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方建都的民间声音-帝国尽头是民国

北方建都的民间声音-帝国尽头是民国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各朝代的历史事实,建都北方的享国较久,建都南方的享国就较短,其中实在有一个大道理。对于战后建都北方的主张,在此后《大公报》上陆续有呼应。在这场关于建都的讨论中,有主张南京、北平、西安的,也有主张武汉、长春、济南的,各有理由。从1935年到1943年,他几次发出建都北方的声音,国民党当政者都没有理会。

北方建都的民间声音-帝国尽头是民国

时值1937年11月20日,日寇兵临南京城下,国民政府宣布以重庆为战时陪都,准备长期抗战。战争打到1943年9月25日,胜利已日渐临近,很多人开始憧憬战后的生活,思考战后的国家命运。这一天,当时重庆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篇社评,题为《战后国都定在北方》:

中国是大陆国家,同时也是海洋国家,应该海陆兼顾。……我们的外患,可能由海上来,更可能由大陆上来。怀想战后的国际关系,我们的主要外交对手是美英苏日四国。……我们战后的外交,是从海上接受英美的资本与技术,在大陆上与苏联合作,以防日本的再起。由关系国家安危的国防观点上看,我们战后军事外交的重心是在北方大陆上,所以我们的首都应该建在北方,才能够策应周全。中国各朝代的历史事实,建都北方的享国较久,建都南方的享国就较短,其中实在有一个大道理。因为南方较富,政府设在财富之区,其施政标准就较奢丽,派粮课税比较繁重,国家艰难,民生疾苦,皆不甚感觉真切,就会出乱子。反之,政府若设在北方较贫之区,其施政标准就较朴实,就比较知道艰难辛苦,而政简民洽,就自然国祚绵长。

文章提出,假如抗战的胜利是完整无缺的,收复了东北,那就应该建都北平。假如胜利打了折扣,东北还没有收复,我们可以建都西安。

对于战后建都北方的主张,在此后《大公报》上陆续有呼应。比如1943年11月29日,傅斯年在“星期论文”专栏上发表《战后建都问题》,倾向于建都北平;1944年1月2日,地质学家、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翁文灏在“星期论文”专栏上发表《建都济南议》;1944年1月23日,又有地理学家洪绂在“星期论文”专栏上发表《从地略论建都》,“从地略观点,北平最适于做战后统一中国的永久首都”。在这场关于建都的讨论中,有主张南京、北平、西安的,也有主张武汉、长春、济南的,各有理由。

1944年5月5日,司法院长居正在讨论宪法时发表了《中国宪法上几个问题》,强调指出宪法与国都的关系非常密切,国都的位置问题十分重要,他以为建都应该在物质享受不过高之地,交通便利而且开发较易之区,从以往历史和最近事实来看,南京都不宜建都,因为它不符合人民克制物欲以求自强的条件。抗战前南京官吏醉心于上海的繁华,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

▲居正手迹(www.xing528.com)

南京自东晋六朝、明,虽皆定都于此,不免失之于偏,有一种“南方之强”的习气,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东晋时的一般人物尚闲逸,讲潇洒,临敌不决,都是中了“南方之强”之毒的原故。所以历来定都南京的朝代,国祚皆不能久远。汉、唐之所以有“长治之世”的,乃在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人民皆克制物欲,卧薪尝胆。诸位试看民国十六年以前之南京,与至民国二十六年之间的南京,就可以明白了,前重享受,后重自强。今有主张仍还北都,或定都武汉,倒是值得研究的。无论如何,要在刻苦耐劳,自强自励,建都须本此原则……[1]

此时,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的张季鸾先生已经病故,接替他的是王芸生。王的故乡天津郊区,他对北方怀有更深的感情,但他提出迁都之策显然不是从私人感情出发,而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早在1935年9月16日,华北危急之际,他在天津就写过一篇《到北方来!》,这是他读王船山明末清初写的《宋论》引起的一番感想,认为首都的位置要靠近边防,最好就是把首都放在边防线上。明成祖迁都到北京,修长城,以首都当要塞,以天子边疆,所以明代两百多年蒙古都没有成为大患。清朝继续以北京为都,北收蒙古,西掌天山,疆域的辽阔超过了以往列朝。他感叹“这都是首都置在边防线上的成绩”。民国以来,东北一向都是半独立的状态,但直到张作霖离世,东北都没有大变故,虽冒亲日之名,却未损失大权利。等到北伐之后,首都南迁,1929年东北发生中俄冲突,1930年“九一八”张学良通电入关,一年后即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这是个重大的教训,证明了远统不如近防的铁则。他因此大胆地指出,如果没有1928年的迁都南京,便不会有“九一八”事变,更不会有四年来国不成国的劫运。“中国的边疆半部临海,大陆上就是东北与西北,首都在北平,适当边疆的要领。从外交上看,日俄是主要的邻国,头脑摆在北平,耳目自然聪明些。”他认为,在这个理由上,国民党定都南京真是极大的遗憾。所以,他呼吁:“我们应该把首都迁回北平,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华北撒手。这样使全世界知道国民政府还要华北的决心。没有了华北,也就没有了国民政府,这是我们最后的边疆,无论如何,绝不撒手!”

从1935年到1943年,他几次发出建都北方的声音,国民党当政者都没有理会。盼望已久的胜利终于来临后,他们作出了还都南京的决定。1946年5月5日是国民政府还都的日子,也许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在这里,历史留给他们的只有不足三年的时光。如果预先知道这个结果,决策者会不会认真考虑移都北方的主张呢?

【注释】

[1]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