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隐是新闻记者,更是旧闻记者,他一生在旧闻上的收获甚至超过了在新闻上的。他以记者而写史,论学养功底乃至严谨也许都有所不足,他的史话也好,传记也好,难免都比较浅显,缺乏历史的纵深感,材料来源以当时新闻报道为主,也不可全信,不能完全当作信史来读。但是,他以新闻记者的角色,亲身经历过民国时代,笔下有一种在场感,这是他无可争议的优势,也是他的旧闻作品受到读者喜爱的主要因素。他的作品受到喜爱的第二个因素也和他的身份有关,长期的新闻训练使他的文字清新如话,可读性很强,没有书斋学者的呆板。他笔下的《吴佩孚将军传》、《蒋百里先生传》,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些特点。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的后起之秀,在袁世凯活着时,他还是个微不足道的中级军官,他的崛起是在1919年前后,他以区区一个师长的身份,居南北交战的湖南衡阳前线,发表通电,干预时局,开始崭露头角。在此之前,他只是曹锟手下一个军官,在同僚中被称为“吴傻子”,沉默寡言,落落寡合,无人理睬。从此之后,他名动全国,过武汉时,学生向他献花,称他为“革命将军”。他的声光几乎盖过了直系的主将曹锟,曹的左右对他嫉妒得要命,好在曹始终对他信任有加,常说“子玉是我的本钱”。1923年,他驻扎洛阳,练兵整武,雄心勃勃,怀抱武力统一中国之梦。那年正值他50岁,他在各报刊登载《谢入洛宾客启》,有几个部下将领不顾禁令,前来祝寿,都被他毫不客气地赶回去。“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只有康有为送来的祝寿联,大概会令他内心窃喜。这是他一生的巅峰时期,洛阳一时成为举国注视的中心。他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被称为“中国的最强者”。他曾被苏联看中,希望与他合作,扶他为中国之主,但他骄傲地拒绝了,解密的档案中文版出版已有多年,其中往来文电可以为证。这一切,陶菊隐当然不可能知道。
在直皖之战、第一次直奉之战中轻易成为胜利者的吴佩孚,四照堂点将,叱咤自喜,何等威风,因为部属冯玉祥等的倒戈一击,第二次直奉之战成了他的“滑铁卢”。可就是在兵败彷徨、困在白帝城之时,日本人当面向他表示,愿供给他私人借款100万,赠他步枪10万支、小炮500门、机关枪2000挺,包括弹药等,他竟然回答:“过去我有枪不止10万,有钱不止百万,尚且一败涂地,可见成败是不在乎这几个钱这几支枪的。我要借外债,引外援,何必今日?国事国人自了,盛意所不敢承。”
在当时的军阀当中,小胡子、光头、目光有神的吴佩孚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爱钱、不爱女人、不怕死、痛恨吸鸦片,他对张学良说过“军人最大力量是个死字”。更重要的是他所主张的不住租界、不借外款、不与外人勾结。他是个中国人,一个不打一丝折扣的中国人,上马拿枪,下马赋诗,他熟读古书,深受传统的影响,常以关羽、岳飞自许,眼高于顶,在旧军人中显得有几分桀骜,乃至有几分酸腐。他不大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现代眼光不足,在急剧变化的20世纪,他的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里,这些都是事实。他在政治上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即使一度东山再起,也是回光返照,北洋军阀这一幕到1926年以后终究要落幕。(www.xing528.com)
但是,无论如何,他在“五四”前后那些有声有色的作为不能轻易一笔勾掉,陶菊隐传中未提及他那封声援“五四”学生的著名通电“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既非争权利热中,又非为结党要誉。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未免遗憾,这在当时的报纸上是很容易找到的。
蒋百里(方震)是个军事理论家,和吴佩孚不属于一个类型,曾做过吴的参谋长。早年在日本士官学校,他曾与蔡锷齐名,同为“士官三杰”之一,随后继续留学德国学习军事。他具备现代眼光和现代军事观念,在一个枭雄主导的动荡乱世,他常常找不到用武之地。他和梁启超关系密切,辛亥革命后,梁回国办《庸言》、《大中华》杂志,军事文章都是请他执笔。行伍出身的冯玉祥对他推崇备至,南苑练兵时,给所部将校每人发一本小册子,辑录古今名将治军格言,其中有“岳飞曰”、“曾国藩曰”、“胡林翼曰”,赫然还有“蒋方震曰”,梁漱溟曾亲眼看见过这样的小册子。“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创办《军事周刊》,普及军事常识,也是请蒋百里来主编。黄炎培说他“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他身上有浓厚的书生气,更像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战将。他写过一本大受欢迎的《欧洲文艺复兴史》,14个月内曾连续再版三次。当然,他一生最高的成就还是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留下了《国防论》等军事学著作。抗战之前,国民政府要找一个人去西方考察现代军事,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精通外语,二是有军事天才,三是驰名海内外。兼备这三条的只有一个蒋百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