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生活空间中的建筑认知是在心理认知基础上感受建筑符号的联想产生的。建筑是生活空间中的主角。建筑的可识别性往往表现在立面上。立面上的色彩、质感和肌理,要有合适的尺度,要有合适的封闭与开放的程度,要有设计师与使用者双向交流可沟通的符号语言。中国传统的意象空间和建筑立面都有深刻的思维和联想的表现,如风水理论选址中的四合院入口,守礼重道儒家思想的建筑空间格局,院落层次,修身济世的书院空间环境营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园林景观,都是建筑设计空间意象的典范。
西方建筑的空间意象虽然常有不错的外表形式,但缺少精神意蕴。纽约、东京的高楼群从整体上来说毫无空间意象可言。上海陆家嘴的可识别意象在哪里?上海新天地的可认知识别性仅存在于保留的石库门、老宅遗存。全盘西化的趋势使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丧失,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就无法塑造出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空间,使建筑空间在城市中失去外部空间环境的依托。照抄照搬现象加剧了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断流,如天津老城厢的大拆大改。新建的台儿庄古镇却是一项好的范例。当传统历史事件的体验在个人的记忆之中出现时,人们会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见到“小桥流水人家”就会联想到江南水乡,谈到土楼民居就会联想到福建的圆形土楼,体现可认知的建筑空间意象。
建筑空间的认知被人近距离的活动所接受,对空间的认知不只是通过眼睛。盲人步行者在空间的活动情形与对空间的感受是在时间的展现中认知的。事物不可能在瞬间同时表现其各个特征,而是在过程中一一展现出来,只有过程才能把握事物认知的本质与规律。人对建筑的认知是建立在思维基础之上的,思维本身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也有与观赏者相似的思维过程,而且经过多次比较,无论他持何种理论观点,他的设计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从建筑来看,其不仅具有展示性符号的特征,而且具有推理性符号的特征。因此,对其理解与欣赏必然也是一个过程,所以建筑空间设计重要的不在于理论的条框,而在于设计观念的表达过程,建筑师首先要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www.xing528.com)
设计建筑空间要有情感的效应,这些效应主要有情绪、情调、移情效应。情绪的情景性强,持续时间短,容易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进入中国的庙宇之前,自有一种超脱之意,使人的情绪为之一变。情调效应提供某种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例如深圳华侨城建筑及景观有异国情调;明孝陵之陈旧有苍古之情调;罗马的广场有历史情调等。移情效应虽然有片面性与主观性,但仍可解释某些微妙的情景交融现象。人的情感、情绪、心境可以使空间环境“染色”,环境又可改变影响人的情绪、情感、心境。建筑师把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才能创造富有情感和表情的建筑空间。
对于城市中心综合使用的空间概念是在中心街区之中,建立新与旧搭调的空间意象。如美国芝加哥市的马利纳城(Marina City)建筑,组合了游船、旅店、商店、停车场和公寓于一体,把老区的商业中心文脉以多水平的交通体制——水、道路和铁路组织在一起。伦敦的堤岸(Embankment)广场的发展计划在铁路车站上建立一个巨大的块体办公楼,沿着泰晤士河的一边组合了商店、餐馆、重建的剧场和夜总会以及环绕着的步行系统,综合使用的空间在时间中一一展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