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际案例展示
2.山石结体的基本形式
假山虽有峰、峦、洞、壑等各种组合单元的变化,但就山石相互之间的结合而言却可以概括为十多种基本的形式,这就是在假山师傅中有所流传的“字诀”。如北京的“山子张”张蔚庭老先生曾经总结过“十字诀”即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此外,还有挑、飘、戗等。江南一带则流传九个字,即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两相比较,有些是共有的字,有些即使称呼不一样但实际上是一个内容。由此可见我国南北的匠师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大致是从江南流传到北方,并且互有交流。
(1)安 放置一块山石称为“安”一块山石,特别强调这块山石放下去要安稳。其中又分单安、双安和三安。双安是指在两块不相连的山石上面安一块山石,下断上连,构成洞、岫等变化。三安则是于三石上安一石,使之形成一体。安石又强调要“巧安”,即本来这些山石并不具备特殊的形体变化,而经过安石以后可以巧妙地组成富于石形变化的组合体。苏州某些假山师傅把三安当做布局、取势和构图的要领,说三安是把山的组合划分为主、次、配三个部分,每座山及其局部也可依次三分,一直可以分割到单块的石头。认为这样既可着眼于远观的总体效果,又注意到每个局部的近看效果,使之具有典型的自然变化。
(2)连 山石之间水平向衔接称为“连”。它要求从假山的空间形象和组合单元来安排,要“知上连下”,从而产生前后左右参差错落的变化,同时又要符合皴纹分布的规律。
(3)接 山石之间竖向衔接称为“接”。它既要善于利用天然山石的茬口,又要善于补救茬口不够吻合的所在。最好是上下茬口互啮,同时不因相接而破坏了石的美感。接石要根据山体部位的主次依皴结合。一般情况下是竖纹和竖纹相接、横纹和横纹相接。但有时也可以以竖纹接横纹,形成相互间既有统一又有对比衬托的效果。
(4)斗 置石成向上拱状,两端架于二石之间,腾空而起称为“斗”。若自然岩石的环洞或下层崩落形成的孔洞。北京故宫乾隆花园等一进庭院东部偏北的石山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模拟自然的结体关系。一条山石蹬道从架空的谷间穿过,为游览增添了不少险峻的气氛。
(5)挎 如山石某一侧面过于平滞,可以旁钩挂一石以全其美,称为“挎”。挎石可利用茬口啮压或上层镇压来稳定,必要时加钢丝绕定,钢丝要藏在石的凹纹中或用其他方法加以掩饰。
(6)拼 在比较大的空间里,因石材太小,单独安置会感到零碎时,可以将数块以至数十块山石拼成一整块山石的形象,这种做法称为“拼”。如在缺少完整石材的地方需要特置峰石,也可以采用拼峰的办法。例如南京莫愁湖庭院中有两处拼峰特置,上大下小、有飞舞势,俨然一块完整的峰石,但实际上是数十块零碎的山石拼缀成的。
(7)悬 在下层山石内倾环拱形成的竖向洞口下,插进一块上大下小的长条形的山石。由于上端被洞口扣住,下端便可倒悬当空。这种结体方法称为“悬”。多用于湖石类的山石模仿自然钟乳石的景观。黄石和青石也有“悬”的做法,但在选材和做法上区别于湖石。它们所模拟的对象是竖纹分布的岩层,经风化后部分沿节理面脱落所剩下的倒悬石体。
(8)剑 以竖长形象取胜的山石直立如剑的做法,峭拔挺立、有刺破青天之势,多用于各种石笋或其他竖长的山石。这种结体方法称为“剑”。北京西郊所产的青云片也可剑立。现存海淀礼王府中的庭园以青石为剑,很富有独特的性格。立“剑”可以造成雄伟昂然的景象,也可以做成小巧秀丽的景象。因境出景,因石制宜。作为特置的剑石,其地下部分必须有足够的长度以保证稳定。一般石笋或立剑都宜自成独立的画面,不宜混杂于他种山石之中,否则很不自然。就造型而言,立剑要避免“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假山师傅立剑最忌“山、川、小”,即石形像这几个字那样对称排列就不会有好效果。
