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F1墙体的创建方法与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

F1墙体的创建方法与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材质浏览器由三大部分构成,如图1.2.16 所示。图1.2.16图1.2.17图1.2.18b.Autodesk 材质库中没有满足项目需求的材质,可以新建材质。图1.2.19④在“材质编辑器”中,可以对所选择的材质进行更进一步的定义。图1.2.20构造功能名称后方括号内的数字,例如“结构[1]”,表示墙与墙连接时,墙各层之间连接的优先级别。2)定义墙体类型在创建墙体前需要先根据施工图对墙体进行定义。图1.2.24⑤单击编号2 的墙构造层,该行高亮。

F1墙体的创建方法与建筑工程施工BIM应用

Revit 提供的墙创建工具包括“墙:建筑”“墙:结构”“面墙”3 种。 “墙:建筑”主要用于在建筑墙体中创建非结构墙体;“墙:结构”的用法与“墙:建筑”基本相同,但是用“墙:结构”创建的墙体可以在结构专业中为墙图元指定受力计算模型,并为墙体配置钢筋,因此,“墙:结构”工具可以用于创建剪力墙图元;“面墙”则主要使用体量面来创建异型墙体。 在本章的教学楼墙体创建中,主要使用的是“墙:建筑”工具。

1)准备工作

(1)材质设置

在Revit 中,材质的设置会对所创建模型的三维表现和渲染漫游产生很大的影响,材质设置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材质浏览器中进行。

①材质浏览器由三大部分构成,如图1.2.16 所示。 第1 部分(左上)是项目材质库,内置当前项目中可用已定义的材质;第2 部分(左下)是Autodesk 材质库,内置种类繁多的各种备用材质;第3 部分(右侧)是材质编辑器,材质的修改、编辑都是通过材质编辑器实现的。

②有时候打开材质浏览器,可能只有第1 部分的项目材质库,这时可通过如图1.2.17 所示的操作打开Autodesk 材质库和材质编辑器。

③在项目中进行材质定义时,只能选择项目材质库中已有的材质,如其中的材质不满足项目需求,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向项目材质库中添加新的材质:

a.Autodesk 材质库中已有满足项目需求的材质(图1.2.18),可选定该材质,单击右上角“添加”按钮,将此材质添加至项目材质库中进行使用;也可选定该材质,然后双击鼠标左键进行添加。

图1.2.16

图1.2.17

图1.2.18

b.Autodesk 材质库中没有满足项目需求的材质,可以新建材质。 如图1.2.19 所示,单击左下角“创建并复制材质”按钮,在项目材质中创建新的材质,并通过重命名和修改材质编辑框中各种参数,对其进行新的定义。

图1.2.19

④在“材质编辑器”中,可以对所选择的材质进行更进一步的定义。 材质编辑器编辑的内容主要有“标识”“图形”“外观”3 个选项,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物理”“热度”两个选项。 “标识”选项是对材质的文字说明。 “图形”选项用于定义材质在图元着色模式下的表现,包括颜色、透明度、立面视图中该图元的表面填充图案样式、被剖切时的截面填充图案样式等。 “外观”选项用于定义材质在图元真实模式下及渲染时的表现,一般通过贴图方式来表现真实的外观。 “图形”选项定义的材质在真实模式下及渲染时是无效的;同样,“外观”选项定义的材质在着色模式下也是无效的。

(2)墙体构造设置

在实际施工中墙体可能包括很多构造层,如砌体、抹灰、面砖、涂料等。 在Revit 中,通过族类型编辑器中“编辑部件”对话框中各功能层的定义来设置墙体构造做法。 如图1.2.20 所示,在“编辑部件”对话框的“功能”列表中共提供了6 种墙体构造功能:结构[1]、衬底[2]、保温层/空气层[3]、面层1[4]、面层2[5]、涂膜层(通常用于防水涂层,厚度必须为0),可以定义实际施工中墙体的每个构造层。

图1.2.20

构造功能名称后方括号内的数字,例如“结构[1]”,表示墙与墙连接时,墙各层之间连接的优先级别。 方括号中的数字越大,表示其连接的优先级越低。 当墙连接时,Revit 会试图连接功能相同的墙功能层,但优先级别为1 的会最先连接,而优先级别为5 的将最后连接。

