,到中午北边的天突然黑过来了,狂风暴雨,只用了一个时辰,山洪暴发。

突坏庐舍,所害数千人。—《后汉书·任文公传》

好几千人在大水中遇难。

后来,王莽篡位,任文公辞官,归隐乡里。几年后,人们发现老任文公每天都带着家里男女老少各扛一个东西围着院子跑。这是干吗呢?锻炼身体。因为任文公算出马上就会天下大乱。然后,真就天下大乱,乱军闯入他们村庄烧杀劫掠,一村人唯独他们家都锻炼得身体倍儿棒,跑得快,及时脱险。

再后来,公孙述称帝时期,蜀地有一座武担山发生山崩,任文公感叹:

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后汉书·任文公传》

这是预兆蜀地将有智者死亡,肯定是我。于是,每天把子孙们聚在一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三个月后,真就死了。现在看,这可能是一种心理暗示的结果。不过,在古人看来,此谓知命!知道自己天命了结之时。这很了不起。

类似的,《方术列传》里面还有一位叫折像的人,也做到了知命的地步。

自知亡日,召宾客九族饮食辞诀,忽然而终。—《后汉书·折像传》

他算到自己哪天死,到那天就把亲戚朋友们都叫来。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一块儿吃了顿面条,他把嘴一抹:老几位,你们吃着,我先走了。

然后,他就死了。那他有什么方术呢?没有。他只是对《京房易》和黄老道家都颇有研究,有大智慧、大勇气。他家本是巨富。

有赀财二亿,家僮八百人。—《后汉书·折像传》

老父亲去世后,折像也已儿孙满堂,竟然做出惊人之举,把亿万家财都散了出去。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人家都给儿孙拼命挣钱,您为何都散出去?

折像摇摇头,说:

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后汉书·折像传》

按黄老道家思想,多藏必厚亡,我家钱财太多,太富,太盈满,必然潜伏很大危险。

今世将衰,子又不才。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而高,其崩必疾也。—《后汉书·折像传》

看这天下形势又要大乱,而我的几个儿子全都要才没才、要德没德,所谓“不仁而富,谓之不幸”,这么大的财富只能让他们骄狂,给他们带来灾难,不会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散掉。

回到樊英,他是当时最著名的方士。(www.xing528.com)

习京氏易,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

《后汉书·樊英传》

他什么方术都会。他有个最著名的故事说,有一天他正给一帮学生上课,突然打西边刮来一阵暴风。樊英眉头一皱,眼睛直勾勾地瞅着前面,愣神了。

学生们奇怪:老师,怎么啦?

樊英说:坏了!

成都市火甚盛。—《后汉书·樊英传》

学生们很惊讶:咱们这是在南阳,离着成都两千多里呢,它那儿得多大的火,您能看得到啊?

樊英一摆手:赶紧,去给我倒杯水来。

学生把水端来:老师,给您,水。

樊英喝一口含在嘴里,一甩头,啪,这口水就朝西边喷了过去。

因含水西向漱之。—《后汉书·樊英传》

这杯水喷完,樊英捋捋胡子:好了,终于把它浇灭了。可累死我了。

学生们眼睛都瞪得老大:您浇灭什么啦?

樊英把脸一沉:当然是浇灭了成都的大火。你们不相信是吧?改天有从成都来的人,一问便知。

几天后,真有从成都到南阳的人说,就在那天那时那刻成都正发生一场大火灾,突然打东边乌云满天,一场大暴雨袭来,把火浇灭了。

一下子,樊英名声大噪。

于是天下称其术艺。—《后汉书·樊英传》

同时,樊英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处士。所谓:“女未嫁曰处女,士未仕曰处士。”

女大当婚,还没结婚,那就是处女。士人学而优则仕,还没入仕当官,那就是处士。前述严光、王霸、梁鸿等,都是处士。樊英跟他们一样,地方官员和三公九卿数次举荐他入仕为官,他都不干。汉安帝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博士,他也不去。汉安帝亲政后,亲自下诏请他,他还是不去。他越不出山,越这么端着,名气也就越大。

于是,小汉顺帝在即位的第二年,亲自写信,让使者带上礼品,再请樊英。

策书备礼,玄征之。—《后汉书·樊英传》

本义是黑色的帛和浅红色的帛,这是专门用来征召贤良之士的礼物。

樊丰还是称病不肯。

复固辞疾笃。—《后汉书·樊英传》

使者回去复命。小汉顺帝烦了:你们怎么办事的?南阳太守呢?这么点儿事也办不了,还想不想干了?