(9)卡 下层由两块山石对峙形成上大下小的楔口,再于楔口中插入上大下小的山石,这样便正好卡于楔口中而自稳。这种结体方法称为“卡”。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侧的峭壁山,以“卡”做成峭壁山顶,结构稳定、外观自然。(www.xing528.com)
(10)垂 从一块山石顶面偏侧部位的企口处,用另一山石倒垂下来的做法称为“垂”。“悬”和“垂”很容易混淆,但它们在结构上受力的关系是不同的。
(11)挑 又称“出挑”,即上石借下石支承而挑伸于下石之外侧,并用数倍重力镇压于石山内的做法。假山中之环、岫、洞、飞梁,特别是悬崖都基于这种结体的形式。挑有单挑、担挑和重挑之分。如果挑头轮廓线太单调,可以在上面接一块石头来弥补,这块石头称为“飘”。挑石每层约出挑相当于山石本身1/3的长度。从现存园林作品中来看,出挑最多的约有两米多。“挑”的要点是求浑厚而忌单薄,要挑出一个面来才显得自然。因此,要避免成直线地向一个方向挑。再就是巧安后坚的山石,使观者但见“前悬”而不一定观察到后坚用石;在平衡质量时应把前悬山石上面站人的荷重也估计进去,使之“其状可骇”而又“万无一失”。
(12)戗 或称撑,即用斜撑的力量来稳固山石的做法。要选取合适的支撑点,使加撑后在外观上形成脉络相连的整体。扬州个园的夏山洞中,做“撑”以加固洞柱并有余脉之势,不但统一地解决了结构和景观的问题,而且利用支撑山石组成的透洞采光,很合乎自然之理。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以上这些结体的方式都是从自然山石景观中归纳出来的。例如苏州天平山“万笏朝天”的景观就是“剑”所宗之本,云南石林之“千钧一发”就是“卡”的自然景观,苏州大石山的“仙桥”就是“撑”的自然风貌等。因此,不应把这些字诀当成僵死的教条或公式,否则便会给人矫揉造作的印象。
3.山石结体的施工要领
假山山体是整个假山全景的主要观赏部位,即底石以上、顶层以下的部分,这是占体量最大、触目最多的部分。用材广、单元组合和结构变化多端,可以说是假山造型的主要部分。其要点除了底石所要求平稳等方面以外,尚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接石压茬 山石上下的衔接要求严密,上下石相接时除了有意识地大块面闪进以外,避免在下层石上面闪露一些很破碎的石面。假山师傅称为“避茬”,认为“闪茬露尾”会失去自然气氛而流露出人工的痕迹,这也是皴纹不顺的一种反映。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做出某种变化,故意预留石茬,待更上一层时再压茬。
(2)偏侧错安 即力求破除对称的形体,避免成四方形、长方形、正品形或等边、等角三角形。要因偏得致、错综成美,要掌握各个方向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变化,以便为向各个方向的延展创造基本的形体条件。
(3)仄立避“闸” 山石可立、可蹲、可卧,但不宜像闸门板一样仄立。仄立的山石很难和一般布置的山石相协调,而且往上接山石时接触面往往不够大,因此也影响稳定。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自然界也有仄立如闸的山石,特别是作为余脉的卧石处理等。但要求用得很巧,有时为了节省石材而又能有一定高度,可以在视线不可及之处以仄立山石空架上层山石。
(4)等分平衡 拉底石时平衡问题表现不显著,掇到中层以后,平衡的问题就很突出了。《园冶》所谓“等分平衡法”和“悬崖使其后坚”是此法的要领。如理悬崖必一层层地向外挑出,这样重心就前移了。因此必须用数倍于“前沉”的重力稳压内侧,把前移的重心再拉回到假山的重心线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