2)定义墙体类型

在创建墙体前需要先根据施工图对墙体进行定义。 施工图中,教学楼项目的墙体分为3类:外墙、内墙和女儿墙。 外墙为200 mm 厚空心砖,卫生间内墙为200 mm 厚空心砖,卫生间内隔墙为120 mm 厚空心砖,其他内墙为200 mm 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外侧为面砖饰面,卫生间墙面为瓷砖饰面,其他墙面为抹灰及涂料饰面。 为了符合实际建造,可规定外墙模型的构造分为3 层,从外到内依次为50 mm 厚外墙面砖面层、200 mm 厚空心砖核心层、20 mm 厚内抹灰面层;为了简化建模,可规定其他墙体模型不分层,卫生间内隔墙模型为120 mm 厚,其他内墙模型均为200 mm 厚。 墙体定义完成后应进行命名,命名的原则见本书附录的附表2。

(1)定义F1 空心砖200 mm 厚外墙(F1_WQ_200)

①进入F1 楼层平面视图(图1.2.21),单击“建筑”选项卡“构建”面板中的“墙”下拉列表,在列表中选择“墙:建筑”工具,自动切换至“修改-放置墙”上下文选项卡。

②单击“属性”面板中“编辑类型”按钮,打开“类型属性”对话框。如图1.2.22 所示,在“类型属性”对话框中,确认族类型为“系统族:基本墙 常规-200 mm”,单击类型列表后的“复制”按钮,在“名称”对话框中输入“F1_WQ_200”作为新墙体类型名称。 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类型属性”对话框,为基本墙族创建了“F1_WQ_200”的族类型。

图1.2.21

图1.2.22

③如图1.2.23 所示,单击类型参数框中“结构”参数后的“编辑”按钮,进入“编辑部件”对话框。 该对话框用于定义墙体的构造。

图1.2.23

④如图1.2.24 所示,单击“编辑部件”对话框中“插入”按钮两次,在层列表中将插入两个新层,新层默认功能为“结构[1]”且厚度为0.0。

图1.2.24

⑤单击编号2 的墙构造层,该行高亮。 单击“向上”选项按钮,向上移动该层直到编号1。 再单击编号3 的墙构造层,单击“向下”选项按钮,向下移动该层直到编号5。

⑥如图1.2.25 所示,单击编号1“功能”单元格,在下拉列表中选择“面层2[5]”,再单击该行“厚度”单元格,修改其厚度为50 mm;单击编号5“功能”单元格,在下拉列表中选择“面层1[4]”,再单击该行“厚度”单元格,修改其厚度为20 mm。

图1.2.25

⑦单击编号1“材质”单元格按钮,进入“材质浏览器”对话框(图1.2.26),在搜索框中输入“瓷砖”,在项目材质库中没有这个材质,但在Autodesk 材质库中搜索出“瓷砖,机制”材质,单击右侧箭头将材质添加到项目材质库中,在项目材质库选择“瓷砖,机制”,并单击鼠标右键选择“重命名”,修改其名称为“教学楼外墙砖,白色”,在右侧“外观”面板中单击“图像”命令下拉列表,选择“颜色”,修改为白色,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编辑部件”对话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修改编号3“材质”类别为“砖,空心”和编号5“材质”类别为“灰泥”。

图1.2.26

⑧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类型属性”对话框,注意此时“构造”参数列表中墙厚度已变为270 mm。

(2)定义F1 空心砖200 mm 卫生间内墙(F1_NQ1_200)

返回“类型属性”对话框,复制“F1_WQ_200”并重命名为“F1_NQ1_200”,单击“结构”参数后的“编辑”按钮,进入“编辑部件”对话框,单击编号1 的墙构造层,该层高亮。 单击“删除”按钮,该墙构造层被删除。 再用同样的方法删除编号5 的墙构造层(图1.2.27),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

图1.2.27

(3)定义F1 空心砖120 mm 厚卫生间内隔墙(F1_NQ1_120)

返回“类型属性”对话框,复制“F1_NQ1_200” 并重命名为“F1_NQ1_120”,单击“结构”参数后的“编辑”按钮,进入“编辑部件”对话框,修改编号2“厚度”为120 mm,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

(4)定义F1 加气混凝土200 mm 厚内墙(F1_NQ2_200)

返回“类型属性”对话框,复制“F1_NQ1_200” 并重命名为“F1_NQ2_200”,单击“结构”参数后的“编辑”按钮,进入“编辑部件”对话框,单击编号2“材质”单元格按钮,进入“材质浏览器”对话框,在项目材质:所有列表中选择“混凝土砌块”材质;确认编号2“厚度”为200 mm,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

3)创建F1 外墙(www.xing528.com)

①进入F1 楼层平面视图。 单击“建筑”选项卡“构建”面板中“墙→墙:建筑”工具,进入建筑墙绘制状态。 如图1.2.28 所示,在“属性”面板类型选择器下拉列表中选择“F1_WQ_200”墙类型。

