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的边界——垂直性和领域感
空间的边界具有垂直性,不单指竖直的墙,各形各色的边界都有垂直阻隔的作用。甚至平面上的质地变化和线条也都有垂直阻隔的意象,如地上的停车线。边界的垂直性反映的是空间的领域感,要获得良好的领域感,空间无论大小都需有明确的空间边界并归特定的空间主体所有。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规模不同的群体。规划设计的建筑空间,不同的层次需要各自的边界,边界清晰自然会有归属感和内聚力。
(2)空间边界上的节点
连续性和闭合性是空间边界的两个重要性质,建筑空间层次间的连续性节点可沟通内外两个领域,如可开闭的门窗、吊桥及悬梯之类的建筑设备,这些节点都可处于关闭或开放的状态。交通工具和门都可以沟通两个空间领域。空间边界构成领域、节点形成层次,是建筑空间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节点在塑造空间层次中的重要性。
(3)空间中心的含义及其实体性和场所性
建筑空间的实体性是从外部来体验的,空间环境中的实体是人的观察对象,这个对象也就是中心,如果空间中的实体多而混杂,辨别不出中心的存在,即缺乏场所感。所以,空间中心总是环境中较突出的或与周围明显不同的部分,既有实体性的,也有空间性的。一个环境缺乏边界就会缺乏领域感,同样,缺乏中心也会缺乏场所感。在建筑空间边界向内生成中心,中心向外生成边界。空间中心的存在表达了聚落或群体空间的场所性,明确了属性和统领作用。
(4)空间结构——整体性和同构性
空间结构概念包括人与环境要素这一对认知关系,人对各种要素逐一认识之后,罗织在一起便可能形成较完整的整体印象,形成结构关系,如“路径”或“道路”可视为联系各要素的结构。建筑空间的要素,中心和边界构成一个最简单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把存在空间的要素归纳为中心—场所、方向—路线、区域—领域,并将这些要素的特征赋予地理、景观、城市、建筑实体的围合等各个层次。
(5)空间的结构秩序,空间的层次性(www.xing528.com)
所有对建筑空间的认知感觉均由空间的层次达到,当人们在有对比的建筑空间之中散步就产生空间的层次感,当人们走进迷宫时也有这种感觉。人们对空间层次的秩序感的观察是在大脑中的反映,而非只凭眼睛所见,组织空间的层次与秩序隐于某种含义之中,建筑设计即情感的表达。建筑图中的秩序的路线和方向是两度的表现,而在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感觉是三度空间的。把物体举上去或悬吊在空中,就形成了结构空间,寻找结构空间的感觉,再创造出用眼睛可感触的建筑空间的环境。
层次性反映建筑空间的秩序关系、主从关系和渐进关系。建筑空间布局要做到层次分明,在渐进的空间变化中体现层次感。从中国的传统城市布局到宫殿、四合院、园林设计等均有鲜明的空间层次,因而能打动人心。
香港太平洋广场屋顶花园的空间层次可划分为三种:娱乐性公共空间、中间性半公共空间、守静性私密空间。公共性空间是指向心的、边界明确的、庞大的交往共享空间。中间性半公共空间设在公共性空间的边缘地带,以满足一般性交往、休憩等半公共性行为,形成清晰的“亲密梯度”。私密空间为行人较少而相对封闭的小空间,如凹入式座位、花架、树荫形成的小空间,空间的层次划分控制了人们实用上和心理上的接近程度。
例如,入口是建筑的基本元素之一,入口是组成建筑空间序列的起始环节,也是内外空间序列的交接点。从入口的标志性起点开始,到达建筑内部的活动中心,要组成若干个空间,或由室外和室内空间交替组成,其开合变化构成入口的空间序列。北京故宫主轴线是依靠一系列贯穿的单体门来实现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封闭空间,由窄到宽、由低到高、由小到大。总之,建筑空间格局的安排要按其使用的公共性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所谓的建筑格局即建筑反映社会生活中由公共性的部分引进到半公共性部分,最后到达私人性质部分的布局层次。同时,层次也包含建筑空间构图中的层次概念,反映建筑空间的序列关系、主从关系和渐进的关系。建筑的空间布局要做到层次分明,在渐进的空间变化中体现层次感。
建筑入口空间的布置,能起控制全局的作用,各种流线的组织都从属于入口的安排,入口布置得当,则建筑的内部流线自然而通畅,入口要明显易见,兼顾室内外各种流线的通顺。通达入口的方向要明确,同时入口的位置与外形需要加以强调,使之引人注目。在建筑艺术处理中,有许多突出入口的办法,如在建筑装修上强调入口的特征,运用围墙、前廊、雨棚、门楼、门道等建筑空间要素加强入口的标志。各式各样的入口处理办法,均以达到区别环境和醒目易见为目的(图1.1)。
图1.1 空间的层次性,入口空间的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