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立馆舍。1986年年底,图书馆新馆前厅大楼竣工;次年7月,书库竣工。于是,在1986年12月和1987年8月,全馆分两次由临时用房搬进新馆。从此,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有了自己的独立馆舍。1987年9月7日,新馆全面对外开放。新馆呈“工”字形,建筑面积7414平方米。其中,书库2940平方米,占全馆面积的41.2%,分为六层,最大藏书量为60万~70万册;前厅2265平方米,有四层,占全馆面积的32%。前厅的功能主要是开展阅览服务,可设阅览席位近千个,其中最大的阅览室有360平方米,可设阅览席位200个。另外,前厅还有行政办公用房、业务工作用房、学术报告厅和开展现代技术服务的用房。书库和前厅的连接部分主要供读者外借文献用。在整体搬进新馆前,馆领导组织职工对馆藏进行了认真的清理。
2.管理机构的调整和健全。1988年6月3日,党委决定对图书馆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任命吴品方同志为馆长(正处级),我为副馆长(副处级),罗源兴同志退居二线。
为了适应新馆工作发展需要,馆领导决定将“组”改称为“部”,并增设技术服务部,全馆共有四部两室:采购编目部、图书流通部、书刊阅览部、技术服务部和科技情报室、办公室。
1993年3月4日,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校党委书记李相夫同志代表校党委宣布处级机构调整决定及班子名单。李相夫同志宣布,任命我为副馆长,主持图书馆工作。校党委同意吴品方同志因健康原因退出领导岗位的请求。1993年4月30日校党委会决定,黄卫春同志任图书馆秘书,协助我工作。1993年12月13日,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名丁同志向我传达校党委的决定:任命刘渝生同志为图书馆馆长。同时,批准图书馆党支部为直属党支部,任命李桃香同志为直属党支部书记(正科级,后转副处级)。1995年10月,校党委任命黄卫春同志任图书馆馆长助理(正科级)。1996年3月26日,校组织部通知:校党委常委会任命易建芳为图书馆行政秘书(副科级)。易建芳为办公室负责人。1998年3月,校党委任命黄卫春同志任图书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副处级)。1998年5月,校党委同意我退出领导班子的请求,任命黄卫春同志为图书馆副馆长(副处级),主持图书馆工作。同时,任命黄水秀同志任图书馆党支部书记(正处级)。2000年6月7日校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黄卫春为图书馆馆长(正处级)。2002年4月黄水秀同志调离图书馆。2002年1月16日校党委常委会任命易建芳同志为馆直属党支部代理副书记(正科级),同时免去教材科科长职务;2005年11月3日改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副处级)。2001年3月校党委常委会任命廖亚利同志为馆长助理(正科级),2005年11月任命为图书馆副馆长(副处级)。
3.不断调整外借服务
全开架服务。1997年6月25日,本馆总书库向本馆全体读者开架借阅。至此,本馆文献全部实现开架服务。1998年2月15日,流通部决定,开架后,图书排架由原4级改为5级,提倡排到最后一级。
馆际互借。1990年6月,我馆流通部增开“馆际互借”业务。凡在江西省高校图工委办理了“馆际互借”借书证的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持证来馆按本馆规定借阅图书。1990年6月,我馆流通部还与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开通了馆际互借。凡我校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或获得校级以上科研课题者均可经过本馆向北京图书馆借阅图书。
导读。新馆开放后,我馆不时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来馆里做报告,辅导读者阅读或拓展视野。例如:1989年4月7日,我馆首次邀请美籍在校教师、美国语言学专家、夏威夷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级硕士、国际图书馆科学名誉协会会员巴琳·密尔顿夫人作主题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和手段”的学术报告。
4.积极拓展科技情报服务
情报资料室。1987年1月,独立的情报资料室对外开放。1993年该室每周开放5天,周开放35小时。管理人员1人。
咨询服务。1991年下半年,我馆引进了重庆科技情报所研制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后,逐步开展微机检索服务。
编译服务。 1988年3月实行责任承包制后,情报室曾开展外文编译服务,主要开展俄文编译服务。馆员何美春是我馆第一名编译员。
出版情报刊物。《中文科技资料题录》为情报室自编的二次专题文献,每季度一期。1991年3月,我馆和科研处商定联合创办《科技动态》,主旨为反映国内外、铁路和本校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和成果。每学期2期,一年4期,经费双方均摊。主编陈福根、吴品方,编委有宋如忆、张连英等3人。该室1998年7月开始,还曾和校高教研究室联合编印《高教研究剪报》和《活页文选》,不定期出版。前者每期复印25~30份,供校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阅;后者每期复印5~10份,供校领导参阅。