②如图1.2.29 所示,确认“绘制”面板中墙的绘制方式为“直线”。

图1.2.28

图1.2.29

③如图1.2.30 所示,修改“修改|放置墙”上下文选项栏中墙的生成方式为“高度”,确定高度的标高为“F2”,定位线为“核心层中心线”,确认勾选“链”选项,确认“偏移量”为0。

图1.2.30

④移动光标至1 轴和B 轴的交点处,当捕捉到轴线交点时单击鼠标左键作为墙绘制起点;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光标至1 轴和E 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第一段墙体绘制完成。 再继续向右移动光标,依次捕捉4 轴和E 轴的交点、4 轴和F 轴的交点、5 轴和F 轴的交点、5 轴和E 轴的交点。

⑤继续上述方式绘制其他墙体,确认绘制时所有的墙体起点、终点均与各轴线相交,绘制完成结果如图1.2.31 所示。 注意所有墙体应沿顺时针方向绘制。

图1.2.31

⑥选中任意外墙后单击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选择“全部实例>在视图中可见”,即可选中F1 楼层平面视图中所有F1_WQ_200,修改“属性”对话框中“底部偏移”值为-450 mm,如图1.2.32 所示。 至此,教学楼F1 外墙创建完成。

图1.2.32

⑦打开三维视图,在“视图控制栏”的“视觉样式中”选择“着色”模式。 如图1.2.33 所示,查看外墙墙身是否有内外反转的现象。 由于外墙的类型属性定义中,内外墙构造层的材质定义不同,因此在“着色”模式下,内外墙体的颜色显示不同,如果存在内外墙反转的情况,可以选中该墙图元,墙体旁边会出现“反转”符号,单击该符号或者单击空格键即可反转该墙体。

图1.2.33

4)创建F1 内墙

(1)创建F1 左侧卫生间内墙

①切换至F1 楼层平面视图,使用“墙:建筑”工具。 在“属性”面板中选择当前墙类型为“F1_NQ1_200”;确认绘制方式为直线;确认墙的生成方式为“高度”,到达标高为“F2”;确认定位线为“墙中心线”;确认偏移量为0;勾选“链”选项。

②单击“建筑”选项卡“工作平面”面板中的“参考平面”工具,确认绘制方式为直线。 如图1.2.34 所示,绘制卫生间处的参考平面,距离1 轴3 600 mm。

图1.2.34

③确认墙处于创建模式(图1.2.35),拾取1 轴与C 轴的交点作为起点,再分别拾取参考平面与C 轴的交点、参考平面与B 轴的交点,完成F1 左侧卫生间内墙创建。

图1.2.35

(2)创建F1 左侧卫生间内隔墙

①使用参考平面工具(图1.2.36),在距离C 轴下方2 100 mm 处绘制参考平面。

图1.2.36

②使用“墙:建筑”工具。 在“属性”面板中选择当前墙类型为“F1_NQ_120”;确认绘制方式为直线;确认墙的生成方式为“高度”,到达标高为“F2”;确认定位线为“墙中心线”;确认偏移量为0;勾选“链”选项。 在左侧属性面板中,修改“底部偏移”值为“ -20”,再修改“顶部偏移”值为“ -20”(按照施工图,卫生间楼板标高为该楼层标高-20 mm,所以内隔墙的底标高、顶标高须做相应调整)。 左侧卫生间内隔墙创建完成如图1.2.37 所示。

图1.2.37

(3)创建F1 左侧其他内墙

①使用“墙:建筑”工具。 在“属性”面板中选择当前墙类型为“F1_NQ2_200”;确认创建方式为直线;确认墙的生成方式为“高度”,到达标高为“F2”;确认定位线为“墙中心线”;确认偏移量为0;勾选“链”选项。 如图1.2.38 所示,创建教学楼F1 楼层左半部分的内墙。

图1.2.38

②对照建施图可知,内墙部分墙体并未与轴线轴心对齐,因而需要进行偏移。 如图1.2.39所示,使用“修改”面板的“偏移”工具,将1、2 号内墙向上偏移150 mm,3 号内墙向下偏移150 mm。

(4)将左侧所有内墙镜像至右侧

①选中所有内墙。 如图1.2.40 所示,光标放置在右下角,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向左上方进行拖动直至选中左半部分所有内墙(从右向左的框选将把框线之内及框线接触的构件均选中),此时,被选中的构件高亮。 单击“选择”面板“过滤器”选项,只保留“墙”被选中,如图1.2.41所示。

②镜像内墙。 如图1.2.42 所示,单击“修改”面板中“镜像-拾取轴”命令,选取绘制的对称轴线,将左侧已创建的所有内墙镜像至右侧。

至此,完成了F1 所有墙体创建,如图1.2.43 所示。

图1.2.39

图1.2.40

图1.2.41

图1.2.42

图1.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