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社科学院十年发展-《足迹》

人文社科学院十年发展-《足迹》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3月学校党委决定,由我主持人文社科学院行政工作。工作责任的加大,促使我对人文社科学院办学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按照人文社科学院办学思路,2003年撤销马列部、文法系,设立“两课” 部、法学系、中文系、形势政策直属教研室,同年秋季汉语言文学开始招收本科生。

人文社科学院十年发展-《足迹》

2000年5月25日华交党发〔2000〕21号文件,决定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撤销社会科学部。原社会科学部是1988年9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并入德育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成立的,设马列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2000年6月13日华交党干[2000]28号文件,任命徐佩华为院长、李晓红为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新华为学院副院长。作为副院长的我协助徐佩华院长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教学、专业建设

由部改为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除继续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外,最紧要的工作就是上自己的专业。当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类课构成,简称为“两课”。原社科部马列教研室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4门课教学,思想品德教研室则承担思想品德类2门课和大学语文等人文素养类公共课教学任务。思想品德类课又包括2门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由于开设“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类课,有法律、中文学科方面师资,经学校同意社科部从1996年还面向全校学生开办了经济法辅修专业。因此,新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在开办法律、中文方面专业有一定的基础。新班子首先调整了学院机构,成立马列部、文法系,撤销马列教研室、思想品德教研室。然后,集思广益形成了人文学院办学的初步规划:在办学领域方面,先办有一定基础的法学、中文专业,再创造条件办有社会需求的其他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先专科后本科。2000年学院开始招收法学专科生,2001年招收文秘办公自动化专科生,2002年招收法学本科生。2003年增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3年3月学校党委决定,由我主持人文社科学院行政工作。工作责任的加大,促使我对人文社科学院办学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经过校内外调研,我认为人文社科学院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学院,既不同于本校其他理工经管等专业学院,也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同类文科学院,在于它应该承担着双重任务。人文社科学院不仅要重视本院专业、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在学科建设上有突破;而且还要重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重视全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培养学生文化、法律、艺术、心理等综合素质。为此,人文社科学院的本科专业、硕士点设置,既要考虑满足区域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有利于增强本学校人文氛围,提高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为了培育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人文精神素养,人文社科学院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术水平高、讲课效果好的教师发挥学科优势,多开设全校性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等人文类公共任选课;应支持本院各专业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和参与全校性人文社会科学类课外活动,以提高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增强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2003年8月29日召开的人文社科学院第二届三次教职工大会上,我代表学院党政班子作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人文学院跨越式发展》工作报告,提出了学院的发展要坚持“两个并重,一个加强”,即人文社科专业教学和“两课”教学并重,加强全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院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到2006年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学科合理、师资雄厚、管理科学、特色鲜明,具有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教育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型学院,实现人文社科学院跨越式发展。”以后又经学院上下多次讨论,在2006年4月22日人文社科学院第三届一次教职工大会上,确定了学院办学思路: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针;以全校思想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教育、文科本科专业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增强全校学生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社会,把学院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师资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按照人文社科学院办学思路,2003年撤销马列部、文法系,设立“两课” 部、法学系、中文系、形势政策直属教研室,同年秋季汉语言文学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增设公共管理系、音乐系,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音乐学两个专业本科生。2006年增设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2006年取得政治经济学、民商法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次年这6个硕士学位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的跨越。(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学院党总支加强了“聚人心干事业”工作,努力为师生员工建立一个和谐舒畅的人际氛围;积极引导全院教职工关注学院事业发展,把主要精力投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形成人人为学院添光彩的局面,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学院加强了对外交流工作,积极寻求省教育厅社政处、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省知识产权局等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对学院工作的了解、支持和指导;选聘了人大、武大、西安交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等知名大学和江西社科院的10多位学者为兼职教授,获得了他们对学院学科建设、学位点和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再次,学院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青年教师在职读博、进修,招聘了一批素质高、学术能力强,来自北大、人大、武大、厦大、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学院专职教师由2000年5月学院成立时的23人,发展到2009年底专职教师65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学、中文专业教师分别从2000年建院时的13人、7人、3人,增加到2009年底26人、13人、15人,公共管理专业教师从2004年建专业时的8人,增加到2009年底11人。师资队伍在专业、年龄、职称、学历和学源结构方面也进一步优化。再次,狠抓学院科研工作,制定科研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申报课题,争取科研立项。经过努力,课题立项、论著发表、获奖都获得了大丰收,以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例,自1982年江西省社联设“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至2000年,原社科部只获得过奖励4项,而建院后2001至2011年获奖达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尤其是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三个方面,填补了学校的空白。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成为发展进步较快的学院。

5个本科专业和6个硕士点的先后设立,学校有了一批思政、法学、中文、公共管理、音乐等专业的师生,使得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普法效果显著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日益普及,文学社团有声有色,文艺晚会更趋专业精彩。

我对理工科院校文科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最后形成了2篇论文——《省属理工科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建设的思考》《江西理工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2006年、2013年分别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