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军人和报人的心有灵犀,帝国尽头是民国》

《军人和报人的心有灵犀,帝国尽头是民国》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1926年他和胡政之在天津接办《大公报》以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为立报之本,迅速成为举国舆论的重心。蒋介石在12月2日、5日曾两次和陶德曼见面。7日,日军兵临南京城下,三路发起猛攻。这位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军事学家,先后在日本、德国留学,是鲁登道夫的门下,著有《国防论》。

《军人和报人的心有灵犀,帝国尽头是民国》

一辈子办报的张季鸾对自己的职业很自信,他曾对年轻的后起之秀徐铸成说,做一个新闻记者对国家的贡献,可以不亚于一个政治家。自从1926年他和胡政之在天津接办《大公报》以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为立报之本,迅速成为举国舆论的重心。1937年9月,张季鸾抱病主持创办了《大公报》汉口版,不久就发行5万份,他执笔的社评深受读者好评。当年11月日本攻陷上海、威胁南京之时,日本政府就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蒋介石提出七项议和条件,包括内蒙古自治;扩大华北非武装区;扩大上海的停战区,由国际警察接管;停止排日;降低日本货的进口关税等。孔祥熙等人颇为心动,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绝不可失”。蒋介石在12月2日、5日曾两次和陶德曼见面。7日,日军兵临南京城下,三路发起猛攻。就在此时,武汉街头巷尾盛传陶德曼秘密在做说客,劝中国与日本议和,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

当时在《大公报》兼职编副刊的陈纪滢回忆,那天,张季鸾从外边访友回来,不像平日那样春风满面,和同事们有说有笑,而是神情严肃,脱了外套之后,“就在编辑部倒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若有所思。大家知道情势严重,谁也不敢贸然的向他请示问题”。大约来回走了十几分钟,他就走进只放得下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的办公室,开始写社评。一小时后,他拿出底稿,交给曹谷冰,曹看完,问是否马上发排,他回答:“马上发排,你给我校对一下,别让它错一个字。”陈纪滢向他请教陶德曼的事,他说:“写的正是这个问题。”并慨叹说:“这真是存亡绝续之顷,一念之差,就可以亡国!”此前,他接连发表了《德国调解之声》、《国家主权和国际信义》等评论。

12月8日早上出版的《大公报》刊出他那篇著名的《最低调的和战论》,他指出:“我们首都,已不幸在敌人围攻中,全国人在此时,应当重新对敌人彻底认识,对祖国前途,更彻底检讨一下。……敌外务省发言人说,欢迎第三者调解,但同时东京已准备八十万人的游行庆祝,预备于占领我首都之日举行。大家只就这简单两条消息看看,就可以认识敌人是如何玩弄辱没中国,并可以知道敌人所谓调解……之意义,只是庆祝胜利后的纳降。其最毒者,乃希望我合法的正统政府肯接受他占领我首都后之所谓和议。因为如此则省得他制造傀儡,并且可以藉我正统政府之力,以自己消灭国内的抗战精神,同时使国际上无法说话。这于他太便利、太合算了。……我们以为政府即日即时应当明白向中外宣布,如日本不停止进攻南京,如日本占了南京,则决计不接受调解,不议论和平。我们以为这绝对不是高调,乃是维持国家独立最小限度之立场。”

▲蒋百里(www.xing528.com)

陈纪滢应张季鸾的交代去看看蒋百里,听听他的意见。这位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军事学家,先后在日本、德国留学,是鲁登道夫的门下,著有《国防论》。见面时,他已读过《大公报》上的社评,他说:“季鸾先生的主张绝对正确,这次与日本打仗,千万不能中途停下来,停下来便亡国,打到底日本必败!”他想起德国有一位夫人论中、日两个民族的话,那位德国夫人熟读东方历史,在中、日两国住过多年,对中、日两个民族都有很深的认识,她说:“日本民族重小节,刚强,但因系海岛国家,胸襟不阔,气量窄小,靠武士道精神维持国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极渊博的国家,是大陆国家,同时有极绵长的海岸线,也是海洋国家。人性醇厚,酷爱和平,但守旧,少开展。同时工业不发达,因此地虽大,物虽博,却积弱贫穷。日本与怎么一个国家为邻,一定会引起她的觊觎之心。假若日本一旦侵略中国,凭中国地理环境就可以打败日本,因日本绝无那么大的兵力占领全中国也。”显然,他同意这些判断,他感叹:“如今不幸而言中,诚是中、日两大民族的悲剧。”

陈纪滢回忆往事的时候,他心仪的蒋百里和张季鸾都已谢世多年,但他们当年说的话,他们的神态举止,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思考和主张,不管相隔多少年,他都无法忘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