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城市的发展,使用全球信息网络的人越来越多,而虚拟空间代替实体建筑空间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物质的、有固定位置的实体空间将被光缆中无形的、居无定所的、以“比特”(Bits)形式存在的虚拟空间所替代或部分替代。这些虚拟空间的立面也许就是电脑显示屏上的一个菜单,公共场所也变为非实体的公共网络空间。标志性的建筑物则被虚拟标志取代。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座新图书馆,采用一套电脑装置,将藏书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可以从网络中提取的电子书籍库中的“比特”(Bits),虚拟电子软件更优于实体的建筑。
虚与实在艺术上巧妙处理实空关系,可以造成情绪延续的意境。中国画常常在画面上留白,作为画面构图实与虚的对比,并以此衬托主题。建筑造型艺术在早期的摩登运动中常以块体匀称的布局形成虚实关系。立面的划分、平面组合也讲究虚实对比。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虚与实的空间对比是一项重要手法。
幻觉,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是指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不正常知觉。在环境景观中的幻觉所展现的虚幻感,指实际上不存在或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虚幻感用来表现在特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异样感觉和特殊心理,如“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文津阁前面的水池中设计了虚幻的月亮,它是由池对面假山石的孔洞倒影在水池中形成的,人的视点角度在某个位置上,就能看见水中的月亮,形成似有似无、亦幻亦真的水中之月。西方的教堂设计也有一些类似的虚幻景观的处理手法,通过虚幻的手法能够有效地概括生活的真实。
多纳·古德曼(Donna Goodman)是城市规划的未来主义者,她和后现代主义学派的立场差异很大,她认为一个城市的功能应该在于提供人民可以选择的咨询情报系统,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不在受压力的状态下生活。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个大型的情报网,你需要什么都能提供给你,设置多处计算机化的中心,随意索取咨询。
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人们将自身投入信息的海洋,计算机和网络成了诸多媒体中的主角,在创造虚拟空间方面功不可没。在虚拟的空间中有邮局、商店、书亭、茶馆、酒吧、聊天室等。喜欢逛街购物的,喜欢看新闻的,喜欢看书的人都可以乐在其中。虚拟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或真或假,或虚或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为我们带来了新观念、新感受和新的生活方式。一部分人已经将互联网当成了自己真正的生存空间,经常畅游其中,乐不思蜀。(www.xing528.com)
网络自身已经失去了作为工具形态的意义,进而演变成为普通的生活形态而无处不在。“无需运行,无需等待”的生活观念正使人们对传统的空间概念的理解渐渐模糊,时间的意义也在消解之中。网络中的人们对于前进与回归尽在掌握,一种不知不觉的心理模糊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虚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真实世界的一切。这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宽松和开放的心境。然而,这种以信息和信息连接作为主体的空间形态在让我们回归到空间本质的同时,却在大量地失去真实空间之中那种人性之美和境界之美(图4.7)。
图4.7 虚拟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