官吏们都吓坏了,跑到樊英家哭:您就当可怜我们吧,说什么也得出山了,起码到洛阳跟皇上见个面吧。您病也不要紧,我们抬着您、拉着您、伺候您。

樊英万般无奈,只好跟他们到了洛阳。

官吏们总算都舒了一口气:您收拾收拾进宫面见皇上吧。

樊英还拿着:不行啊,我这病得浑身没劲儿……

官吏们不由分说,直接把他抬进了皇宫,抬到了汉顺帝跟前。

天子跟前的樊英竟然还是一副很牛的样子。

犹不以礼屈。—《后汉书·樊英传》

给汉顺帝随便行了个礼,很敷衍:皇上,臣干不了。

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后汉书·樊英传》

小汉顺帝当即发怒:大胆樊英!朕能让你生,也能让你死;能让你贵,也能让你贱;能让你富,也能让你穷!你怎敢如此怠慢朕?

樊英很平静:皇上息怒。

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后汉书·樊英传》

人的命都是上天赐予的,所谓生死由命,我活着,是上天让我活着;我死,是上天让我死。这个事,我自己说了不算,您也说了不算。咱们都得听命于天。您作为天子,这个理儿不反对吧?再有,我压根儿就不想做官。

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后汉书·樊英传》

我一天都不想跟这帮权贵待在一起,您怎么让我贵?您说让我贱,我一直就是个平头百姓,家里什么也没有,但是我晏然自得,悠游自在,自信满满,我内心的这种贵,不是您能剥夺的。还有,您说让我富、让我穷的,那都不叫事儿,我心里根本没有穷富的概念。

小汉顺帝当即服了:这老头儿真是牛上天了。好!您先去歇歇吧,太医给治病,御膳房给好好伺候着。

汉顺帝便把樊英给供了起来,格外礼遇。

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后汉书·樊英传》

樊英俨然成为大国师,皇帝遇到什么问题都向他请教。

可是,樊英在汉顺帝身边一晃待了两年多,竟然毫无作为。

无奇谟深策。—《后汉书·樊英传》

真正治国安民的政策建议,他一点儿也没提出来。只是,遇上灾异之类,他解释得还行。这就是那个牛上天的大方士大处士吗?既然如此,你老实在家待着,做你的处士不就完了,入哪门子仕吗?

于是,人们谈起樊英都摇头,都感觉上当受骗了。

谈者以为失望。—《后汉书·樊英传》

有一名叫张楷的人干脆当着樊英的面批评:

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后汉书·樊英传》

放眼天下,一个有理想、有情怀的文人有两条道:要么出仕为官,像公孙弘董仲舒那样建言献策,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要么不出仕,做个无官一身轻的处士,不事王侯,独善其身,养一身浩然之气,就像严光、王霸那样。这两条道都是受人景仰的。而您两头都没弄好,可谓:

进退无所据矣。—《后汉书·樊英传》

您这样一弄就没意思了,哪头都靠不上。

樊英怎样答复、解释,史书没讲,后世的人多数也都是看不起他。不过,在我看来,他是了不起的,就冲他在汉顺帝跟前那通讲,真可谓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之所以没能出什么奇谋深策,可能也有他的道理。所谓,“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即便他贡献什么好建议,也未必能发挥什么作用。再者,他的出仕本身也是不得已。当然,他的方术,我不相信。

史书里,对樊英还有一段有意思的记载。他有一次在外讲学,病了,他的妻子派了一个婢女来看望,在他床前施礼:老夫人让奴婢来看您,您好点儿了吗?

樊英竟然立即从床上爬起来,给婢女还礼:请替我谢谢夫人,我已经好多了。

旁边学生挺惊讶:您怎么还给师母的婢女还礼呢?即便师母亲自给您行礼,也不必还礼吧?就像那个梁鸿,妻子得举案齐眉来伺候丈夫。

樊英一摆手:不对,梁鸿懂什么!

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后汉书·樊英传》

妻,就是齐的意思,夫妻膀头一边齐,一块儿来承担责任,承续家族,是平等的,婢女来是代表她,我当然要还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