5.文献课教学。建设工具书检索室。情报室在开设“科技文献检索” 课同时,便筹建工具书检索室,专门收藏教学所需中外文检索工具书,主要供文献检索课教学和实习使用,同时向教职工开放,供教职工教学和科研使用。后又向高年级学生开放,供他们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使用。1998年3月初,我馆和当时的电化教研室协商后决定,联合拍摄《怎样利用图书馆》电视片,作为文献课教学初级教材,供新生入学教育时使用。该片由图书馆负责编写脚本,由电化教研室负责拍摄。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于暑假前摄制完毕。1998年新生入学教育时开始使用。
6.情报网活动。我馆情报室成立后,先后加入了全国铁路高校科技情报网、江西省高校科技情报网和江西省科技情报网,并参加了这几个情报网的各种活动。
7.系部资料室并入图书馆。1997年5月15日,沙国平副校长召集各系部主任、人事处长和图书馆馆长开会,传达、贯彻校党委常委会第67次会议关于系部资料室并入图书馆的决定。决定要求,除社科部、经管系资料室暂时保留外,其他系部资料室撤销,图书、期刊等出版物一律并入图书馆,涉及毕业设计资料和规范可留在系部。这项工作要求在2个星期内完成。为执行校党委决定,我馆成立了由黄卫春、易建芳、徐亚扬、郭春香、郭英英组成的工作小组,由黄卫春担任组长。1997年7月14日至18日,部分职工突击分编系部资料室并入的书刊。
8.教材供应和建设。教材供应。1998年3月30日,副校长沙国平和人事处处长赵连科在教材科宣布:1998年3月13日校长办公会决定:将教务处教材科并入图书馆(保留科级建制),业务接受教务处指导,行政上隶属图书馆。教务处处长高海生、副处长习勤以及图书馆党政领导在场。从此,全校除成人教育教材仍由成人教育处管理外,其他教学用教材均由图书馆教材科统一管理和供应。
1998年11月30日,学校召开教材工作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副校长沙国平、高海生,各系部主管主任、教学秘书,财务处和学工部负责人,图书馆馆长和副馆长以及教材科成员。会议由副校长沙国平主持。校长张安哥到会并讲话。会议的议题为:1999年秋季教材征订问题;讨论教材管理办法;教材建设问题。(www.xing528.com)
9.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日常的学术研究。馆领导一贯鼓励职工开展学术研究。1996年1月,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标准(试行)》(后改定为《科研成果奖励暂行规定》),对科研成果决定按档次奖励,对获奖成果实行再奖励。这激发了职工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每年都有职工带着自己的学术论文参加校内或馆内或省内或部内高校的学术研讨活动,在省内或部内的图书情报刊物上发表,个别还在国家级的重点图书情报刊物如《图书馆学通讯》《图书情报工作》和《大学图书馆通讯》上发表。我和罗源兴还出版了学术专著。宋如忆、张连英、廖亚利等同志还参加了路内高校情报网的科技文献教材和专著的编写。我应邀参与由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史》的编写。
10.积极开展馆际协作和交流
1)与江西省图书馆学会的合作与交流。江西省图书馆学会成立时,我馆即为该会的集体会员单位,罗源兴同志当选为该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在江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馆童春辉同志当选为该会常务理事。1997年9月14日、15日,江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省科技中心举行,我和徐亚扬出席,我当选为新一届江西省图书馆学会理事。2001年9月,黄卫春和易建芳当选为江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大会。大会选举黄卫春为第四届理事和1997年—2000年先进工作者。
2)与江西省高校图书情报界的合作与交流。江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省高校图工委”),我馆是发起图书馆之一,并任理事。1998年11月,江西省高校图书馆馆长会议召开。我作为馆长出席会议。会上,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告诉我:常委馆一致推荐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为省高校图工委常委馆。1998年12月28日,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召开在昌常委馆馆长会议。我作为馆长出席会议,这是我第一次以常委馆馆长身份参加常委馆会议。2000年4月,赣教高一字〔2000〕028号文通知: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为江西省高校图工委新一届常务图书馆,副馆长黄卫春为新一届图工委常务委员。
2003年3月17日,江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馆馆长会议在本馆召开。
3)与铁道部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的合作与交流。我馆是全国铁路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的发起单位之一,罗源兴同志作为发起人之一参加了该委员会的成立活动。罗源兴、吴品方和我曾先后担任该委员会的理事。我馆还是该委员会主办的《铁路高校图书馆学研究》的编委之一,我和宋如忆先后担任编委。
11.积极探索网络化建设
委托代检。1983年,情报室开展机检服务——委托北京合同单位利用香港终端进行联机检索。
PTP11型小型计算机开发。1989年11月初,科研处计划将一台旧的PTP11型小型计算机转给我馆。中旬,吴品方、裴亚男赴安徽合肥调查该机性能。12月11日,邀请铁四局计算机站站长胡孝良等3位同志来馆考察PTP11型小型计算机使用的可行性。1990年1月6日,主管副校长叶瑞汶召集图书馆、电气系、科研处的负责人研究开发PTP11型小型计算机在图书馆使用的可行性。邵校长和人事处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会上确定,该机仍留在电气系机房。图书馆选好开发课题后选派专人前往使用,电气系全力支持。会后,图书馆决定,选西文图书管理为试验性开发课题,由杨军负责。1988年本馆开始有了微机,曾为江西省高校图工委把全国高校图工委数据输入江西省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并连续输入了几年。1990年12月,我馆购进386计算机一台。西文图书管理系统课题转为在本馆进行。1990年12月28日,科研处主持召开鉴定会,邀请本校有关专家对“华东交通大学科技成果管理系统”进行鉴定。该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该项目由图书馆和科研处联合开发。
自动化管理准备和调研。1991年下半年,我馆引进了重庆科技情报所研制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后,逐步开展微机检索服务。
选择软件及建设CN-MARC数据库。1994年8月,本馆决定引进北京息洋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图书编目系统。同时决定引进北京图书馆的CNMARC数据库。引进的数据以1990年该馆的数据为起点。是年10月26日,本馆引进的北京息洋公司研制的图书编目软件,利用北京图书馆的CNMARC数据库,经改造,在本馆藏书上可以添加本馆设置的检索点、索书号、典藏号和业务助记,成功实现运转。11月9日,本馆中文图书编目实现计算机标准化编目。1994年11月14日开始,李丹、钟寒婕、黄雯集中建设本馆的CN-MARC数据库。同时开始制作条形码,着手建设中文期刊刊名数据库。1996年9月3日,馆长召集各系、部资料室资料员开会,布置资料室自藏中文文献加入图书馆中文文献数据库工作。1997年11月,图书加工取消书袋和跟书卡。
更换借书证及馆藏外借图书加贴条形码。1994年8月29日,本馆召集全校学生班长(或学习委员)开会,布置更换借书证工作。决定从9月5日起,至9月30日止,分系部轮流更换借书证——将本本式借书证更换为身份证卡式借书证,并贴上条形码,为过渡到使用计算机管理出纳图书作准备。同时宣布,从10月1日起,一律使用新借书证。1995年9月25日发通知,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从10月4日起,至18日止,更换借书证。1995年4月10日,我以馆长身份召开馆务委员会,会议主要议题:研究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研究总书库中文图书埋磁针、贴条码问题。4月17日,总书库中文图书开始埋磁针、贴条码。
1995年5月17日,出台《关于保护我馆藏书条形码的通知》。
1996年12月23日,本馆发出《关于催还图书的通知》,要求本馆读者所借逾期和超量图书必须在1997年1月15日前全部归还,作为库藏图书埋磁针、加贴条形码的扫尾工作。
开通全馆局域网。1994年11月19日局域网开工建设。12月5日,本馆局域网布线完成,第一期工程共设7个端口。随即着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和扩大。1998年6月23日,本馆电子阅览室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该室近20台微机全都与互联网相连。同时,语音室也恢复开放。2002年12月8日,新建电子阅览室投入使用。该室共配微机135台。
电子文献的收藏和检索。1995年10月26日,本馆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光盘检索系统开通。1997年5月,本馆引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的6个专辑,并被授予一级站。1997年9月18日,举行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一级站成立大会。沙国平副校长出席并揭牌,各系部代表应邀观看了演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